如何与你的设计师朋友保持长久的友谊?| 设计经济学topic01

Recommanded by editor
北京/设计爱好者/5年前/4244浏览
如何与你的设计师朋友保持长久的友谊?| 设计经济学topic01Recommanded by editor
冷酸柠

本文共2650字,阅读需要约8-10分钟。用经济学的思维,来应对熟人前来“白嫖”设计的情境。

Hi~我是冷酸柠,一名五年以上从业经验的独立设计师,现惨淡经营着自己的工作室。疫情期间闭门歇业,在家里死磕经济学,“意外”的发现,设计师常见的难题可以在经济学中找到“全新”的解读视角,所以整理了这篇《设计经济学》与大家分享。


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应用学科;经济学,是探索人性规律的社会学科。二者都着眼于“人”,具有一定相关性。从经济学得来的“新”视角,去重新审视设计中的“老”问题,会看到一些之前所“看不见的东西”。本系列文章运用部分经济学原理,分别讨论三个话题:“设计师在生活中面对的感情交易”、“设计师与甲方的关系”、“设计师在商业中的价值”。欢迎朋友们前来讨论、证伪。



——

如何与你的设计师朋友保持长久的友谊?

关键词 | “个人主义主观价值论”、“价格的作用”


网上曾有段子这样调侃:“设计师最怕朋友突然的关心,因为‘关心'之后,‘需求'就来了...在设计师身边,草木皆甲方...”这么说虽然有些夸张,但设计师们并不会感到陌生。要么帮助朋友,要么委屈自己,“人情世故”与“生存技能”之间混杂在一起,总会让设计师有一些“为难”。“为难”在于:朋友向设计师支付的总是货币以外的东西,而朋友之间又该怎么谈“钱”呢?经济学思维可以帮我们理清这笔“人情账”。

 

世界上只有那些对人有用的资源才是有价值的,资源的价值是人主观赋予的,它来自于每个人的“个人估值”;然而,当一份资源对一个人有用,就意味着对其他人也有用,这让资源有了稀缺性;稀缺,就会带来竞争。

“个人估值”本来是主观的、抽象的、不可观察的;竞争的出现,让它能够通过具体的交易行动体现出来——即,为这份资源可以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各种竞争规则,就在这些具体的交易行动中建立起来:凭力量、凭身份、看性别、看年龄、看出价等等;“价格”从这些规则中“脱颖而出”,因为人们在长期的博弈中发现,它最能调动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促使社会总财富增加,让每个人都过得比之前更好。

 

这使得“价格”开始在人类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它能反映人们对一份资源的价值判断(稀缺信息)、体现出人们对于一份资源的需求程度(指导分配)。也就是说,一个人对于一件商品的主观偏好,能通过“价格”衡量,也能通过“价格”与其他人协调。

 

“价格”本是个好东西,可是在亲密关系中,它总是容易被打成“反派”。


比如,小白与设计师小设之间的故事。他们是多年好友,正因为这份关系,小白找小设帮忙做设计的时候“价格”总被双方有意或无意的回避掉了,通常的他们会认为,“价格”是对陌生人用的,而亲密关系之间不需要,这份对亲密关系的特别关照,我相信每个人都能理解。

然而,当“价格”这个规则因“特别关照”而被废除之后,并不意味着设计本身的价值也被废除了,这份稀缺的资源还在,它需要在新的规则下重新被衡量,被争夺。



这时,只有“个人估值”能发挥作用——小白会主观的采取一些行动来替代“价格”,做一些自认为能匹配设计价值的事,来与小设寻求合作解。常见的有:请吃饭、送礼物、谈感情等等...然而,人与人之间的“个人估值”却是没办法横向比较的。小设的一份设计要付出自己三天的努力,但是换取的是小白认为有用的东西,这当中产生了巨大的主观价值差异,想要互相匹配、达到平衡,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拿掉“价格”之后,要么是小设受委屈,要么是小白被拒绝。本来都是好朋友,一个有能力,一个有需要,最后却没有促成好的合作。


然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易都可以用价格来解决”也仍是一种理想状态,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价格”的深意,在现实中,更多人还是生活在“谈钱伤感情”的伦理价值观里的,并且也有很多人没通过价格体系,也能皆大欢喜。这是怎么发生的呢?

 

经济学的方法论告诉我们,“当现实和理论发生冲突的时候,出问题的一定是理论,而不是现实”。我们不能否定“感情”在交易中所产生的作用,既然它让我们在亲密的人际关系中拿掉了“价格”,就要深入理解一下它是怎么“补缺”的:

 

经济学进一步加深了对于“人”的理解:人既是自私的,同时也具有同理心,但是同理心与人际关系间的距离相关,对于关系越近的人,越能激发同理心。(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感情”可以理解为:在人际关系中,为对方抱有特殊的同理心;关系越近,这份特殊的同理心程度越强,感情就越深;所以,“感情”与“自私”共同组成了人的主观价值;或者说,“感情”在一定程度上,能使人放弃一些“自私”。




然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像是一份长期的、没有标的物的“合约”,没有需要具体兑现的承诺和时间节点。这使得建立和维系这段“感情”的主要方式:就是持续为对方付出——用自己巨大的“沉没成本”,向对方表明不会轻易“违约”的决心。

 

所以,有“感情”存在的亲密关系中,双方会在意“对方的付出、投入的成本”,只要它们能让彼此相信“感情”的存在就可以。总结来说:通过“感情”的转化,只要一方有所付出,就成了另一方的效用。

 

再重新回到小设与小白的“感情”交易。

面对这场小白发起了交易,小设考虑的是“自己的付出”和“小白的付出”之间是否会取得平衡。小白若想只用“感情”来达成这场交易,最好的策略,是让小设看到自己为他付出的“沉没成本”。好的方法之一:小白先对小设做这件事情即将出现的“付出”,有一个预判;然后通过自己的比较优势(即自己在擅长的领域),为小设输出一件需要对等“付出”的“商品”,作为交易筹码;使得这场交易结束之后,双方在这段“感情”中的沉没成本,仍是平衡的。



例如,小设很会做设计,小白很会做蛋糕。小设的一份设计需要3天,小白就也同样花费3天时间为小设精心准备一份蛋糕。这样在小设看来,“小白对于蛋糕的付出”会趋近于“自己做的设计的付出”,小白达成交易的机率,就要比去商场花10分钟买一个蛋糕送给小设要高得多,除非,这份蛋糕需要小白排3天的队才能买来。在一段感情中,“对方的付出”就是“自己的效用”。

 

以上论述,还有两点需要补充说明:

1.“感情”交易的前提条件是:“感情属于双方且已经存在”。它并不适用于“单方面的追求、讨好、献殷勤”等情况,因为在双方没有建立“感情”的情况下,只能使用价格进行交易;


             

2.要对“感情绑架”做出区分。“感情绑架”的逻辑是——用“感情”作为武器,强制对方“付出”。在这当中,强制方犯了两个错误:①故意忽略了自己需要为对方“付出”的部分;②假设了双方的“感情”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第一种错误,是人们常说的“双标”,你必须为我“付出”,我不必为你“付出”;第二种错误,本质上则是一种“人为垄断协议”,认为“感情”是一种义务,在感情的约束下不能有自由意志和选择。这对“感情”的理解是本末倒置的。所以,打着“感情”的旗号却只要求别人付出的,并不是真正的“感情”,而是“管制”。


 

综上所述,无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近,用“价格”来达成交易是最好的方式。而现实并非理想,在以“感情”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中,有时不能使用“价格”进行交易。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明白:“感情”也是主观价值的一部分。而在“感情”之中,双方在意的是“对方的付出”。所以,可以通过平衡“各自为对方的付出”,来达成这场使用“感情”的交易。


——

 

 

*文章当中的经济学原理

个人主义主观价值论

世界上所有资源的价值,源自于“个人估值”。它有三层含义:①是个人的,不是集体的;②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③是基于行动的,通过行动记录。个人主义主观价值论,是经济学基于“个人估值”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社会的重要方法论。


价格的作用

人们抽象的“个人估值”通过具体的交易行动显现出来,从而形成了“价格体系”。价格最重要的三个作用是:①“价格”体现了资源的稀缺信息;②指导人们生产——什么价格高就生产什么;③指导资源的分配——谁出价高说明谁更需要。




——


下篇话题

>>为什么设计师与甲方的关系,总是容易搞砸?<<





55
Report
|
55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华为项目——Ai智慧网图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吸喵套餐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设计理论知识
设计理论知识
设计理论知识
设计理论知识
作品收藏夹
文章
文章
文章
文章
作品收藏夹
文章
1204
知识点
知识点
知识点
知识点
作品收藏夹
经验
经验
经验
经验
作品收藏夹
理论
理论
理论
理论
作品收藏夹
设计理论
设计理论
设计理论
设计理论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