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你的设计师朋友保持长久的友谊?| 设计经济学topic01
本文共2650字,阅读需要约8-10分钟。用经济学的思维,来应对熟人前来“白嫖”设计的情境。
Hi~我是冷酸柠,一名五年以上从业经验的独立设计师,现惨淡经营着自己的工作室。疫情期间闭门歇业,在家里死磕经济学,“意外”的发现,设计师常见的难题可以在经济学中找到“全新”的解读视角,所以整理了这篇《设计经济学》与大家分享。
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应用学科;经济学,是探索人性规律的社会学科。二者都着眼于“人”,具有一定相关性。从经济学得来的“新”视角,去重新审视设计中的“老”问题,会看到一些之前所“看不见的东西”。本系列文章运用部分经济学原理,分别讨论三个话题:“设计师在生活中面对的感情交易”、“设计师与甲方的关系”、“设计师在商业中的价值”。欢迎朋友们前来讨论、证伪。
——
如何与你的设计师朋友保持长久的友谊?
关键词 | “个人主义主观价值论”、“价格的作用”

网上曾有段子这样调侃:“设计师最怕朋友突然的关心,因为‘关心'之后,‘需求'就来了...在设计师身边,草木皆甲方...”这么说虽然有些夸张,但设计师们并不会感到陌生。要么帮助朋友,要么委屈自己,“人情世故”与“生存技能”之间混杂在一起,总会让设计师有一些“为难”。“为难”在于:朋友向设计师支付的总是货币以外的东西,而朋友之间又该怎么谈“钱”呢?经济学思维可以帮我们理清这笔“人情账”。
世界上只有那些对人有用的资源才是有价值的,资源的价值是人主观赋予的,它来自于每个人的“个人估值”;然而,当一份资源对一个人有用,就意味着对其他人也有用,这让资源有了稀缺性;稀缺,就会带来竞争。
“个人估值”本来是主观的、抽象的、不可观察的;竞争的出现,让它能够通过具体的交易行动体现出来——即,为这份资源可以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各种竞争规则,就在这些具体的交易行动中建立起来:凭力量、凭身份、看性别、看年龄、看出价等等;“价格”从这些规则中“脱颖而出”,因为人们在长期的博弈中发现,它最能调动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促使社会总财富增加,让每个人都过得比之前更好。
这使得“价格”开始在人类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它能反映人们对一份资源的价值判断(稀缺信息)、体现出人们对于一份资源的需求程度(指导分配)。也就是说,一个人对于一件商品的主观偏好,能通过“价格”衡量,也能通过“价格”与其他人协调。
“价格”本是个好东西,可是在亲密关系中,它总是容易被打成“反派”。
比如,小白与设计师小设之间的故事。他们是多年好友,正因为这份关系,小白找小设帮忙做设计的时候“价格”总被双方有意或无意的回避掉了,通常的他们会认为,“价格”是对陌生人用的,而亲密关系之间不需要,这份对亲密关系的特别关照,我相信每个人都能理解。
然而,当“价格”这个规则因“特别关照”而被废除之后,并不意味着设计本身的价值也被废除了,这份稀缺的资源还在,它需要在新的规则下重新被衡量,被争夺。
这时,只有“个人估值”能发挥作用——小白会主观的采取一些行动来替代“价格”,做一些自认为能匹配设计价值的事,来与小设寻求合作解。常见的有:请吃饭、送礼物、谈感情等等...然而,人与人之间的“个人估值”却是没办法横向比较的。小设的一份设计要付出自己三天的努力,但是换取的是小白认为有用的东西,这当中产生了巨大的主观价值差异,想要互相匹配、达到平衡,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拿掉“价格”之后,要么是小设受委屈,要么是小白被拒绝。本来都是好朋友,一个有能力,一个有需要,最后却没有促成好的合作。
然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易都可以用价格来解决”也仍是一种理想状态,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价格”的深意,在现实中,更多人还是生活在“谈钱伤感情”的伦理价值观里的,并且也有很多人没通过价格体系,也能皆大欢喜。这是怎么发生的呢?
经济学的方法论告诉我们,“当现实和理论发生冲突的时候,出问题的一定是理论,而不是现实”。我们不能否定“感情”在交易中所产生的作用,既然它让我们在亲密的人际关系中拿掉了“价格”,就要深入理解一下它是怎么“补缺”的:
经济学进一步加深了对于“人”的理解:人既是自私的,同时也具有同理心,但是同理心与人际关系间的距离相关,对于关系越近的人,越能激发同理心。(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感情”可以理解为:在人际关系中,为对方抱有特殊的同理心;关系越近,这份特殊的同理心程度越强,感情就越深;所以,“感情”与“自私”共同组成了人的主观价值;或者说,“感情”在一定程度上,能使人放弃一些“自私”。

然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像是一份长期的、没有标的物的“合约”,没有需要具体兑现的承诺和时间节点。这使得建立和维系这段“感情”的主要方式:就是持续为对方付出——用自己巨大的“沉没成本”,向对方表明不会轻易“违约”的决心。
所以,有“感情”存在的亲密关系中,双方会在意“对方的付出、投入的成本”,只要它们能让彼此相信“感情”的存在就可以。总结来说:通过“感情”的转化,只要一方有所付出,就成了另一方的效用。
再重新回到小设与小白的“感情”交易。
面对这场小白发起了交易,小设考虑的是“自己的付出”和“小白的付出”之间是否会取得平衡。小白若想只用“感情”来达成这场交易,最好的策略,是让小设看到自己为他付出的“沉没成本”。好的方法之一:小白先对小设做这件事情即将出现的“付出”,有一个预判;然后通过自己的比较优势(即自己在擅长的领域),为小设输出一件需要对等“付出”的“商品”,作为交易筹码;使得这场交易结束之后,双方在这段“感情”中的沉没成本,仍是平衡的。

例如,小设很会做设计,小白很会做蛋糕。小设的一份设计需要3天,小白就也同样花费3天时间为小设精心准备一份蛋糕。这样在小设看来,“小白对于蛋糕的付出”会趋近于“自己做的设计的付出”,小白达成交易的机率,就要比去商场花10分钟买一个蛋糕送给小设要高得多,除非,这份蛋糕需要小白排3天的队才能买来。在一段感情中,“对方的付出”就是“自己的效用”。
以上论述,还有两点需要补充说明:
1.“感情”交易的前提条件是:“感情属于双方且已经存在”。它并不适用于“单方面的追求、讨好、献殷勤”等情况,因为在双方没有建立“感情”的情况下,只能使用价格进行交易;
2.要对“感情绑架”做出区分。“感情绑架”的逻辑是——用“感情”作为武器,强制对方“付出”。在这当中,强制方犯了两个错误:①故意忽略了自己需要为对方“付出”的部分;②假设了双方的“感情”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第一种错误,是人们常说的“双标”,你必须为我“付出”,我不必为你“付出”;第二种错误,本质上则是一种“人为垄断协议”,认为“感情”是一种义务,在感情的约束下不能有自由意志和选择。这对“感情”的理解是本末倒置的。所以,打着“感情”的旗号却只要求别人付出的,并不是真正的“感情”,而是“管制”。
综上所述,无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近,用“价格”来达成交易是最好的方式。而现实并非理想,在以“感情”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中,有时不能使用“价格”进行交易。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明白:“感情”也是主观价值的一部分。而在“感情”之中,双方在意的是“对方的付出”。所以,可以通过平衡“各自为对方的付出”,来达成这场使用“感情”的交易。
——
*文章当中的经济学原理
个人主义主观价值论
世界上所有资源的价值,源自于“个人估值”。它有三层含义:①是个人的,不是集体的;②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③是基于行动的,通过行动记录。个人主义主观价值论,是经济学基于“个人估值”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社会的重要方法论。
价格的作用
人们抽象的“个人估值”通过具体的交易行动显现出来,从而形成了“价格体系”。价格最重要的三个作用是:①“价格”体现了资源的稀缺信息;②指导人们生产——什么价格高就生产什么;③指导资源的分配——谁出价高说明谁更需要。
——
下篇话题
>>为什么设计师与甲方的关系,总是容易搞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