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设计师明明很努力,却还是做不好设计?
——成甲《好好思考》对平面设计领域的启发
在当下这个时代,设计已经可以说是一份门槛比较低的工作,对学历和工作经验的要求都不是很高。然而,设计师虽多,能站在顶尖的设计师却寥寥无几。
很多设计师都会觉得自己真的很努力了: 看了很多设计书籍,收集各种设计素材,浏览各种设计网站,关注很多设计公众号,只是为了做出更好设计,让各方满意,然而依旧有很多的人不认可你的设计,不断在被打回、修改中无限死循环……
是不是越来越迷茫?是不是很想改变现状?但如果你依然这么努力下去,只会越努力越失败!

我是一位在平面设计领域深耕近十年的平面设计师,最近阅读了被罗辑思维称为“最会学习的人”——成甲老师的新书《好好思考》,这是一本教人掌握思维模型的书,思维模型就是人们思考的基本结构和模式,简单的说就是:你面对问题的时候一般从什么角度去思考,有哪些套路。
这本书不仅对我的工作颇受启发,相信也能让每个积极向上的你摆脱低水平勤奋,打开人生新局面。

1. 学习并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识,而是要寻找更好的决策依据(思维模型)
大家都说设计师要多看多看多看,那为什么你看了无数个好的设计却依然做不好设计呢?
成甲老师在《好好思考》这本书里告诉你:是因为你在“知识量”的积累了上花了太多的时间,而很少触及问题背后的规律和原理,也就无法解决那个最大的问题。
而问题背后的规律和原理就是思维模型,没有好的思维模型,看再多的好设计也只是低水平的勤奋。
设计就是解决问题,而设计的前提就是要找到那个最大的问题。LOGO背后,最重要的是整体解决方案;VI手册里的每一个元素都应该是围绕着一个问题去给出解决方案。
在很多网站上,我们都可以找到很多优秀的设计作品。在看的过程中你要问:为什么刚才这个设计会触动到你?设计师为什么会这样做?排版、颜色的规律是什么?我能用这个方法去解决设计工作中的什么问题呢?
不要只停留在视觉表面,要学会分析优秀的案例,想想设计者背后的意图及思考方式,将你发现的好的方面与自己的知识进行结合,并且思考在下次设计中,我该怎么去做?有没有能力做得更好?
只有这样“处心积虑”,你才会总结出规律,将好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且要求自己做出更好的设计,做到对行业视觉语言的熟练把握。哪怕你今天做金融相关的产品,还是明天做电商的产品,后天又改做工具类产品,一旦掌握了思维模型,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游刃有余。

2.工作中快速进步的关键:挖掘别人的隐性知识
回想我进步最快的一段时间,应该是工作的第二年。当时我身边有一位非常厉害的设计总监,我就经常跟他“套近乎”,和他交流对设计的看法,观摩他是如何安排工作的?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为什么会这样去安排设计元素?这样做背后的思维模型又是什么?
每个高手都有着自己的一套做设计的方法和思路,也正是因为这些方法跟思路帮助他们提高工作的效率跟质量。
跟一个高手学习,得之一二,远甚跟一个平庸的人学的十之八九。向比自己优秀的同事学习,能加速自己的成长。
这种掌握思维模型的方法,在《好好思考》这本书里,是“超一流“方法中的的第一步“超”——主动向超级人脉找答案。
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
实际上在工作中拼的就是挖掘隐性知识的能力。要想快速进步,要获得身边好老师的优秀智慧,需要我们去挖掘。把工作中别人的“隐性知识”(如我们在做设计中积累的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挖掘成帮助我们进步的有效策略。

3.看设计之外的书籍——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
大多数设计师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他们从来不看设计之外的书籍。问其原因,他们一般会回答:“我干吗要学那些?我只想做设计师。”
成甲老师在《好好思考》这本书里说到:“很多时候,人们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都是从其他领域的解决方案中获得启发。而不同领域看似无关的问题,只要我们找到更底层的相似性,就能提炼出跨学科的基本问题。通过研究这些基本问题在不同领域得解决方案,能够极大地开头我们的眼界和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为什么在平面设计中的版式设计非常推崇网格系统?你一定想不到,其实使用网格系统的设计,跟经济学原理“边际成本”有关系。
最初,网格系统普遍应用于书籍设计,因为内文设计中有大量的重复版面,那么针对这种重复版面的设计,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工作开始时做好规划,留出确定的版心比例、正文规则、页码位置,还有不同的文字内容处理方式。
这些内容的比例和所处的位置都需要有关联和规律。这样在面对重复性的内容时,我们就可以不用再去单独针对某块内容进行设计了,也就是说把可能的工作预先做好规划,把设计的逻辑和样式提前备好。这样,哪怕后面要填充的内容繁多,也没关系,按照网格系统的规则去执行就好了,不太需要动什么脑子,也就是“边际成本”变得很低。
如果你明白了边际成本,就明白怎样通过网格系统来优化流程了,就能做出既整齐,又有逻辑的多页排版。
多花时间涉猎一些和自己专业看似不相关的领域,看似不相关的背后,却是人类智慧的相通。通过寻找问题现象的相似性,找到可以相互借鉴的有效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