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设计师工作拖拉怎么办?
一个公式,教你解决拖拉问题
许多中高层的管理者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安排下去的任务总是不能按时完成,或者按时上交了,但效果不行,导致拖稿和返稿,进而影响公司的业绩。
返稿和拖稿,在设计公司尤为普遍,成为令管理者头疼的难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状况?
该图片由Free-Photos在Pixabay上发布
在设计和文案行业,甚至很多人的习惯里,拖拉都是很常见的情况。拖拉会有什么影响,无需赘言,作为管理者需要关注的是“员工为什么拖拉?”“如何让员工不再拖拉?”,提高工作效率。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要先知晓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商业学教授皮尔斯·斯蒂尔多年研究得出的“拖拉公式”:

该公式中的U代表效率,E代表对成功的期望值,V是创造的价值,I是紧迫性,D是对拖延的敏感性。员工做一件事情的效率的高低,就取决于这四个方面。
-
E-对成功的期望值
我们先来说说E(expectation),E代表员工对成功的期望值,也就是员工对完成一件事成功概率的判断。
该图片由StartupStockPhotos在Pixabay上发布
人做事都希望有成就感,如果让员工去做一件他认为不可能成功的事情,那么他多半不愿意去做,“因为做了也不会成功,浪费时间、精力,不如做别的”,于是就搁在一边,产生了拖拉效果。
至于成功概率高不高,原因有很多种,比如要求太高,能力不足,让新人完成老人的量,新人一看,心里马上打了退堂鼓,拖延就这么来了。
-
V-创造的价值
其次是V(value),V代表创造的价值。
做一件事前,员工认为完成它能创造出较高的价值,不仅不会拖拉,还会提高积极性。
该图片由Free-Photos在Pixabay上发布
比如,IP酷曾让设计师们参与阿里的一个大项目,虽然报酬不多,时间也很紧,但大家都很积极,甚至主动加班,日以继夜地去做,根本不需要督促,因为大家知道把这事儿做成,自己的价值会得到提升,觉得很有意义。
社会上的许多活动志愿者,比如奥运会志愿者,也属于这一类。
当然,价值不仅仅是经济价值,还有很多其他价值,比如能力提高、口碑提升。
-
I-紧迫性
接着是I(immediacy),I是紧迫性。
仓促间让设计师赶出一个logo,设计师多半不愿意,那么过个几天呢?或许就可行了。
该图片由William Iven在Pixabay上发布
太仓促的工作安排会让人瞬时产生抵触,而內心一旦有了抵触,拖拉就会尾随而来。
因为没有人喜欢自己的工作生活节奏总是被打乱,被逼迫的感觉会让人有一种本能的反感,不情愿地去做,即使被逼着做好了,效果往往也会比较差,反过来又会留下印子,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更是拖拉。
最后是D(Delay),D是对拖延的敏感性。
有的人天生对时间不敏感,没什么时间概念,这属于性格因素。这样的设计师,或许技术一流,但不适合做管理层,只适合做执行者。
该图片由Free-Photos在Pixabay上发布
在工作安排上,管理者要学会根据员工的性格特点来安排员工适合的岗位,而不是只看一面,或是要求全才。
至于如何分派工作,也可以参考“拖拉公式”。在“拖拉公式”中,影响员工工作效率的因素有四个,因而管理者要从这个四个方面去换位思考,这样工作效率和质量才会得到保障,否则工作完不成,损害的还是企业的利益。
至于责任归属,相信每一位看完“拖拉公式”的管理者心里都应该清楚,一部分原因在员工,一部分原因在管理。
该图片由rawpixel在Pixabay上发布
在企业管理中,出现拖拉这样的问题也并非是坏事,高明的管理者往往会先从问题表面看破本质,找到方法,再去纠结责任归属,发感情脾气。
最好的制度在员工心里,而不是在纸上。正如这“拖拉公式”一样,只有让一群人拥有这样的思维,形成默契,工作起来才会事半功倍。
这看似一个小小的拖稿,折射出来的还是管理者对企业运营的管理思维。
文/ 山竹
校对/ 可乐
美术/ 影子挽歌
审稿/ 刘德云
(图片来源已标明出处,如涉版权问题,请与后台联系合作或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