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工作总结
不知不觉工作三年了,做了个小总结。
前30年培养习惯,后30年习惯塑造你。
序
我用了3年产品设计工作经历,为职业生涯打基础。在这三年设计工作中我不断的学习规则,不断的寻找规律,收集各类信息知识,现在我想把这些信息知识进行加工,转换为自己的体系知识库,最终形成自己的方法论。2020,感觉是一个不错的数字,在这一年,我想开始把我的一些想法分享出来。
这次总结我想分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我的成长心路。
我的一些想法。
后续分享规划。
下面进入正题
一、我的成长心路
我很感谢这个时代,能让我有机会去学习,去尝试,去独立完成这么多的项目,不论成败,这都是人生中一段美好的经历。下面我想分享我这三年的成长心路。

拍摄于2017年4月28日 20:29 成都天府五街
初学乍练-初学期
2.不明就里-入门期
大量的阅读各大设计网站上的文章,遇到各种不懂的名词都要去google。
关注很多设计界的大神。
疯狂的收藏各种教程,以至于网盘几乎全满。
很强的学习欲望,什么都想学,UI、产品、交互、平面设计、vi设计、三维、插画、web前端、影视剪辑、MG动画、各种软件等等。
自学html、css,想尝试往前端发展。
-
很专注,抛弃了读书时的音乐、武术、心理学等爱好,完全沉浸在当前的行业知识学习和工作中,没什么娱乐,但对未来发展很乐观。
拍摄于2018年01月01日 08:37 成都市 青羊区 宽窄巷子旁
3.似懂非懂-半懂期
开始独立负责整个项目设计工作,尝试独当一面。
做设计前有了更多的思考。
开始关注国外设计。
关注行业流行趋势。
开始专注于UI设计、交互设计、产品、插画。
开始深入学习一些设计规范,方法。
喜欢对之前收集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对职业发展没有之前乐观了,开始纠结薪资和个人发展。

4.大惑不解-质疑期
对工作价值怀疑,对审美困惑。
对工作流程、团队架构质疑,对职业定位困惑。
对行业市场、个人能力、前途不自信。
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面对一些生活上的烦恼。

拍摄于2018年09月24日 06:48 四川省乐山市 峨眉金顶
5.兴趣盎然-还债期
开始阅读书籍,恶补基础。
有了新的职业定位。
开始坦然面对工作中的矛盾。
归纳总结,搭建自己的体系知识和方法论。
开始考虑工作之外的事情。
开始尝试规划多样的职业发展,有了发展副业和创业想法。
尝试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开始学习一些工作之外的东西。

拍摄于2018年11月11日 16:23 深圳市 南山区
6.渐入佳境-渐熟期

摄于2019年09月15日 09:56 都江堰
二、我的一些想法
关于我的职业定位
所以我的职业定位是产品设计,我这三年也一直是在做设计兼产品的工作,我觉得这样的工作很有意义。

摄于2019年03月27日 09:26 宜昌市 三峡大坝
对于设计审美的一些看法

摄于2019年07月14日 11:16 成都市 达芬奇光影艺术展
对于工作的一些想法
这三年的初创公司产品设计工作经历让我发现,大部分初创企业没有完善的职能架构,更没有专职的UED团队,所以无法完成产品初期的研究工作。
在产品还只是脑海中一个想法,没有经市场考验,没有用户时,我们应先找准自己的方向,多借鉴国外市场同类产品(同类产品必然有同样的用户群体和相似的产品目标)快速把产品初版(mvp)做出来推向市场。(比如国内的微信、QQ、淘宝等都是借鉴并对标国外产品,上线后再根据自己用户需求慢慢形成自己的产品)。待产品上线经市场考验,并有自己的用户时,产品的需求将不请自来,改都改不完!这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产品用户特点对产品进行持续完善。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前期多做竞品分析,根据竞品快速定义自己产品目标和架构并构建虚拟用户模型,产出假想用户需求。再根据这些快速做出设计,让产品尽快给到市场检验。待产品上线后需要积极的收集市场反馈,并迅速做出调整,不断完善产品。

摄于2019年05月04日 18:42 西安市 古城墙
三、后续分享计划
-
我的设计方法论
-
我的更多工作总结
-
最近读书心得
-
其他一些废话
四、放一些收集的干货(信息知识)结尾吧
-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资讯每天有,了解是你博闻广识,不了解其实也不会产生实质影响,因为这些对于你本身的产品能力不会有直接的提升,但自己所处的行业必须要清晰知道。 相比于大公司带来的背书光环,成熟的工作方法论和工作技巧更重要。
价值分析最直接最快最有力的方法是数据先行,需求背景中一定要有数据描述。
业务沟通-价值分析-流程图-脑图-时序图-原型-PRD,这绝对是标准的产品设计流程。
想的清楚,讲的清楚,做的快。
向上管理,信息透明化,主动向领导汇报非常非常非常重要,不要自己闷头干活。
排期不是形式主义,而是真正驱动开发按时完成项目的一个约束条件。
-
过程管理,我觉得最好是开发和测试每天出项目进度报告或者组织晨会,很大程度规避风险。 做事一定要有目标,沉溺过程,用看似忙碌的生活自欺欺人安慰自己是大忌。
现在产品设计会特别注意产品的容灾性、组件化和可复制性。
-
成功不可复制,一路升级打怪的过程,思考多么重要,认清自己多么重要,没有思考的年岁增长都是纯数字的增加,人生最可悲的就是把一辈子过成了几年。 -
设计思维共有五个阶段,共情(理解用户)、定义(定义问题)、构思(构思方案)、原型、测试。 -
原型的目的和意义:一句话概括:原型是所提出解决方案的简单实验模型,用于快速,廉价地测试或验证概念,设计假设以及其概念化的其他方面,以便设计师可以做出适当的改进或探索可能的方向。 -
但在当下的互联网产品设计领域,原型更多情况下被拿来作为直接交付物,而且往往从想法直接跃进到高保真原型,中间的过程,原型测试的功能都被你吃了啊??原型工具确实成了产品经理、交互设计的基本能力范畴,但它们大部分人并没有正确使用原型这一工具。大部分情况下,个人判断、臆测成为了原型的主要依据,没有繁复的测试,没有持续的验证,更多的是来自对竟品的复刻,以及最常规的解决方案案例。
作者:TANGYU
公众号:大俞设计
配图来自这些年手机随拍,只为记录生活,未经修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