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工作总结

Recommand
成都/产品设计师/5年前/735浏览
三年工作总结Recommand

不知不觉工作三年了,做了个小总结。

前30年培养习惯,后30年习惯塑造你。


我用了3年产品设计工作经历,为职业生涯打基础。在这三年设计工作中我不断的学习规则,不断的寻找规律,收集各类信息知识,现在我想把这些信息知识进行加工,转换为自己的体系知识库,最终形成自己的方法论。2020,感觉是一个不错的数字,在这一年,我想开始把我的一些想法分享出来。



这次总结我想分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我的成长心路。

  2. 我的一些想法。

  3. 后续分享规划。



下面进入正题



一、我的成长心路


从毕业到现在,三年多我一直在中小型创业互联网公司做产品设计工作(至于为什么叫产品设计,后面关于职业定位我会细讲),这几年工作项目涉及到的领域有电商-新零售;智能出行、居家;旅行等,所设计的产品有移动端(安卓、iOS、小程序、H5等)、PC端(iPad、网站、其他仪表),也经历了从TOC到TOB转换。这么多的内容,这么大的跨度,没有人天生就会,而我也是靠着抓住机会,边做边学边总结一步步走过来的。


我很感谢这个时代,能让我有机会去学习,去尝试,去独立完成这么多的项目,不论成败,这都是人生中一段美好的经历。下面我想分享我这三年的成长心路。



拍摄于2017年4月28日  20:29  成都天府五街



  1. 初学乍练-初学期


2016年夏天,那时我刚毕业,很迷茫,机缘巧合之下了解到UID,感觉不错,于是投入学习。因为大学时打下了软件和设计基础,这段时间学习起来很快很轻松,这给了我极大的自信和动力。那段时间就像打开了新的世界大门,一个一个新知识涌来,不断的拓展着我的认知。那段时间很专注,总有一丝小自信,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应该是最快乐的。



2.不明就里-入门期


入职第一家公司,开始正式做UI和交互方面的工作。公司项目还比较多,但有很多的工作都是只知道怎么做,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不知道内幕,不明白含义。总的来说,那个阶段大概有以下特点:

  • 大量的阅读各大设计网站上的文章,遇到各种不懂的名词都要去google。


  • 关注很多设计界的大神。


  • 疯狂的收藏各种教程,以至于网盘几乎全满。


  • 很强的学习欲望,什么都想学,UI、产品、交互、平面设计、vi设计、三维、插画、web前端、影视剪辑、MG动画、各种软件等等。


  • 自学html、css,想尝试往前端发展。


  • 很专注,抛弃了读书时的音乐、武术、心理学等爱好,完全沉浸在当前的行业知识学习和工作中,没什么娱乐,但对未来发展很乐观。




拍摄于2018年01月01日 08:37   成都市 青羊区 宽窄巷子旁




3.似懂非懂-半懂期


工作接近一年,这个阶段已经接触了各种类型项目,经过前面的大量阅读、主动学习积累,常见的术语已经能看懂了,但偶尔还是会遇到一些不懂的。对工作也更熟悉,对设计也懂得多些了,但也接触到了更深的知识,处于一个半懂不懂的阶段。这个阶段有了以下一些特点:


  • 开始独立负责整个项目设计工作,尝试独当一面。


  • 做设计前有了更多的思考。


  • 开始关注国外设计。


  • 关注行业流行趋势。


  • 开始专注于UI设计、交互设计、产品、插画。


  • 开始深入学习一些设计规范,方法。


  • 喜欢对之前收集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 对职业发展没有之前乐观了,开始纠结薪资和个人发展。



拍摄于2108年05月27日  12:18  成都市天府公园




4.大惑不解-质疑期


工作接近三年,独自完成过很多项目,成为了公司唯一的设计师,能独当一面。自以为有些经验了,主动做了更多的尝试,但踩到了更多坑,撞了一些墙,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于是乎开始了很多反思。

  • 对工作价值怀疑,对审美困惑。


  • 对工作流程、团队架构质疑,对职业定位困惑。


  • 对行业市场、个人能力、前途不自信。


  • 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面对一些生活上的烦恼。





拍摄于2018年09月24日 06:48  四川省乐山市 峨眉金顶




5.兴趣盎然-还债期


工作三年后,经过上面质疑期反思后慢慢的想清楚了很多事,有种看破红尘的感觉。看清一些现实后,只能咬牙苦笑,继续前行。开始去直面问题,寻找解决办法。这也是我现在的所处阶段。这个阶段有以下特点:


  • 开始阅读书籍,恶补基础。


  • 有了新的职业定位。


  • 开始坦然面对工作中的矛盾。


  • 归纳总结,搭建自己的体系知识和方法论。


  • 开始考虑工作之外的事情。


  • 开始尝试规划多样的职业发展,有了发展副业和创业想法。


  • 尝试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 开始学习一些工作之外的东西。




拍摄于2018年11月11日 16:23  深圳市 南山区



6.渐入佳境-渐熟期


这是我即将步入的阶段,我希望在这个阶段一切逐渐好转,兴趣逐渐浓厚,人生更加精彩。


摄于2019年09月15日 09:56  都江堰




二、我的一些想法


  • 关于我的职业定位


我目前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是产品设计师,因为我认为UI设计与交互设计和产品设计是分不开的,彼此关联。UI是产品信息的静态传递,交互是产品信息的动态表达。同时UI设计和交互设计也是彼此交融,UI是交互的载体,交互是UI的表现。

大家都知道,UI的定义是“通过对软件的人机交互、操作逻辑、界面美观的整体设计,让软件变得有个性有品味,操作舒适简单自由,充分体现软件的定位和特点。” 交互的定义是“通过在人机交互(信息输入与输出)过程中给予用户合适的反馈来提升产品可用性,并给予用户良好的体验。”

从这些信息可以看出,好的UI设计必然包括好的交互,好的交互是通过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过程来提升产品可用性,给予良好体验。那如何做好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呢?根据我三年的产品设计经验来看,要做好信息输入与输出,得需要丰富的设计经验和思考。这里我就具体分析一下。

熟悉产品开发的人会知道,一款软件产品就是由各种组件组合而成的。组件是设计的基本单元,是程序的组成部分。我认为交互设计的本质就是选择或设计最合适的组件,通过最合理的搭配,来完成产品信息的输入输出过程。所以要做好交互,就得了解产品属性、业务逻辑和各种组件,并能够做出优秀的搭配与创造。所以要做好交互,就得了解产品。固:好的交互设计=熟悉产品+熟悉组件+擅搭组件+创新能力。即:好的UI设计需要既熟悉产品,还要能做出好的交互。

市面上知名的产品都形成了自己的品牌,都有自己的UED团队,有成熟统一的设计体系,有自己的设计组件库。而一些不了解设计的团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他们的产品、交互、UI分裂开来,UI只是拿着原型做着美化的工作。这样的设计可能部分地方很炫酷,但缺乏整体感和统一性,乏味而没有内涵。

我觉得未来的UI设计师不应该只是根据原型来做美化的美工,更多的是从产品层面思考设计的产品设计师。因为这样才能做出充分体现产品定位和产品特点点设计。在这几年里我也一直在努力向上下游拓展能力,往产品设计发展,期间也完成了很多从产品到设计落地的产品设计工作,这更让我感受到作为一个UI设计师,如果不了解产品那是很难快速做出合理的设计的,因为我们肩负着传达产品定位和特点的使命。我相信,随着行业细分和对用户体验的重视,产品设计师的价值将会越来越大。


所以我的职业定位是产品设计,我这三年也一直是在做设计兼产品的工作,我觉得这样的工作很有意义。



摄于2019年03月27日 09:26   宜昌市  三峡大坝




  • 对于设计审美的一些看法


之前有遇到过因为设计的美观性与老板争论不休,甚至是发生争吵。但在一次次无意义的争论后我开始反思并意识到,美观美观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每个人的审美都不同,争论往往只能往两个方向发展。坏的方向是争吵,最后成了比拼话语权。。。好的方向是大家开始结合实际项目争论,比如哪种方案更符合用户审美,又是符合哪类用户,这类用户在总体用户中的比重如何。。。。最后我发现,争论已经从审美到了产品战略、功能设计,也就是说去补之前留下的坑。综上,我觉得工作中应该减少争论,更多的完善工作流程,从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一步一步来,每一步确定得差不多了再进入下一步,这样能避免无意义的争吵和返工。其实大多争吵都是前面步骤没定好就进入了下一步。做设计不可越级直接进入界面设计。

就像我朋友圈的那张封面图上关于产品设计中“美即好效应”的解释。(良好的视觉体验更容易激起用户内心的正面情感,从心里上增强产品的功能体验,但形式服务于功能,合理的功能架构是良好视觉体验设计的前提与基础)。最近从TO C转到TO B,我渐渐的识到炫酷的界面只是停留在表面层,追求好看不好看已经没有当初那么重要,真正支撑设计的还是业务诉求及商业目标。



摄于2019年07月14日 11:16   成都市  达芬奇光影艺术展




  • 对于工作的一些想法


这三年的初创公司产品设计工作经历让我发现,大部分初创企业没有完善的职能架构,更没有专职的UED团队,所以无法完成产品初期的研究工作。


在产品还只是脑海中一个想法,没有经市场考验,没有用户时,我们应先找准自己的方向,多借鉴国外市场同类产品(同类产品必然有同样的用户群体和相似的产品目标)快速把产品初版(mvp)做出来推向市场。(比如国内的微信、QQ、淘宝等都是借鉴并对标国外产品,上线后再根据自己用户需求慢慢形成自己的产品)。待产品上线经市场考验,并有自己的用户时,产品的需求将不请自来,改都改不完!这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产品用户特点对产品进行持续完善。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前期多做竞品分析,根据竞品快速定义自己产品目标和架构并构建虚拟用户模型,产出假想用户需求。再根据这些快速做出设计,让产品尽快给到市场检验。待产品上线后需要积极的收集市场反馈,并迅速做出调整,不断完善产品。



摄于2019年05月04日 18:42   西安市  古城墙




三、后续分享计划


2020,感觉是一个不错的数字,在这一年,我想把我的一些想法继续分享出来(生活很难,还不知道能不能坚持)。
后面我可能会分享:

  • 我的设计方法论

  • 我的更多工作总结

  • 最近读书心得

  • 其他一些废话




四、放一些收集的干货(信息知识)结尾吧


  •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资讯每天有,了解是你博闻广识,不了解其实也不会产生实质影响,因为这些对于你本身的产品能力不会有直接的提升,但自己所处的行业必须要清晰知道。


  • 相比于大公司带来的背书光环,成熟的工作方法论和工作技巧更重要。


  • 价值分析最直接最快最有力的方法是数据先行,需求背景中一定要有数据描述。


  • 业务沟通-价值分析-流程图-脑图-时序图-原型-PRD,这绝对是标准的产品设计流程。


  • 想的清楚,讲的清楚,做的快。


  • 向上管理,信息透明化,主动向领导汇报非常非常非常重要,不要自己闷头干活。


  • 排期不是形式主义,而是真正驱动开发按时完成项目的一个约束条件。


  • 过程管理,我觉得最好是开发和测试每天出项目进度报告或者组织晨会,很大程度规避风险。


  • 做事一定要有目标,沉溺过程,用看似忙碌的生活自欺欺人安慰自己是大忌。


  • 现在产品设计会特别注意产品的容灾性、组件化和可复制性。


  • 成功不可复制,一路升级打怪的过程,思考多么重要,认清自己多么重要,没有思考的年岁增长都是纯数字的增加,人生最可悲的就是把一辈子过成了几年。


  • 设计思维共有五个阶段,共情(理解用户)、定义(定义问题)、构思(构思方案)、原型、测试。


  • 原型的目的和意义:一句话概括:原型是所提出解决方案的简单实验模型,用于快速,廉价地测试或验证概念,设计假设以及其概念化的其他方面,以便设计师可以做出适当的改进或探索可能的方向。


  • 但在当下的互联网产品设计领域,原型更多情况下被拿来作为直接交付物,而且往往从想法直接跃进到高保真原型,中间的过程,原型测试的功能都被你吃了啊??原型工具确实成了产品经理、交互设计的基本能力范畴,但它们大部分人并没有正确使用原型这一工具。大部分情况下,个人判断、臆测成为了原型的主要依据,没有繁复的测试,没有持续的验证,更多的是来自对竟品的复刻,以及最常规的解决方案案例。



作者:TANGYU

公众号:大俞设计

配图来自这些年手机随拍,只为记录生活,未经修饰。


7
阅读原文
|
Report
|
19
Share
相关推荐
学习
学习
学习
学习
作品收藏夹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Segway E3 Pro|Own Your City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工作渲染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学习
学习
学习
学习
作品收藏夹
知识点
知识点
知识点
知识点
作品收藏夹
总结
总结
总结
总结
作品收藏夹
简历
简历
简历
简历
作品收藏夹
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