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共乐
北京/平面设计师/135天前/4054浏览
版权
鼓舞共乐
作品以成都永陵二十四伎乐石刻为原型,融合数字建模、声音与交互设计,回应传统乐器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的断裂与再生,将其演奏逻辑、形制意涵与仪式情境转化为可感、可参与的体验式公共艺术语言观众可通过左手或右手敲击羯鼓,唤醒伎乐伴奏;当双手同时击鼓,沉默的石刻瞬间合奏,共呜共舞仿佛古音重现。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唤醒,一次由身体触发由感知引导的沉浸式体验。
成都永陵的“二十四伎乐”石刻,凝固了五代十国宫廷乐舞的辉煌,却成为千年无声的绝响。这远非仅仅是感官的断裂,更深层次揭示了一种文化身份的悬置与认同的缺失。我们能够辨识其作为历史“身份”的符号(比如伎乐、乐器这些名词性标识),却丧失了与之建立情感连接、进行意义确认的途径。《鼓舞共乐》的设计,正是为了弥合这一断裂,通过具身化的交互体验,重构现代观众与这份文化遗产之间动态的“认同”纽带。
作品的核心交互设计深刻植根于“认同”概念的双重性。单手敲击羯鼓,唤醒单侧乐伎清音独鸣。这不仅是声音触发,更是观众作为个体,通过主动的身体行为,与特定的历史片段建立起直接的、私密的对话与连接。这是个体层面的“认同”实践,是寻求自我与特定文化元素之间“同一性”的初步确认。双手合击羯鼓,则瞬间激活全场,古乐华章再现。这一行为精妙地映射了“认同”从个体心理向集体心理的跃迁,将无数个体此刻的“认同行为”汇聚、同步,构建起临时的、基于共同文化体验的集体身份,观众从“我”融入“我们”。
在信息纷繁的当下,《鼓舞共乐》深刻揭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作为尘封的静态“身份”标识,而在于其能被普通人通过具身化的“认同”行为“点燃”的潜能。它证明:文化身份的确认与归属感的获得,并非被动接受,而是可以通过像“击鼓”这样的主动“认同”实践,在个体与社群的互动中被动态建构和唤醒的。文化的光芒,唯有在当代人主动的触碰、参与和创造性对话、即积极的认同实践中,才能穿透时光,焕发新生。一次击鼓,接通的不仅是旋律,更是被遗忘的情感与精神纽带;文化从未远离,只在等待你的双手,通过这关键的“认同”之击,再次唤醒。
23
Report
声明
21
Share
相关推荐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Log in
23Log in and synchronize recommended records
21Log in and add to My Favorites
评论Log in and comment your thoughts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