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2008年的汽车设计,比现在更超前
深圳/设计爱好者/63天前/9486浏览
版权
来自2008年的汽车设计,比现在更超前
昨天刷到宝马发布 GINA 的图片时,我一度以为这台“神车”真的要量产了。点开一看才知道,原来宝马只是宣布要把这台车带来中国展出。虽然有点小小失落,但转念一想,这其实比量产更有意义。因为
GINA 的价值从来不在于它是否能跑在街头,而在于它为设计世界留下了一个跨越时代的提问。
发布于 2008 年的 GINA,即便放到今天,依然是极具启发性的概念设计。它突破了人们对“汽车=钢铁机器”的刻板印象,用柔性织物覆盖车身,让汽车像有机生命一样“呼吸”。它完美诠释了我心目中对概念设计的认知:
不是迎合当下,而是打破规则,为未来留下更广阔的想象力。
Chris Bangle 的“逆向思考”
要理解 GINA,不能绕过当时宝马的设计掌舵人——Chris Bangle。
在 2000 年代初,他主导了宝马设计语言的巨变,从保守的直线条走向雕塑感与实验性。他一直强调:
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情感的载体。
GINA 的全称是
Geometry and Functions in ‘N’ Adaptations
(几何与功能的无限适应)。这不是一辆量产车,而是一次极端的实验:如果完全抛开法规、工艺和市场束缚,汽车还能是什么样子?
2008 年,宝马在慕尼黑展示了这台概念车。它既像艺术装置,又像科幻电影中的生命体。观众第一次见到汽车“张开眼皮”、车身“呼吸”的瞬间,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这是在挑战汽车设计百年历史的惯性。
当汽车拥有“第二层皮肤”
GINA 最震撼的地方,是它把柔性织物作为车身外壳。
在传统观念里,车身必须是坚固、刚性的金属或复合材料,以承受撞击并确保安全。但 GINA 完全打破了这一设定:
- 柔性与弹性:外皮采用高强度弹性织物,能够像衣物一样包裹框架。
- 连续与简洁:织物一体化覆盖,几乎消除了所有拼缝,让车体表面宛如雕塑。
- 动态可变:在内部框架支撑下,织物可以伸缩,从而改变车身局部形态。
最著名的设计细节是前大灯。点亮时,织物会像眼睑般缓缓张开,灯光露出;熄灭时又“闭合”,仿佛在呼吸。这种设计不仅是材料实验,更是一种
情感化表达
——它让汽车不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具有“表情”的存在。
形态为功能让路
GINA 的织物外皮只是表象,其核心在于内部可变形框架。
- 引擎盖的“拉链”:不像传统汽车掀盖,而是织物中央像拉链般开启,仿佛剖开皮肤看见器官。
- 空气动力学的调节:通过调整骨架,车身线条可以更贴合风阻需求。
- 座舱布局的灵活性:内部空间也能随驾驶需求而调整。
这种设计逻辑在今天看仍然超前。它提出的问题是:
为什么汽车的形态要固定?为什么不能随着情境变化而变化?
设计的视觉冲击
在美学上,GINA 带来的冲击甚至超过功能层面。织物张力形成了纯净而流畅的曲面,光影在其上折射,宛如建筑中的张拉膜结构。
- 消解割裂:传统车身不可避免有拼缝和接缝,GINA 却实现了几乎无缝的一体化。
- 动态之美:它不是静态的“雕刻”,而是随时处于生成与变化之中的“呼吸雕塑”。
- 拟人化表达:大灯如眼睛,褶皱如肌肤,让车体具备生命感。
概念设计的本质
GINA 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让我们重新思考
概念设计的本质
。
- 不是答案,而是提问:它并没有解决量产、法规、成本等现实难题,但它提出了“柔性是否可能”“车能否呼吸”这样的问题。
- 打破规则:它提醒设计师不要被当下的惯性束缚,敢于挑战最基本的设定。
- 想象力:概念车的意义不在当下,而在未来。它是一颗种子,十几年后的汽车设计,恰好让设计师再次想起 GINA 提出的问题。
80
Report
声明
29
Share
相关推荐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Log in
80Log in and synchronize recommended records
29Log in and add to My Favorites
评论Log in and comment your thoughts
分享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