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商插丨茶叶包装插画案例+版画风人像的应用思考
圣诞岛/插画师/1年前/1560浏览
版权
定制商插丨茶叶包装插画案例+版画风人像的应用思考
合作类型:商业定制插画
版权归属:云南远疆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插画作者:石海
核心内容:沙溪古镇的戏台子、一次次驮帮踏过的石桥、一代代以茶为生的乡民、沱爷(人物要求像)以及他越来越广袤的商业版图……
画面设计思路:当沱爷掐下一株新发的嫩芽,他的思绪会随着清新的茶香,飘向每一个与他有关的远方……
合作回顾:今年上半年接到的一个有些特点的插画委托,总共画了一周的时间,对于我来说已经算比较快了。一开始只是要看起来比较像本人的人物头像,画了两遍后觉得可以了,然后甲方的需求就升级了——在头像的基础上想延展成半身像,然后按需求内容融入地方特色元素和画面……
当然,画面内容的设计和安排还会有更多更好的可能,我只是把内容按自己的想法进行了构建,这个插画虽然说是商业委托,但从创作程度上来说已经非常接近个人作品,所以万分感谢甲方的信任,给予了我保留自己想法的空间,也最大程度给予了我自由创作的尊重,鸣谢甲方!
之前正好练了一段时间的古建和树木,琢磨着怎么更概括简练,于这次画商图也都一起用上了。
下面我所有的表达只是我自己个人对人像绘画的理解,仅仅代表我个人对人像绘画的看法,文字也只是我个人的思考和记录,当然我画得很普通很普通,对绘画对象(即使是照片)的感受也不是很精准,还有一些人说对比更强的效果好,我非常理解,只是我还想体现出皮肤固有色,而且我始终固执地坚持着“只有曝光和高光是白色”……当然,最后的效果来看,固有色是重了一些,而且时隔半年我再看,画面里人物的颅骨似乎过高,头显得比照片里长……
微调一下面部对比度和颅骨的高度,不同的人感受也会不同吧,我觉得皮肤的效果客观上来说,左边的更贴合对象。
画版画人像缘于去年遇到的一个品牌,需要版画风格的人像插画,但当时我还没有用这个风格画过,不敢保证效果尤其是怕画不像,所以就没敢接下,直到后来练习了几张,自己觉得效果也还说得过去,商用也勉强够用的,也陆续有人问我这个怎么画,今年上半年在商业插画中正好应用到了,客户评价也还不错,所以在此总结一下,尽量通俗地把我以往遇到的人像绘画难点表达出来,作为记录和分享。
版画风的人像我是用手绘板在电脑PS里画的,所有脸型五官外形、位置,也都是描着照片画的,这个没有什么可避讳,我一开始的练习也只是为了商用,当时没敢接不是说不能画,这个又要说到我自己对人像要尽量画像的偏执,这种偏执要追溯到高中美术集训时代——那个时候我遇到的所有老师都只是强调画面关系,他们说“像”没那么重要——确实高考大都不要求多像,但我直到现在都一直认为:画得像才意味着更厉害也更有意义。当时画室里有一个大哥,好几年高考专业课都在美院排名前十,全画室人像写生就他画得最像,比老师画得还像,但也仅限于五六分像,后来我在他家看到了他照着照片画的素描人像,那简直就一模一样了,回家后我自己也花了三个下午,一比一的画了一张周杰伦的海报,画完拿出来单独给人看会觉得很像,但是跟海报并排着看,就又会发现很多差异了。
既然有很多差异,那……单独看为什么还是会觉得像?
绘画者无法完全用画面表达对象所有特点(即无法画得让所有人看着都说像)的时候,不同观众看向画面,觉得“像”这一结果的不统一就会出现,打个比方,拿我自己来说,我照着海报画一张名人头像,单独拿画出来给人看,a可能会觉得眼睛像,b觉得鼻子像,c觉得嘴像……因为abc是在没有海报作为评判标准的前提下进行观看,他们的判断标准是自己视觉印象中的那个人物特征:a对名人的眼睛熟悉,b对鼻子熟悉……如果我拿出海报并排放一起让他们找不同,大家应该立即就能统一出哪里不像。观众认为的相似程度,取决于观众对绘画对象的熟悉程度。所以,一个人像,观众觉得像的逻辑大致是这样的:画面呈现出的内容里,有足够的“信息”让观者感受到画面里是哪一个TA熟悉的对象,即使不完全一致,人的视知觉也会主动在视觉经验里匹配寻找,寻找最接近画面的那个结果(对象),结果有了之后,如果观者对画面内容本身就有着更清晰的视觉经验,才能够比较出哪些地方是不像的。
说这么多,但我水平真的很一般,虽然一般商用的场景还能应付(够用),但我认为即使是电脑作业,我这个水平在专业的绘画领域里顶多就算个五六分像。商业绘画作品大多数时候面对的,是对绘画以及艺术不甚理解的普通人,普通人对画像的要求只有像,当然也有人主动要求把自己画得再好看一些,那个不在本篇讨论。可能有人会问,你在电脑上画图,外形轮廓五官位置都直接描了,还能画不像吗?很惭愧,即使这样我也不能打包票说画出来效果一样,我认为,形成“像”这一视觉感受的因素不只是造型准确、光影真实、材质接近这些技术上的问题,最关键的是“感受”。
我通俗的方式阐述一下“感受”:感受就是,他这个人,和我们眼睛里看到的他,是不一样的,真实的他,要去接触甚至了解,才能做出更完整的表达,而且不同的绘画者,呈现出来的结果,也是有出入的,高校提倡的人物写生,并且是长期作业,主要为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绘画对象的“感受力”:主动跟TA聊天,试着了解和思考,用自己对TA逐渐形成的情感结合美术技术来进行创作,作品能够更生动更厚正更有说服力。
关于“感受”的理解,我再打个比方:某个画室里,一个男生在做模特,他的现任女友和前任女友都在画他,前女友觉得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渣男,现任觉得他是白月光,即使这俩人造型画得都准,但是她们对对象的理解甚至个人情感会体现在画面中,最后呈现的画面表达是截然不同的,就是“感受”的一部分,也是绘画表达上要追求的内容。
一个好演员,同一张脸,演什么像什么,也是这个意思。
话说回来,但是现在的商业插画,催都来不及,更没有时间让我们去做预备工作,所以体现“像”的感受,是一个够用够看的标准:人物的头是圆还是长,眼睛大还是小,鼻子挺还是塌……以及尤其关键的微表情的特征体现是否到位。
绘制这种单线条的版画风人像,不管是按三个调子五个调子的都整个画完了,自己觉得还是不够像,但是也看不太出来,还怎么自己推敲修改呢?
我的方法就是——缩小、比较,看哪些特点没有画到或者没有更像:“他的眉毛好像更重一点才像”“他的嘴唇上面亮部似乎需要再宽一个像素”“他的眼角再上挑两个像素”类似这样的方式,缩小画布,和照片一次一次比对,看哪些重要信息没有表现到,然后放大,一点一点地加减,同时最好把自己的图再建一个小窗口在旁边实时观看调整后的效果……一边改、一边看、一边对照照片“感受”,直到看不出差别,就过一会再回来看,或者第二天甚至过几天再看再感受再调整(如果时间允许的话)……
24
Report
声明
36
Share
相关推荐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Log in
24Log in and synchronize recommended records
36Log in and add to My Favorites
评论Log in and comment your thoughts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