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海报 | 中华本草——本草之制系列设计
苏州/学生/1年前/694浏览
版权
汉字海报 | 中华本草——本草之制系列设计
自古以来,“中华本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课题通过汉字图形化的设计手段,将“中华本草”相关历史文化与汉字图形语言相结合,旨在通过汉字图形化创意方式和途径,展现中草药文化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
在“本草之制”系列主题汉字图形设计中,精选种类、炮制手段与流程各不相同的十种中草药,分别是:芍药、泽兰、升麻、仙茅、知母、远志、沉香、杜仲、白芷、乌头。在设计中,部分笔画部首置换为中草药炮制场景,其余笔画结构则采用几何图形或线条进行抽象概括,使画面富有装饰性。其中有意地创造人物与人物之间互动性与关联性,叙事性地体现炮制药物过程中的人物场景。其中利用元素间相接、覆叠等手法,使整体画面情节饱满、层次分明。汉字图形采用灵活式的布局,汉字高低胖瘦、错落有致的外形变化,体现节奏感和韵律感。
芍药初载于《神农本草经》,其炮制流程可归为五道程序:采、晒、切、炒、煎,于春秋采挖,除去根茎后晒干,切片,《三因方》中描述“炒令赤色”,可酒炒、醋炒,后煎其即可。
泽兰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泽兰炮制方法可总结为:采、洗、晒、磨、煎,于夏秋季割取,晒干洗净,《雷公炮制论》中叙述:“凡修事大小泽兰,须细锉之。”后煎之。
升麻初载于《神农本草经》,其炮制方式包括采、晒、泡、磨、煎。秋季采挖,除去泥沙,再晒干,《普济本事方》中描绘:“去芦,洗。”捣碎,用文火加热,炒至黄色,可蜜炒、酒炒,也可蜜煎。
仙茅最早记载于五代时期的《海药本草》,其炮制方法可总结为:采、洗、切、蒸、晒、丸。秋冬二季采挖、洗净,《雷公炮制论》中叙述:“于槐砧上用钢刀切豆许大。”可用酒湿拌后蒸或糯米混合蒸制得米仙茅,后曝干,也能配合其他草药制成丸。
知母初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制备方法包括采、晒、切、磨、泡、煎。春夏季采挖,晒干切片,《雷公炮制论》中写到:“木臼杵捣。”可以盐水浸泡,也可与其他药材一同用水煎服用。
远志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其炮制流程包括采、泡、焙、磨、丸。远志于春秋采挖,《雷公炮制论》中写道:“用熟甘草汤浸一宿。”可焙制,也可研磨为末,与其余药物配制成丸服用。
沉香始载于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其炮制方法包括采、泡、磨、炒、丸。沉香全年可采收,后浸泡,《本草通玄》中叙述:“磨细澄粉,忌见火。”可炒制,也可丸制。
杜仲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炮制流程包括采、切、炒、泡、煎、煮。春夏季采取,切成方块或丝条,《本草述钩元》中写道:“杜仲,用酒炒断丝。”可用盐水浸泡,也可煎汤、煮制服用。
白芷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其炮制过程包括采、泡、焙、磨、煎。于夏秋间采挖,《世医得效方》中写道:“沸汤泡洗。”入药焙制,可醋浸焙,研末冲服,或煎服。
乌头初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制备流程包括采、泡、晒、切、煮。夏秋采挖,以水浸泡,晒干,《证类本草》载:“以竹刀切破,每个作四片。”可醋煮后服用。
将古人制备药材的场景与汉字笔画同构结合,使每种中草药的炮制过程整体地、同时性地呈现于一幅作品中,叙事性地展现炮制中的人物故事场景。汉字与图形之间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相互渗透表达,既生动又有深度。整套作品在创意手法和颜色运用中保持高度的统一性,但在版面布局中,每幅汉字图形的位置、大小、排列具有差异性,使得此系列作品拥有独特的视觉美感。
14
Report
声明
41
Share
相关推荐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Log in
14Log in and synchronize recommended records
41Log in and add to My Favorites
评论Log in and comment your thoughts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