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供养人】北周-《和》
宁波/插画师/4年前/2041浏览
版权
【敦煌供养人】北周-《和》
·千年守护,供养敦煌-北周《和》·
温柔敦厚,袖手持莲
▫️创作时间:2021.06.16
▫️尺寸:260*280mm
▫️画材:获多福300g、吉祥颜彩、秋宏斋滋色000、劲草小、秀意等
一直有想,如果西魏是《游》的话,那我该拿什么字来概括北周时期的敦煌呢,最后挑了这个字“和”。
【关于北周】
公元557-581年,仅仅25年的政权。在这25年间,由于统治者的倡导,佛教得以广泛传播,兴起了造寺、建塔、写经的热潮,盛况空前。此外,这一时期统治阶级重用儒生,儒学知识分子成为推动北周发展的中坚力量。
敦煌受到儒家思想氛围的影响,在壁画上出现了大量宣扬儒家忠孝思想的故事画,壁画用色也仅用极少的色彩,只靠土红、石青、黑、白为数极少的几种颜色来描绘,与西魏华丽明亮的色彩相比,显得质朴,彰显出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精神。
【北周供养人】
如果说西魏体现的是道家的风流潇洒,那么北周的人物则更接近于温柔敦厚、谦谦君子之风的儒生形象,更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在气质,给人以稳重之感。
这一时期,中国男子服饰的两大体制——公服与常服已经萌芽;此外还受到胡服的影响,使中国服饰向多元化发展。图中所画的便是外披对襟大袍的胡服新样式,取自第290窟南壁下层紧跟比丘的第一身供养人:内着交领大袖深衣袍服,袍外披一件红色大袍,头上似扎幅巾。红色大袍圆领、窄袖、对襟,两袖虚垂,颇似后世的斗篷。
但该样式在北周仅有几例,更多出现于隋代,北周男子着装多是宽袖袍服或圆领缺骻袍。
【画面内容】
-敦煌写经:这一时期兴起了敦煌写经热潮,在敦煌地区民众写经是奉佛的重要活动之一。画中经书为《大般涅槃经》,在该时期写经卷数达17件之多,远高于其他经书,字体多为隶书。民众通过写经祈愿成佛、关注自己家人的安危健康或对现实生活的祈福和保佑。
-背景壁画:背景壁画为北周时期新出现的故事画《须达拏太子本生》,讲述了古印度叶波国太子须达拏乐善好施,因施舍莲花白象给敌国而被罚去檀特山中思过,在途中屡次遇到婆罗门请求施舍,求车施车,求衣施衣,最后将子女施舍作为奴隶,国王听闻后十分不忍,便遣使接太子回城,敌国国王感叹太子德行,与叶波国化敌为友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儒家的忠孝思想。
47
Report
声明
31
Share
相关推荐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Log in
47Log in and synchronize recommended records
31Log in and add to My Favorites
评论Log in and comment your thoughts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