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画:《夜游——本地风光无限》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加拿大/艺术工作者/5年前/33161浏览
梵画:《夜游——本地风光无限》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吴达立
怒江大峡谷上空,一对白鸟黑鸟形成了如无限一般的形状,他们是传说中的比翼鸟。传说中怒江大峡谷两旁至今还藏有会飞的村民,他们的生活如世外桃源那样与世隔绝,也正由于此,他们才能飞翔,并与比翼鸟汇合。日月同辉的虚空中,迦陵频伽的妙音由天而降,天籁穿过比翼鸟后,在地上流淌成汹涌的怒江。
本来作为恩爱情侣的比喻“比翼鸟”,画成了共命鸟的模样,白鸟望向日月,黑鸟画成十二缘起链,和白鸟生生世世缠绕一起。白鸟黑鸟的造型均有参考孔雀和寿带鸟。白鸟下方由石膏勾勒的纹理,有考虑到云南地方特色的衣纹图案。当然,比翼鸟象征爱情,白鸟如云霞一般的纱裙,也做成了仿佛婚纱一般的模样。
佛教有个共命鸟的寓言,记载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这只鸟,《涅槃经》称命命鸟,《胜天王般若经》称生生鸟,《阿弥陀经》、《杂宝藏经》称共命鸟。合起来,就是生生宿命的牵绊流离,谓共命之鸟。
寓言说,这种鸟一身两头,一头叫法,一头叫非法。一天,非法睡去,法醒来,看见流水中飘来一只甘果,便将果子衔来,想叫醒非法一起吃,看非法睡熟了又不忍心吵醒它,便心想我们是一个身子,我吃了就等于它吃了,于是独自吃掉了甘果。非法醒来,闻到法嘴边的果香,明白后质问法为什么不叫醒它一起吃,法说了理由,非法却怀恨在心。又有一天,法睡去,非法醒来,看见流水中又飘来一只毒果,便毫不犹豫吞了下去。法与非法于是同时死去。
临死之时,非法说:“当来所生之处生生世世,共汝相害常共为怨。”法说:“愿我生生世世,常共与汝为善友。”人心永恒的困顿,与解脱真正的关键,已经全在这里面。
——————
(画后语)
作品原为客户定制,故事背景是非常优美动人的比翼鸟传说,也和现代人找寻迷失的灵魂有关,婚姻在故事中被视为可以让世人飞翔的理想与信仰,然而,我尝试以更深刻的手法挖掘下去。比如婚姻除了指两性的结合外,也是“来”(从天而降的怒江)与“去”(有翅膀的彝族飞人们),日与月,天(迦陵频伽)与地(飞人)的结合,我选择了佛教寓言的共命鸟来作为延伸。当我把这张作品展示给一个前辈看时,他说黑鸟如果不仔细找看不清,我想起自己作画期间做的一个梦:黑鸟白鸟生生世世在纠缠,一会黑鸟胜,一会白鸟胜,最后白鸟终于把黑鸟完全吞噬,整片天空完全被白鸟填满,此时的画外音却是:你要完全忏悔!醒来之后我若有所思。这张作品里我有意突出白鸟、弱化黑鸟,大概是我仍不够守中的心之体现吧?
《夜游·本地风光无限》
木板画。综合材料:油画、水彩、树脂、石膏、玻璃、金银箔、银粉
《夜游·本地风光无限》
木板画。综合材料:油画、水彩、树脂、石膏、玻璃、金银箔、银粉
Collect
局部
局部
Collect
局部
局部
Collect
局部
局部
Collect
局部
局部
Collect
局部,歌唱的迦陵频伽(梵语:Kalaviṅka),意译“妙音鸟”,佛教传说生物,在佛经中说他声音美妙,《阿弥陀经》记载,和共命鸟同样住在极乐净土。
局部,歌唱的迦陵频伽(梵语:Kalaviṅka),意译“妙音鸟”,佛教传说生物,在佛经中说他声音美妙,《阿弥陀经》记载,和共命鸟同样住在极乐净土。
Collect
* 十二因缘(梵语: Nidāna)也称十二缘起支、十二有支,佛教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此十二缘起支分别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它们都是缘生法,都是无常的,它们之间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缘起关联。十二因缘因果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佛陀、辟支佛、阿罗汉,都依“四圣谛”三转十二行,觉悟十二因缘而了知生死轮回真相,达到究竟解脱。
<br>无明(梵语:Avidyā),又作无明支,佛教术语,是烦恼的别称,为明的相反词;为十二因缘之首,一切苦之根本,在画中以向内蜷缩的闭目黑鸟表示。因对法界不如实知见,所以造作颠倒之行为;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俱舍宗、唯识宗立无明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称作痴(梵语:moha)。
* 十二因缘(梵语: Nidāna)也称十二缘起支、十二有支,佛教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此十二缘起支分别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它们都是缘生法,都是无常的,它们之间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缘起关联。十二因缘因果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佛陀、辟支佛、阿罗汉,都依“四圣谛”三转十二行,觉悟十二因缘而了知生死轮回真相,达到究竟解脱。

无明(梵语:Avidyā),又作无明支,佛教术语,是烦恼的别称,为明的相反词;为十二因缘之首,一切苦之根本,在画中以向内蜷缩的闭目黑鸟表示。因对法界不如实知见,所以造作颠倒之行为;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俱舍宗、唯识宗立无明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称作痴(梵语:moha)。
Collect
行(梵语:saṃskāra),以一只飞靴表示,有两层意思,一为造作,二为迁流。南传上座部佛教认为,“行”(造作诸业)而产生“识”(业识)。十二因缘中的行支,则是指由无明而生起的感召,能引起因果报应的身、口、意等“业”,亦指人的一切身心活动。十二因缘中的行,专指能感召罪福果报的善、恶业。按照三世二重因果说,行是过去世的因。无明和行均为过去世的二因。有了此二重因,才造成现在世有情众生的果报。
行(梵语:saṃskāra),以一只飞靴表示,有两层意思,一为造作,二为迁流。南传上座部佛教认为,“行”(造作诸业)而产生“识”(业识)。十二因缘中的行支,则是指由无明而生起的感召,能引起因果报应的身、口、意等“业”,亦指人的一切身心活动。十二因缘中的行,专指能感召罪福果报的善、恶业。按照三世二重因果说,行是过去世的因。无明和行均为过去世的二因。有了此二重因,才造成现在世有情众生的果报。
Collect
识(梵语:Vijñāna),佛教术语,指人的意识、心智、生命力、理智、分别能力,为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之一。以大脑表示。造作与分别产生认知,在早期佛经,经常与心(Citta)、意(Manas)混用,意义接近,但因为用法不同,实际的内涵又有所不同。其主要是用来作为指区别对象的认知能力。
识(梵语:Vijñāna),佛教术语,指人的意识、心智、生命力、理智、分别能力,为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之一。以大脑表示。造作与分别产生认知,在早期佛经,经常与心(Citta)、意(Manas)混用,意义接近,但因为用法不同,实际的内涵又有所不同。其主要是用来作为指区别对象的认知能力。
Collect
名色(梵语:Nāmarūpa),佛教术语,它是一个在梵文与巴利文都存在的复合字,由名(nāma)与色(rūpa)两个字组成。画面中以海上航行的大船表示,船寓意我们的身体即色身,承载着我们的心识。名,泛指一切精神现象或意识现象,通常包括四种名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色法简称为“色”,指一切的物质现象。
名色(梵语:Nāmarūpa),佛教术语,它是一个在梵文与巴利文都存在的复合字,由名(nāma)与色(rūpa)两个字组成。画面中以海上航行的大船表示,船寓意我们的身体即色身,承载着我们的心识。名,泛指一切精神现象或意识现象,通常包括四种名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色法简称为“色”,指一切的物质现象。
Collect
六处(梵语:Ṣaḍāyatana),又译为六入,佛教术语,是十二因缘中的第五支。按《中阿含经·业相应品·度经》和玄奘译《缘起经》等等,缘起法中的六处同于十二处中的六内处。缘于各种希求所起的名色,六根即眼、耳、鼻、舌、身及意根,皆得增长,叫做名色缘六处。图中以一个有六扇门窗的房子来表示。
六处(梵语:Ṣaḍāyatana),又译为六入,佛教术语,是十二因缘中的第五支。按《中阿含经·业相应品·度经》和玄奘译《缘起经》等等,缘起法中的六处同于十二处中的六内处。缘于各种希求所起的名色,六根即眼、耳、鼻、舌、身及意根,皆得增长,叫做名色缘六处。图中以一个有六扇门窗的房子来表示。
Collect
触(梵语:Sparśa),佛教术语,有接触、触碰、触觉的意思。触的定义是,当感官(根)、感官的对象(境)、以及感官的意识(识)三者聚合一处的时候,就称为触。举例来说,当眼睛器官,与一个可见物体,两者接触,同时出现你“看见”的感觉与知觉时,就称为“触”。为十二缘起的第六支。它也被列为心所,说一切有部列入大地法中,南传上座部列为七种遍行心所之一。图中以纠缠在一起的男女表示。
触(梵语:Sparśa),佛教术语,有接触、触碰、触觉的意思。触的定义是,当感官(根)、感官的对象(境)、以及感官的意识(识)三者聚合一处的时候,就称为触。举例来说,当眼睛器官,与一个可见物体,两者接触,同时出现你“看见”的感觉与知觉时,就称为“触”。为十二缘起的第六支。它也被列为心所,说一切有部列入大地法中,南传上座部列为七种遍行心所之一。图中以纠缠在一起的男女表示。
Collect
受(梵语:Vedanā),佛教术语,意指情绪。当感官,外境,以及意识三者聚合(触)时,所升起的内心感觉,即是受。通常可以概分为痛苦(苦受)、快乐(乐受)以及没有特殊感受(不苦不乐受)三者。它是十二因缘的第七支,为五蕴之一,又名受蕴、受阴,包括感受等,属于心的一种作用。图中以左眼插入一支箭的人来表示。
受(梵语:Vedanā),佛教术语,意指情绪。当感官,外境,以及意识三者聚合(触)时,所升起的内心感觉,即是受。通常可以概分为痛苦(苦受)、快乐(乐受)以及没有特殊感受(不苦不乐受)三者。它是十二因缘的第七支,为五蕴之一,又名受蕴、受阴,包括感受等,属于心的一种作用。图中以左眼插入一支箭的人来表示。
Collect
爱(梵语:Taṇhā),或译欲、欲、爱欲、贪爱、渴爱等等,字面意思是渴,十二因缘之一。因为得到某种感受(受),对于外境产生需要、不放弃的念头,希望能够得到(取),这是所有有情都会产生的基本冲动。图中以喝酒的人来表示。
爱(梵语:Taṇhā),或译欲、欲、爱欲、贪爱、渴爱等等,字面意思是渴,十二因缘之一。因为得到某种感受(受),对于外境产生需要、不放弃的念头,希望能够得到(取),这是所有有情都会产生的基本冲动。图中以喝酒的人来表示。
Collect
取(梵语:Upādāna),字面意思为攀爬、抓取,又译为所取、摄受、执著,为十二因缘之一。爱产生取,取产生执著,引起有,导致苦的产生,使人无法解脱,而不能进入涅槃。图中以抓取树上苹果的手来表示。
取(梵语:Upādāna),字面意思为攀爬、抓取,又译为所取、摄受、执著,为十二因缘之一。爱产生取,取产生执著,引起有,导致苦的产生,使人无法解脱,而不能进入涅槃。图中以抓取树上苹果的手来表示。
Collect
有(梵语:bhāva),佛教术语,原义为存在的状态,有持续的意思。为十二因缘之一,意指有情存在于三界当中之状态。说一切有部将其分成四个相续阶段,称为四有。图中以鸟巢中的蛋来表示。
有(梵语:bhāva),佛教术语,原义为存在的状态,有持续的意思。为十二因缘之一,意指有情存在于三界当中之状态。说一切有部将其分成四个相续阶段,称为四有。图中以鸟巢中的蛋来表示。
Collect
生(梵语:Jāti),义译为出生、诞生,十二因缘之一,意指在轮回中产生新的生命实体。在四圣谛中,生与老死都被视为是一种苦。图中以人形胚胎来表示。
生(梵语:Jāti),义译为出生、诞生,十二因缘之一,意指在轮回中产生新的生命实体。在四圣谛中,生与老死都被视为是一种苦。图中以人形胚胎来表示。
Collect
老死(梵语:Jarāmaraṇa),佛教术语,为十二因缘之一。它是一个复合字,由年老(jarā)以及死亡(maraṇa)两个字所组成。在佛教中,老死是指在轮回之中,由出生,一直到生命结束,这中间所经历的一切。图中以成堆的骷髅表示。
老死(梵语:Jarāmaraṇa),佛教术语,为十二因缘之一。它是一个复合字,由年老(jarā)以及死亡(maraṇa)两个字所组成。在佛教中,老死是指在轮回之中,由出生,一直到生命结束,这中间所经历的一切。图中以成堆的骷髅表示。
Collect
~步骤图~
<br>用黑砂石铺一层底做机理,留出主角的位置,铺一层银粉胶
~步骤图~

用黑砂石铺一层底做机理,留出主角的位置,铺一层银粉胶
Collect
用水彩画羽毛多彩底色,用油画颜料铺高光
用水彩画羽毛多彩底色,用油画颜料铺高光
Collect
用石膏作出怒江的波涛机理
用石膏作出怒江的波涛机理
Collect
用碎玻璃在白鸟下方的云霞纱裙上做闪亮的效果,再铺一层银粉胶。旁边以石膏勾勒出云南地方特色纹理,作出浅浮雕的效果
用碎玻璃在白鸟下方的云霞纱裙上做闪亮的效果,再铺一层银粉胶。旁边以石膏勾勒出云南地方特色纹理,作出浅浮雕的效果
Collect
以银粉胶兑水彩颜料,画彝族飞人
以银粉胶兑水彩颜料,画彝族飞人
Collect
用石膏做成的怒江造型,再填以树脂,一旁用玻璃做成砂石的机理
用石膏做成的怒江造型,再填以树脂,一旁用玻璃做成砂石的机理
Collect
746
Report
|
481
Share
相关推荐
鲸落
Recommanded by editor
瑛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110
《海豚之歌》封面绘画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2020年纯艺术类优秀作品合集
2020年纯艺术类优秀作品合集
2020年纯艺术类优秀作品合集
2020年纯艺术类优秀作品合集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2020年纯艺术类优秀作品合集
2020年纯艺术类优秀作品合集
2020年纯艺术类优秀作品合集
2020年纯艺术类优秀作品合集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插画设计
插画设计
插画设计
插画设计
作品收藏夹
插画
插画
插画
插画
作品收藏夹
啦啦啦
啦啦啦
啦啦啦
啦啦啦
作品收藏夹
插画2020
插画2020
插画2020
插画2020
作品收藏夹
嗦嘎思内,
嗦嘎思内,
嗦嘎思内,
嗦嘎思内,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