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背景:UXPA中国用户体验设计大赛起始于2009年,是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针对高校学生的用户体验设计比赛。
主办方UXPA中国是世界性组织用户体验专业协会(User experience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在国内的分支机构。
项目描述:针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的其中一所食堂进行可优化服务设计
通过建立一个有秩序的服务模式,用科技带给学生舒适的就餐环境,倾听学生的声音来一起打造属于当地学校的文化生态。
项目成就:获得2016年中国用户体验设计大赛“数&智”二等奖
项目角色:团队队长。策划团队设计方案节点,分配团队成员任务,跟进任务完成进度。
主要职责:用户旅程地图、产品分析、功能点分析、空间建模、需求&项目分析的设计制作、演示产品。
参与制作:归纳整理交流,产品定位、用户调研、竞品分析、交通流线设计、产品原型设计、界面设计、产品包装。

2016年9月份,偶然的一次机会去到中山大学,。。。进去他们食堂的时候,非常的有秩序,人很多,但不会感觉拥挤,自助模式使得每个人都不着急,工作人员也井然有序。回到学校的时候,中午下课后的那一小时,在食堂,简直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大家都很赶着去食堂,在食堂里也是非常的拥挤和混乱,我们在想,为什么同样是食堂,感受却那么不一样呢。

然后,我们团队做了第一次调研,在这次的调研里,许多同学都表达了自己在食堂里的感受,我们发现学生对食堂有许多说法。

人工结算模式会导致效率低,60%有习惯打包的同学觉得取餐麻烦,窗口的设置和打饭的模式让学生排队打饭的时间长,造成食堂拥堵。在数据整理时,我们还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在食堂就餐的频率逐渐下降。

分析完这些数据后,我们认为,在食堂吃饭这种体验,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服务以及空间。

而我们学校的硬件条件可以说是高职院校里面排名第一的,在这么大的一个空间里面,食堂可以提供的服务应该有很多,我们想通过服务设计,来帮助学生们在这个空间的体验更舒适。

于是,我们参考了许多国内学校的食堂,还有国外学校的食堂,甚至企业的食堂。我们觉得,这些参考的食堂给我们的感觉舒适、整洁、有序,从图片就可以看出环境的美。

此外,我们还研读了国家关于学校食堂的相关政策,发现国家政府支持学校完善食堂的服务流程。

之后我们带着问题,去访谈了我们学校食堂工作人员,了解到他们现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

我们很努力地尝试做出改变,希望食堂可以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提升到美感需求,从传统模式提升到科技服务流程。

我们相信,科技能带给学生舒适的就餐体验,建立有序的服务模式,聆听学生的声音一起打造属于我们学校的文化生态。

我们对食堂做了一系列的研究,那么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到:
红点表示学生的人数密度,蓝线是学生的流动走向,序号为右边文字对应的员工以及学生在饭堂发生的行为。
从进入到离开食堂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动线交叉错乱,以及人数密度基本集中在左边点餐区域,而且接近一半的座位没有被利用到。

基于食堂原有的建筑结构和可利用资源,我们将原有的设计流程优化为自助自选流程,分以下几点简单说明。

引用自动打饭机,解决人工打饭饭量不均,提高打饭效率。

我们在食堂门口设有自提柜,
左边的打包自提柜,方便学生在高就餐高峰时快速取餐。
右边的蛋糕自提柜,在学生生日当天,会提供生日礼包。

之前的动线是乱的,我们通过对内部空间的可利用优化,去规范人流走向,减少交叉,提高食堂座位的利用率使食堂变得更加规范、有序。

我们制定了相关的培训机制,在易学的前提下,能够帮助他们更加便利地高效工作。

利用海报的视觉冲击,宣传食堂的特色菜品,为学生提供营养搭配的参考。

当我们将完整的方案呈现出来时,引起大家的共鸣,得到许多的支持。
通过服务号这个反馈的平台,我们聆听大家的声音,并不断地优化我们的服务流程,希望能够越做越好。

美学食堂能建立一个有秩序的服务模式,用科技带给学生舒适的就餐环境,更是倾听学生的声音来一起打造属于当地学校的文化生态

我们相信,透过吃的美学,能让学生更多对所处的学校感到无比骄傲,进而帮助学校的互动模式、学习风气,体验用美学设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