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实验动画国际交流工作坊
实验动画《河》
本人平面设计背景出身,有幸接触实验动画倍感受益,在此想把整个工作坊的教学流程还原,希望对动画感兴趣的同学有所帮助。
某位动画业界高人曾对我说,他会把禁止做动画写到家谱里。的确,试一次你就明白了,10秒不到的镜头,我就用了一个多月时间…

先介绍这次实验艺术工作坊的老师吧,伊莎贝拉(Isabella Herguera)1961年出生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San Sebastián)。作为一名独立动画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学者,伊莎贝拉的个人经历是丰富而光彩夺目的,早年在西班牙巴斯克省获得艺术学士学位后,伊莎贝拉前往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学习媒体艺术,师从先锋媒体艺术家白南准,并在1993年获得美国加州艺术学院实验动画硕士学位。1990年到2003年间,伊莎贝拉活动于美国洛杉矶,在多家动画工作室工作,后与Satiner Singh成立了共同的动画工作室——Loko Pictures。她的代表作品包括La Gallina Ciega(2005),Ámár(2010),Bajo la Almohada(2012),Amore d'inverno(2015)和Kutxa Beltza(2016)等。伊莎贝拉的动画影片赢得了超过50个国际奖项,包括2006年的戈雅奖提名,并在世界各大电影节上展映。

2017《Sultana's Dream》

《Amar》获得了2011年布鲁克林电影节最佳精神奖

2017《丛林来信》
从2012年到现在,伊莎贝拉几乎每年都会来美院数码工作室进行为期1个多月的动画艺术工作坊,名义上是研究生选修课程,但也有很欢迎外校同学一起来参与,喜欢的同学可以关注下~

第一天,伊莎贝拉先是给大家洗洗眼换换脑,看了很多国外优秀实验动画,内容跨越国际、种族、文明,没有限制不拘泥形式。如同整个教学过程,从未出现过“正统教学”、“大一统”的口吻,她给了每个学生足够地耐心与包容,从第一次师生见面作品分享环节,她就开始关注每个学生擅长的领域,用自己的阅历丰富每位学生想要的表达。
伊莎要求大家每天上课之前写生一小时,她自己也坚持一起去。

地点是学校旁边的早市,曾被我忽视甚至嫌弃的早市,当静静置身其中观察着形形色色往来的居民,晒着太阳吃着路边摊就很满足的青年艺术家,推着小推车买菜的大妈,他们的衣着穿搭、神情举止异常鲜活,突然发现毕加索、马蒂斯也不过是个生活的小偷。
第一次写生任务:画2组4格动画静帧,并完成制作动态四格动画。即便是不会动画相关软件的同学也不必担心,整个工作坊大部分都是非动画专业的学生,伊莎很懂得如何分工合作,会让每个位学生都按时顺利完成。
在工作坊开始之前,伊莎已经有了完整的故事脚本,名字叫《河》。故事梗概为:小女孩在奶奶去世后,想起她生前遗愿还未完成,便独自带着奶奶的骨灰出海,最终将骨灰撒向大海完成奶奶遗愿。下图海报便是出自伊莎之手。

通读完剧本后开始任务拆分,她会提前说明每部分可能出现的画面元素,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专长认领任务画分镜图,最后将所有的分镜图串连在一起,经过几轮分镜调整后,大家就开始各显身手啦~

上学的那段日子(如今也一样),一直把寻找自己作品语言视为最重要的事,觉得这需要从大量实践中得出理论,再由坚实的理论做支持。但是后来发现也并非如此,没必要那么紧张,反而是在自己最自由、最放松、最自信的时候,创作语言却能不请自来,下面几个废弃的小零件是我灵感的来源,稍加改动,就成了我动画里的小元素。

脚本剧情我选的是一个风景长镜头,小女孩划着船快到港口时,穿越一片工业化钻井平台的场景。这个场景机械感很重要,于是我当下就决定让我男友死党的一台废弃电脑为这次艺术献身,并扬言会还他一个奇迹。

不用怀疑,这就是一个1米9大佬爷们儿的粉色电脑...
还有重要的陈建申老师,自幼动手能力极强,小学时就做过轮船模型,据说是在工厂找的设计图纸,马达零件都是用零花钱一点一点攒起来的,最后还真放下河试航了,他小时候课余玩的东西真是甩出我不止几条街,佩服的五体投地~是他教我如何用焊锡做起重机、工程配重老叼、做小木船、怎样用一张A4纸寻找平行光……

/ 准 / 备 / 就 / 绪 / 开 / 始 / 起 / 飞 /

开拆

布景

摆阵

布光

焊工

焊工细节

造船

布景完毕
打光试镜

定格逐帧画拍摄

注意制作海浪的材料

海浪拍摄

拍摄成片效果

两人负责海水动态变化,一人负责移动摄像机,一人负责拍摄,一人负责幕后飞机移动,一人负责前景障碍物移动。

前景障碍物拍摄效果

飞机拍摄效果
如何能把海浪表现的灵动,一开始确实是个伤脑筋问题,后来陈老师在角落里看到一束枯萎鲜花的蓝色包装纸,兴奋的告诉我可以拿来做大海的底色,再加上轻薄的保鲜膜每次调整位置后都会有轻微自然地变化,海浪问题就这杨愉快的解决了:)
钻井平台的工业废气,想过用熏香、塔香、泡沫、发泡胶表现但效果都不好,不是虚就是太固化,最后选择了卸妆棉,用镊子轻轻抽取一丝,再逐帧调整就ok了:)
总之,材料都是身边触手可及的东西,用废旧的电脑零件做工厂,卸妆棉做工业废气,保鲜膜做浪花,包装纸做海水。定格动画拍摄对于我来说还是第一次尝试,其中还是遇到很多问题,比如,由于我做了很多工业器械,所以搭景时,一直堆放在做加法,伊莎对我说:“do things lovely,not cute”,虽然这对于我来说是一对同义词,但我知道她让我懂得取舍。
大/神/们/各/显/身/手/ 百/花/起/放




手工编渔网


用树枝、干花做森林,将树枝纵向深度摆放几层,这样就形成了远中近景的丰富层次。

中国水墨画风

剪纸风


素雅的淡彩


偶动画场景搭建




黑白点线面表现渔业生产流水线




电子游戏风

伊莎也是软件小能手呀,各种视频音效剪辑样样拿手。

各样的女主形象
其实全程还有一条暗线——伊莎的老公马克,意大利人,一直在帮我们为动画配音工作,日常生活中的他总是手持收音装备采集各种声音作为动画片的声音素材,整个活动的场记,包容睿智、和蔼可敬(成功女人背后可爱的男人)。马克让每个人 用自己的方式对自己创作的内容进行描述,与伊莎如出一辙,对声音的表达也是最大程度的让学生们探索,有吃着东西说话的,有低声细语的,吹笛子的,有唱歌的,有用方言的……





卖个关子,大家猜猜看这断了齿的梳子是干吗用的?

答案是菲林胶片的刻度,每一刻度相当于1/25秒也就是一帧。




胶片创作算是工作坊饭后甜点,半天时间完成,伊莎和马克带来一卷空白老胶片,让大家感受下胶片时代的动画制作。把一整盘键盘成回字形固定在桌子上,用梳子做刻度尺,每个格子对应一帧动画,内容大家随性创作,颜色图形开心就好。集合所有人的力量,完成一卷胶片。菲林播放时大家都睁大眼睛找自己创作的那一小段,毕竟辛辛苦苦画25格,也就是1秒时长稍纵即逝呀。。。

最终展览
一次实验动画工作坊的游玩,重新赋予一台废弃的电脑29秒的生命,我觉得值得。
实验动画《河》最终成片动画9分30秒
谢谢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