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logo动效改了12稿之后,我该思考什么
‘越改越上瘾,越虐越嗨森’ ——斯德哥尔摩病人
最近就职在一家平面公司,作为一个立志在动态设计做出人民币的跨界狗,无端进了平面公司,说起来还是很不习惯,相比之前在是在动画公司,却发现在平面公司却能领悟到之前没有的想法,尤其是一个logo动效改了12稿之后,情绪由压抑最后变得有点嗨森,对,是嗨森,因为我感觉很多想法在颠覆,首先回想下整个过程。

所有起因都是因为这个logo ,最开始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在进公司之前,我有差不多的10多天的等待期,期间就想着拿公司做的logo做个动态练练手,虽然之前都是做动态mg视频,但是纯做动态logo 还是第一次,技法是一样,但是思考过程却不一样。
第一天,公司的前辈问我是否做过动态logo,并将这个logo的源文件发我。一想,这也太巧了,立即发过去,并且前辈也给了些意见,“弱化线条的动作段落感,减少段落感,增强动态的连贯性。”这条意见,现在我依旧记在心中,因为说在理了,随之噩梦就开始了,修改的第一步,就是入场动画。
我随之从品牌里面寻找字眼,线索和与该品牌的符合的调性动画(实际上就是感觉)。花艺,茶,这是我首先注意到的,然后我决定思考茶与logo的关系(随意二选一),打开pin疯狂找字眼搜索,最开始并没立即将茶与logo 融合,而是从茶的相关词,而最明显就是水,液体,雨滴,结合logo的大圆眼,立即想到雨滴涟漪的效果与圆眼的结合,随后就有第一稿:

回想,后半段猫头鹰是参考国外,但没有照搬,一个是因为国外做的太繁杂不好做,一个是懒,没办法,总想着早点完成,最后简化了扭的动画,表现动物的生动性,还略显了伪三维的转脸,这版本的转脸纯手k👋,后面的版本就借助duik来简化工作流程。前部分,雨滴的表现方式就已经改了3次了,最后觉得像个东西,就发过去审核。结果,是的,事情如期,需要修改,首先雨滴改为圆形,其次是雨滴涟漪要改得更接近涟漪。起初修改意见并不同意,因为有很多想表达的地方,实际上感觉审核者没get到,所以我后面意识到稿件都会配以文字说明方便审核者。但没办法,弱鸡就应该听话,不然就没法活。随之有了以下版本。

当时这版本,我记得是修改了3到5个版本,都是节奏上的调整,相对于视频来说,logo动态调整还是挺方便的,因为ae能快速预览,曲线的结果能及时观看。现在看,虽然从整体来看,动画节奏没有出现奇怪,但正是不奇怪,节奏太平了,动态要结合缓动才能吸引到眼睛。在这点上,我跟审核的前辈的意见是一致的。所以接下来我,我打算从节奏上改变。其实到这里,我基本上脑子里的想法也逐渐变少了,随着意见的不断出现,限制就越多,想法就会被限制住,提取的时候就更小心翼翼,但工作不会因为没想法,就可以不干了,我还是硬是想出一个。


可以看到,分了2个版本,这里我开始想脱离茶这些关联,想着从logo本身入手,也就是猫头鹰,既然圆眼最大特点,我直接给它来个特写,最后带出logo ,再结合猫头鹰是夜间动物,所以想着画面从黑到白的转变,其实我是对这稿节奏是挺满意的,并且脱离了手k,用duik快速完成了转脸,对于整个动画,也是看了相关参考,这里我可以摆一下

在我对这logo进行拉片时,会发现外国人对于看似简单的动作,会尽量加入position变化,对于画面的空间,会同时结合scale变化,而里面的rotation更多是增加镜头的趣味性。在曲线调节时,会把我控制段落间节奏变化,但不会随意断开段落,我自己参考制作时,也是围绕上面所述的进行模仿,同时在最后落版时,增加roation体现惯性,表达出速度感重量感。
虽然想了很多,但是审核前辈,觉得前面的眼睛更像是推销望远镜,........竟无力反驳,希望远镜的品牌联系我。没办法,还是得继续改,既然要贴合品牌,那我再做的明显一点吧,于是我有了以下的版本:


很明显,这两个版本,我来的更直接,相对于之前都是在有参考的前提下模仿制作,后面的动画更多是靠自己的想象去做,其实现在回来看,不看参考,不是不能做,只是做出来的东西缺少思考,缺少细节,所以会觉得单调,如果修改我会在入场的杯子添加细节,但添加什么细节,更多是靠平时的积累。
虽然贴合主题了,但是太具象了,logo本身自带有趣,友好,打招呼的含义,审核的前辈,希望我能从意象上入手。听到这个意见,其实真的一脸懵逼,但冷静想,意象来源于具象,那友好,打招呼的具象来自哪里呢?它们的承载物是什么?不断思考,我后来采取了微笑代表,但这不是我的首创idea,我是看到一张海报

这海报启发了我,将微笑和杯子完美的结合,关键是只是用了2条线完成,杯耳同时像一个舌头在舔嘴巴,确实挺巧妙。我借用的这个形状,至于版权,嗯。。。完成任务再说......于是我有了以下的版本

在基础上,要完成形状的转变,我巧妙的用圆圈的气泡将微笑曲线与圆眼进行形状转场,对于节奏,我调成慢快慢,转场的位置加快。这版本的修改了部分细节后,审核的前辈终于通过了,继而发给设计总监,没想到竟然不过,理由是logo本身不具有嘴巴,这转场略显牵强,同时体现不出logo 本身有趣的感觉,其实一开始很不理解,但是后来总监说了些,我挺认同的话:
“1,强调思路,表达logo不单单是表达他们的业务和产品,可以要寻找能让消费者记住的点,正如这logo本身不仅仅是茶和花,还有有趣和友好是跟消费者建立了联系
2,视觉语言,圆角顿角直角,线条和点都是给人不同感受的视觉语言。品牌感/颜色/字体/布局/文案的语气/动态形式/材质/工艺/配乐/光线/气质/都是相辅相成。”
以上总监的话确实在理,有时候做的东西缺乏了思考,细节自然表达不出来。在公司,每天都有案例的分享学习,发现自己很多时候,能感觉到不对劲,但是表达不出来,只能靠着奇不奇怪,好不好看,这些肤浅的词汇来表达,此时设计的语言就凸显重要性。在写这篇文章之前,今晚突然有个想法,设计的就是观察,思考,表达的过程,在学画时,被要求增强观察对象能力,各种观察的方法,然后我们不断去学习实践,思考总结,当我们去创作时,则通过各种方式,将脑海中积累到的,观察到的再结合自身情感与经历表达出来。当下各种学习资料与视频,二三维手绘实拍,但我们都忙于在学习表达的手段方式,却没有时间去从生活中吸取养分来表达自己,这可能是阻碍我的原因,想到这里,我感觉logo的事也差不多了,最后总监让我又想了五个方案,对,没错,我瞎几把乱想,最终logo通过了

我不知道,是否领导被我磨的没脾气了,还是真符合他们要求,我也没觉得有啥不一样,但是这个过程让我有了新的思考,我以前学的是设计的什么东西,现在学的又是什么,将来我要学的是什么?表达方式?观察方式?思考方式?这些都值得我去思考。虽然不知道试用期能否过,但是过程和结果我都想做出认同的东西,能有新的领悟,同时也谢谢启发过我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