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简约之神Stephen Kellenher的十年

Recommanded by editor
旧金山/UX设计师/6年前/3528浏览
来自简约之神Stephen Kellenher的十年Recommanded by editor

唯一不变的是不断的改变。在这篇文章里,Stephen分享了他这过往的十年里对待人生,事业的态度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Quake book’这一个概念,Quake,意思为震动,Quake书其实就是那些对你影响特别大的书。今天要提的不是我的‘Quake’书,而是一篇‘Quake’文。这篇2017年11月份在Motionographer上发的布个人传记,对我自身解读,职业规划以及对未来的预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者是平面设计大神Stephen Kellenher, 之前的作品鉴赏《谷歌意象规范》就是他与Gunner合作出来的杰作,下面是他的自我介绍:


“作为一名在设计业里摸爬滚打了15年的独立设计师,我的设计宗旨就是‘用最简约的设计,去最大化的表达’。 我的设计步骤一直都是:先彻底调查,再设计实现。我认为这一个套路设计出来的作品可以给客户们带来更实在的价值。”


下面是来自Motionographer编辑对本文的笔记:

近十年来,Stephen可以算是纽约城以及设计业里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角色。 跟他合作过的工作室数不胜数,他的设计也融入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就像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和重点在变,我们在设计行业里的发展轨迹也是如此。三十好几跟二十好几憧憬的肯定完全不一样。在这篇文章里,Stephen分享了他这过往的十年里对待人生,事业的态度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图片来源于Stephen官网:

https://stephenkelleher.com


改,改,改,改,改变《Ch-ch-ch-ch-change》

Stephen Kellenher的十年,文中的'我'是Stephen。


我/你/他

我的故事其实跟大部分设计师都差不多:从雄心壮志,自我牺牲,取得成绩,到调改观点还有重新评估。 MG产业的崛和它对人才的需求变化直接激发了我的成长和职业生涯。以下就是我的经历,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吸取一些对你们有用的东西。

站在MG的山脚下

我来自爱尔兰的都柏林,那里的设计群体比较小,所以搬去一个大城市一直是我的计划。我的专业是视觉传达,在毕业之后很幸运的被当地一个顶级后期制作工作室雇佣。但是在短短的两年之后,我遇到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瓶颈。 那是2005年,MG产业也是刚步入‘青春期’,像Psyop, Brand New School,还有Shilo等工作室都开始在MG世界里划分属于它们的地盘,我可不想错过这个派对! 于是我就剪辑了一个个人样片发给了一些我最喜欢的工作室。祈祷他们能注意到我。



25岁,重点是

第一:提升自己设计能力;

第二:在一个更大的市场里立足;

第三:出去看看,打开视野,激发成长。


当发出个人样片之后,坐落于洛杉矶,当时还处在创业阶段的创意工作室,BUCK(如今已经是行业里数一数二的了),给我发出了录取通知书。 在签证上来来回回几个月后,带着满腔热血和对职业生涯美好的期望,我来到了风和日丽的洛杉矶。

迷醉洛杉矶

一堆脑洞大开的同事们把我迎进BUCK,当时其实我挺受惊的,能与像Thomas Schmid, Yker Moreno,还有Bradly GMUNK Munkowitz这些天才同坐一桌,我觉得我就是一个’江湖骗子’。 在BUCK的第一天之后给我当时远距离的女友打电话,说有可能BUCK找错人了,估计是把我的样片跟一个大神的搞混了。 但是眼前发生的这一切可都是我想要的,而且也下定了决心要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利用这个绝好的机会尽可能的多学,硬着头皮也要留下来!接下来的一年是一个’陡峭的学习曲线’,但现在看,BUCK真的给我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高质量,支持设计创新,学习的工作环境。 但是后来发现,洛杉矶其实并不适合我。在这个城市里生活一年之后,我还是没能很好的融入这个城市,有可能是因为地方太大,也有可能是因为气候和人文,反正后知后觉,这个阳光明媚的西海岸城市对我这个来自小小的都柏林男孩其实有点过。 但离开洛杉矶也意味着离开BUCK和放弃工作签证。 许多非本土的创意人士每当换工作的时候都会面对这种后果,这也让这种决定变得非常困难。但是在一年的沉思之后,伴随着沉重的心情,我跟这些新的朋友们说了再见,飞回了爱尔兰。

各就位。。。暂停!

回到都柏林没几个月我便又开始心痒痒想要回美国。 我对职业的胃口,已经被美国打开了。 就像我好多前辈,我明白我能拥有更好的生活,更多让自己成长,冒险的机会。 当时是2007年,在MG领域又想学习提升自己的同时还想能养活自己,选择并不多。 能去的地方也就是伦敦,洛杉矶和纽约这样的经济中心。 也是碰巧,当一个在我梦想中城市,纽约(NY-Motherf*cking-C!),的工作室用一个我都不敢想的工资来雇佣我当艺术总监的时候,我二话没说就回美国了。 但是几个月之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跟洛杉矶时的‘工作对了,地方不对’的情况不一样。 纽约刚好相反,地方对了,但是工作并非如此。 压力特别大,而且还不能满足我的个人抱负。 当艺术总监意味着我的工作内容也会发生变化: 有与客户开不完的会而且还得花更多的时间去监督和带领动画师团队,这些责任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也就是在从初级设计师到高级设计师,再从设计总监到创意总监的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真正想要做的是当匠人,自己着手做设计。


所以,我果断的辞去了当时的工作,还是因为签证,我有三个月的时间去找到一份新的工作和新的签证。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决定踏入自由职业世界的大门(2008年)。我用个人名义注册了一个工作室,开始享受属于我的独资经营。 一边疯狂的练习自己的设计功夫,一边在这个大都会里酒醉灯谜。(Work Hard, Play Hard!)人们常说,时间在纽约城里过的特别快,我的经历正是如此 - 在无数个设计方案,背靠背的项目和不堪回首的宿醉当中,两年一逝而过。 列侬说的好啊:当你忙着给自己做计划的时候,一些突发事件就来砸你的头,这就是人生。(Life is what happens while you are busy making other plans.)2009年底,我被诊断出睾丸癌。无奈的我给人生按下了‘暂停’键。


从整体看

在爱尔兰治疗的六个里,我每天都被癌症带来的恐惧和一种与之而来清醒洗刷着。确实,什么地方都没家好,但是我觉得我的人生已经完全属于纽约了。只有在那里,我才能有属于我的事业,也只有在那里,我才能有‘人生是在我股掌之上’的感觉。 躺在癌症的病床上,远离我之前繁忙的日常工作以及为我职业的担忧,我有大量的时间思考。 我知道和纽约的故事还没写完,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身体养好,把被抢走的人生再夺回来。2010年四月,在医生的批准下,我回到了纽约,带着战胜癌症的喜悦,我以为我能马上不顾一切的重返战场,但说实话,真的怕了。我摆脱不了癌症给我带来的一些新观念。 之前为了事业拼死拼活,现在看来变得没有那么重要甚至一想就让我心累。 我也发现跟业界里厮杀的那些朋友们是越来越难产生共鸣。 但是也正是这种与行业朋友和整体MG界的‘掉链子’,促生了我的成长。



30岁,重点是:

第一,保证身体健康;

第二,调整工作和个人生活的平衡,并要享受生活;

第三,去做那些能让我自己感到满足的项目。


我之前的辛苦打拼也是没有白费,使得我现在项目源相对稳定。 在癌症之前,我留在纽约完全是为了工作,但现在,我把工作当成享受纽约生活的一种方式。只要饿不着,穿得暖,我会非常有选择性的接活儿。也是为了避免自己在电脑前待太久。我开始骑单车,每天锻炼,与之前视工作为命相比,现在的我特别重视个人生活。这个调整其实是非常必要的,在让我身心健康’重生’的同时,我的活儿也神奇般的变得更有个人风格,更真实也更有内涵。项目上面,即要顾全大局,在细节上面,也要精益求精。在接下来的这几年里,我慢慢适应了这种自由职业的生活并以感恩的态度去对待过去7年里干过的项目。

言而总之

2017年标记着我的一个里程碑:在纽约,这个MG行业的中心,与多家知名的创意工作室以及业界的大神们合作,摸爬滚打了10年。我开始回想在过去的十年里发生的变化和学到的东西。 我第一个能想到的就是MG行业本身的巨大变化,项目预算少了,项目周期短了,廉价劳动力越来越多,很多早期的工作室也在这段时期里倒闭了。 在这个被视觉潮流还有科技影响的快节奏的行业中,唯一不变的是不断地改变和来自甲方越来越不合理的要求。如此的工作环境让如今非常重视工作与个人生活平衡的我开始思考是否应该继续待在纽约甚至是否应该退出MG界。25岁时的规划和30岁的目标,现在都一一兑现了,所以,现在呢?



37岁,重点是:

第一:保证生活质量;

第二:多跟家人交流;

第三: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事业。


确定了人生的重点之后,该干什么就明确了。我大部分的生活和职业生涯都在纽约度过,也许真的是时候去一个新的地方发展和寻找新的目标了。 但是是否还有能量去探索一个新的城市,是否转行,是否应该搬去离家人更近一点的地方,我都有些拿不定主意。

下一步/下一帧

从一个’少年’到如今的‘老翁’,我心存感激。到达这个人生的转折点,我希望能把所有学到的都应用到人生的下一个阶段。找到一个可以提高我的生活质量,甚至能买个房再来个平平稳稳的工作的地方。说到这里呢得提一下MG领域的前景还是不错的,因为:


第一:‘屏幕’作为一种媒介来讲,肯定还是会持续发展,起码现在还看不到它衰退的迹象;

第二:网络越来越发达,这也意味着,远程办公会越来越可行;

第三:设计的这种‘解决问题’和‘视觉传达’还会是商业成功的基石。


有趣的是,当你想要去参考行业里一些前辈的范例的时候一下就把MG产业的年龄暴露了出来,实在是年轻。谁知道MG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现在几乎人手一部的Wacom数据板四十年后还会存在么?我拭目以待。但是说回来,比起以讲故事为主的MG,我更偏好于解决问题的视觉设计。我也特别敬佩那些八十好几还奋斗在设计第一线的老前辈们。



最后说几句:

写这篇文章的同时我也在琢磨要不要去欧洲待待。 像之前一样,现在会定期把自己从MG世界中抽身出来休息一段时间,思考一些重要的问题,聆听内心的呼声,尝试新的地方,这次则是柏林。在人生中新的十字路口,新历险的起点,我对MG给予我的自我反省,创意表现和美好生活的机会而感恩。我们跟着这个产业一起在变,我希望我们做出的每一个困难决定在改善生活的同时,也间接的在改善我们行业本身,让每个关键帧之间都有满满的‘人生’!



本文原文版权自 Stephen Kellenher

英文原文链接:http://motionographer.com/2017/11/27/ch-ch-ch-ch-changes/

个人肖像照来自Stephen个人官网

动图来源:Motionographer.com

本文由瓜兄翻译及编辑

微信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aihoV-3dBZOW_YlTu-eaw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谢谢合作。











60
阅读原文
|
Report
|
59
Share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AI可视化动效设计合集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