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Recommand
北京/UI设计师/6年前/1485浏览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Recommand
yellowlu

读设计中的设计,一些观察、总结、摘取其中部分佳句。

读书笔记: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


一、核心思想


    1. 人类(科技)与自然的关系(第7章)。科技,不该站在自然的对立面,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不该以破坏自然为代价,现今人类为了发展已经破坏了大量的自然环境,所以我们更该去及时弥补,保护自然环境持续发展。

    2. 设计=五感接受外界刺激+过往记忆唤醒(第3章)。设计,不只是单纯的视觉,还包括五感接受的信息和我们对过往的记忆,我们要做的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干预到其中,以高效高质传达出我们要表达的信息。

 

二、对本书的观察


    1. 封面

    因为书籍本身就是最典型的设计作品,作者说:“将设计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也是一种设计”,所以我认为观察设计书籍自身的设计也是一种对设计的学习,且是学习作者设计理念,了解作者设计风格超棒的一种学习方式,就如同设计师在找工作时的作品集一样,作品集本身就是一部颇费心血的作品。

    言归正传,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以白色为底,封面只有必有的书籍信息(书名、作者、及出版社),个人认为这样的书面封皮设计风格很原研哉,简约、优质和无印良品地平线的海报有异曲同工之妙。白色、是所有色彩中包容性最大的颜色,给受众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也表现了作者“无何有”的设计理念,书名等采用衬线字体也与作者雅致、安静的喜好不谋而合。

 

    2. 内页

    ①本书文字内容整体偏左,而不是传统居中的设计。优点:书中所有文字内容都在书籍打开后较平的位置阅读,(由于书籍胶装等原因,人们打开阅读时书籍中间会出现一定弧度,弧度范围内不方便阅读)如此设计读者在阅读时便不在需要用力扒开书籍内侧或使头倾斜才能看到内侧的文字。

    ②配图注释在左侧竖形排列,阅读到此处自然就知道是下页图的说明,就像作者的观点,设计是悄无声息的引导使用者(阅读者),方便并改变着他们的生活。且又利用了第①点中,书籍打开后不方便阅读的弧度位置。

    ③页码和页眉很小、留白很大,我分析是因为这一部分不是主要的信息只起到一个提示的作用,没有想到更多的原因,但直觉告诉我好像不这么简单,你有更好的想法吗?

    ④另外,我注意到在书籍的“后记”中,正文上面有大约书籍1/3高度的空白,我没有明白其用意,阅读其他书籍时也没有遇到类似的设计,难道仅仅是为了和其他章节区分吗?你觉得呢?

 

三、阅读总结及原文好句(按章节)


    0. 设计的日常(译序)

    “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

    “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1. 第一章 设计到底是什么?(过去)

    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工业化快速发展,现代设计史中日本、美国、欧洲设计的主要动力来源均是经济,为了促进消费使产品快速流通,广告媒体迅速进化,从此设计被组织到经济发展中。

    日本的设计:产业设计与文化分裂,粗糙的工业产品与传统优美的手工艺品形成鲜明对比,人们虽然觉得工业产品过于粗糙,但工业化的潮流不可逆转。

    美国:设计思想:将设计当做一种经营资源来使用,设计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

    欧美:为了使某个产品有持续的影响力,第一次出现“品牌”的概念,后使其得到发展具有企业识别形象功能的是美国。

    包豪斯运动(德国的设计学院1933年因纳粹镇压而关门,后其中的教师等逃到美国,建立新的包豪斯学院):指明了现代设计的方向,1933的设计以实现功能为目标,授课形式:“教授”+“工匠师傅”即个人才能+工匠品质

    意大利-->拉丁气息-->代表人物:米开朗琪罗、达芬奇

    德国-->注重思索-->生产精密产品

 

    “电脑不是道具而是素材”

    “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

    “信息传达的目的并不是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来吸引人们的注意,而是要慢慢的渗透到五官中去”

    2. 第二章 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
   ①创造不只是“无中生有”也可以是改变现有的物品使其更好更便利,这也是创造。
   ②艺术与设计的区别:

    艺术,是艺术家在面对社会时的意志表达,其发生的根本立足点事作为个体的个人。

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与艺术有本质上的区别。
    ③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
    坂茂与卫生纸----坂茂,建筑家,以“纸管”建筑闻名世界,卷纸内芯又圆形变为方形,提醒人们节约用纸,减少卷纸占用空间。
    佐藤雅彦与出入境章----佐藤雅彦,广告导演,擅长沟通法则,主张“感动的萌芽”
    隈研吾与捕蟑盒----隈研吾,建筑家,提倡“建筑的消失”,其建筑风格内部外部息息相关。
    面出薰与火柴----面出薰,设计过东京国际论坛中心等大型公共照明,设计光同时也设计黑暗
    津村耕佑与尿不湿----津村耕佑,服装设计师,极力探究人与服装之间的新关系
    深泽直人与茶包----深泽直人,产品设计师,关注人们一般不会注意到的细微之处,探索人类下意识领域并以此为主要设计对象。

 

    3. 第三章 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

    信息的构筑:设计者----五感接受刺激+人脑中原有的记忆----接受者
    长野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册--特种纸的研发--踏雪的记忆,亮点:记忆唤醒
    妇产医院的标识系统,亮点:材质—触觉;白色—视觉、清洁
    松屋银座的二次设计,亮点:白色—包容性;材质—触觉

 

    4. 第四章 无中生有(无印良品)
    海纳百川,简约、优质。给受众留出想象的空间

    地平线海报: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5. 第五章 对消费欲望的引导(这一章我觉得超赞)

    设计促进经济发展,对企业而言,是重要的经济资源

    精准的市场调研,到位的市场营销、及时接受顾客反馈,由此产生出的产品必然是消费欲望的再现。

    全球化的市场里,商品竞争力的核心在于对消费欲望的把控能力和体现水平。

    商品是消费欲望的集合体

    市场营销:根据销售数据分析消费倾向,并将分析结果运用到新的商品中去。

    6. 第六章 在日本的我
    日本的审美意识,是以边缘意识平衡了所接受的各种文化感觉后形成的。

    天空的森林:这种以体现寂静为特色的文化也许会成为一种美学典型吧。

    小布施堂:它在世界的文化版图中,以现代化的方式运用日本文化的特质。
    无何有:运用空容器的力量。

    7.第七章 有过这样的世界博览会吗?

日本已经拥有提供能源或资源循环型模式的构想和技术。为了不再继续破坏地球规模的自然环境,像中国这些发展迅速的国家,也必须注重基础建设。

    8. 第八章 设计领域的再配置(未来)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力。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

    海报也好,商标也罢,都不过是一种表现方式,并不能够成为设计的目的。

在传媒领域,设计师担任着类似医生的角色,他们要做的是通过信息传达解决问题。

    新媒体中蕴含着的是新的传媒观念。媒体本身并不具有创造性。设计应该在所有媒体中都能发挥作用。媒体进化,设计也应随之进化。

    设计的使命(任务)是信息传达

    重新认识“自身的职能”和“社会的立场”对现在的设计师来说,十分必要。同时,拓展新的设计领域、探究新的设计形式,也十分重要。

    设计师的任务就是提高信息的品质,增强传播的力量,使其更便捷、迅速地传播。

    设计师应该了解信息的品质差异会带来不同的传达速度与感动程度。

    设计师的任务在于控制信息的品质。


    信息之美
    清晰:信息的基本品质,设计师的工作要领之一就是要对信息进行整理,通    过冷静的构建让信息明了易懂。
    独创:用没人用过的崭新方法表现信息。
    幽默:代表层次极高的理解。


    生命科学与美

    生命有大美。自从生命诞生以来,各种生命活动——信息生成、信息传播和信息保存循环往复,使得各种生命体繁衍不息。

 


20
Report
|
35
Share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