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动态】浙江省纪念改革开放40年暨“浙江剪纸四十年”精品展
【剪纸动态】浙江省纪念改革开放40年暨“浙江剪纸四十年”精品展


■《浙江剪纸四十年》林曦明题
2018年12月26日上午,由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指导,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支持,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委会、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剪纸分会主办,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承办的浙江省纪念改革开放40年暨“浙江剪纸四十年“精品展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隆重启幕。
浙江是传统剪纸大省,20世纪80年代末,在全国成立剪纸组织的大好形势下,浙江也顺势于1987年1月在宁波成立了剪纸组织,至2017年已整整走过了30年。“笔墨当随时代”,剪纸艺术亦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赋予了浙江剪纸艺术家们新的灵感和艺术体验;信息时代的来临更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为全面展示浙江剪纸40年的成功历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繁荣浙江剪纸,剪纸艺委会组织编印了《浙江省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浙江剪纸40年》作品集并策划了“浙江省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浙江剪纸40年精品展”。
上午10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剪纸艺术家、专家、学者及主办方相关人员等莅临展览现场,参加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参加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张树贤,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寿伟义,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杨飞群,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馆长王英翔,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会长邬勇,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郑蓉,中华文促会剪纸艺委会副主任、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剪纸分会会长、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委会主任沈雷,中华文促会剪纸艺委会副主任王萍,原浙江省剪纸研究会会长罗枫,原浙江省剪纸协会会长蒋遵义,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剪纸分会、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委会顾问宋胜林,以及主办方和参展艺术家等共约200余人。
开幕式开场前,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披着剪纸肩、裙幽雅地走台,剪纸新秀在古琴伴奏声中,与茶道展示表演同台演绎,中国红充溢整个会场,为开幕式营造出浓厚的欢乐祥和的气氛。

■剪纸服饰表演 /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行致剪纸研习社

■茶道表演·云林禅音 /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中华文促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剪纸分会会长、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委会主任沈雷首先致辞,他强调剪纸是中华民间艺术的奇葩,在浙江民间已有上千年的传承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浙江民间剪纸艺术的创新发展过程中,剪纸组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推动和倡导有浙江特色的剪纸创作、强化浙江剪纸理论研究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通过浙江各级剪纸组织、剪纸艺术家们还进一步加强了与省外及国外同行的交流,为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华剪纸艺术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沈雷致欢迎词
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郑蓉在致辞中说,浙江省民协作为民间文艺家的群众团体,为了更好地团结和组织民间剪纸艺术家和爱好者,于2017年专门成立了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艺委会成立以来,借助浙江省民间剪纸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各地剪纸人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本次展览就是两年来的重要成果之一。

■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郑蓉致辞
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会长邬勇在致辞中说,浙江省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的主要责任部门,与剪纸艺术有着深厚的渊源。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开展的民间文化普查,剪纸就是当时重要的发现成果之一。改革开放之后,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和研究工作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民间传统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借此机会,希望浙江省的剪纸艺术家和爱好者积极参与其中,省文化馆和民间艺术研究会也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浙江剪纸艺术最大的支持。

■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会长邬勇致辞
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委会主任张树贤先生在致辞中说,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浙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全国剪纸大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浙江出了大量剪纸人才,如中国剪纸史论大家王伯敏教授、国家级民间剪纸大师林邦栋、胡家芝等,现代剪纸名家张侯光、林曦明,中华文促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沈雷等;第二,浙江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与作品集,如《中国民间剪纸史》《浙江民间剪纸史》《浙江剪纸四十年》《乐清全国剪纸邀请展》精品集等;第三,浙江举办了多次大展,如“2016杭州国际剪纸艺术节”、“桐庐国际剪纸艺术大赛”、 “神州风韵·全国剪纸大展”、 “2015温州‘七艺节’国际剪纸博览会”、”乐清首届全国剪纸邀请展“、”首届海洋全国剪纸展“等;第四,浙江多类剪纸传承项目纳入国家级非遗,如乐清细纹刻纸、桐庐剪纸、浦江戏曲剪纸等。
本次展览不仅是浙江对一个阶段剪纸事业的回顾与总结,也为民间艺术研究者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相信它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中国剪纸艺术发展的贡献也是重大的。

■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张树贤致辞
接着,浙江外国语学院领导杨飞群和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寿伟义博士分别介绍了其学校的剪纸特色教学。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寿伟义发言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寿伟义在介绍中说,剪纸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是传承、传播和创新非遗文化的重要阵地。2017年12月,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在省民间艺术研究会剪纸分会、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基地成立以来,本着“以传承为主线,以创新为导向”的理念,通过举办专业讲座、剪纸名家作品展,邀请民间艺术大师亲传技艺,让青年人加入剪纸传承和创新的队伍,更好的推动浙江民间剪纸健康、蓬勃发展。

■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杨飞群发言
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杨飞群介绍说,浙江外国语学院意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大学生,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剪纸艺术走进学校,让大学生通过走访老艺人和体验技艺等方式,进一步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开幕式后,还举行了简短的赠书仪式。浙江省剪纸艺委会向“剪纸教学实践基地”——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进行了赠书。

■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委会向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赠书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馆长王英翔随后就本次展览进行了发言,剪纸艺委会代表沈雷主任向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捐赠了剪纸书籍。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馆长王英翔发言

■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委会向中国刀剪剑博物馆进行捐赠
本次展览经过两年多的精心准备,征集和筛选了浙江各地代表性剪纸艺术家150余人(包含已故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并组织编印了《浙江省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浙江剪纸四十年》作品集。
这些作品继承传统,立足乡土,贴近生活,与时俱进,是近年来浙江剪纸艺术发展的集中成果展现,也为浙江剪纸的未来开拓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整个展览活动现场气氛活跃,来自浙江各地的剪纸艺术家、市民以及部分高校的师生纷纷驻足观赏,参与活动。

■展览现场1

■展览现场2

■展览现场3

■展览现场4
下午1点30分,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所主任王来阳博士在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学术报告厅进行了《关于浙江剪纸的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学术讲座。王来阳博士不仅分析了中国剪纸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且从“非遗传承”、“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民俗文化”、“视觉文化”等多个层面诠释了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呈现方式及其走向,界定了“剪纸”与“剪纸艺术”本质的区别,抓住了剪纸艺术的核心价值与实现方式,为浙江剪纸未来传承与创新指明了清晰的路径和明确的发展方向,对浙江剪纸艺术实践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所主任王来阳博士讲座现场
优秀的艺术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回首过往,展望未来,剪纸艺术的发展不仅能够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将促进当代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不断进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剪纸的力量。

■与会全体人员合影
▍“浙江剪纸四十年”精品展作品选登

■《凤戏牡丹》/ 陈朝芬

■《金华火腿》/ 王风

■《闹元宵》/ 王思雨

■《乡村》/ 王伯敏

■《鱼乐人欢》/ 林曦明

■《鱼跃龙门》/ 林邦栋

■《八角鸳鸯》/ 余忠汉

■《56个民族团结》/ 叶成浩

■《鸿雁》/ 张侯光 
■《群鸡图》/ 张雁洲

■《八仙赴会》/ 吴善增

■《茶馆》/ 王钱松

■《渔家摇篮》/ 徐忠杰

■《郑板桥教子自立》之一/ 叶呈基

■《郑板桥教子自立》之二/ 叶呈基

■《郑板桥教子自立》之三/ 叶呈基

■《绝活逢春》/ 郭献忠

■《大奏鼓》/ 韩伟

■《勤劳致富·年年有余》/ 胡正才

■《又到丹桂飘香时》/ 宋胜林

■《里叶白莲》/ 叶向南

■《郑和下西洋》/ 袁冬华

■《橘乡莺歌》/ 马友龙

■《美丽水乡我的家》/ 钟杏珠

■《美丽乡村·环溪》/ 毛金凤

■《八卦村之晨》/ 鲍运达

■《台门口》/ 杨建新

■《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 龚德康

■《三打白骨精》/ 林荣斌 
■《茗茶伴书香》/ 金碧先

■《山居》/ 南石开

■《快风》/ 周方德

■《家乡的梯田》局部 / 张树贤

■《逐鹿沙滩》 / 陈荣新

■《古子城之恋》 / 何金明 
■《阴影》/ 周明心

■《贵妃醉酒》/ 王关甫

■《十里红妆》之一 / 谢才华

■《十里红妆》之二 / 谢才华

■《十里红妆》之三 / 谢才华

■《劝君更尽一杯酒》/ 蒋遵义

■《莫让年华付水流》/ 罗枫

■《庆祝渔民开捕节》/ 王全夫

■《渔归》/ 林荣文

■《鲁智深》/ 倪兆丰

■《张飞》/ 倪兆丰

■《九世同居》/ 沈保定

■《国医馆的那些事儿》/ 沈雷

■《江南古鎮》/ 吴素莲

■《九更天》/ 周雪莺

■《孔子》/ 卢发良

■《畲乡·三月三》/ 王萍、陈曦

■《春》/ 郑齐天

■《浙江剪纸三十年》/ 吕莉

■《韵》/ 钱锦铭

■《东海明珠》/ 陈士定 / 浙江嵊泗

■《老行当》/ 陈余华

■《中国渔村》/ 张蓓琳

■《牧童》/ 金伍娒

■《茶》/ 方建国

■《迎春》/ 钟鸣

■《古镇在乐声中延续》/ 黄先彬

■《活力钱塘》/ 郎苏华

■《古宅新韵》/ 张其培

■《立春》/ 陈巨中

■《门户之外面的空气》/ 李放

■《金华斗牛》/ 詹东明

■《西湖十景之四》/ 王德林

■《五水共治》/ 喻琴亚

■《兰溪风光》/ 丁汝英

■《花卉少女》/ 郑仙云

■《江南水乡》/ 叶卫翔

■《美好家园》/ 董志华

■《细雨》/ 安滨

■《家训》/ 朱瑞芳

■《雷峰夕照》/ 王龙

■《江南时节》/ 华金娟

■《小烧饼,撬动大民生》之一 / 刘夏英

■《小烧饼,撬动大民生》之二 / 刘夏英

■《小烧饼,撬动大民生》之三 / 刘夏英

■《小烧饼,撬动大民生》之四 / 刘夏英

■《小烧饼,撬动大民生》之五 / 刘夏英

■《小烧饼,撬动大民生》之六 / 刘夏英

■《遐想》/ 王景艳

■《大奏鼓》/ 郭竹萍

■《阿姐囝的花布褴》/ 平素萍

■《采梅姑娘》/ 吴芝瑛

■《张家渡古镇》/ 张秀娟

■《美哉,轻纺城》/ 钱禄萍

■《江南人家》/ 郑梅贞

■《盛世贝娃》/ 项修建

■《赶集》/ 柳怀瑾

■《江南之韵系列》/ 陈彬琼

■《加饭酒上国宴》/ 杨洁炜

■《畲乡竹竿舞》/ 章维勇

■《农忙小憩》/ 王鑫国

■《外婆桥》/ 张葵阳

■《前童古镇》/ 朱立峰

■《采莲图》/ 蔡峻

■《亲哥哥情妹妹》/ 魏晓红

■《渔家风情》/ 周亦红

■《洞房花烛夜》/ 何贤顺

■《鱼香满屋》/ 何贤顺

■《闻鸡起舞》/ 周是一

■《童年轶事》/ 吴志娟

■《新丝路 中国梦》/ 余军进

■《难忘乡愁》/ 施松舟

■《茶香四溢》/ 戴玉芳

■《萧山花边》/ 裘一锋

■《江清月近人》/ 侯贻真

■《老酒坊》/ 傅亦武

■《秋实》/ 刘向霞

■《春华》/ 钱海琴

■《城市建设者》/ 郑晓青

■《荷塘月色》/ 李亚红

■《西子》/ 张静静

■《昭君出塞》/ 陈群伟

■《桃花小鸟》/ 叶文运

■《明镜高悬》/ 李坚钢

■《窗台小憩》/ 余林敏

■《西园》/ 季爱萍

■《古花灯新韵情》/ 张伟萍

■《竹中高士》/ 周文

■《玉犬献瑞》/ 胡维波

■《托梦》/ 陈德昆

■《扫一扫》/ 余红晓

■《小镇故事》/ 杨月萍

■《做酒》/ 求泽慧

■《渔年丰收乐事多》/ 赵燕

■《出洋了》/ 江晓青

■《石塘台阁》/ 庄礼彩

■《聚宝盆》/ 陈华慧

■《和合如意》/ 杨计兵

■《祭海》/ 林玉红

■《晒鲞忙》/ 林韵

■《梦》/ 陈洁

■《海上轻骑》/ 万丹红

■《小城晨光》/ 沈扬

■《渔家宝贝石艾茶》/ 江幼苗

■《上梁大吉》/ 王英姿

■《白鹤飞瀑》/ 林建英

■《丰收季节》/ 刘飞娜

■《课间十分钟》/ 沈雅丹

■《鸟语花香 五谷丰登》/ 张化化

■《船头学法》/ 徐奇能

■《苟苬苬》/ 黄茴茴

■《民富国强》/ 张莉萍

■《携手鸽飞 共筑中国梦》/ 白仙波

■《中华和谐文明吉祥图》/ 方灵莉

■《事事如意》/ 单温克

■《陕北印象》/ 王温洪

■《归》/ 林黛倩

■《鱼跃蓝天》/ 江琳

■《赶集》/ 陈小贝

■《扬帆起航》/ 陈晓科

■《童心向党》/ 罗晓娟

■《满载而归》/ 魏琦斌

■《十里红妆》/ 王含露

■《织网》/ 俞丽红

■《凤凰牡丹》/ 周唯好

■《节日印象·龙舟会》/ 李建成

■《黄河九曲十八弯》/ 魏怡

■《月河印象》/ 葛颖
供稿 丨武嘉伊
摄影 丨焦禹铭
编辑 丨焦禹铭
审稿 丨张 琳
审定 丨王来阳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