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好友功能设计
此篇文章是介绍我如何在一站式企业协作平台 Glip 上设计邀请好友的功能
Glip 介绍
Glip(现已更名为 RingCentral ),一站式企业协作平台,致力于团队沟通和效率提升,17年获得 Stevie Award 金奖。

我的角色
这个项目启动于 Glip V3.1, 我们刚刚完成了 Glip 从 V2.0 到 V3.0 的改版。我作为唯一的 UX/UI 设计师和 PM 协作完成这个项目。
面临的挑战
如图所示,当前的设计具有非常大的改进空间:
1,用户记不住邮箱,也不知道可以同时输入多个邮箱做邀请,到了邀请页面时,很多用户都放弃了;
2,一大段文字解释 “同事” 和 “客人” 的细微区别点根本没有人会去阅读;
3,邀请结束后,用户将遗忘刚刚那个邀请的人;
......
我们不断思考这些问题:
1,对于 Glip 这个极其需要新用户的阶段而言,批量邀请的价值巨大,但是用户怎么能知道他们可以同时输入并邀请多个邮箱?文字提醒?有没有其他更加简单的邀请方式?
2,如何能让用户轻易理解 “同事” 和 “客人” 的细微区别点?这点其实很重要,因为两种身份有不同的权限。
3,除了用邮箱邀请,是否有其他的方法?很明显,用户很难记住好友的邮箱。
4,如何让用户邀请完后,再做点什么,让被邀请的人使用 Glip?
我们进行了无数次的讨论,也做了无数个版本的设计,始终觉得不完美。以下是最终的定稿,我们知道,这个方案还有改进的空间,也许,这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来逐步完善。
我们的方案
我们朝着这些方向做这版设计:
1,用户可以通过输入邮箱或者从本地联系人中批量邀请好友;
2,和用户有同样域名的邮箱会被默认为 “同事”,并且,为了简化流程,用户必须在一个页面内完成分类工作;
3,可以有一个邀请链接,用户通过短信或者其他 IM 分享链接,邀请好友;
4,用户邀请完后,可以引导用户到对话框,让他和被邀请人通过 Glip 产生联系,增加被邀请人使用 Glip 的几率;
趁这个机会,我们希望能同时改进当前其实不太合理的联系人页面,使其信息架构更加易于理解;



我花了很多时间思考如何能让用户在一个页面内完成对 “同事” 和 “客人” 的分类,从而最小化邀请好友这个流程的复杂性。我想出了几个方案,最后我们在以下两个方案内做选择。
我们进行了分析,在方案二中,用户不需要离开这个页面就可以完成归类。但是,根据可用性测试得到的结果,这些不同状态的按钮难以理解。在方案一中,用户需要两步(点击出现弹框,再选择身份)去完成每一个人的归类,但我们最后选择了这个方案,理由如下:
1,同样域名的邮箱已经被默认归类为 “同事”,切换用户类别的动作是相对少数的
2,方案一的 UI 看起来更加人性化,较方案二更容易理解 (这是最重要的,用户比较能理解)
3,开发实现角度上来说,方案一用是的已有的页面结构,相对简单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如何让用户在做完邀请后,和被邀请者通过 Glip 再次产生联系。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如果用户只邀请一个人,那么在结束邀请后,他会被引导到对话框。
由于 Glip 的账号体系是建立在邮箱的基础上,因此,如果用户在对话框内发送消息,Glip 可以通过邮件的方式向被邀请者发送消息。我们尽量的提供用户和 Glip 交互的机会,尤其是对话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