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恒常--恒常性的融合与拓展
感知恒常是由感知和恒常两大部分组成,释义为:对感知到的信息,自动进行稳定性恢复的一系列经验行为。

感知恒常的组成和释义
感知恒常是由感知和恒常两大部分组成,释义为:对感知到的信息,自动进行稳定性恢复的一系列经验行为。
感知恒常,是一系列经验行为的恒常性的总称,是由感知系统与视觉恒常系统融合拓展而来,而视觉恒常又由色彩恒常与明度恒常、知觉恒常融合而来,感知恒常既包括了人的思维感知,又包括了人的实体感知,总结意义为人在各个领域的感知结果(包括思维上的,和实体上的),都会受到恒常性的影响,不论环境如何发生变化,恒常性总是能够调用经验模式将意识纠正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感知
感知包括了人的感觉和知觉系统,感知是通过感官获得的一系列知觉映像,如光影、声音、冷暖等,但感知并非仅限于实体所接收到的信息,所有的感觉和知觉所接收到的信息,都属于感知,大脑将器官所接收到的信息转换为意识时,大脑会将这些信息进行分类,从而变成具有具体分类的信息,如人眼看到的画面,会根据自身经验进行内容划分,是日常通勤,还是浪漫场景,又或是风景,耳朵听到的声音,会根据经验进行区分,这是人类的谈话,还是小鸟的叫声,或是无意义的噪声。
总而言之,感知是一个信息录入转化系统,能录入你所能接收的任何信息,再进行识别分类,最终大脑会根据所接收到的信息做出反应。
恒常性
对于恒常的字面释义,理解为一直存在的,持续的,但恒常性涵括了非常大的知识面,《易经》说:恒,久也,恒代表着一直存在的。常,是人体的一系列潜意识下的基准,恒常,代表着一种状态,一种稳定性状态,将任何行为稳定到“常”这个状态,是一个反复在误差与稳定之间进行的一种潜意识经验行为。“常”实际上也会因为人的个体的不同,时间的不同,环境的不同而不同,这正是格式塔心理学和完形心理学所倡导的“因人而异”。
关于恒常性,有非常之多,大小恒常性,空间恒常性,色彩恒常性,明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等等等等,但他们都只是针对某一个微小现象所出现的名词,一个现象一个恒常性,一万个现象就有一万个恒常性,杂乱无章没有经过整合,他们虽然多,但却都在几个领域里,如果能把他们整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学说的研究,对艺术行业的指导作用会更加深远。
经验行为和恒常性
感知恒常实际上是一系列经验行为的恒常性的总称,释义为:对感知到的信息,自动进行稳定性恢复的一系列经验行为。经验行为这一概念是人文心理学阵营所推崇的,其中格式塔心理学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和行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而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突出人的主体和主观的作用,也就是首先强调观察者本身的能力,再根据被观察者的情况因人而异的开展研究。在人文主义心理学阵营中,都十分反对教条式的流程,千篇一律的去观察和解决问题,而强调因人而异,更强调意识经验和行为。在更多的时候,经验行为已经成为了公共知识,在社会各个层面发挥着重要影响,但由于人文心理学强调的个体性质,其大多数结论和理念无法用公式去得出统一结论。例如,恒常性是一个正常的自然人所具有的正常经验行为,但因为个体的不同,其经验行为的具体表达形式、程度都各有不同。
“常”的状态
常一共有两种状态,相对稳定和变化。常是一种人体的一系列基准,犹如道德基准一般,每个人都各不相同,却又有相似的共识。常并非恒定,具有变化的属性,在大部分情况下常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在某些时刻和情景下,常有可能会发生变化,这通常与相应的诱因有关。总的来说,常是在向好的方向变化,所以常的变化具有进化属性。
“常”的有效性
常时刻埋在人的潜意识中,无时不刻的发挥作用,但常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会失效,当常失效之后,人便失去了一直依赖的基准,那么其接下来的行为也是不可预料的。比如现代社会常常提起的头脑风暴,便是要人跳出“常”这一基准的束缚,毫无约束的自由发挥,这是一种人为的去除“常”的行为,但想要凭空的解除常,并非易事,更多的时候,是受到诱因的影响,使得常这一基准“下线”,比如受到刺激而产生的愤怒,没有了常的约束,其接下来的行为难以预料。“常”经常会突发性失效,不过由于其恒定的特性,通常都会在一段时间内恢复正常,在经历过变故之后,常会发生变化,在大多数时候,常都是在向好的方向进化。
恒常性的有效性
视觉恒常的工作模式,依赖于对环境的参考,以及对当前环境的经验认知,如果这两个条件都得不到满足,那么视觉恒常便会失效。曾经轰动世界的黑裙子金裙子事件,其根本起源就是因为环境参考和环境经验失效,导致人们无法正确判断。另外很多错位拍摄的图片,让大小比例失衡看起来非常的夸张,也是利用了视觉恒常中的特性,由于其特定的角度让人对环境的参考和经验认知出现了错误的判断。
感知恒常的应用领域
感知恒常里的内容,在很多领域都有详细描述,但从未被整合过,例如视觉恒常是摄影绘画的,其中涵盖了色彩恒常和明度恒常。破碎恒常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完形的核心理念就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推演。但,如果我们要学习摄影设计,不能因为要学习其中某个概念,就去把这些领域全部学习一遍,提取出我们所需的重要概念,融入艺术领域进行延伸拓展。
感知恒常综合了经验行为和实体行为,其可以广泛用于艺术、交际、舞蹈、人文、哲学、体育项目中,其中尤其以摄影、绘画、设计为重要发展方向,这一全新的理念可以解决这些领域中的诸多问题和弊病,提升人群学习吸收效率,大幅减少走弯路的概率,因为新的理念统一阐述了有关视觉、知觉上的误差和稳定问题,诸如摄影界自数码摄影以来就生生不息的白平衡和偏色话题,现在都可以用感知恒常来解释,根本无需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在这些容易引起误区的地方。

结构恒常:
当人看到一个画面之后,画面中所熟识的内容恒常性会根据经验快速划分为数个不同的结构,即使他们在外形上完全不相似。你的下意识会把有很多树的地方归类为“一片树林”,或者“茂密的树林”,但并不会单独的区分为是“很多棵树”又或是‘这边是一棵树,那边也是一棵树,有很多这样的树在一起’这种可笑的结论,此时,这些树并非单独的个体,而是一个整体。这与完形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是高度一致的,完形的核心理念是,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没有绝对的整体或者部分,一件事物可以由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然后在另一个领域,变成了部分组成了新的整体。
结构恒常的研究对于某些方面相当有价值,在进行摄影或绘画的构图分析时,结构恒常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的理解画面的整体性。在《摄影构图学》一书中,就详细的讲述了画面不同的结构是如何对构图产生影响以及改进方法的。但结构恒常并非仅限于对画面的快速划分,在处理人际关系、对事件的计划版图这些领域,结构恒常仍然能够发挥作用。
色彩恒常:
不论在何种环境下的事物,只要能够正确识别出环境参考,以及对当前环境的经验认知,人们就能够正确识别出原本的颜色、明度、体积、质量等。(白平衡、护眼模式、经验模式)在色彩恒常性的词条里,描述为:当照射物体表面的颜色光发生变化时,人们对该物体表面颜色的知觉仍然保持不变的知觉特性。。
色彩恒常的主要探究方向是人眼对于色彩的正确识别,以及人眼不能正确识别的盲区。有关于色彩恒常的讨论在互联网上有着难以估量的热度,而且没有看到减弱的迹象,许多学者都乐此不疲的想在色彩偏色、校准领域分一杯羹,也都做了许多非常详尽的专业测试,其中有关于偏色的测试,也有关于人眼盲区的测试。其中关于人眼视觉盲区最轰动的事件便是黑裙子金裙子之争了,在当时甚至轰动了全球,又有许多学者因为这个新闻做了更加具体精细的测试,但总结来说,之所以会发生不能正确识别的情况,是因为没有正确的和足够多的环境参考,导致人的意识经验不能发挥作用,出现了判断错误的情况。
破碎恒常:
如果持续专注一个事物,该事物的概念会面临破碎,但只要稍加停顿,该概念将重新整合。重新整合出的概念有可能产生变化。是否产生变化,则取决于该概念是基于固体还是基于能够发生变化的事物,以及是何诱因。
例如,一直盯着某个文字看,看久了以后,这个文字就变得不那么像‘字’了,更像是一个形状,如果此时将视线移到别处一会,再回来看这个字,就又变回一个文字了。
对于这一概念,出现了很多术语,力求能够解释这一现象,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称之为完形破碎,但也有心理学专门去单独的研究文字破碎这一现象,称之为语义饱和,还有认知饱和等概念,这两个概念名词其中的饱和,和破碎的意思是一样的,认知饱和认为一旦达到饱和的临界点,事物的映像就会发生变化,完形破碎认为,任何一个概念都会经历破碎这一过程,任何的概念经过专注都会发生破碎,然后重新组合。但不论怎样,他们所讲述的都是同一种内容,只是破碎恒常的适用面更加广泛。
破碎恒常对于人类社会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尤其是人类对于新事物的学习和探索。破碎恒常的主要意义在于改变的这一过程,在受到诱因影响后,如果概念发生变化,那么恒常性接下来所进行的概念整合稳定,跟原有的不一定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可能发生新的变化,这对于埋头勤学的人来说可是一个好消息,在经历了完形破碎之后,重新整合出来的概念将会更加完善和稳定。
知觉恒常:
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即知觉恒常性。 对物体某种特性的知觉,在外界条件与感觉信号输入改变时仍保持常定的倾向。如一个成人从近处走向远处,我们视网膜上的像虽然相应缩小,但不会把他知觉为侏儒。知觉恒常性可分为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距离恒常性、速度恒常性等。
知觉恒常性可以理解为空间内发生的透视角度变化,而人的知觉仍然能够正确的识别透视角度,从而还原出物体在空间中原有的形状。
知觉恒常在有关于透视、空间、物体大小、光影照射等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实验,用以证明在透视改变时,人仍然能够正确识别出正确的场景信息。
明度恒常:
不论在何种环境下的事物,只要能够正确识别出环境参考、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对当前环境的经验认知,人们就能够正确识别出原本的明度。(白平衡,例图中的天色很暗,布达拉宫在照片中的颜色为暗灰色接近黑色,但这并不影响你识别出布达拉宫实际上是白色的)
语言恒常:
不论何种音调,只要人类能够成功识别出该语言的具体内容,那么,音调的变化不会影响信息的摄取,恒常系统会将该段语言正常识别出来。只有因为语速太快听不懂歌词的人,没有因为调子而听不懂歌词的人,实际上,对听众而言,音乐只有两个关注状态,第一便是歌词内容,第二便是伴奏的风格及优美程度。
四大主要恒常
感知恒常里的内容,在很多领域都有详细描述,但从未被整合过,如果我们要学习摄影设计,不能因为要学习其中某个概念,就去把这些领域全部学习一遍,提取出我们所需的重要概念,为摄影融合出一个新的整合名词,融入艺术领域进行延伸拓展。
感知恒常代表着一切感知方面的活动均有恒常性系统在进行着稳定性工作,甚至包括嗅觉、听觉也都有相应的恒常性。那么在感知恒常里面,就一共有四大比较主要的恒常类型,分别为:结构恒常、色彩恒常、破碎恒常、知觉恒常。这四大恒常都可以归类到人文心理学阵营里面,人本主义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对感知恒常所讲的内容也都各有不同的详细描述过,也都有细致的领域研究价值,全新提出的感知恒常的概念,对于摄影界,能够简而言之的解决相当多的问题,将各个理念进行聚合,重新回归为一个整体,是迫切需要进行的,借以此来推动艺术领域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摄影界泛滥多年的白平衡、色温、偏色等问题。
本文为纯原创内容,所写内容均为个人经验与思索得来,未经允许,严禁抄袭,转载,改造,致敬,应用等等。本文所述之内容,理念,均为首次提出,文中的相关概念和意义的描述,可能存在不足、漏洞、不严谨的问题,在后续会持续完善文章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