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颜色图层和波浪滤镜将摄影图片处理成故障艺术(Glitch Art)风格—PS教程
文中涉及了加色、减色、互补色、色阶、图层模式、智能对象、扭曲波浪滤镜、颜色查找、胶片颗粒、中性灰+柔光模式等知识点。
大家好,我是平面设计干货君Echo
知识一点点累积,总有一天会厚积薄发!
Glitch的字面意思是失灵/短时脉冲波干扰/小过失/差错。
Glitch Art:“故障艺术”,是数字设备故障或模拟故障的美学化。故障艺术已成为一种影响大众审美的艺术创作风格。
今天我来给大家分享一种将图片处理成基于颜色的故障艺术风格的PS教程,请看效果图:

在上一次“简单三步制作3D立体影视图像效果”教程中,我已经提过一些有关光的三原色(红、绿、蓝)和印刷三原色(青、品、黄)的基础知识了,这里我再补充点相关的理论知识。
加色:
RGB(光的三原色)色彩模型是基于加色的一种色彩模型,它可以把一种颜色分解成R、G、B3个分量。R、G、B这3个分量都可以使用从0(黑色)到255(白色)的值。当RGB这3个色值相同的时候,产生灰色,这3个相同的色彩值越高,组合起来就是浅灰;越低就是深灰;当R、G、B的值都是128时,产生的就是中性灰(50%灰);当R、G、B的值都是255时,产生的就是纯白色(255);当R、G、B的值都是0时,产生的就是纯黑色(0)。因此,按照不同的组合将这三种色光添加在一起时,可以生成可见色谱中的所有颜色。(显示器就是采用的这种基于加色的RGB色彩模型。)

加色(RGB):A. 红色 B. 绿色 C. 蓝色
减色:
CMYK(青色、洋红色、黄色和黑色颜料,是油墨三原色)是基于减色的色彩模型,这种色彩模型经常用于印刷出版。当按照不同的组合将这些颜料添加在一起时,可以创建一个色谱。(与显示器不同,打印机使用减色原色并通过减色混合来生成颜色。)使用“减色”这个术语是因为,这些原色都是纯色,将它们混合在一起后生成的颜色都是原色的不纯版本。例如,橙色是通过将洋红色和黄色进行减色混合创建的。

减色(CMYK):A. 青色 B. 洋红 C. 黄色 D. 黑色
从上面的图片会发现:将RGB(红绿蓝)三色光混合,分别交叉的部分会产生CMY(青品黄)三原色,所有颜色混合在一起产生了白色;将CMY(青品黄)三种颜料进行混合,分别交叉的部分又会产生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颜料,所有颜料混合在一起产生了黑色。
色相环:
色相环可以辅助我们在处理色彩平衡时调整颜色分量。可以使用色相环来预测一个颜色分量中的更改如何影响其它颜色,并了解这些更改如何在 RGB 和 CMYK 颜色模型之间转换。如下图:

A. 红色 B. 黄色 C. 绿色 D. 青色 E. 蓝色 F. 洋红
互补色/类似色/临近色/中差色/对比色:
在色相环上,离某一颜色30度以内的颜色就是这个颜色的类似色;60度以内的颜色就是这个颜色的临近色;90度以内的颜色就是这个颜色的中差色;120度以内的颜色就是这个颜色的对比色;180度就是这个颜色的互补色。如图:红色与青色是互补色、绿色和洋红色(品色)是互补色、蓝色和黄色是互补色,这三种是最最常用的互补色。(颜料三原色与光的三原色正好是互补色)

互补色之间是互相完全吸收的,例如:黄色油墨吸收蓝色光,反射红色光、绿色光,青色油墨吸收红色光,反射蓝色光和绿色光,洋红色油墨吸收绿色光,反射红色光和蓝色光。
因此,通过增加色相环中某一颜色的互补色的数量,可以减少图像中这一颜色的数量,反之亦然。加青就是减红,加黄就是减蓝等等,反过来也是一样。例如:如果想要让画面中的天空更蓝,除了可以直接增加天空的蓝色值外,也可以通过减少画面的黄色值从而让天空变得更蓝。
色阶:
色阶概述:使用“色阶”调整通过调整图像的阴影、中间调和高光的强度级别,从而校正图像的色调范围和色彩平衡。“色阶”直方图用作调整图像基本色调的直观参考。
色阶调整选项中包含了4个通道模式,全局调整RGB模式和红、绿、蓝三个单色通道模式。输入色阶和输出色阶可以简单理解成:输入是调整前,输出是调整后。全局RGB模式下,输入、输出色阶中的黑白滑块分别代表颜色值为0的暗部信息和颜色值为255的亮部信息,输入色阶中间的灰色滑块则是Gamma值,代表了灰部信息,如下图。当移动输入或输出色阶的滑块时,相应的就会改变画面整体的色调分布情况。如果选择的是对应的单色通道进行调整的话,改变的就是相应的色彩信息。

我们今天的教程里就需要用到上面讲到的一些知识点,例如利用互补色原理和色阶调整提取出图像的青色、洋红色、黄色等信息,图层模式的运用又涉及到加色、减色原理等等。讲了一堆
,下面开始正式的练习。
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首先在PS软件中打开素材图片,Ctrl/Cmd+J键复制3层:

分别从下到上将复制的图层命名为“青、品、黄”,如图:

隐藏青、品、黄三个图层,在背景层上方创建一个黑白调整图层,如下:

此时看到的图片效果应该是黑白的,我们将黑白调整层的不透明度降低一些,65%左右就差不多,这时会看到原图片的颜色淡淡的浮现了出来。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来冲淡原图片的颜色。
因为是新建的调整层,如果效果不满意,我们还可以随时返回来继续调整。

既然是利用颜色图层来制造故障艺术效果,那么你肯定已经猜到了,接下来我们需要分别提取出图像的青色、品色(也叫洋红色)和黄色信息。
打开青色图层前面的眼睛,让其可见,按Ctrl/Cmd+L键调出色阶(也可以通过“图像-调整-色阶”调出),选择红色通道,将输出色阶里的白色滑块向左拖动,拖到底直到与黑色滑块重合,这时得到的图像就是青色的(将输出色阶里的白色滑块向左拖动,就是降低图像的红色值,减少图像的红色信息,根据互补色原理,减红就是加青,当红色信息减到0时,得到的就是青色)。如图:

接着打开品色图层,同样的方式按Ctrl/Cmd+L键调出色阶,选择绿色通道,将输出色阶里的白色滑块向左拖动,直到与黑色滑块重合,这时得到的图像就是洋红色的。如图:

接着继续打开黄色图层,Ctrl/Cmd+L键调出色阶,选择蓝色通道,将输出色阶里的白色滑块向左拖动,直到与黑色滑块重合,这时得到的图像就是黄色的。如图:

然后,在青品黄三个图层上分别点击右键,选择“转换为智能对象”选项,将三个图层都转化为智能对象(智能对象将保留图像的源内容及其所有原始特性,从而让您能够对图层执行非破坏性编辑)。

这里再啰嗦一下,智能对象是个非常好用的工具,例如利用智能对象可以执行以下操作:
1、执行非破坏性变换。可以对图层进行缩放、旋转、斜切、扭曲、透视变换或使图层变形,而不会丢失原始图像数据或降低品质,因为变换不会影响原始数据。
2、处理矢量数据(如 Illustrator 中的矢量图片)。若不使用智能对象,这些数据在 Photoshop 中将进行栅格化。
3、非破坏性应用滤镜。可以随时编辑应用于智能对象的滤镜。
4、编辑一个智能对象并自动更新其所有的链接实例。
5、应用与智能对象图层链接或未链接的图层蒙版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用法,这里不一一列举,掌握智能对象的使用方法将会对我们的设计带来很大的帮助。大家有机会可以多了解下这方面的知识。
都转化成智能对象后,图层缩略图右下角都会有个智能对象小标志:

接下来,要开始对青品黄三个图层的智能对象执行故障艺术化处理了。
首先,隐藏黄色图层和品色图层,对青色图层智能对象执行“滤镜-扭曲-波浪”命令,如图:

在弹出的参数框中将“类型”选为“方形”,然后根据小窗口的预览效果适当调整“生成器数”、“波长”、“波幅”、“比例”等选项里面的参数,然后点击预览小窗口下面的“随机化”按钮,每点一次,效果就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并且变化是随机的,所以自己凭感觉去选择合适的效果。注意一点:调整时尽量避开眼睛,不要让眼睛变形很厉害。以下参数可供参考:

调整好了之后,点击确定,得到如下的效果,当然,即使参数一样,但由于随机化的调整,效果可能会有些许的差别:

接着打开品色图层,同样的方式给品色图层智能对象添加波浪滤镜,可以通过“滤镜-扭曲-波浪”调出参数窗口,也可以直接使用快捷键“Alt/Option+Ctrl/Cmd+F”执行上次滤镜命令并调出参数窗口,类型同样选择“方形”,在青色图层参数基础上更改下波长和比例,然后点击“随机化“,直到效果满意为止,如下图参数可供参考:

调整好了点击确定,得到如下的效果,如果觉得得到的效果仍然不太满意,可以双击智能滤镜下的”波浪“滤镜重新调出参数窗口继续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就是智能对象的优点之一,上面有提到。

继续同样的方式打开黄色图层,通过“滤镜-扭曲-波浪”命令或者使用快捷键“Alt/Option+Ctrl/Cmd+F”执行上次滤镜命令并调出参数窗口:

在品色图层的滤镜参数基础上点击“随机化“:

可多点几次,通过预览小窗口可以看到对应的效果,满意之后点击确定,得到如下的效果:

如果觉得效果仍然不太满意,想要变形更为强烈点,记得上面说的,双击智能滤镜下的”波浪“滤镜,调出参数窗口,继续调整:

确定之后,查看效果,嗯,还行:

点击图层最右边的小三角,折叠图层效果预览,将黄色图层的图层模式改为“滤色”,效果如下:

接着将品色图层的图层模式也改为“滤色”,效果如下:

将青色图层的图层模式改为“变暗”,效果如下:

将黑白调整层的不透明稍微再调高一点,80%左右差不多:

接下来,给黄色图层添加一个颜色查找效果,颜色查找命令可通过图层下方的“创建新的填充或调整图层”按钮调出,也可直接点击调整属性栏里的颜色查找按钮调出,如图:

在3DLUT文件下拉选项中选择“EdgyAmber.3DL”:

应用之后,效果如下:

这时候的效果比较刺眼。将颜色查找调整层的图层模式改为“正片叠底”,并适当降低图层的不透明度,这里调整到65%左右还不错,效果如下:

这时候我们想要模仿的故障艺术效果其实就基本实现了。为了让图像更有质感,还可以再给图像添加一个胶片颗粒效果(可以更好地模拟胶片的效果,同时让画面的质感更强,它可以让画面从视觉上显得更加干燥,从而具有一种物理上的质感),具体做法如下:
新建一个空白图层,命名为“颗粒”:

从工具栏中执行“编辑-填充”命令,快捷键为Shift+F5:

在弹出的属性框中将内容设置为“50%灰色(即中性灰)”:

执行“滤镜-Camera Raw滤镜”命令:

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效果窗口,并将颗粒效果中的“数量”、“大小”和“粗糙度”都调到最大值100:

最后,将颗粒图层的图层模式改为“柔光”,并适当调整图层的不透明度,这里调到70%的效果还不错:

最终效果如下:

总结:
本篇教程很很长,不知道有几个人能看到这里
,给认真看到这里的小伙伴点赞
!
虽然文章很长,但是干货不少哦!!对于PS初学者来说应该会有很多帮助的!文中主要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关于颜色的理论知识如加色、减色、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RGB色彩模型、CMYK色彩模型、色相环、互补色、色阶、色彩平衡;图层模式如滤色、变暗、正片叠底、柔光等;智能对象知识及应用;扭曲波浪滤镜的应用;颜色查找效果应用;胶片颗粒效果的应用;Camera Raw滤镜的应用;中性灰+柔光模式的运用等等。
因为篇幅太长,还有很多知识点没有细说,以后再继续吧
。
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并且觉得对你有用的话,也希望你能不吝分享和转发,让我们都能够结识更多的设计小伙伴!学习路上一起努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