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一个连续做三年的项目
一个项目连续做了三年,雪球专刊(为雪球上有趣有料的投资文章合集)一共130张封面,记载了一个设计师三年的设计成长。
幸运有一个项目连续做了三年,雪球专刊(为雪球上有趣有料的投资文章合集)从第50期开始做到最新的183期,除去节假日和需求太多做不过来,每周一期,一共130张封面,很清晰的记载了一个设计师三年的设计成长。
插播题外话: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没有天赋的设计师,今天刚看到一个98年的小伙儿做的C4D作品,我这个老阿姨老泪众横,想说当年19岁的我对设计二字都懵懵懂懂,别说ps,ai软件了,觉得难度颇高。但是今天也看到一段话,也算是跟较劲的自己做了和解。
“一个焦虑的人真正放松下来,他就允许了自己的焦虑。
他从一个焦虑的人,成长为一个焦虑的人
(不允许自己的焦虑,到允许自己的焦虑)。
他还焦虑着,但他其实已经放松了。
生活中很多成长,看上去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放松的意思,就是不放松也可以。
有主见的意思,就是听别人的也可以。
接纳的意思,就是不接纳也可以。
包容的意思,就是不包容也可以。
无关设计的话说的有点多,好了,开始切入正题。

概述:这三年来的封面,风格不统一,有扁平,有立体,有插画,有当时流行过的lowpoly, 这些都属于设计手法,用哪个都没问题,关键是没有把各种手法融合成属于封面的设计语言。所以把这些设计手法放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有一种东拼西凑的不整体感。下面从图形和排版的4个小点,来分析我对一本投资类杂志封面的思考,以及是如何把文字的题目转换生成视觉语言的(其实大多数时间会被自己狭小的脑容量和没有创造性而捉急)。
图形的故事性

早期的封面现在看非常的辣眼睛,既然是自我回顾嘛,我就毫无保留的放上来。虽然是本投资类的杂志,但是有关投资股票类具象的图形非常有限,脑海中第一反应肯定是钱和红色上涨的箭头(炒了股你就知道他们对你无与伦比的意义了)。做一期两期以钱或者箭头为主体还可以,但是作为一个每周一期的杂志,必须考虑到每期题目反应到图形中的多样性。早期封面中,有很多无意义的图形(如上图),随着对投资理解加深之后,就会发现--其实投资本身是融入在生活中的(设计师熟知的Adobe, 设计师用的苹果电脑,生活中的吃喝玩乐很多都是上市公司),所以让图形变的生活化和场景化变得十分必要,为的是增加图形和用户之间的情感链接。
下面的三张图为近期所作,实践图形生活化和场景化这个准则,并且展开来分析下如何把题目转化成视觉语言。
下图左1,题目为“如何赚够养老钱”,“如何”这二字涉及到投资本身,会想到通过买基金养老/攒钱养老/买股票养老/买保险等等,但这些都属于养老手段,在一个封面里如果同时放这不同的投资方式,势必会比较枯燥。但如何跟用户引起共鸣,就需要把重点放在养老上。所谓养老钱,也就是年轻的时候就要为年老所考虑,现在朝气蓬勃的你需要为年老生活所考虑,所以通过影子这个手法,把年轻和年老联系在了一起。让人在年轻时有意识的关注养老钱这个问题。
下图中2,题目为“可转债入门必读”,主体这个三角的矛盾空间图形,最早是矛盾空间艺术家埃舍尔创作,利用三维图像在二维平面的表现特征造成的视觉误导性图片,只存在于图片中,无法在现实世界还原。再结合游戏纪念碑谷中的场景,旁边加了些按钮和转换的元素进去,丰富视觉。结合这个好玩的视觉场景,把可转债的概念放进去,一个印有“股”字的金币经过红色的按钮后变成了“债券”,再给金币加上手脚,让钱币拟人化,使细节上生动画面。
下图最右,这张封面正好结合了那段时间很火的跳一跳游戏,题目有攻略二字,打游戏看攻略一般会有步骤指示,利用一步一步的跳和攻略的步骤属性,形成了这个视觉图形。这种方法比较讨巧,结合生活中已经成熟的游戏图形,再稍作变化,通过大家熟悉的游戏场景同用户寻找共鸣。

构图的趣味性
构图的方法有很多,我这里说下盒子和圆这两个视觉元素在封面中的应用。这两个元素也是我在做回顾的时候,发现不少封面都使用了,那就单独拿出来说说。
从构图上来说,用这两个元素的好处是可以让视觉图形集中,避免构图散和无中心,并可以增加形式感。下图1,英语里有个短语叫think out of the box, 是让人跳出思维的盒子,跳出约束,更大胆的思维。所以盒子本身就有约束的含义。画面中一个人想要爬出这个盒子,用盒子/正方体来比喻中年危机感,用梯子来表达自救。非常贴合这个题目。所以有个小方法就是接到一个题目时,可以简单列一列这些词语表达的含义相对应的具体物体,看哪些更适合做成视觉。下图2,同样是立方体,利用立方体多个面,来表达投资投机这个选项,可以把钱投入这个孔,也可以把钱投入那个孔,是个选项。四周还配了筛子这种意向投机的小物件,丰富画面并增加画面的趣味性。下图3,如果只画一个沙漏的话,势必会显得空盒单薄,所以加了圆形,增加形式感。下图4也是,本身玩转的转就和圆有着天然的关系,所以用了转盘,并把题目融入到转盘里。

图形的视觉冲击力

这里主要介绍放大缩小手法,视觉表现中把某一局部放大或者把正常的事物缩小,加大二者的对比,这种手法会增加视觉冲击力。比如上图左1,局部放大手法--为了突出捡钱二字,放大手并着重对手的刻画,并把手和文字发生关联。上图中2,题目为如何挣够养娃钱,这次没有把重点放在如何上,而是放在养娃的压力上,这个也是最能折射出用户真实生活状态的。特别在北上广,养活一个小孩儿的成本高,年轻人压力大,这是个共识。所以以压力山大作为着手点,放大婴儿车,缩小人,加大这种对比,会让压力感更加剧,反应真实生活。上图右3,也是用了同样的手法,一个大大的赞作为视觉中心(这里又用到了圆,这次是立体的圆),呼应题目您厉害您赚得多这个标题,简单直接又一目了然。当然还有面积小的人物作为配角,丰富了画面同时大小对比也增加了趣味性。
排版
封面视觉统一和延续性上,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排版的一致性。很长时间里,封面每一期标题的位置都不一样,字体不一,字体大小也不一,所以把他们放在一起的时候,再加上图形的设计手法不一样,所以除了头部固定的格式雪球专刊和期数之外,整个封面占绝大多数面积的内容并没有相同的元素,这就减弱了封面视觉一致性。近期统一了字体,也统一了字体位置,现在看似高度统一,但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文字和图形没有了互动。这个要看主旨是什么,我的主旨是封面的统一第一位,图形第一位,那就就要减少对字体的设计。

(前期字体位置不一,字体不一的封面)
看优秀杂志的排版,i-D这本以介绍想法,时尚,音乐,人为主的时髦杂志,logo本身就很有趣,像下面封面中竖着看,本身就是一个人脸,一横代表一个眯着的眼睛,一个圆点代表睁着的眼睛,i-D中间的连线相当于人鼻子,大大的D是嘴。所以人物为了配合logo,左眼都是眯着的,或者用手捂着的,这点处理相当的有趣和有想法。摄影的人物都是胸部以上的剪裁,这种裁剪也确保了杂志排版的一致性。每期的标题一般放在脖子以下的位置,也有根据人物表情或者形体,而做的调整,但整个页面文字部分很精简。所以整个页面主要三个元素,i-D logo,人物摄影和当期标题。从下图我们也能看到封面排版上稍微有所掉整:下图1,封面最上方左右侧分别有一行小字,左侧是期号,右侧是关于人物摄影的信息,比如某某摄影师于某地拍摄。右侧2和3是近期的,封面去掉了上方的小字,i-D logo加了块带颜色的底,并在logo最下方家了一行小字--IDEAS, FASHION, MUSIC, PEOPLE,把杂志的concept直接写在了封面上,能看出杂志想要更多人了解他们的杂志内核,去强化这个内核。

所以后期的排版上,封面排版做了调整,头部大标题的字体使用无衬线更加现代(跟随雪球logo字体而变化),标题背景为白色,目的让第一眼看到这四个字,想再次强化“雪球专刊”这个品牌。图形方面不是平铺的方式,而是集中式,让图形作为一个整体。另外为了迎合雪球App界面icon的渐变风格,专刊封面背景走渐变风。

(后期统一的字体和位置)
封面排版和图形的进化跟app迭代一样,也许过段时间再来看,封面又有了新的变化。但形式的东西必然是根据思想所指引。这是截至到目前,我对雪球专刊封面的探索。
写在最后
多看--分享一个小习惯,平时看到好的图,特别是插画类的,记得保存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我习惯用花瓣。为什么是插画,因为大部分插画脑洞大,构思巧妙,构图独特,从中能学到不少。
多想和多做--三年中思维上的区别在于,之前拿到题目会着急做图,现在拿到题目主要花时间在想,做的时间缩小在两三个小时之内。想到好的idea,实现起来还是很快的。当然这也是基于图做多了,手速练出来了。
现在,封面这个项目现在已由同事负责,码这么多字就是为了纪念这个项目,也纪念我稚嫩的过去和稚嫩的现在。如果有想法,欢迎留言跟我讨论。如果觉得写的对你有用的话,记得点赞。

































![AIGC助力电商视觉×头盔系列AI生成 [动态化探索实践]](https://img.zcool.cn/community/68e8da720067cv09d9quve1777.pn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fill,w_520,h_390,limit_1/auto-orient,1/sharpen,100/quality,q_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