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杉本博司的作品里,我却发现了最让霍金感动的东西
设计的极致是艺术,艺术的极致是哲学。
有人曾问霍金:
这世界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霍金认真思考后回答:
是「遥远的相似性」
“遥远的相似性”听起来抽象且难以理解
在杉本博司的作品里
我却看到了,能让霍金感动的东西
在我们印象中
杉本博司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摄影大师”
他的作品怎么看都有点...奇...奇...怪...怪...
他拍剧院,却留下一片空白
他拍建筑,却拍得极其模糊
(真不是我找的图虚)
他拍大海,却拍得千篇一律
看到这你可能会想:
“咦,这就是传说中的大师作品吗?
“焦距都没对准...”
“海景构图的照片我也拍过,我怎么没成大师”
“这和遥远的相似性有什么关系呢?”
( ᵒᴥᵒ )
我们通常认为「创作的成果」
就代表了艺术家的作品本身


但对于观念艺术家来说
作品不止是创作成果
「创作思路」「创作过程」「观众的感悟」
更是作品的一部分

说到当代艺术,还要从杜尚的《泉》说起
1917年一个艺术展本着“包容”的原则
决定接受所有投稿的作品
(〜 ̄▽ ̄)〜
“艺术家们快来投稿哦”
评委之一的杜尚买了一个小便池,
给小便池签了名,命名为《泉》
匿名参展以讽刺当时的艺术圈
却被艺术展评委会拒绝了
<(`^´)>
“商店里买的小便池怎么能称得上是艺术呢”
( 瞬间打了“包容”的脸 )
万万没想到,它成为了
艺术史上最大的革命
( ⸝⸝⸝°_°⸝⸝⸝ )
小便池本身不是作品
「购买小便池—签名命名—参展—被评委会拒绝—大众的议论」
这一系列行为才是他的作品
他成为了当代艺术的鼻祖,影响了无数的艺术家
杉本博司便是其中之一
杉本博司曾说
自己受「杜尚」和「极简主义」影响最大
杜尚—>作品背后的观念与行为)—>观念
极简—>对世界万物的简化与提取)—>表现
那么是什么能让他的「观念」与「表现」
能够连接起来?
我发现,那就是让霍金最感动的东西:
在浩瀚宇宙中,在漫长时空中的
「 遥 远 的 相 似 性 」
来看看杉本博司的作品:
《剧 场》
1978 年拍摄于纽约无线电城音乐厅
1993 年拍摄于沃克剧院
1993 年拍摄于联合城市汽车城
「 时空的相似性 」
看着《剧场》,我想象到了这样的画面
在不同时间,世界各地的影院里
人群缓缓入场,等待电影开始

电影开始后,人们纷纷逃离现实
进入了声色光影的世界

而时间,在空间里一层一层叠加着
人和相机在看电影
而时间看得到一切
彩虹的颜色累积起来是一片白光
那么,意识累积到最后也是一片空白吗?
据说人离开这个世界时
一生的画面会回闪过眼前
人的一生在历史长河里,浩瀚宇宙里
也仅仅是一片白光吗?

不同的电影院里
极尽繁华的声色光影,熙熙攘攘的人群
在时间面前,不过苍白一片
纵使人生百态
渺小如人类终究还是逃不出宇宙的规律
在《剧场》上
我看到了时空的相似性
就只有这么一次”
《 建 筑 》

1998 年拍摄于萨伏依别墅
2009 年拍摄于光之教堂
这一次,杉本博司把相机焦距放在无限远
拍摄了世界各地的多个知名建筑
「 精神的相似性 」
优秀建筑的诞生不止需要建筑师
还需要考虑甲方,规划,造价等等因素
“对于一流的建筑家存在的最好证明
便是他能去抵抗多大程度的与现实的妥协”

从另一角度来说
“建筑物其实就是建筑的墓地”
我们在画素描时,常常喜欢眯着眼睛
因为眯着眼才能看到被画对象的明暗关系
(= ̄ω ̄=)
如果眯着眼看“建筑的墓地”呢?
我们便能看到建筑最初所被设想的体块关系
透过在相机无限远的焦距里
看到坟墓上似乎刻着
即将消逝的建筑的灵魂
(0,+∞)
在《建筑》上
我看到了精神的相似性
理想与现实之间相妥协的产物”
《 海 景 》
1993 年拍摄于波登海
1996 年拍摄于北大西洋
1997 年拍摄于热海
从 1980 年到 2000 的几十年里,
杉本博司在全世界各个角落,拍摄了大量的海景照片。
完美的曝光与暗房显影,使这简单的拍摄最终在呈现上变得不同寻常,
海面上的灰阶极其丰富,观看时内心只剩下一片宁静。
这些海景拍摄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他却故意等风浪云都散去,
构图简单且完全一致。
让观者根本无法辨别拍摄时间的先后与地点,这是为什么呢?
「 时空的相似性 」
这都起源于他在 1980 年的一次思考:
“今人看到的一切是否与史前人类一样?”
千百年来,唯一没变的只有大海
人的生命孕育于母胎的羊水之中
万物的生命则起源于海洋
海洋,像是一个久远的梦境
也可能是人类最初的记忆
世界在瞬息万变
每过一秒,我们所看到的
与前一秒都不是一个相同的世界
万物都不是之前的那个万物
只有海洋是同一个画面
大海像是时间的使者
它也许是地球最初与最终的景象
它会见证人类一切文明的诞生,繁衍与灭亡

时间改变了万物,却没有改变海景
人在大海面前就如同在时间面前一样的渺小
摄影师通常用相机捕捉瞬间
他却用相机来探寻永恒
在《海景》上
我看到了时空的相似性
是可以通过时间考验的东西”
《 闪 电 原 野 》
1996 年拍摄于杉本博司工作室
看到这张照片,你是不是也和小哈一样,
以为这是杉本博司在雷雨天守株待兔所拍摄到的天空中的闪电?
然而,这组照片并没有用相机!
是用充电后的金属球对着水中的相机底片放电完成的。
「 材料的相似性 」
纽约的空气非常干燥,工作室屡屡出现静电
杉本博司想了许多方式都无法去除静电
“既然无法战胜,那就化敌为友吧”
他萌生了用放电场来进行创作的想法
这可谓史无先例

虽然创作方式不同,但和用相机拍照一样
都是在处理水,光,和空气
而它们,也刚好都是世间恒久不变的元素
「 生命的相似性 」
放电场捕捉了放电那一刹那巨大的生命力,光电,河流,树木,血管,受精卵,山脉,
这些构成世界的不同元素,竟有着相似的形状,都流淌着生命力无限的能量。
陆地上的水如何流向大海,血液如何从心脏流向指尖?
对于看似不相干的问题,大自然却给出了相似的模版。
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电
更像是看到了生命迸发出的火花
那种力量让人战栗
「 自我的相似性 」
大自然是艺术与科学最好的老师
一棵树,一条河自有它的哲学与规律
数学家将树,树枝,叶脉,一步步的放大
竟发现结构彼此相似
从而诞生了「分形几何」
在杉本博司的放电场里
我们也能发现这个自相似的系统
不断放大闪电的局部
可能会在发现前人未曾见到过的图案
我们的出生是否也如某个分叉般随机偶然?

从浩瀚广阔的宇宙到微尘,从人类到原子
原来都可以用数学结构来描述
在《闪电》上
我看到了材料,生命,自我的相似性
二生三,三生万物”
遥 远 的 相 似 性
极简主义在杉本博司这里,
不止是形式上的极简,不是空白
而是对世界的提炼
提炼后的画面纯粹,单纯
更容易让观者发现“遥远的相似性”
空旷的画面反而营造出了无尽的思考空间
让我们在数学,哲学,艺术,时间,空间上
都发现了不同尺度的“遥远的相似性”
因此,“少”转变为了“多”
不是普遍意义的摄影师
不是普通的平面作品
杉本博司,他用摄影简化了时空
这或许是
「极简主义」和「观念艺术」
所结合的
最 高 境 界

艺术的极致是哲学”
不同的人,在不同时空看到了我的这篇漫画,
这是否也是一种带有“遥远相似性”的浪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