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读后联想——第四章:人如何思考

上海/设计爱好者/7年前/752浏览
《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读后联想——第四章:人如何思考
YangTsao

100 Things Every Designer Needs to Know About People

人如何思考


—— 人更擅长处理小块信息 ——


- 使用渐进呈现,仅在用户需要时才展示他们需要的信息,用链接引导用户获得更多详情

- 如果不得不在让用户点击和让用户动脑之间做出取舍,那么多几次点击,少一点动脑思考吧。

- 在你使用渐进呈现之前,务必做足调研,搞清楚多数用户需要什么信息,且在什么时候需要。


案例一:想要找工作的时候,通常会将各大招聘网站的简历更新一遍,例如:前程无忧、拉勾网、BOSS直聘等。虽然几乎所有网站都支持附件简历,但还是会同时更新在线简历,而这样反复的工作繁琐程度完全取决于网站录入信息的设计。

以基本信息为例:

①前程无忧:我只会选择填写必填信息。

②拉勾网:除了社交账号没有,其他有的信息都会填。

③BOSS直聘:最基本的信息当然是全部都填啦。

相关的建议:

1. 信息分类、分步骤显示是信息录入页面设计的最基本要求;

2. 信息录入是否简洁取决于需要用户填写多少信息,与系统本身业务无关的信息就删掉吧,不然就像是在调查户口的了。


案例二:如果网站上提供的信息不足以展示你的个人简历,还可以通过超链接、附件的形式录入。

相关的建议:更多内容就交给“更多”来处理吧。(PS:为什么没有ZCOOL)



—— 有些心理活动难度更大 ——


- 评估一个现有产品的负荷,看看能否通过减少负荷让它变得更易用。

- 设计产品时请记住,让用户思考或记忆的认知负荷会耗费最多脑力资源。

- 寻找可以权衡之处,例如可以通过增加视觉负荷或动作负荷来减少认知负荷。

- 确保目标足够大,用户可以轻松点击到


案例一:网站上常见的【返回顶部】功能,手机上几乎很难找到,比如:天猫上也只有在首页向上滑动时才会在页面右下角出现【返回顶部】icon。每次遇到一个很长的页面,只能通过上滑下滑浏览时,通常只滑动一半就返回上一页,或者退出程序了。

相关的建议:如果担心页面内容太多增加用户的认知负荷,那至少可以将功能隐藏在某个常用操作中,例如:今日头条、知乎等APP,点击底部菜单进行【模块切换】,页面内容处于顶部时点击当前菜单icon进行【刷新】,页面内容处于中间位置时点击当前菜单icon【返回顶部】


案例二:OFO的主页面。

相关的建议:最主要的功能要用最大的位置来显示。



—— 30%的时间人会走神 ——


- 人集中注意力处理一项任务的时间是有限的,应当假设他们经常走神。

- 可以的话,利用超链接实现不同主题之间的快速切换。

- 务必建议提供用户位置的信息反馈,以便他们回过神之后能回到原来的位置继续浏览


案例一:晚上躺床上睡不着觉,刷微博、刷头条、刷知乎,刷到手机趴一下掉脸上。

相关的建议:如果你想让我看到更多信息,可以在我浏览到历史页面时提醒我应该刷新了,就像上面这样。


案例二:每次刷微博热门,24小时榜都快刷完了的时候不小心点了菜单返回顶部,需要重新刷刷刷...N次还是找不到刚才刷到的位置。


相关的建议:为什么加载出来的页面,返回顶部后还需要重新分页加载?如果能提供一键返回阅读位置最好不过了。



—— 人越不确定就越固执己见 ——


- 不要花费大量时间尝试改变别人根深蒂固的观念。

- 改变他人观念的最佳方法是让他们先认同一些非常小的事情

- 不要证明别人的观念是不合逻辑的、没道理的、不明智的,这可能会适得其反,让他们的信念更根深蒂固。


案例一:微信曾上线过很短一段时间列表下拉呼出录小视频的功能,短暂的原因正是因为下拉列表几乎在所有人的认知里,都是加载刷新的概念。不过,在微信6.6.1(2017年12月28日)又推出了下拉可以显示用过的小程序功能。因为微信本身不需要人为刷新啊,消息更新能做到自动、及时,就是任性!

相关的建议:用户根深蒂固的行为不要轻易打破,除非你根本不需要这种行为。


案例二:同样是微信,朋友圈如果只发文字,需要长按拍照icon呼出的功能,一开始上线的时候就遭到了各种吐槽,不过到目前还依旧未改变,不知道出发点是希望大家多分享图片/视频呢,还是因为想培养用户新的行为习惯。

相关的建议:如果产品已经让大众依赖,创造一些让大家可以吐槽的新行为,何尝不是一种挑战和营销手段呢。



—— 人会创造心智模型 ——


- 人们总是有心智模型。

- 人们基于过去经验创建心智模型。

- 心智模型因人而异。

- 做用户调研和客户调研的一大原因就是帮你理解目标用户的心智模型


案例一:最近参与一个在线教育APP的用户调研,用户明确提出了课本阅读页面不需要顶部状态栏的功能。起初在做交互原型时总会按照常规模式,顶部状态栏→菜单栏→主页面,但用户反馈不需要状态栏的出发点是在实际上课场景中,确实存在时间对学生学习产生干扰。


相关的建议:

1. 做产品设计前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确定目标群体,熟悉群体使用场景,并记录他们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2. 做产品设计时假设自己就是某一个典型的目标用户吧,模仿他的行为模式,会更符合他的需求


案例二:长期使用Windows系统的同学,总会埋怨苹果电脑不好用。


相关的建议:设计产品需要考虑使用设备,例如PC端需要考虑Windows和Mac;移动设备需要考虑Android和iOS。不仅是技术上限制,更需要考虑的是操作习惯和界面样式。



—— 人与概念模型交互 ——


- 有针对性地设计概念模型,而不要让它因技术而“泛滥”。

- 设计直观用户体验的秘密,是确保产品的概念模型尽可能和受众的心智模型匹配。你如果做到了,就会创造出非常好的可用性体验。

- 你如果有个全新产品,知道它不匹配任何人的心智模型,那么就需要通过教学来让用户创造出新的心智模型。


案例一:微信朋友圈设置好友标签后,百度一下才知道需要到“通讯录—标签”里面才可以删除。为什么设置可见不可见时不能删除?为什么标签列表左滑删除时不是采用呼出再点击“删除”,而是滑到底就直接删掉了?(第一次操作不小心滑多了就没了)

相关的建议:很多操作行为几乎所有APP都适用,比如:列表左滑呼出单条操作功能;下拉刷新页面,向下滑动翻页加载;icon右上角红点表示更新提醒;icon右上角红色数字表示未读消息数量提醒;等等(欢迎补充),就像这样:



案例二:更新版本后初次打开时的页面指引。(把手机上能更新的APP都更新了,一个出现页面指引的都没有...)


相关的建议:如果版本更新了页面上新增的功能,第一时间告知使用者(打开APP时的公告页,或者进入更新页面时的浮层操作说明)。



—— 故事是人处理信息的最佳形式 ——


- 故事是人们处理信息最自然的形式。

- 如果想让用户自然地得到因果关系,就编个故事吧。

- 无论你的内容多么枯燥,故事都能让它更易于理解,形象生动,便于记忆


//这正是我目前努力在做的事情,而且我用到的都是真实的故事。



—— 示范是最佳教学方式 ——


- 示范是最佳教学方式。别只告诉人们要做什么,还要示范给他们看。

- 用图片和截屏作为示范。

- 剪短的视频是较好的示范方法


//每个产品都会具备操作手册,但形式不一,例如:Word文档、图片、视频等。

相关的建议:

1. 教科书一般的操作手册是教学最基本的依据;

2. 如果想要用户更容易上手,除了产品设计操作简易以外,操作手册也需要结合实际场景;

3. 重点功能说明采用视频的方式



—— 人天生爱分类 ——


- 人们天生就会分类,学习对周遭事物进行分类,就如同学习母语般自然。

- 孩子在7岁前是没有分类的本领的。

- 如果你在为7岁以下的儿童设计网站,你采用的任何分类方式可能只对儿童身边的大人有用,对儿童没什么用。


案例一:QQ有好友分组功能,微信将其隐藏在发朋友圈时设置标签。

相关的建议:分类是必须,一层即可。分类的方式有很多,例如:文件夹、收藏夹、标签、组等


案例二:微博关注时先选组,同时可新建分组。

相关的建议:提供基础分类,且需要给用户自定义的权限



—— 时间是相对的 ——


- 使用进度条,让用户知道要等待多长时间

- 尽量让完成某项任务或显示信息所需的时间保持一致,以便用户相应调整自己的预期。

- 为了让处理过程显得短一些,把任务拆分成几步,并让用户少动脑子,因为进行心理活动会让人感觉过了很长时间。


案例一:等下班度秒如年,下班在家时间飞逝......回归正题。看到这样的加载条,是否感觉永无止尽?


相关的建议:进度条的体现有很多,百分比、剩余时间、loading、线条、动画等。如果动画效果做起来相对较难的话,最让人耐心和期待的,就属百分比+剩余时间了。



—— 四种创造力 ——


- 刻意的认知创造力:集中注意力,将储存在大脑各部位的信息联系起来。

- 刻意的情绪创造力:与感觉和情绪有关的灵光闪现。

- 自发的认知创造力:做一些不相关的事情,通过潜意识心理活动把信息以新方式联系起来。

- 自发的情绪创造力:所谓的天才。


//目前我正在努力用的就是“刻意的认知创造力”,且也只有这种创造力可以用了。


相关的建议:大多数人能达到的创造力集中在“刻意的认知/情绪创造力”,如果你的产品正是要帮助用户产生创意时,重点考虑关键字“联系”,就像这样:



—— 人可以进入心流状态 ——


- 如果你的设计试图引发用户的心流状态(例如你是位游戏设计师),那么:

- 让用户在操作过程中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 把很难得操作拆分成几步,既要让人们认为当前的目标可以完成,又不能让他们觉得太简单

- 给用户持续的反馈;

- 尽量减少干扰。


//最近很火的微信小游戏跳一跳,我想提到一点:排行榜每周清空。



——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


- 不同地区和文化的人对于照片和网站设计的反应也会不同。

- 与西方人不同,东亚人会关注和记忆背景与内容。

- 如果产品用户来自不同文化的不同地区,那么你最好在多个地区都进行用户调研


//可结合4.5考虑目标群体行为分析。

8
Report
|
14
Share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