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哪怕亏钱也要做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按常理预设来完成人生的人,另一种就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人。

△我在丹麦哥本哈根,2017年4月
看到这个标题,很多人要忍不住冷笑了:你不缺钱,当然说得轻松,前提是有钱可亏啊。
我当然不是在误导大家做傻瓜,做任何事情的前提都应该是三思而行,量力而为。可是我们并不是在说钱,我们在说的这样东西,叫人生的热源。
之所以提起这个话题,是因为有内地的朋友无意中说到《奇葩说》这个综艺节目,他说就是一些有个性的人用很浮夸的表现方式来辩论一些很认真的话题。我觉得挺有意思,找来看了一下。最近有一期辩题刚好是「好朋友一直坚持不靠谱的梦想,我们应该劝阻吗」,有一点点击中我的感觉。

△巴黎Galerie Perrotin,2017年4月
以前我不认识「靠谱」这个词,后来我知道什么叫做靠谱的事和靠谱的人,但是放在梦想上面我就不太理解了:到底这个标准由谁来定呢?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按常理预设来完成人生的人,另一种就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他们各自在对方眼里,应该都是不靠谱的吧,也就是广东话里面的「无谱」。
可问题是,「谱」在哪里呢?
谁也不敢说自己的活法最靠谱,比来比去,能统一的标准无非就是满足生存和快乐的需要。人类的本能决定了我们更容易把生存的重要性放在快乐前面,所以能挣到钱的就是靠谱,亏钱的就是不靠谱。
可是快乐的质量又岂是生意经能够精准计算的呢?
△《午夜巴塞罗那》电影截图
我想到了鬼才导演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塞罗那》(Vicky Cristina Barcelona),女主角之一Vicky进修的硕士课程是研究加泰罗尼亚语的起源。房主问了一句:你指望学这个来干嘛?Vicky说可能教书或者做企划。房主的妻子却说:她不一定要找工作啊,她马上要结婚了。
如果Vicky是我的好朋友,我就会说:鬼知道研究加泰罗尼亚语有什么用,但是做这件事情你快乐吗?
自己的心会说出答案的。
曾经有个记者问过我:陈先生你(设计)做得那么好, 你的公司做了那么久,你是怎么按部就班来做这个事情的呢?我当时已经61岁了,回想一下,确实一步步把人生基本上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但是真的从来没有安排过。怎么出现这个状态我也不知道,就是随和随缘吧。

我小时候也不可能预想到做设计玩艺术能赚钱能出名啊,不也是一路跟着兴趣走过来。读书读到中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从比较洋化的嘉道理爵士中学,转到了校风保守的佛教学校,没心思读书了,后来还谈起了恋爱,结果成绩一落千丈,连预科也没法读。
父母建议我去教书,可我也没有很安分。从20到29岁,我都是⾃己买布设计做衣服。尽管教书收入低,买不了名牌,但是我一有时间就跑到万宜大厦的布⾏门⼝拣碎布,特意挑选刚够做一件衣服的欧洲好料,然后拿到大挞地的地摊找裁缝帮我做。

十个月之后我就结束了教书工作,给香港几间比较出名的广告公司写信自荐,从超级打杂开始了我的广告和设计生涯。替⽼板买早餐、做文件整理、打电话、放短⽚和做翻译,这些基础工作都很繁琐,但是最大的好处就是每天跟一群很酷的创作洋⼈⼀起,可以让我默默偷师。
也因为向他们学习了摄影、艺术指导、文字运用乃至待人接物方面的技能,后面的路我才能够走得那么扎实。
表面上完全没有被安排的路径,其实都是由心里面的那个答案带领,那个被我称之为热源的东西。

如果仅仅考虑挣钱的事情,我想我早就「收山」了,因为开了公司,业务稳定,团队成熟,自动档运作完全没问题。
但我就是不能安分的人,想做的事情还有那么多。后来我又学到一个词来形容我这种状态,叫「折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围绕「27」这个最喜欢的数字,做了一连串不怎么赚钱的事情。
对「27」这个数字情有独钟,因为它是我和太太的生日日期,也是女儿结婚的日子,我将它视为Lucky Number(幸运数字)。2010年,我创立了「World of 27」品牌,然后把各种相关主题的空间洒落在不同的城市。
1.
家外之家 27 @ 上海

2013年11月我在上海柏悦酒店86楼开设的这个「家外之家 27」展览,本来打算只做六个月,后来持续了将近两年。大概是因为大家都特别喜欢「偷窥」别人的家,又或者当中有很多范冰冰的粉丝吧,哈哈。
开玩笑的,像我这么喜欢收藏的人,一个家肯定放不下那么多藏品嘛,把他们全部藏起来又很没意思,当然是跟大家分享更好玩。于是我把这里布置成自己想象中的家的样子,包括艺术品、装饰品、家居用品、家具、各种小玩意和古玩,还有老照片等等,都是我亲自挑选和布置。
2.
Garden 27 @ 上海

△圣诞派对 @ Garden 27
「家外之家 27」展览做了两年之后,就在上海给我的收藏品继续找了个花园洋房当家,于是就有了「Garden 27」。有了花园有了更多鲜花的加入,还举办各种读书会和节日派对,整个空间变得更加灵动和温馨。
3.
Space 27 @ 香港

△Photofairs Shanghai Collectors' Night Private Dinner @ Space 27, 2016年7月

△Le French Way 展览 @ Space 27, 2016年4月
2015年11月,我的27系列又添新成员——「Space 27」,用来举办各种主题展览,比如跟香港最大型的艺术文化节「法国五月」共同联办了Le French Way展览,还有承办各种品牌发布会,例如Hermes, Chanel, Marc Jacobs、CéLINE、Forevermark、Hard Rock等等。

△CéLINE 2016春夏发布会 @ Space 27, 2016年1月

△Marc Jacobs 2016春夏发布会 @ Space 27, 2015年12月
我们经常走出去看展览,但是有很多好的展览也应该引进来让更多人感受,专门开设空间来做这个事情,就是觉得回馈社会的时候到了。
4.
Gallery 27 @ 香港

作为私人画廊,Gallery 27(香港27画廊)承载着我对艺术的另一种愿景,纯粹而直接,也更集中地表达了我的艺术偏好和追求。

△邓新黎首次香港个展《邓新黎游记》@ Gallery 27,2016.11.26-12.4
而作为创意平台,我会引进中国艺术家作品并担任策展人,分享更多自己喜爱的艺术内容,特别是传达我的「东情西韵」美学观点。
▲▲▲
这几个空间给人感觉都很美,内容很丰富。但事实上,每一个都亏了钱。但做人不能太贪心,盈亏比例心中有数就行了,反正我始终认为,对自己的个人爱好还是纯粹点比较好,动不动就加入商业考虑,事情就变得索然无趣了。
这一点我们跟日本银座的Pola Museum Annex艺术艺廊就属于志同道合。他们全年免费提供各式艺术展览,为的只是让大家最大程度地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来感受艺术。

△银座《HELLO GINZA!》展览作品
基于这样的共识,Gallery 27才能够在银座跟他们合作举办「Hello Ginza! – Enter the Kaleidoscopic World of Alan Chan in Ginza since 1975」(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详情),这也是我目前特别乐意去做的事:分享和回馈。
钱自有方法挣回来,但是对某件事的热情真的很难用金钱买得到。
本文首次发布于陈幼坚官方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