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它就藏在我们身边
每一件小事,你都可能用到它
设计思维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恰恰相反,它就存在于我们的每一次抉择中,就在我们的身边。
上周的「因何品牌直播间」获得了广大好评,我们说到,设计思维是一种以人为核心,实现有效创新的思维模式。
什么是有效的创新?下面有几个例子(认真看直播的同学可以忽略):
新西兰航空如何获得更多生意?
新西兰航空长期面临着上座率不高的难题:乘客们愿意为前排舒适的座位支付较高金额,也愿意节省开销,为较窄的后排座位买单,可中间的座位却无人问津。
IDEO从消费者洞察出发,他们发现情侣游客作为大类消费群,渴望亲密与舒适的需求未被满足。于是,诞生了这样的座位,提高了上座率。

▲三张座位连成的情侣座让乘客放松休息

▲面对面的座椅改造让情侣共享甜蜜午餐
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
IDEO走访学校,发现孩子们不爱学习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室的环境:普通的座位安排导致了学生交流的障碍,影响学习积极性。于是,他们改造座椅,打破沟通环境,改变了上课的氛围。

▲便于移动的座椅

▲小组间互相讨论
这儿还有个失败的例子:
自诩为“系列发明家”的迪恩•卡门发现,在走路嫌太远,而路途又没有远到值得开车的情况下,人们对城市交通方式有了一种新需求。于是,卡门发明了一款智能双轮车,能搭载乘车人在人行道上行进时自动保持平衡。
乍看之下,这种代步车似乎是个变革性创新的经典案例。可它却没有获得推广者所预言的巨大成功,相反,结果很令人失望。

究其原因,出在发明者不了解人们如果将代步车引入自己的生活中会发生什么。看着一位早期使用者费力地拖着代步车走上台阶;看到一群已经够难为情的游客站在代步车上快速地驶过埃菲尔铁塔;或者听说一位邮差因为代步车的锂电池持续时间不够长而无法走完某个投递路线,就足以让人认识到,发明并不等同于创新。
假如在推出代步车前,一个跨领域设计团实地了解城市生活状况,创建了说明和故事板,进行了头脑风暴,搭建了使用模型,并且在确定采用某个想法前进行了发散式思考,那么结果也许会大不同。
可能你仍然觉得上述的例子离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些遥远。但其实,装修时插座要怎么摆放;明天提案时穿什么衣服合适;如何写清楚一封邮件;如何做好一张单页;如何写好一篇推文…都需要从自身或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做出符合目标和目的的方案。
这就是设计思维,一种从需求出发,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因何认为,我们都应该像一名设计师那样去思考,用设计思维设计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让它们都变得更美好。
因何品牌,致力于品牌营销、设计创新,欢迎您关注我们的网站或者微信公众号设计因何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