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达主义(Dada或Dadaism)是一场兴起于一战时期的苏黎世,涉及视觉艺术、文学(主要是诗歌)、戏剧和美术设计等领域的文艺运动。达达主义是20世纪西方文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颠覆、摧毁旧有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的产物。达达主义作为一场文艺运动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波及范围却很广,对20世纪的一切现代主义文艺流派都产生了影响。
达达主义,语源于法语“达达”(dada),这是他们偶然在词典中找到的一个词语,达达主义者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们常常用帕斯卡尔的一句名言来表白自己:"我甚至不愿知道在我以前还有别的人。"
美不仅不是艺术的清晰特征,而且甚至不是一种必要的特征。通过美来定义艺术是否具有有效性,这种怀疑1900年就出现了。”因为这些艺术大都既不具有平衡、明晰与和谐的形式,也不给人以审美的愉快。杜尚认为“艺术应该是服务于思想的,而不仅仅是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服务于视觉”。因此不美的也是艺术,甚至许多“丑”的东西也同样是艺术。单纯用美来定义艺术或把美视为艺术的本质,并不具有普遍的有效性。
达达主义者们运用文章的上下文,个人或某件事件的照片,公告,书籍封面,甚至是旧车票等,经过剪切和拼贴构成他们的艺术作品。挪用、复制和拼贴,成为达达主义艺术创作的主要方法。从根本上说,这些方法都是与传统艺术中的独创性相对立的。如果说达达主义有其“创造性”的话,那就是它创造性地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创造性概念,很大程度上挣脱了艺术创造自律性的窠臼。
艺术本身的发展,特别是达达主义以来的艺术发展,已经充分显示了艺术是不断创新的开放性领域。它提醒人们,艺术实践的开放性总是质疑着美学的概念封闭性。既然艺术是一种开放的概念,我们就应该以开放的立场来对待艺术问题。作为一种艺术探索,其目的并不是真正反对艺术,而是为了打破传统美学的对艺术的限制,重新定义艺术,拓展艺术的边界,为探索艺术的新形式和新结构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预示着更为广阔的艺术创作。
杜尚的《L.H.O.O.Q》
《L.H.O.O.Q》便是杜尚那副给《蒙娜丽莎》画胡子的作品被归为达达派的旗帜。因为它比任何作品都更能反应反权威的立场,它和大众的敬仰的艺术品来了个玩笑。
当杜尚在这个名画的复制品画上胡须的时候,也意味着复制对于绘画的取代。很多年后,杜尚说道:“达达是对绘画的物质性的极端抵制。它是一种形而上的态度。它在实质上与观念上都与‘文学’相联系。它是一种我仍旧非常同情的虚无主义。”
杜尚为后人树立了藐视权威、超越限制、追求彻底自由的榜样,他的现成品是一种意在象外的象征物,它们所表达的含义就是“艺术无处不在”,“什么都是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原本就没有传统束缚、敢想敢干、勇于进取的民族,杜尚的思想无疑强化了他们的民族特性,更给他们无拘无束的大胆进取指明了方向。于是,美国艺术家便在杜尚开创的这条“观念主义”艺术之路大踏步前进了。美国艺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蓬勃兴旺的局面,它的大部分探索都是对这条新道路的开拓与发展。
《DADAISM,达达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