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回应世界的途径,释放情感的工具,这点毋庸置疑。欣赏艺术,又为了甚么?十九世纪文艺评论家瓦尔特‧佩特(Walter Pater)以家具比喻艺术品,说艺术家的创作是「为自己减刑而制造」,对于欣赏者,就是「为艺术家的同狱犯提供了方便」。大抵欣赏艺术除了通过作品认知世界,还有一个更私人的理由—从美感经验满足心灵渴求,寻找共鸣。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的作品,自四十年代于美国大受欢迎,至今仍受世人喜爱。这是否意味霍普的画里,有普世的共鸣?
爱德华‧霍普画作里的集体寂寞,描绘的是荒凉,却不令人感到凄凉。因为它们回响我们心里的哀伤,减轻观者被哀愁迫害、围堵的感觉。
——艾伦狄波顿(Alain de Botton)
爱德华·霍普的画里,是街道,是大厦,是房屋,是房子里的空间,灯光总比日光多,画的都是美国城市的风光。可是把作品的内容说成风光,似乎过度美化。也许应该说,他的画呈现了一个状况,一个情境。在霍普的画里总看到一个环境里的一些人物,就像城市寻常一角。但每次看他的画,感觉又不那么寻常,那是甚么原因呢?画里多了一种感觉,那是一种寂寞,那是一种疏离。而著名艺术丛书TASCHEN里的形容更贴切,那是一种郁闷(Ennui) 。
城市,一般予人繁荣喧闹的感觉,可是在爱德华•霍普的画里,总可以看到另一种城市。《夜游者》(Nighthawks,1942)里是街角的一所咖啡店,咖啡店里背着观画者的人,独自一个,似乎有些孤单;对面并坐的二人,也许是情侣,却没交流,二人都那么沉默,视线向下;弯身的侍应抬头了,视线却跟店内溢满的灯光,落在街道,街道却是空无一人;光线照出空荡荡的街道,感觉更是冷清。这就是爱德华•霍普的城市。
爱德华‧霍普的画挂在墙上,总是夺目耀眼,因为画里的光线很强。一般的光线都是画中活力的来源,但霍普笔下的光线有点不同,大都是城市里的灯光。每次看到他作品里,就像看到舞台剧的灯光,把城里的状况照出来,作品就像把生活放上舞台似的。《纽约里的房间》(Room in New York, 1940),让我们从窗框窥探到的,是强灯之下的一对夫妻,他们共处一室,却没有交流。女的靠在琴上,用一根手指触摸钢琴键盘,彷佛在沉思;男的低头阅读报纸,漠视空间的事情。二人在同一情境,却没有同步的意识,彷佛从画中抽走其中一人,也不会感到突兀。画里光线是那么强,红的与黄的,还成黑白对比,热闹的色调之间,却是一种沉默。城市的房子里,都是这种气氛吗?
【Basic Art 2.0】HOPPER,爱德华·霍普
出版社:TASCHEN
书号:9783836500333
莫奈(1840年至1926年),法国印象派画家,爱画天光水色。莫奈是一位典型的外光画家,其作品大多是现场完成的。为了研究阳光的变化,他反复画同一景物,如他画的《草垛》、《教堂》系列。普法战争时,他避难于荷兰,研究了日本浮世绘版画,从而引起了画风的变化。晚期他作巨幅长卷式《睡莲》,成为印象派最伟大的风景画杰作。
莫奈酷爱自由,学生时代已讨厌纪律与僵化的形式,享受到海边玩乐多于上学,学校于他犹如监狱。莫奈在巴黎求学时,不肯接受刻板的学院派训练。他无法说服自己,埋头于画室根据生活的模型作画,或顺从正统学院派的观点。
虽然莫奈不是受正规艺术训练,但他自幼就显出非凡才华,16岁开始卖画赚钱,每张以20法郎出售。他的老师是风景画画家欧仁布丹,布丹鼓励他到户外作画,寻找自然纯朴的美,保留最初的印象。因为在现场绘画的一切事物都有一种画室中无法达到的力量、强度和笔触上的生动性,对莫奈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莫奈创作的画作中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色,亦是印象派与其他画派的最大分别。他为了精确表达光线的瞬间变化,不在室内的画室作画,而把画架搬到室外。其次,他的创作题材都是自日常生活中寻得,扬弃了传统题材的限制,直接描绘真实自然,树立了绘画革新运动的旗帜。
在不同阶段,我们看到莫奈不同的情感和创作风格。最初是传统画风,着重展现地貌神韵,当他渐渐建立个人风格,发展到后来日趋抽象,迈向现代艺术风格之路。
醉心户外作画的他,拒绝把自然处理为平衡、和谐的构图,而是向传统绘画的构图方式提出挑战。他反复对同一主题,在同一天中的不同时间进行写生描绘,画出不同的光景与气氛。他更会动辄花上一星期或一个月的时间,甚至会与家人定居当地,年复年地投入创作。
自1883年起,莫奈在吉维尼定居终老。那是个环境优美的地方,依山傍水,景色怡人,晚年好多作品在这里完成。他按照日本花园格局,耗费了几年在家中打造一个水上花园,池塘内种植了多个品种的睡莲。
【Basic Art 2.0】MONET,莫奈
出版社:TASCHEN
书号:9783836503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