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问》杂志14期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济南/学生/9年前/25383浏览
《业问》杂志14期Homepage recommendation
鳄鱼橙

《业问》杂志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校内杂志,《业问》杂志是以学业就业创业为主题的设计访谈类杂志,主要是为设计类大学生就业提供资源平台,改变模式化的思维方式,使其明晰各种专业未来的就业出口,掌握成熟的商业创意设计思路。

       业问杂志已经做到了十四期,每一期都是业问人的一份用心。在十四期中我们采访到了李永铨老师,许熙正先生,杨万里先生,白米饭匙等出色的设计师及艺术家。现在将要为大家呈现的是《业问》十四期的卧虎藏龙板块,让我们一睹为快吧。原文采访内容向下滑,因为篇幅原因进行了适当删减,希望大家见谅哦。


【页内排版】

 

 【采访原文】


96ef57457d206ac72525aee12bfd.jpg

 

专访李永铨

 

1. 您当初选择做设计师的初衷是什么?

    很多人选择工作是看他对这个职业感不感兴趣。我当时不光是对设计,对其它很多的工作都有兴趣,打个比方,我对文学,对音乐通通也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当时我选择工作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哪一个工作是跟我的个性相同,我就选它。其实为什么我有这个想法,是因为做一个工作不是一天一年的事情,做这个工作可能会有三十或四十年的时间,如果你对他没有真正浓厚的兴趣,你是很难走下去的。所以当时我的选择我没有想过,哪个工作比较好玩,哪个工作比较赚钱多,反正我只是想跟我的个性相同,那我就知道可以跟我的个性一起走下去,刚刚好设计跟我的个性相同,所以我最后选择它。

 

2. 您从事设计行业这么多年,对这个行业有什么看法?

    当然开始的时候我的选择设计,从学生到工作,当然是跟我的兴趣有关,可是工作已经超过30年,还是停留在兴趣的话题里面,我感觉是很危险的事。因为做了这么多年后,我才真正理解到,做设计工作,不是兴趣,是一种责任,对我的客户也好,对市场是有一份很重要的承担,这个变化很重要。如果你做了这么多年,对这个还只是兴趣,它一定是有问题的,就好像是一个电影,你要跟一个人有病的病人说你是医生,要对症下药,要把他医好,它是一份敬业的精神,所以我说,我们这个行业,还有很多停留在兴趣的那个水平,很危险。

  

3. 设计师设计出的作品往往与设计师本身性格特征相呼应,在您自己眼中您是怎样的一个人?您又是怎样去看待自己作品的?

    这个很有趣,因为商业作品里很多人说很难表达个人的个性,这是对的,因为你面对的东西是别人的东西。在我的作品里面,多多少少会有一部分的个性,因为我感觉,华人世界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他们每一个人看所有事情太严肃,缺少了一份幽默感,所以有人说中国人笑太少了。我本身很喜欢黑色幽默的主题,所以,在我以前创作的非商业的作品里通通也是一种黑色幽默,可是在我的工作里面,如果你看清楚,里面是充满很多黑色幽默的,这种手法也是在市场里面的造成的一种回响,是因为我们中国人笑的太少,所以在很多商业创作里面,我尽量运用这种黑式幽默。


4. 对您来说设计道路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是什么?给您的设计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我的公司也就25年,当然不可能一帆风顺,人生也是这样。我们开公司25年是有原则的,比如我们的选择,我的条件也是很严,这是一种原则。当你在最差的环境里面才看到你是否真的有原则,因为我看到还能多很好的公司,最后也改变了他自己的原则,也是为了生活,这是很可惜。所以当你环境很好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会很有原则,可是,所谓原则是当你生活走到最尽头最困难的时候,我就知道你有没有原则,因为我看到了太多那个时候放弃他的本来的原则,虽然很可惜,可是相对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很棒的考验。


5. 您评判一项作品的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很简单,令人感动的作品就是好的作品。因为我们看过很多电影,看过很多小说,听了很多音乐,有很多东西我看过都已经忘记了。比如你看完一个电影的时候,一问刚才有什么令你感动的场面,你就说:我忘记了。一个场面都没有牢牢地记住,反之有很多经典的电影,听到的和看到的永远都会印在心里面,这是因为它有这样令人感动的本事,设计作品也是一样的。

      

6. 您认为内地与香港的设计环境差异在哪里?您是怎么看待这些差异的?

    在香港我们做任何的事情本身是有个市场,所以你看在两地的展览里面,他们的差异就是,香港展览的大部分都是商业性质的东西,国内的大部分是非商业性的东西,可能是和文化有关系的,像一些海报啦,出版的东西,香港是一个很成熟的商城,所以设计师所做的工作也一定和这个有关系,这也是一种设计标准,因为纽约也好,日本也好,很多里面拿奖的是商业的东西。在中国有些不同,在中国拿奖的大部分是非商业的东西,可能是中国设计是比较灵活也比较聪明,他懂得去用非商业的东西,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去拿奖,可是在香港不同,我们把两个东西放在一起,尽量在商业的工作里面做的做好,这就是我们设计师最大的工作了。

 

7. 您觉得现在中国的设计环境最需要哪些方面的变革?

    很多啊,中国的设计水平我可以说很高,可是这种说法要放在非商业的里面,其实我在外面当过很多次的评审,我看到很多中国的作品,水平真的到了很高的水平,可是它只是放在非商业的工作里面,所以你看很多有国际水平的海报,出版的东西,非商业的东西。商业的好的东西都太少太少,所以在中国变成它现实地位的重要性还没被社会明白,他们没好好做到影响社会的作品,这是很严重的问题。还有就是在中国还要接受很多设计公司免费笔稿的这种制度,因为这种制度让设计行业一开始就落于下风,变成是谁也会去待命,这是很严重的问题。从社会里面很少能看到令人感动的作品,我们能在很多文化产品中看到很多令人感动的东西,可是在商业世界里面很少看到令人感动的作品,所以大部分的市场,大部分的社会人士,根本没有好好享受过设计的能力,那么设计师的价值就偏低了。


8. 您作为“品牌医生”, 您认为国内的公司“寿命短”的最大原因在哪里?

    设计公司它本身已经很被动,所以它面对的困难,不单是地位了,因为地位跟它周围的环境都有关系,已经是很困难,所以很多公司,包括很多新的走在这个行业的人,在做了两三年时是一个有梦想的,追梦的人,做了两三年后,发现与梦想中是不一样的,于是很多人就会和这个行业分手了。其实很可惜,每年有很多新的设计学生毕业从事这个行业,每年同时也有很多人很失望的离开这个行业,不单是因为它的薪酬,地位,有没有受尊重,有没有可能发挥他的能力,这些不是停留了一年两年,是停留了很多年的问题。


9. 能结合如今香港设计业的大环境谈谈您对香港设计业传承的看法吗?

    这个很有趣,在这个行业里面,关于传承很多人说,有一个人他做的很好,能出人头地,可是在在今天我看到很多第五代或第几代来自不同地方的工作室,有的是来自陈幼坚,有的是来自靳埭强老师,有部分是来自我的公司。我相信传承是一个很重要的,你跟哪个师傅是很重要,你跟他学的是技术和想法,他个人的想法,一个人也好,一个公司也好,他绝对有他本身的一个文化理念,所以每一个在公司里工作的设计师绝对受这种想法影响,为什么他是陈幼坚,为什么他是靳埭强,为什么他是李永铨,当然是因为它的想法,他这个人对文化的想法,与众不同,所以才成为他。关于传承,我觉得年轻人应该找一个跟自己理念相同的公司,也可以是跟他理念相同的前辈,到他的公司里面去学习。不要只是有公司找我我就去了,那种想法真的是有问题的,就等于你饿的时候不能看见什么就吃什么,就可以有选择,比如我要吃日本菜,还是吃一个北方面条,还是吃一个牛排,你要选择你喜欢的东西,你选择了一个公司或者一个设计师,你可能会想尽办法成为其中的一员。

       

10. 很多设计师工作没多久会因为各种原因放弃这一行,您在这一行已经工作了多年,您认为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想在设计领域一直工作,需要的自身品质是什么?

       做这个工作真的是有些耐心才行,这个工作一做起来真的太长,我说的太长不是按小时算的,这个工作可能会耗去你十年年,二十年,甚至你一生才可以走到最后的终点,所谓大器晚成。比如田中一光,他国了五十岁以后才有他现在这样的成绩,靳埭强27岁才做设计,他成名的时间已经过了45岁,所以这个行业有这种特性,太长了。所以你要有超人的耐性才可以,然后,最重要的就是,你要真的问自己,你对这个行业真的有那么浓厚的兴趣吗,喜欢是一回事,你疯爱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如果你没有特别大的兴趣,说真的如果你做到十年你就已经什么创意也没有了,所以选择这个工作跟你的结婚对象很像,你不能因为你比较喜欢一个人就和他结婚,因为将来好几十年你要天天都对着他,如果你真的不是那么爱他,那么你对他的所有的兴趣已经烟消云散了。所以你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就已经很成功。好多人对待这个设计行业,就好象对待17岁的少女少男,一见钟情很容易,真正去接触三十年,五十年真的很困难,所以你要诚实的问自己:你真的很喜欢这个行业吗。        

 

11. 您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是什么?

      我做品牌那么多年,我已经帮过很多很多品牌走出死亡的边缘,很多人说我们是市场的把手,我希望以后做的是,把老的品牌就回来,在中国里老品牌越来越少,我在日本工作过,日本的老品牌多的不得了,虽然他有很多市场的问题,但是对老品牌的保护比较好。打个比方日本超过200年的老品牌有3100多个,在中国超过200年的品牌只有不到5个,这个太少,已经到了一个很危急的时代了。我们超过500年,1000年的品牌可以说已经没有了,但在日本还不少。我想以救更多的老品牌为己任,装多一点钱已经没有太大的意思了。



8aac57457e3232f875a4297659a4.jpg


专访许熙正



1. 许熙正先生,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请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吧。

    生于台湾南部乡下。自小冥顽不灵,调皮捣蛋。长大后就学坏了,学会了有礼貌,学会了绅士,学会了遵守规定。现在老了,决定改过自新,回到小时候那个欠揍的小孩的样子。以上是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迹。


2. 又是一年过去了。 如果你想对过去的你说话。你会说什么呢?

    我想对15年前的我说:千万别接太多商业活。那是虐杀。想对小时候的我说:还好,你书念的不好!想对高中时的我说:傻小子!都已经到关键点了。你怎麽又把她全身的衣服穿上?想对孩童时期 那个在玩耍的时候,被我用力咬鸡鸡的童伴说:你还好吗?哈哈。
    墓志铭 : "许公熙正"自幼饱读诗书,循规蹈矩............尼马的,重来 ! 这样多无聊。应该改成。"许公熙正" 自幼胡来,任性,乱七八糟。哈哈哈。就这样。我以后墓碑就这样写。附上我死后要在垦丁的海边开告别摄影展的 门票方式。是的。要翻捏捏,或鸡鸡,给我的遗照看。当作门票。[嘻嘻]
    以上是我写过的自传。基本上我的性格就是那样。从小很顽皮。大家都在做的事情,我就不想做。算是个大反骨。现在更反。在反自己。把自己整个反过来了。哈哈哈哈哈。。


3. 您从事摄影二十多年之久,当初是如何与之结缘的?

    我小学的时候,父亲迷上的摄影。后来家裡也开了照相馆。所以,家裡也算是有摄影的环境。直到有一天,我知道了该去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所以,我就开始做摄影了。从助理做起。做了快3年助理。


6. 和我们介绍下您创作的一个平台“CNDY”吧。

    CNDY是一群想要从制式的罐头离家出走的孩子所组成的创作平台。CNDY 的原意是“操你大爷”的意思。就是操你大爷的,谁说摄影一定是那个样子?谁说人生只能是那个样子.....的呐喊。。原来只是个虚拟的团体。现在因为时间到了,所以改变成实体的创作平台。并改名为“野草”。谁也不知道以后会变成怎麽样?但当下是怎麽爽就怎麽做的状态。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麽事呢?只有今天才存在。每个今天都爽了;人生就快乐了。


8. 我们都知道您被称为“诗人摄影师”,在您的创作中有什么特殊的创作手法吗?什么样的元素是您比较喜欢的,能带来创作灵感的?

    当摄影变成不是只有技巧的时候,它开始和你这个人融在一起。慢慢慢慢就越来越像自己。这个称呼不是我的本意。我只是顺手拍东西。让它变成我认为它应该要有的样子。我不喜欢太直白美丽的东西。我喜欢它暧昧不明,说不清楚。可以各自解读的样貌。这是我喜欢的样子。


9. 从台湾来到大陆,您觉得台湾和大陆的摄影有什么不同呢,有什么可以借鉴和融合的?

    台湾像个安逸池塘。大陆则是有各种状态。我喜欢在地下涌动的不安,躁动的状态。好像什麽都可能发生。见不到底。


10. 在您看来,摄影里天赋和后天的努力哪个更重要些,刚刚接触摄影怎么样少走些弯路?

      我还是觉得:做自己最喜欢的事,然后按自己的意思去做。开心最重要。走弯路有什麽关系?一路风景,不知道转弯后是什麽东西在等你。。这样的人生才有意思。还没出发就知道终点是什麽?这样的人生太无趣了。


11. 你执导郁可唯的《原谅不美好》MV,作为首次意识流影像作品,和我们分享下您这部影像MV最初的构思和设计灵感吧。

      它还是最像我的。因为完全自由。没有人知道我会拍成怎样?艺人也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我心裡有什麽东西。他们也知道我会拍成我喜欢的样子。而他们喜欢我喜欢的东西。所以,过程各自怀有各种情绪。有点像调情。我喜欢这样的创作方式。如果我还没拍就知道出来是什麽样子。那我宁愿在家睡觉。”原谅不美好” 我把重心放在“原谅”。原谅需要时间释然。而时间恰是影像最迷人的部分。所以,我用抽象的方式,让时间和艺人对话。所以,它很慢。很抽离。


12. 您拍了那么多明星,像周迅 莫文蔚 张惠妹等等,在拍摄的过程中您是如何和她们交流拍到您想要的感觉?跟我们分享一次比较深刻的片场经历吧。

      人像摄影最难的,不是在摄影技巧。而是在和被摄者的微妙关系。几乎所有的摄影师都把重心放在摄影技巧上,对人的处理几乎都是逃避的。很少有人把这个当功课来做的。这是我最近的感想。在拍这些艺人的时候,我还没这样的意识。所以,会拍的顺的,应该都是他们知道我的作品,喜欢我的作品。很好奇我会拍成什麽样子?所以,配合度都会比较高。基本上,有点像边玩边拍。不只是我在创作,他们也很努力的在创作。这样的感觉很好。也比较容易蹦出新鲜的好东西。。


13. 和我们说说您对未来的规划吧。

      未来没有规划。也不要有规划。一规划就只剩下那条路可以走了。我喜欢我不知道会去哪裡?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麽事?不知道我的人生会变成什麽样子?这样才刺激。才会充满期待。。然后,不需要任何定义和头衔的开心的把它过完。然后,一鞠躬。谢谢大家。。


14. 作为一个过来人,您建议大学生活应该怎样过才有收获有价值?

     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怎麽开心怎麽过。不需要别人定义的“成功“。如果”成功"却不开心,那只是像个被绑架的傀儡。。做自己最喜欢的事,你就会很快乐。你也才会尽全力去做,就会做的比任何人都好。这样才有价值。只要不会饿死,就去做自己最喜欢的事。开心的把这一生过完。


64bb574580be6ac72525ae81a94e.jpg


专访杨万里

 

 1. 首先感谢您能够接受我们的采访,请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吧。

     我201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加入了LKK洛可可设计集团北京总部——SANSA上上家居品牌。可能是自己大学时已经习惯了快节奏的工作态度,不太习惯一种较为安逸的工作环境,一年半后便离职并与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联合创立了「東匠DONJON」家居品牌,任设计总监一职。

 

2. 您的作品《天上·云间/Cloud in Heaven》富有情感,请问您是在什么样的一个机缘下创造了这幅作品?灵感来源于哪里?

灵感源自于著名诗人顾城的一首《远与近》。对于这首诗,一千个读者就会读出一千个“你”和“我”,《远与近》的浪漫带给我很多联想,我读出了逝者的吟唱——让逝去的悲伤幻化成一种浪漫。也许是那时候我爷爷也老了,对于我而言,我害怕失去亲人,所以才会有感而发创作出了这件作品。

 

3. 您觉得作为一名设计师最重要的是什么?

    去感受生活。我记得,设计大师原研哉说过:真正的设计师不代表一定要很会设计,而是抱持着设计的态度去生活的人。

我个人没有把设计当成一份工作、职业去看待,它已完全成为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帮助我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种种美好。生活中的点滴总是零碎的,生活中的美好是需要发现的,滴落桌面的水滴和凋零桌面的花瓣,它一个烦人的问题还是一个瞬间的美好?甚至对于死亡的内心解读,这些只有当你放缓忙碌的生活、工作节奏,真正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时候你才能透过表象去真正去解读出事物存在的意义和本质。例如“死亡”,当你拨开“忌讳”的表象去理解它:人的一生就像花开花谢,而花只是树的一部分,花开花谢意味着树木将要结果,这个过程是浪漫而奇妙的。这时候,你不会再觉得“死亡”很可怕,它是一件浪漫而美好的事情,而我只是很自然的将这种内心感受用产品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已。

设计师可以通过作品影响他人的生活,如果连设计师自己都不懂得去如何感受生活,还谈何去影响?


4. 很多在校大学生都注重灵感的培养,您觉得作为在校生应该注重设计思想还是应该注重灵感的迸发?

这两个是没有绝对性的,任何事情都会有个过程,低年级的专业学生可以大胆、自信的去迸发灵感,让自己具备更多的可能性。当你在自己的专业上已经有所成绩,觉得自己已经可以较成熟的去拿捏作品尺度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在专业上的素养和内容高度,这时候就可以开始尝试去注重专业理论、思想层面上的提升了。

 

5. 从校园走出来到公司实习肯定有很大的落差,您是怎么样去适应这个落差的?

我没有实习过,我一毕业就直接进入正式工作了。关于怎样从校园过度到社会工作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主要还是靠实力说话。如果你在校园时就已经在专业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各种技能都信手拈来,我想,你自然能非常轻松的应对好早期工作上的事情,即使是过渡期的适应,也将会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而已。

如果这个落差所指的是工作环境和自己预期相差甚远的这种心理落差,我觉得这更加得努力拼搏了,社会竞争很激烈,你不拼别人拼,10年后你还是不能适应这个环境,为何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为自己创造或争取理想中的环境呢?


6. 您在创作中一定也碰到过不少困难,请谈一谈您应对这些困难的态度以及解决方式

    其实创作中的困难反而是能让我兴奋的,因为这代表它将会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越容易的事情代表着很容易去完成,也越多人去做。我喜欢挑战,况且设计就是我所爱的,再加上我每天都是精力充沛的,所以在我的观念中,根本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当我遇到长时间解决不了的困难时,我会暂时停下,看看书、看自己喜欢的电影、跑个步,等自己精力充沛后再做尝试。切勿让自己在错误的方向中越陷越深,最后导致心灰意冷而提前放弃了。


7. 作为设计师,产品走向市场是必不可少的,请问您是如何平衡市场和自我表达的关系?

    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往往都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偏多:我需要把它设计得多美多炫多新颖,仿佛这款产品的目的就是为了标榜设计师自己实力的。

    因为去年底我也合伙创立了「東匠DONJON」家居品牌公司,作为一个家居品牌来说,主线便是产品,但是你做的不再只是“作品”而是“商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你产品出来后的市场反响,因为对于一家公司来说,需要良性运转就必须在商业上取得成功。这时候,当我主导设计时,初衷很自然的就会从用户的角度去出发,但是,这并不代表必须完全去迎合市场的口味,毕竟“设计”的宗旨是“改良”和“创新”,这是一项除了创造商业效应外对生活及社会还具有引导价值的工作。所以我们设计师在打造一款商业产品时,必须在“设计高度”和“用户需求”之间准确的找到一个平衡点。

    比如我们团队在研发一款新产品时都会进行一个大讨论,参与决策的人不只是设计师,还有市场和生产方面的专业人员,我们会收取大家的意见,最后制定出一个大的框架——产品的品类、用户、定价。在遵循大框架的前提下再任由设计师去发挥,这样就避免了创新产品过于“商业化”和“设计师自我化”的问题了。

 

8. 迄今为止能为您的事业作个小总结吗,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又有何规划呢?

    毕业两年,一路走来还算是挺顺利的,虽然和我毕业时的计划有些许差别,也许这就是人生的魅力吧,张开双臂拥抱任何不确定性。我以后还是会继续“设计”这一条路的,我会依然保持热情,希望把自己对于设计的理解通过作品更多的展现给大家。

 

9. 最后,通过这个平台给在校大学生再说点什么吧。

    离开校园的人,将会永远怀念校园的美好,请珍惜现在的时刻。如果你即将毕业,我希望大家花点时间想清楚自己未来真心想要的是什么,虽然社会很现实,但是请记住,只有当你在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你的潜能才会被无限放大,这种放大有时候是你自己都无法想象的。加油!做一个能让自己快乐的人。



632d574582e06ac72525aefa1c4c.jpg


专访刘君涛


1.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请给大家做一下自我介绍吧。

    也谢谢你们,给了一次和大家认识的机会。刘君涛,生活工作在古城西安的一名设计师。


2. 从事设计多年,您个人所推崇的设计风格是什么?这些风格是怎么形成的?

   个人比较欣赏“少即是多”的减法设计理念。“Less is more”最初是由德国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设计哲学,这种设计理念影响了一代建筑设计,甚至延伸到了人类其他各个领域的设计。“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其实“少就是多”的内涵我们也可以从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美学中品味出来,国画中最有意境的往往不是涂满笔墨的画卷,恰是在于大片留白赋予的想象空间。


3. 我们发现您曾参加过许多比大赛,并获得了不小的成绩。现在很多设计系的学生从学校开始就不断的参加各种比赛,是不是在设计师这个行业获奖越多以后发展空间就越大呢?请谈谈您的想法。

    参赛在我看来是考量自己专业水平与同行差距最好的一种方式,获不获奖不重要,重要的是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同行甩的太远,发现差距要及时跟上队,不要掉队就好。(笑)


4. 您曾经在西安平面为墙的活动中讲过您对设计的理解,说商业设计是一道命题作业,平面设计是一个求解的过程,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商业设计与艺术创作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商业设计必须以解决切实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针对商业命题,给出恰当、适合的答案。


5. 许多人说设计是可以创造价值的,请您谈谈设计的价值,在您的作品里要传达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或理念?

    设计大部份为商业性质、少部份为艺术性质。设计和艺术的共同价值是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传达对于美的向往与追求。商业设计不同的是其带有很强的商业目的性与功利性。在发达经济体,设计是企业灵魂之所在,设计推动并重新定义了现代企业。苹果i系列产品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数码科技的成功,也是产品设计的成功。事实证明人们喜欢好的产品,而好的产品是设计出来的。所以,设计的价值就是商业的价值以及对现实生活水平提升与完善的价值。


6. 您是一个设计师,同时也是ESSE本质的合伙人和稀有记的创作总监,面对设计与商业之间的冲突,您是怎样来平衡的?

    ESSE本质是为企业提供商业服务的综合性广告公司,而稀有记则是我自己的自主设计品牌,主要设计智造一些原创性的创意产品。理想在上,现实在下,这就是生活。

 

7. 创作对设计师来说,是种既痛苦又甜蜜的事情,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您觉得最满意的作品创作经历。

    一件好作品的创作过程应该是愉悦且享受的。好的设计作品,应该是掺杂情感有温度的设计,这样出来的设计作品才会引发受众共鸣并与其产生发自内心的情感对话。

 

8. 您最理想的作品创作状态是什么?

    good design is as little design as possible


9. 在设计领域中,您最欣赏的设计师是谁?为什么?

    隈妍吾,一直在尝试以竹子、木等自然素材探寻设计新的可能性,并达到建筑与周围景观之间的和谐统一,让建筑消失。


10. 想问一下您最理想的设计王国是怎样的?

      通过设计让生活多些美的存在。



 【请尊重我们的心血,偷盗必究】

347
Report
|
357
Share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AI可视化动效设计合集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