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产生?——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第1章 1.2-1.3小节分享)
延续上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 ?
在追求美感的同时,如何平衡创造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从何处着眼才能对这种关系进行准确的观察?后来的设计运动家们继续思考这些问题,他们所给出的答案最终成为深刻影响社会变革的思潮。
设计的产生(2)
我们无法亲历那个时代,但是能找到许多相关的资料。在威廉 莫里斯所提倡的美术工艺运动中,书装设计和墙纸设计是其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所要传达的丰富信息。这场运动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制作具体的物品,反对那些没有生命力的东西,它们毕竟是由一些不精巧的机械制成。
这些具体的物品所传达出的信息,时至今日,依然令我们这些设计师深受感染,为之震撼。机械化大生产带来的品质劣化越来越严重,约翰 拉斯金和威廉 莫里斯的所言所行就越凸现出其重要性。
进入十九世纪以后,随着市民社会的成熟,出现了一种与艺术不同的感受性,人们希望能够“创造出用着顺手的东西,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并由此感受到生活中的喜悦。”这种欲求如同地下的暗流,日渐汹涌。
工业化生产出来的极其粗糙的日用品显然不再能满足人们的欲求,这种矛盾恰好为约翰 拉斯金和威廉 莫里斯提供了表达的契机,因为他们的观点正好代表了大众的心理。无论如何,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广泛展开,人们由于昔日纤细的生活感受的丧失而遭受的审美创伤日趋严重。这成为人们探究现代设计的思考与感受方式的强大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今天的我们一样面对着日新月异的景象。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实在是应该停下脚步,返身回顾设计师如何诞生的。
我们所身处的这个时代,与约翰 拉斯金和威廉 莫里斯曾经经历过的情形相仿,一样在经历着世界巨变带来的痛楚。那么我们是不是也理应审视一下我们这个时代的技术发展,思考一下今日设计的思想与感受性从哪里起源呢?
设计的整合
一旦谈到设计的概念,在我们这些设计师的脑海中马上就会出现包豪斯(Bauhaus)设计学院及由它引发的包豪斯设计运动。作为一所造型设计教育机构,包豪斯对于现代设计的发展举足轻重。从一九一九年在德国魏玛设计到一九三三年因为纳粹的镇压而关门,它前后的活动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四年。即便在它最昌盛的时期,也不过是一所学生人数不足两百名、老师只有几十人的小学校。但是从这里诞生的现代设计概念,却为现代设计指明了方向。在这里,人们开始直面工业化大生产汹涌而来的现实,在工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努力寻求设计的造型。在这种基础上诞生的新型设计是以实现功能为目标的。
从约翰 拉斯金和威廉 莫里斯开始一直到包豪斯运动,这一期间以“新艺术运动”的名义出现的艺术思潮风起云涌,席卷了整个世界。
立体派、直线派、未来派、达达主义、新构成主义、造型主义、绝对主义、现代主义,等等,都在这一期间此起彼伏地出现。
因其所产生的国家和地域的不同,它们的名称和具体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与过去的艺术形式告别。
这是对曾经存在的诸种艺术形式的一次彻底的解体。在这种潮流中,艺术家们群情激昂,信心满怀地实践着他们的先锋精神。这种新风在全世界范围的艺术领域中蓬勃展开。
那些经过历史积淀留存下来的造型语言、造型形式与造型趣味,都被这些激进的艺术家们列为革命的对象。
这是一次世界范围内的解体作业。其结果是使得造型与艺术领域成为一片瓦砾场。
但这片瓦砾场充满了营养。
包豪斯所做的事,就是对着这对瓦砾进入深入的思考、检测、分解,先是把他们放到一个巨大的研磨器中用力捣碎,再对这些被捣成了碎末的东西进行整理。
所有与造型有关的要素,在这个过程里,都经受了一次感性与理性双重维度的检证,最终被还原到了起点。
色彩、形态、质地、素材、节奏、空间、运动、点、线、面……包豪斯对这些最基本的造型元素进行了重新整理,将其精简到了无法再精简的程度后,整齐地排放在手术台上。包豪斯向大众宣告:“啊,从现在开始,新时代的造型开始了”。
在通往新造型的路上,包豪斯迈出了第一步。
当然,像现在这样用一些简单的比喻来对包豪斯进行总结、归类,我知道这种行为难免失之轻率。作为设计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包豪斯是一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艺术运动。
人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会给出不同的解释。事实上,包豪斯所具有的多元性,决定了它不是能够被一个单一的思想所囊括的。
……设计的整合这一小章节未完待续,因为后面还有两页呢!请读者耐心等待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