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间的善意《读设计的善意-杭间体会》

北京/UI设计师/9年前/483浏览
杭间的善意《读设计的善意-杭间体会》
WUJI9384

设计应该强调的是“民有”、“民治”、“民享”。因为设计更加强调接地气,更希望有普世的价值观。正如前罗德岛设计学院院长约翰 前田所讲:“最好的艺术总会用很多问题让你的大脑转个不停..伟大的艺术让人迷惑,而伟大的设计咋让实物清晰。《简单法则》”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人所追求的不外乎两种形态,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如果还可以叠加一种更高的意识需求的话,自我价值观的实现算一种吧。理由是人首先是被动的受于环境,再继续发展的话可以用自我的意识去影响环境(社会)。前两种但从简单的人格做论证,吃穿用行住,这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不管是什么民族,发展到一定的社会层次,对于审美的需求会逐渐提高,如果物质需求是既定的话,精神上的需求是无底线的,人的欲望是没有限制的,这是人性固有的特点。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两中状态往往是同步的,就好比功能与装饰性是同步,如陶器的实用性与在它上面的回纹、波浪纹是同步的一样。

    当然,也不绝对,单纯的物质出现要早于人类对审美的追求:工具的出现从一开始的偶然性,发展到基于某种功能主动制造,在到穿孔,打磨等一直发展到人类对工具的熟练掌握,这时候,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最开始的“需要——需要”发展到“需要——工具——需要”,人相应的对自然的反应随之得到了映射,有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所以,工具的出现是让人类有了“真正思维”的重要原因。这时,我们可以称工具的制作者为匠人,但这不完全等同于习惯上的手工艺人。

工艺、工艺美术、设计

   中国工艺的形成可推到前秦时期,即从青铜时期就开始,其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为中国人丰富社会文明积累了早期资本。到春秋战国时期,手工艺的发展出现了高峰,各诸侯为了开疆扩土积极响应百家思想,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非攻兼爱,还有兵家,纵横家,阴阳家等等。而墨家的发展较为引人注目,提倡非攻兼爱的思想,同时推动了中国早期的科学技术发展,各种用于民生和战争的实用工具被制造出来。可惜的是,墨家发展至后来却逐渐消亡了,不失为中国历史的一大憾事。

    到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儒家思想被推崇之社会主流,道家思想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也得到了发展。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关于“礼”的推崇,关于仁爱思想的传播。礼作为国家的外包形象成为一国之象征,就好比一面旗,让世界(在当时至少是周边国家)对中国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认识;重义轻利,利者,盈利,指商品交易。在农耕文明时代,除去基本生活需求物品交换之外,是不提倡商业生产的。道家思想显得更加虚无(并非否认道家思想的历史意思),以“无”为“有”,以“空”为“实”,不认可技术的进步,即“认为奇技淫巧会使人失去本性”,道家认为技术的进步不是社会进步的目的,而是“技进乎道”,是对自然规律的认可和理论整理。所以,在道家思想与中国天人合一思想近乎统一之后,中国对于手工艺、匠人的社会地位一直是不认可的,一直没有得到独立发展的机会。社会的漠视和思想的禁锢,导致中国古代设计的发展一直是在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蹒跚步履。甚至到了元代,郭守敬对于天文观测的技术发展达到了国际水准并遥遥领先于世界,可他死后却无人胜任让所制造的仪器;火药的发明在唐代就出现,到宋代却主要是汴梁烟花爆竹的原材料,到明朝朱元璋,甚至将制造火药的技术藏了起来,生怕民众制造火药推翻他的统治;《天工开物》这样一部被外国人成为中国的百科全书的典籍在扉页上却写着:此书为返乡路途的顺便考察,与仕途经济学问毫无益处。这样奇葩的事件一直延续到1840年鸦片战争及洋务运动前后才有了稍稍改观。(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依旧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还有一件需要注意的现象时我们对于古代各种器皿,包括对工艺和设计(古代二者并没有明确的区分,统称百工,日本称为意匠,欧洲称为手艺人)的设计批评一直是以装饰性为主要线索。杭间分析这种现象称,“做工精巧,装饰精美,往往对纹饰做出系统的研究,而如何巧,何等精却很少有下文”。比如我们对实物器皿一开始并未从它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具体实用功能、适用社会对象提出分析,而仅从其装饰的纹样,如唐朝出现的连珠纹等做出历史探讨,这也导致重工艺轻设计的原因吧。

    对于历史文物的探讨也与考古学有密切关联,普通民众几乎不可能有陪葬品。所有的研究对象也只能是对上层社会的一种社会现象分析,就像一开始提到的,他们已经是对自我价值观在社会上的反映,而且是最大化的。宋人有个叫赵明诚的文人,在工艺品中分离出“金石”“骨董”,是供当时的文人把玩的器物(宋朝的经济与文化石相当繁荣的),所导致的结果是器皿的实用功能与审美性出现的了割裂,社会上对物品的审美性、装饰性超过了她本来有的功能实用,而往往,社会上先进生产力是社会的代表,它决定了当时的社会关系应该呈现的面貌。正因为如此,后来人所了解的这些工艺往往其精神性要大于其社会普遍意义。对于民需的根基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的认知,对于传统的与现代意义的创新,我们所要把握的度在哪里,我们对“为人而设计”的基础又有多少依据。中国人对社会意义的追究层面仅仅是对物质性的追求吗,答案当然是NO,当前盛行室内装饰是较为典型的证明。而这些命题正式现代社会所提出的设计命题。。。。。。

    美术这个概念,英文名是ART,是从日本发展过来的,日本人对手工艺人称之为意匠,我们沿用过来它的美术含义,发展了我们的工艺,20世纪出现了工艺美术这个概念,奠定其基础的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建国(1949)初期国家所推行对传统手工艺的全面保护,设立了工艺美术服务部,所有的包括“宗教工艺,宫廷工艺,文人工艺,民间工艺”都可以到里面去销售,;第二个是1956年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后来为清华美院)。这两个原因基本奠定了工艺美术的历史地位,但其与设计有着本质的区别:工艺美术强调设计的审美性、装饰性、精神趣味性的,而设计则强调民主的,实用功能的,普遍意义的。当代设计的基本基于两个起点:一是洋务运动的兴起,尤其是后洋务时期对催生民族工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蔡元培提倡的“美育教学”,到80年代钱学森提出了“技术美学”(这个概念在二战后德国60年代就提出作为设计理论的发展,也称为应用美学),对于提升中国人整体的审美意识和欣赏水准非常重要。工艺和设计是分不开的,它们对人格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你想要一件丑陋的电水壶或是蹩脚装饰繁缛的电水壶吗,貌似都不太愿意。

    还有一个影响设计的因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欧洲队工艺和设计的区分很清晰,以工业革命作为其分水岭。从莫里斯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到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等一系列设计的探索,均是在追求设计与工艺,技术的融合,尤以现代主义及之后的发展最为典型)。当然,技术的进步与设计不完全是一回事,一个是对自然规律的整理并取得时代的先知,它是抽象客观的,而设计明显就带有民主性,普遍的真理,这种真理是对技术的现实版的写照,同时也追求人类的审美品位!一辆水车,它可以更具动力学原理造出不同的造型,符合人的品位的却千差万别,所以,人是复杂的物种,因为有能力创造自身之外的延伸物,或是工具,而发展成为有别于其它物种。

    对于现代设计的发展,中国只有30年代的发展历史,奥运会,世博会这些历史机遇给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奥运之后如此大的场地却成为了一座“模型”,如此规模的建筑,可能只能像王菲什么的演唱会,有千万粉丝才会出现高座的盛况,不然,只是一种烧包现象(很大的浪费)(人大多时候在创造一个又一个烧包现象,我们并未完全享用目前正在使用的工具,手机除了常用的功能大多时候在制造最大的浪费,典型的例子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汽车行业出现的有计划的废止制度,还有一次性的消费等等)有点失落的是,我们并没有对于这样的国际性赛事有多少衍生物去纵向发展。就像网友说的,“五六个小时进去看了跟没看的一样”。难道里面真的没有什么吗,即使中国馆没有多少令人联想的产品,外国的至少会有一些吧。国人对设计的认知水平或许会有一些遗憾,但这从侧面去向,我们对于全民设计意识的提升并没有做出多大的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是这个时代的代名词,是政府与设计界,企业界,制造界的一个桥梁。文化是一种精神衍生品,产业是一种经济行为,抛开创意,文化产业让纯粹的文化介入了资本,这个度的捏拿有多少依据,却成为许多企业的赚钱的幌子,尤其是在当前国际接轨,外来文化和本土化的融合时期,对于好与坏的辨认没有多少清晰的认知一样,我们失去了文化的承载,更多了一层商业的气味。

30年现代设计的发展,我们的设计道路有了怎样的发展?

    日本设计在45年无条件投降之后,在60年代其设计已经走上了国际舞台,它实行双轨并行的发展模式,即民族的和国际的。国内民众的传统设计,国际市场上的现代设计,商业设计,像松下,SONY,本田已发展为国际品牌。北欧,意大利地区的民族文化与国际设计思潮的接轨,发展出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民族的,自然地风格与国际风格的融合。德国的设计也有自己的两套模式,一是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功能主义,系统的、冷漠的,如布劳恩公司,与他涟漪的是1953年至1968年的乌尔姆设计学院,二者的结合形成了乌尔姆-布劳恩模式,强调设计的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系统化、科学化的设计。另外一种是有机主义的,具有人情味的,自然风格的设计,在其国内也有很好的市场。美国的设计一直是商业化的,国际化的同义词。。。。。。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有过一段设计混乱的时期,后现代的影响,让我们一直是随大流的被设计,很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工艺遭到了拆毁,破坏,一些“奇怪”的建筑高高竖起,四周响遍同一个声音——国际风,人真正住进了“居住的机器”(勒 柯布西埃)。上海和广州被评委国际设计之都,在当代一股中国风逐渐兴盛,对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传统与现代意相的融合,在视觉传达领域的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以广州香港地区发展最为迅速。贝隶铭的苏州博物馆给中国的建筑界很值得寻味,一种有机建筑的表达,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个体与整体得到了最大化的交融,建筑采用简单的结合形体,用中性色彩,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与他相邻的苏州园林浑然一体。。。。。(这正是现代主义算宣扬的精神所在,赖特对建筑与环境的重视,阿尔瓦 阿图的有机功能主义等等都等到了很好的印证)

对于设计本身的要求,我们当然要走出自己的风格,可这种风格的度应该怎样的把握,貌似用“为人民而设计”,中国风这样的字眼过于笼统,细分设计的背后,如何更好的将传统与国际相接轨?

杭间分析称,设计应该强调的是“民有”、“民治”、“民享”。因为设计更加强调接地气,更希望有普世的价值观。

6
阅读原文
|
Report
|
3
Share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LOGO.LOGO. LOGO.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8月的“话”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