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翼:大时代下的年轻设计人
靳埭强设计奖总策划张翼,解密靳埭强设计奖16年赛事历程及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张翼
靳埭强设计奖总策划/平面设计师/艺术硕士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
深圳市平面设计师协会会员/中国包装设计联合会委员
站酷网:您是从什么时候参与靳埭强设计奖的?主要负责什么工作?
张翼:2003年靳叔到汕头大学出任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一职,致力于设计教育的改革,他将这个由他创办的设计大赛带到汕头大学。我2003年毕业留校工作,整整一年随靳叔规划整个大赛的未来及发展,一年后,2004年我便接手了这个大赛的全面工作至今。
站酷网:靳埭强设计奖是如何诞生的?靳叔对这个奖项寄予什么期望?
张翼:靳埭强设计奖创办于1999年,当时靳叔在无锡轻工学院(现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授课,学院提议他设立奖学金,靳叔则希望奖学金可以让全国大学生都来争取,因此有了第一届大赛,当时参赛范围只面向国内大学生,也只局限在平面设计范畴,在那个设计比赛还不是很多见的年代,靳埭强设计奖无疑开创了大学生设计比赛的先河。前几届的名字叫“靳埭强设计基金奖”,来到汕头大学后,我们去掉了“基金”二字。
靳叔对这个奖项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与寄望,他说他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年轻一辈的设计师做出优秀的作品,在设计评比中获奖,甚至在设计比赛中打败他,我想这也是他创立比赛的初衷。引用靳叔在2008年颁奖典礼上说过的一句话回答你的问题,靳叔当时说:诺贝尔去世后才有了“诺贝尔奖”,我比诺贝尔幸运,我活着的时候就能有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奖项,并且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我希望我在一百岁的时候,还能在台上颁这个奖!
站酷网:靳埭强设计奖已经走过了16年,16年间这个奖项有过什么变化和发展?
张翼:这个奖项2004年转到汕头大学举办之后,我们对大赛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制定出往后发展的规划。首先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每年设立一个与中国文化有关的主题进行征集;2005年,大赛将参赛范围扩大到全球华人,让更多的华人设计师可以参加;2006年,我们策划了获奖作品的全国巡展,至今每年的巡展还在举办;2007年,大赛与《包装与设计》建立合作;2008年,大赛增设“评审大奖”;2009年十届庆典,大赛去除“平面”二字,将参赛范围扩大到立体、空间范畴,并邀请第一届大奖获得者担任初评评委;2010年,在清华大学隆重举办了十年获奖作品展及靳叔大型个展;2011年,增设40岁以下青年专业组级别,参赛作品首次超过6000件……等等,包括今年会与《360°观念设计》杂志携手推出“策展人计划”,与站酷网等多家媒体的合作,每一届比赛我们都不断在探索和改进。而随着国内外设计赛事的频频增加,对于靳埭强设计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赛必须适应不同阶段的压力,并且做到最好。



靳埭强设计奖2014评选现场
站酷网:一个奖项走过16年实属不易,大赛幕后的筹备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张翼:任何大赛的举办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对于活动策划者来说,要考虑到太多的方方面面,而且不能有任何闪失,我们必须对参赛者负责。而光鲜亮丽的舞台下,肯定有故事的发生。比如大赛举办初期,我们组委会碰到过经费上困难,虽说大赛奖金全部由靳叔出资,我们也收参赛费,但经费远远不够整个活动的支出;有一年,终评评委在评审前一天身体不适无法到场,评审无法进行,几经周折我们才邀请到另外一位评委临时参加;还有一次,评委们时间凑不到一起,我们只好把评委们都请到北京,我一个人带着四千件作品上京城,最终顺利完成了初评。所讲的也只是冰山一角,筹备过程中的故事太多了,有空得写本书,哈!
站酷网:如何保证设计奖的公正和权威?
张翼:任何设计比赛,公众都会对公平公正性提出质疑,最有说服力的做法就是邀请第三方即公证机构的介入,但我们不希望靳叔的奖项采用这种做法,因为靳叔本人对于公平公正的态度是十分明确并且不会动摇的。曾经有一次我们汕头大学的学生获得了全场大奖,我在网上看到了质疑的评论,后来这位同学这件作品参加另外的设计大赛,也获得全场大奖,我们永远是以好作品为第一评审原则,宁缺毋滥,从不徇私与照顾。另外,我们对于抄袭作品的态度也是十分明确,一旦查证,立马取消资格。有一次有人举报某作品抄袭,我们发邮件请当年的日本评委确认,评委来信说抄袭属实,我们马上取消了该作品的获奖资格。一个大赛唯有公正才能持久发展,只有公平才能长期受到别人的尊重。


2010靳埭强设计奖奖杯
站酷网:您觉得设计大赛对于行业发展的意义在于?
张翼:一个成功的设计大赛,绝对不会只是让大家交交作品,过来领领奖之后就完事。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在设计大赛中获奖的人,大多数发展得很好,甚至已经是设计行业中的佼佼者。就靳埭强设计奖而言,首届大赛大奖获得者目前是北京一高校的骨干教师,第二届大奖获得者现任一知名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也有获奖者毕业后选择创业,公司已经成为行业之领军,也有的获奖者以优异成绩赴日本进修,等等。还有像近几年专业组的大奖获得者蔡剑虹、潘焰荣、郑中及张昊等人,均是目前国内各地设计力量的代表,活跃于各种设计活动中。我们不能说参赛获奖会提高某个人的设计水准,但能在设计大赛中获得大奖,其设计水准一定不低。大赛是一个平台,让各路高手一比高低,各显神通,而大赛本身给予他们的,仅仅是一份鼓励与肯定,足矣。
站酷网:参与设计奖筹备工作给你带来了什么?
张翼:我经常跟学生说,参与一个设计项目或一个活动,把其做漂亮了,结果固然重要,而从附加增值的角度,能在项目中挖掘深层次的东西,变被动为主动的话,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又或许若干年后当你接触到相同工作的时候,你可以说:这种项目我曾经做过!这不是很好的一件事吗?我连续12年每年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是在做设计奖,当你为一件事情倾注这么多时间与精力的时候,自然会从中有所收获。我能参与其中并取得收获,一切源于靳叔的信任,而我给靳叔的承诺是,只要这个奖还是由我在操办,我一定尽我所能,做到最好。
站酷网:就靳埭强设计奖近年展开的校园巡展看,同学们的反响如何?你怎么评价这一代年轻人?
张翼:举办巡回展览也算机缘巧合,2005年我与一高校美术馆的负责人聊天,他希望设计奖获奖作品可以到他们学校展览,一展出反响还不错。后来又有一家香港院校来邀请办展,那时候起我就觉得可以把展览做成巡回形式,在全国各城市展出,这是一种很直接的宣传推广方式,又能让各地学生欣赏到获奖作品。一开始只是在几个城市的高校里展,后来最多一年发展到12个城市,港澳台等地也陆续来邀展,规模越做越大,后来又不止在高校,巡展进入创意园区、图书馆、商场、培训中心,甚至进入中学里,都很受欢迎。2010年,我们在台湾聘任了一名专职策展人谢昇祐老师,负责设计奖在台湾的巡展与推广,开展台湾地区的策展计划。至今,靳叔设计奖的全国巡展依然在进行。
这一代的设计人很幸运也很不幸运,幸运在于他们碰到了一个设计热潮疯起的时代,他们可拥有的讯息、资源以及技术革新都是前人所未有的。不幸运在于这是一个出人才的时代,太多优秀的设计师出现,设计更新太快,只要稍微不努力,很快就会被人超越甚至遗忘,一切都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与付出。总的来说,这代设计人还是很有希望的。包括我,我也是年轻人,哈哈。
站酷网:哪一年的大赛或者获奖作品给您留下过深刻印象?
张翼:近几年每年参赛作品都超过6000件,最后入选的作品也有二三百件,好作品太多了,有时你真的会打心里佩服这些孩子们,因为咱们在读大学的时候,真的做不出这样的好作品。
我列举两件获得全场大奖的作品吧,印象挺深刻。第一件是2005年香港学生颜伦意的系列海报作品《香港事》(如图1),表现手法之大胆是前所未见,每张海报都填满大面积黑色,只有细看才会发现黑色块挤压着代表香港人生活状态的文字,我想只有拥有切身体会与经历的人,才能读懂海报中蕴含的酸楚。那一年获奖作品发布后,很多观众都说看不懂这件作品,也导致第二年出现了很多大面积红,大面积白等等的参赛作品,让人啼笑皆非。另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作品是2010年,上海戏剧学院孙思嘉与葛永芳合作的作品《一份关于视觉、触觉、听觉共性传达可能的实验与研究》(如图2),获得当年的全场大奖。这是一份实验性的设计作品,它选取了舒曼的钢琴曲为听觉印象,通过设计建立新的视触觉符号、色彩图像解析谱与触觉材质引导,将视觉、触觉、听觉进行平行的关联与传达。尝试进一步拓展信息传达构架的空间,探索共感传达设计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整个作品的实验性与最终展示的完整性结合得非常好,在当年以绝对优势夺得全场大奖。





2005年靳埭强设计奖全场大奖 《香港事》(颜伦意)
站酷网:从近两年的大赛能否看出平面设计领域的一些发展和变化?
张翼:其实从参赛作品的情况就可以看出行业的变化,无论是商业还是教育的模式,平面设计都在逐渐摆脱只有平面的设计。这个社会需要更多元的东西,对平面设计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是很多平面设计师都转型兼做产品、空间或媒体的原因之一。就靳埭强设计奖这十几年来看,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趋向性,最初是海报与包装类作品居多,后来有几年多媒体设计作品剧增,还有几年实验性设计作品出现的频率很高,再后来,书籍设计、立体设计都占有一席之地。这些现象还是很有参考性的,一是让我们看出当下设计行业的发展状况与速度,二是让我们了解到现在高校的教育模式与水准,可相互学习。特别是2011年增加了40周岁以下专业组级别之后,我们又能看到当下最前沿的年轻设计师的作品,他们也代表着一种趋向。
2010年靳埭强设计奖全场大奖 《一份关于视觉、触觉、听觉共性传达可能的实验与研究》(孙思嘉 葛永芳)
站酷网:为什么会选择食·色作为这次大赛的主题?与食物设计在今年的大热有关吗?
张翼:前面说过,靳埭强设计奖从2004年开始,每年都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设定一主题(当然我们也有非主题类别,任何作品都可参赛)。比如曾经用过的主题有:传统图案、节日、汉字、工夫、家、和谐、闲、品、水……等等,以前的主题都是靳叔想的,我有时会提出我的建议,“工夫”与“水”就是我提出的主题。近几年的主题我们都会在微博和官网面向广大网友征集,集思广益嘛,最终网友提出的建议再由靳叔与组委会讨论确定。
今年的“食·色”主题,和食物设计并无关系,征集的主题中当时只有“食”,靳叔觉得单一个“食”字不够体现中国文化,便加入“色”。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美食文化传统的国家,也是一个追求自由天性的民族,“食色性也”,“食”和“色”,是人的基本生存欲求,是自由天性的最直观表现,也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古对美的追求。色可食,即食与色有微妙而千丝万缕的关联。正如成语:秀色可餐,就巧妙地诠释了食与色的关系。这些我们在大赛的主题释义中都会介绍,很期待今年的参赛作品。

2015靳埭强设计奖正在征集中,更多资讯请关注站酷网合作专题:
http://www.zcool.com.cn/special/ktk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