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持续探索AIGC的应用场景——人物形象、品牌形象、运营场景、设计元素等设计资产是我们在视觉设计中常用的素材类型,AIGC出现之前,它们耗费较多人力,每次新的设计需求到来,设计师通过3D软件建模、渲染,再进到PS合成最终效果。AIGC的出现让低成本地制作素材、丰富素材成为可能。本篇文章就来为大家分享我如何结合业务场景,利用老牌素材管理软件eagle搭建一套AIGC专属素材库,灵活和高效地完成运营设计工作。
先来一波吐槽:AI的到来,真的很让人焦虑。以前做设计需求,按部就班,已经有像双钻模型这种普适的方法论作为指导了,按着流程来还是很安逸的。但是AI技术异军突起,在承接传统设计需求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学新东西,为新技术寻找合适的应用场景。
公司层面同样很焦虑:头部公司在卷AI大模型,创业公司在卷AI应用,中间的公司更难受——投AI研发没有钱、传统业务量在缩减。体现在设计打工人的身上,就是项目汇报都在往AI上面靠,没有AI相关业务的也要硬靠。
AI工具越来越多、更新越来越频繁、没有成熟的AI工作流、AI接入后项目时间难把控,我认为这四点是大多数视觉设计师会遇到的问题。
先不谈Chat GPT这类大语言模型,只聚焦AI图像应用——实在太多,光是逐个尝试,已经消耗了大量时间。
以stable diffusion来举例,我刚把SD1.5生态熟悉得差不多能用,SDXL就更新了。当我把SDXL的模型和插件完善后,SD3也快来了。隔壁Midjourney的最新V6版本,更新了角色一致性和风格一致性功能,变得更加好用了。不久前的局部重绘功能的加入,也让MJ的画面可控性上了一个台阶。
时刻关注着主力工具的版本迭代,还要探索WHEE之类的后起之秀,不禁感慨:学不过来,根本学不过来。
AI在蓬勃发展,但如何接入设计工作流尚在探索阶段。大家都是在摸石头过河,并没有一个被同行广泛认可的AI工作流。而且,AI生图有时候已经一步到位了,不需要拆分流程,这和以往我们做视觉稿的经验是相悖的。以前都是在PS里面一个一个图层地叠加,最后出效果,AIGC出来后,我还要先处理AI生成的图片,把它拆分成单个图层(把不熟悉的事物转化成熟悉的事物)再进行合成。或许以后 ComfyUI会有大佬制作这个 workflow 吧,反正现在是这样一个拧巴的状态:我想完全交给AI,却不放心它给我的结果。
接上一条,工作流不确定,并且AI生图质量不完全可控,在抽卡时耗费的时间就不确定,最终的项目整体时间更加难以确定,这是公司领导们难以接受的——虽然是提效了,但是具体快了多少呢,说不清。
小结:当我意识到上述问题时,迫切地想要寻找解决方法,来归纳提炼多到溢出的AIGC相关知识和提示词库,也利用飞书、语雀等笔记工具搭建过AIGC知识库,但感觉可用性并不高。
偶然间翻出被我放在角落的素材管理软件——eagle(收费,免费平替软件可选
Billfish
),发现它竟然十分的符合我的诉求。
添加标签:
eagle的标签功能很强大,当素材很多时,能够快速筛选需要的主题,很好用。
添加注释:
经过测试,注释支持长文本,容纳提示词足够,甚至能注明生图平台、所用模型+插件,对于复刻当前素材很有帮助。
添加链接:
图生图、垫图时使用,能够快速定位参考图片。
顺着这个思路,我准备正式利用它重新搭建一套素材库,专门存放AI作品+AI素材。把这件事当做一个正式的项目来做,那么首先肯定是调研呀。目标用户就是设计同事,0成本选择问卷调研+小组访谈,开始行动。
曾经的eagle一直是被我当做参考图收集、情绪版收集来使用的,后来花瓣、Pinterest的画板取代了这部分功能(不限设备随时同步,比本地化的灵感库强)。所以想让素材库有用,一定要结合当下工作的需求,有需求才有使用价值。
在团队内部投放问卷星,通过问卷星结果的统计,从项目需求和风格需求两个维度,定位了[节日营销]、 [游戏]、 [可视化]、 [APP运营]、 [3D]、[手绘]等素材标签,进一步明确了初步的搭建方向。
以 Ps 为中心:
视觉设计师工作还是以Ps作为主要工具的,选择利用公司内部的云知识库更新素材包,定期同步给所有同事是个不错的方法。既满足公司数据安全的需求,又能快速同步更新大文件。
以 Figma 为中心:
UI/UX设计师工作以 Figma 为主,利用腾讯的 CoDesign 插件和 CoDesign 平台,把素材包上传到云端维护,在 Figma 里拖拽即可使用~
团队共建:
自己一人搭素材库还是有点慢,拉着小伙伴一起做,能极大的增加了效率。Eagle 的
“合并其他资源库”
功能派上了用场,每个人做一些,最后合并到一块不就成了嘛~当然,提前分好素材种类、素材规格、命名规范,分配好每个成员任务,就可以开始了。
作为视觉设计师,S级的运营需求很重要,需要整个设计团队协作来攻克。但大活动其实不会太频繁,一年就那么固定的几场,占用设计师大部分时间的,反而是独自解决一些日常运营需求。在快节奏的运营环境下,需要设计师迅速实现效果,分层设计无疑最有效率的。
合成运营主视觉的通用公式:【场景+人物/IP+装饰元素+字体设计+交互信息/动效制作】
,通过这四个“分层”的搭配(文字层目前还是需要人工单独设计),能非常高效的产出运营主视觉,进而做出整套运营设计物料。根据分层设计的理念,我将素材库分为4大类:人物、场景、IP、道具,通过几个大类素材的排列组合,快速“拼”出一套运营主视觉。
继续,现在我们通过调研确定了素材库的题材、风格,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确定了团队协作工具,以及对素材库进行了大方向的拆分。下面,我将更进一步的拆解素材库需求,为搭建做好充足准备。
不同平台、不同需求对素材尺寸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在构建素材库时,需要根据常见的尺寸标准进行分类管理,包括但不限于社交媒体封面、广告横幅、移动端海报等。
在做运营活动时,一套 KV 同时用在线上宣传、线下物料打印是非常常见的。这就对素材的分辨率有了一定的要求:分辨率太低,则在制作打印物料时不可用;分辨率太高,则导致整个素材包体积过于庞大。
AI工具的爆发给了我众多解决办法,还是要感谢ta。最终我们商定的解决方案是:以
@2x 二倍图为基准来制作素材
,又考虑到素材会有被裁剪的需求,暂时把宽度定为1024px(有其他原因,我们下一part再讲)。当涉及到大型物料时,通过SD的
高清修复
来扩图。
素材的风格直接影响到设计作品的整体效果和品牌形象。通过对素材的风格进行分类管理,如简约风格、卡通风格、复古风格等,有助于设计师根据需求快速定位和选择合适的素材。在调研阶段已经确定了素材的风格,我们先在eagle里面统一新建一些风格标签,方便我们为素材打标签。
这里需要大量的关键词,如果没什么想法的话,我强烈建议用GPT(豆包、Kimi这类大模型都是可以的)帮助我们生成一些。到这一步,我们就可以根据细化后的标签,逐个准备用AI工具帮我们快速制作一批素材了!快去各种网站扒取提示词,做一批专属自己的AI素材库吧。
到这里还没结束哦~还是有一些延伸的思路供大家参考的。以下内容需要观众老爷们对SD的WEB UI有最最简单的理解(不李姐的去查查,分分钟就懂了),请知晓。
利用AIGC工具进行PNG抠图,可以快速、准确地将素材从背景中抠出,为设计师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设计效率。我就是在生成AI图片后,抠完图、简单调色后归纳整理的,这个方法更适合熟练操作ps的设计师使用。一套好的素材包,完全可以放到 Eagle 的资源社区,帮助你获取流量。或者上传到花瓣素材这类素材网站,赚取佣金(花瓣素材已经大量充斥着AI素材了,需要严格把控素材质量才能脱颖而出)
Midjourney是设计师目前最常用的AI工具,通过将素材库中的图片与Midjourney提示词进行关联(第二部分有提到),就组建了一本提示词书,而且这本书里的素材,都是被你验证过,是能在设计过程当中用到的,这不比网上那些“提示词宝典”好用多了!
webui 里面有个功能——“png图片信息”,只要是通过 webUI 生成的图片(必须是原图,没有经过PS处理)拖进框里,就能显示生图信息。这样一套SD专属的素材库以及配套的生成咒语就被你搭建好了!
再进一步,如果大家了解 Comfyui ,应该知道复制 JSON 文本,粘贴进 Comfyui 界面里,能自动加载别人的工作流。那么把 JSON 复制进【添加注释】当中,需要某个工作流,直接就能从 Eagle 调用了!(亲测可用,前提是你的 Comfyui 下载了对应的节点,节点丢失会显示红色)这样一套专属 ComfyUI 的素材库以及工作流就被你收集到一起了,再也不用全网到处找工作流了!
刚才提到为什么素材要做1024宽度的。因为炼SDXL的lora最大需要1024x1024的底料图片(SD1.5一般用512x512的)~做成统一的尺寸,添加一些风格标签,能帮助你快速筛选一些特定风格的优质素材,方便炼制lora。
对于炼制Lora,我也在学习中,如果感兴趣的话,我后面会单独出一篇炼Lora的文章。
利用AIGC工具搭建eagle素材库这个大工程还在进行中,短时间高强度的产出,使我对于文生图、图生图有了进一步的熟练。同时也提炼出了很多高质量的提示词,收获满满。也有一些感悟——
不要为了学而学
学新东西,是要第一时间拿来用的,不然等于白费。我2016年就学了C4D和OC,因为UX工作不太涉及3D,一直没机会强化,到现在几乎忘光了。貌似AI的出现,让3D技能不再像以前一样不可或缺了
随时更新
很多知识或者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发展,就没用了。随时复盘,抛弃旧事物,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在职场中保持竞争力~
这篇文章没有太多干货,仅仅提供一个新的想法新的思路,希望对运营设计师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