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美设计哲学的核心:以圆为美,修养心性的实践智慧

广州/概念设计师/53天前/3浏览
圆美设计哲学的核心:以圆为美,修养心性的实践智慧
文章转载“圆美设计”微信公众号
圆美设计哲学的核心:以圆为美,修养心性的实践智慧
Collect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圆美设计哲学,其作为吴应忠院长带领团队从中华传统圆文化中发展出的现代设计理论,以“
圆美空间调理六诀
” 为核心理念,强调空间的圆融、和谐与自然。通过对 “
圆运动规律
” 在
宇宙、生命、人类
创造等层面的剖析,阐述其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涵盖空间设计与生态设计领域。
同时,详细阐述 
“修养心性
” 这一关键环节,包括
中华心法与儒释道修心方法
在设计中的运用,以及心性修养对设计境界的提升作用。最后,论述圆美哲学实践中规律与心性的相互成就关系,以及当代设计的三种境界,旨在揭示圆美设计哲学对当代设计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圆美设计哲学;圆运动规律;修养心性;设计实践
Current Time 0:00
/
Duration Time 0:00
Progress: NaN%
Playback Rate
1.00x
一、引言
在设计领域不断发展与变革的当下,圆美设计哲学独树一帜。它从中华传统圆文化中汲取精华,经吴应忠院长及其团队的深入研究与实践,逐渐发展成为一套成熟的现代设计理论。其核心方法论 “
圆美空间调理六诀
”,聚焦于空间的圆融、和谐与自然,旨在通过精妙的空间设计,切实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这一理念以 “圆运动规律” 为根基,有机融合中华心法以及儒释道的修心方法,构建起 “
规律 — 修养 — 实践
” 的完整体系,为当代设计提供了深厚文化底蕴与实用价值兼具的指导,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
圆美设计哲学的核心:以圆为美,修养心性的实践智慧
Collect
二、圆美设计哲学的理论根基:圆运动规律的多维体现
2.1 以圆为美:遵循宇宙间的圆运动规律
“以圆为美” 并非局限于对圆形几何形态的追求,其本质是对宇宙间 “圆运动” 这一根本规律的尊崇与遵循。此规律宛如能量守恒、动态平衡、循环发展等自然法则,广泛且深刻地渗透于宇宙、生命以及人类创造的各个维度,构成了设计活动得以开展的底层逻辑。
2.2 圆运动规律在不同层面的展现
2.2.1 宇宙层面
众多古籍对天体运行的圆运动规律有所记载。《周髀算经》中“环矩以为圆” 揭示了天体运行的基本法则,《黄帝内经》亦提及 “天道圆,地道方”。从日月星辰持续不断的周期性轮转,到四季依照固定顺序更迭循环,圆运动清晰呈现出宇宙的基本秩序。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天体运行展开细致观测,发现天体运行过程中尽管速度存在变化,却始终能够维持整体的平衡状态,这无疑精准体现了圆运动的本质特征。
2.2.2 生命层面
中医专家彭子益提出的“圆运动” 理论指出,人体气血的升降循环呈现出圆的形态,其中脾胃恰似中心轴,肝肺则如同带动气血运转的轮子。此外,二十四节气所遵循的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循环规律,与生命新陈代谢的节奏高度契合,共同塑造了 “生命的圆”,深刻揭示了生命活动与自然规律之间的紧密联系。
2.2.3 人类创造层面
在人类丰富多样的创造活动中,圆运动规律也得到了充分的呼应与升华。良渚玉琮“天圆地方” 的独特造型,蕴含着古人对宇宙的深刻认知;故宫祈年殿的三重圆顶,象征着特定的时空意义。传统园林中 “曲径通幽” 的路径设计,使人们在行走过程中感受到循环往复的空间体验;书法艺术里 “笔走龙蛇” 的圆转笔势,生动展现了能量的流动。这些实例均彰显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与表达。
三、设计实践中的圆运动规律:从空间到生态的应用
3.1 设计中体现圆运动规律的核心追求
将圆运动规律切实落实到设计实践中,关键在于始终追求“循环、顺畅、平衡”,致力于使空间成为圆运动规律的生动具体呈现,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达成理想的设计效果。
3.2 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3.2.1 路径设计
路径设计可从《园冶》“曲折有情” 的理念中获取灵感。例如在花园设计中,构建闭环式的动线,不仅完美符合 “圆美空间调理六诀” 中的 “流线诀”,能够有效引导人们的行动路线,还能让人们在行走过程中真切感受到无阻碍的圆融之美,增强空间体验的流畅性与舒适性。
3.2.2 光线安排
光线安排可参照《长物志》“随方制象,各有所宜” 的智慧。让光线如同日月交替般自然变化,不刻意进行阻隔,充分顺应天地明暗的自然节律。通过合理的采光设计与光影布局,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光影环境,使空间氛围更加和谐自然,提升人们在空间中的视觉感受与心理体验。
3.3 在生态设计中的应用
3.3.1 借鉴传统循环模式
传统的“桑基鱼塘” 物质能量循环模式为生态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在进行绿化配置时,充分考虑植物四季枯荣的时序变化,构建花园小气候的微循环系统,并使其与大自然的大循环紧密相连。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高效利用与良性循环,维持生态平衡与稳定,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3.2 经典案例中的圆运动应用
苏州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 巧妙运用圆运动规律。该亭借助季风原理,实现了气流的有效循环,从而调节局部小气候,营造出舒适的环境。其设计理念与风水文化中 “左青龙、右白虎” 所追求的能量循环思路相契合,充分展现了 “圆运动” 在微观气候调节中的卓越实践价值,体现了古人在园林设计中对自然规律的巧妙运用。
3.3.3 现代设计中的实践案例
上海辰山植物园的矿坑花园生态修复工程是圆运动规律在当代生态设计中的生动体现。通过对地形进行精心改造,形成水循环闭环,使人工景观与自然山体实现动态平衡。这一设计不仅有效改善了场地的生态环境,还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景观体验,展示了圆运动规律在现代设计中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美好空间的强大能力。
四、修养心性:连接规律与实践的核心纽带
4.1 修养心性在圆美设计哲学中的关键地位
“修养心性” 在圆美设计哲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连接自然规律与设计实践的核心纽带。设计师的内心状态如同镜子,其纯净度与明晰度直接决定了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深度以及在设计实践中运用规律的能力水平。这种修心方法深深植根于中华心法与儒释道传统思想之中,并在圆美哲思的语境下实现了与现代设计的有机融合与创新转化。
4.2 传统心法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4.2.1 中华心法的实践指引
《尚书・大禹谟》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十六字心法,为设计师的心性修养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惟精惟一” 强调专注的重要性,设计师可通过练习书法中圆转的笔势培养定力,在设计创作时能够排除外界干扰,专注于设计的本质与核心问题。“允执厥中” 则要求把握平衡,如同颐和园长廊在设计上精准协调与周围湖山的关系,体现出 “适中和谐” 的追求,使设计作品在各方面要素之间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状态。
4.2.2 儒释道的共通修心路径
儒释道三家在“心性修养” 方面虽各自有着独特的理论与方法,但在本质上却殊途同归,共同为设计师的精神世界提供滋养。
佛家倡导 “
明心见性
”,以 “戒定慧” 三学为纲领。通过戒除形式堆砌的浮躁(戒),专注于对空间本质的深入探索(定),最终达到圆融通透的境界(慧)。《金刚经》中 “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的破执智慧,有助于设计师摆脱主观偏见的束缚,以更加客观、全面的视角进行设计。
儒家主张 “
存心养性
”,通过 “格物致知” 的方法涵养 “林泉之心”。孔子的 “克己复礼”、孟子的 “尽其心者知其性” 等思想,强调通过自我约束与反思,培养设计师对自然与人文的敏锐感知能力,使其在设计中更好地融入人文关怀。
道家提倡 “
修心炼性
”,主张通过 “心斋坐忘” 回归虚明本然的心境。老子的 “道法自然”、庄子的 “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等思想,与计成《园冶》中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设计心境相呼应,让设计师在虚静的状态中感悟圆运动的韵律,从而在设计中体现出自然、和谐的美感。
4.3 心性修养对设计境界的提升
4.3.1 圆美哲思对心性修养的层级划分
圆美哲思 1.0 “心性篇” 将心性修养细致地分为三个层级,这三个层级直接决定着设计师的设计境界高低。
初级阶段
为技法圆熟,例如传统工匠熟练掌握 “外圆内方” 榫卯工艺,能够精准地按照形式规律进行制作,这是学习圆美文化的基础,体现了设计师对基本设计技能与形式法则的掌握程度。
进阶阶段
为思维圆融,如同沈括运用 “隙积术” 辩证地处理曲和直的关系,设计师在此阶段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思考设计问题,灵活运用各种设计元素与方法,有效解决设计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实现思维空间的拓展与创新。
最高阶段
为道器合一,此时设计师的心性与天地大道完全同频共振,如同八大山人笔墨中所蕴含的空圆境界,作品超越了物质层面,成为能够滋养人们精神世界的 “能量场域”,达到了 “高屋建瓴” 的创造境界,使设计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与持久的艺术魅力。
4.3.2 当代设计中的心性投射案例
在当代设计实践中,心性修养对设计的影响通过众多优秀案例得以彰显。
王澍设计的“瓦园”,巧妙地运用废弃材料进行循环利用,深刻体现了 “物尽其用” 的圆道伦理,这一设计背后反映出设计师对资源、环境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与创新,是其心性修养在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安藤忠雄设计的 “光之教堂”,借助独特的圆形光晕营造出宁静、神圣的精神场域,展现了设计师内心对光明、纯净与精神追求的向往,将心性光明转化为具体的空间设计语言。这些案例有力地印证了 “心之所向,作品必有所现” 的规律,充分说明了设计师的心性修养在设计创作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吴应忠院长的“
圆美空间调理六诀
” 在实际项目中也展现出独特价值。例如某社区中心设计,通过精心的空间圆融布局,合理规划各个功能区域,巧妙设置路径与景观节点,促进了居民之间的自然交流与互动,为居民营造出舒适、和谐的社交空间,显著提升了使用者的生活品质,进一步证明了圆美设计哲学在实践中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五、圆美哲学的实践统合:规律与心性的辩证共生
5.1 规律与心性的相互成就关系
以圆为美” 与 “修养心性
” 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呈现出相互成就、辩证统一的紧密关系。吴应忠院长及其团队丰富的实践活动,生动且深刻地诠释了这种统合关系,为我们理解圆美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范例。
5.2 规律与心性的双向印证
5.2.1 以法显心
北宋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中对“圆椽方椁” 等构件规范有着明确规定,这些看似具体的建筑规范,实则是 “天圆地方” 这一传统宇宙观的物质呈现。它清晰地表明,设计规律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规定,更是设计师内心深处对世界认知的外在表现形式,即设计规律是心性认知的直观反映,通过具体的设计规范与形式,展现出设计师所秉持的哲学观念与价值取向。
5.2.2 以心证法
文徵明在创作《拙政园图咏》时,以圆润细腻的笔触描绘竹林,并写下“倚楹碧玉万竿长” 的优美诗句。他将竹径的曲线与文人的风骨相融合,赋予竹子这一自然元素以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象征。这一创作过程充分证明,设计师的心性修养能够极大地深化其对设计规律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设计师能够从平凡的自然与生活中发现独特之美,并运用设计规律将其转化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实现从对规律的一般性掌握到创造性运用的升华。
5.3 当代设计的三种境界
5.3.1 形圆
“形圆” 主要侧重于造型层面的视觉和谐。
例如华为总部的环形建筑布局,从外观上直观地呈现出圆形的形态特征,这种设计初步呼应了圆运动规律,在视觉上给人以和谐、统一的美感。通过简洁明了的圆形造型,传达出一种稳定、完整的视觉印象,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展现出圆美设计哲学在建筑造型上的初步应用。
5.3.2 势圆
“势圆” 强调的是能量流动的系统平衡。
以生态建筑中的雨水循环系统为例,该系统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实现了雨水在建筑空间内的有效收集、储存、净化与再利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能量循环体系。这种设计体现了对圆运动规律的深入理解与运用,不仅关注建筑的物理形态,更注重建筑内部各种能量与物质的流动与转化,确保整个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从而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展现出圆美设计哲学在生态设计领域的深入实践。
5.3.3 神圆
“神圆” 追求的是能够引发心灵共鸣的精神圆满境界。
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堪称这一境界的典范,通过巧妙的空间布局、光影运用以及对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融合,营造出充满禅意的空间氛围。参观者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宁静、深邃的精神体验,仿佛与自然、历史和文化进行着深度对话,实现了心灵的触动与精神的升华。这种设计将圆美设计哲学中的规律与心性完美融合,达到了一种超越物质形态与功能需求的精神高度,使设计作品成为能够触动人心、传承文化的不朽之作。
六、结语
圆美设计哲学在当代设计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独特的价值。它不仅为设计师提供了一套系统、深刻的设计理论,更倡导了一种“以圆为法则、以心为镜子” 的生活与创作态度。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生活品质与空间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圆美设计哲学指引着人们在与自然和自我的和谐共生中,深入探寻设计的真正意义,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与实践指导。
圆美设计哲学的核心:以圆为美,修养心性的实践智慧
Collect
众多当代设计项目,如杭州 G20 峰会会场和北京大兴机场,尽管由不同的设计团队完成,但在尊重自然规律、追求空间和谐等关键方面,均与圆美设计哲学的理念不谋而合。
这充分彰显了圆美设计哲学的
普适性与前瞻性
,也预示着其在未来的设计领域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推动更多兼具文化内涵、生态价值与人文关怀的优秀设计作品不断涌现,持续为人们创造出高品质、富有精神内涵的生活与工作空间。
圆美设计哲学的核心:以圆为美,修养心性的实践智慧
Collect
 #吴应忠院长 #圆美设计吴院长 #圆美设计哲学 #圆美哲思#以圆为美 #天人合一 #心性修养 #阴阳五行 #东方哲学智慧 #现代设计语境  #圆美空间调理六诀 #32字设计心法 #十大基本点 #场域能量 #思维格局六卦心法#太极拳#太极圆美书法 #易经 #堪舆学 
0
Report
|
收藏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IP设计合集 DGS FRIENDS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国潮&国风
国潮&国风
国潮&国风
国潮&国风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设计
IP形象设计
IP形象设计
IP形象设计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