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可复制性

北京/设计爱好者/2年前/289浏览
设计中的可复制性

可复制性的观点探讨

在早期学习工业设计的时候,其中区分工业设计和传统手工艺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工业设计的可复制性,是面向工业生产的批量生产的可复制性。

但其实在服务设计、系统设计甚至社会创新领域,都存在设计可复制性的需求。

今天这篇小文,我们来简单探讨一下设计中的可复制性。

产品与交互的可复制性

本质上说,硬件产品的可复制性与交互软件的可复制性是一回事,两者的可复制性都是一套产品面向所有受众的体现,而约束都来自下游设计对于设计本身的约束。

硬件设计的过程中,“可复制性”体现在大批量生产上,而约束则是后续生产加工的约束、包装与物流的约束甚至后续售后与维修便利性的限制等。而交互设计中,“可复制性”大都体现在一套设计对于不同用户需求的适配和不同设备的适配,而约束则来自用户群的差异性和用户所使用设备的差异性(诸如性能、尺寸等)。

就如同,全世界都能买到的宜家LACK桌子,全世界都能够用的 iMessage App.对产品和交互来说,复制自己的约束,往往来自下游设计的反向约束。产品与交互的可复制性自然好理解。那么,服务设计中的可复制性该如何理解呢?

用户体验的可复制性

服务设计中,用户体验可以说是最表面的部分。虽然服务的动机大都是商业,但服务的目的,基本上就是为了用户体验。

而用户体验的可复制性,大都体现在一套服务模式的适应性上。换句话说,就是服务蓝图前台那套流程的适应性。举个例子,我们设计了一套关乎村镇小广场的用户体验和系统设计,能够让村民朋友们和小朋友们一起快乐的玩耍,在一块地面上构建了新的体验,那,这套小广场的用户体验中的“可复制性”就是,如何能够把这样的设计安排到其他村里,符合什么场地要求的情况下,这套体验就能够落地了。

也如同,全世界各地的IKEA商场几乎完全一致的购物体验(虽然有些地方真的很差)。对于用户体验设计来说,复制自己的约束,往往来自触点的可实现性的反向约束。用户体验的可复制性大致如此,那服务系统的可复制性有何不同?

服务与社会创新的可复制性

在服务系统设计与社会创新设计中,可复制性就会逐步从服务设计的用户体验端退至系统设计端。

真正的系统创新和社会创新,它们所创新的目标并非用户体验,而是驱动用户体验的背后力量:人际关系与生态。

那么,服务于系统设计的可复制性,就体现在这样的人际关系所构成的新生态,能否应用于其他一些地区或国家,是否能够在其他文化、观念与认知之中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这里听起来比较抽象,我们不妨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SlowFood,慢食运动。

慢食运动是一种强调放慢进食节奏,珍惜食物品质的生活方式。它鼓励人们从农田到餐桌,追求可持续、有机、本地的食品。通过细嚼慢咽,重视用餐过程,以及与家人朋友共进餐饮,慢食运动提倡改善饮食习惯,减少垃圾食品和快餐的消费。这种运动强调食物与健康、文化和环境的联系,促进了全球食品系统的转型。

表面上看,慢食运动让你吃更多本地食物并吃得更慢,但深层次上看,慢食运动改变的是食物的消费者与生产者、服务者、巨型国际连锁快餐等的关系,甚至可以影响家人与朋友之间的关系。

在慢食运动的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在全世界各地都有组织,并且,成立一个当地慢食运动组织也非常容易,只需要十个人,并包含一个发言人和五个协调联络员就行。那么,这个“十个人,并包含一个发言人和五个协调联络员”就是慢食运动的自我复制性的体现。

那么,其他的社会创新尝试,如本地化的手工艺再造,亦或是养老模式的新型创新,都在复制自我形成更大的影响力。

对于服务和社会创新设计来说,复制自己的约束会更抽象,往往是目前的人群关系能否适应新型的关系生态。

总结

好的设计,一定是要具备可复制性的,只停留在单点创新而不能复制自己的设计其意义将会大打折扣。

0
Report
|
3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AI机器 AI Machines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作品收藏夹
UI
UI
UI
UI
作品收藏夹
平面
平面
平面
平面
作品收藏夹
节目包装/颁奖典礼
节目包装/颁奖典礼
节目包装/颁奖典礼
节目包装/颁奖典礼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作品集
作品集
作品集
作品集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