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无伤,阿多诺《美学理论》读书笔记-经得起考验的艺术,草色遥看近却无

苏州/艺术工作者/2年前/44浏览
子无伤,阿多诺《美学理论》读书笔记-经得起考验的艺术,草色遥看近却无

​子无伤,隶书、白文印

子无伤,隶书、白文印

.

抛开价格、名声、地位,想要评价艺术作品的价值,从来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当时拥有一定水准、名声与流量的作品,大部分都难免会被历史淹没。相反,当时被忽视的一些作品,却能够在历史的冲刷下,逐渐显露出光彩。这是艺术批评鉴赏中非常尴尬的事情,除了经历漫长的历史检验,有没有方法更准确地判断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呢?

面对当代的艺术作品,如同置身茂密的雨林之中,面对身周的各种植物一时无法分辨其高低,只有在眺望远处的地平线时,才能远远发现哪一株或几株才是真正的巨物。没有对艺术与美学的足够认知,自然无法具备相应的判断力。人类的艺术实践虽然从原始部落时期就已经开始蹒跚起步,但与政治、军事、技术、科学、哲学相比起来,还处于极其蒙昧的状态。

这与美本身的弱感官特点有直接关系,美不需要深刻清晰的认知,一样可以在任何人类实践中做好辅助配合,能够快速上手且好用,那又何必一定要打破砂锅呢。不去解决问题,问题就会一直存在,每当有人厌倦了以价格、名声来衡量艺术,厌倦了常常被打脸时,就不得不面对艺术价值的问题,不得不为模糊不清的艺术和美学认知现状,表现出失望和无所措手。

.

.

.

经过历史考验的优秀作品,与被历史湮灭的曾经被追捧的作品之间,毫无疑问是有着根本区别的,这种区别便是我们认知艺术价值的突破口。首先曾经的名声、地位、价格都不是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所有的照搬、描摹、复制,无论多么惟妙惟肖都不能望见原作的项背。仅凭新、奇、特、怪的手段追逐创新的作品,也不能在历史的潮流中得以幸存。

反而是一些曾经毫无地位与名声的工匠或奴隶的作品,成为了后世的经典艺术,难道仅仅只是因为它们能够幸存吗?显然不是。无论是汉简、魏碑、敦煌壁画,还是梵高的画作,能从寂寂无名到达艺术的顶峰,其作品的无论是从艺术感染力、文化气息与技巧细节等方面,都已经远超同时代或后世的其它作品,并无任何侥幸得之的可能。

这些曾经的手工艺,甚至日常用品工具,与专业艺术家的作品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技巧与感染力显然不是它们的独有优势,只有其中承载的时代的生活文化气息,是矫揉造作的专业艺术品不具备的魅力所在。也许工匠和奴隶们并不认识文字、不能书写文章,但文字、文章只是社会文化的一小部分,且不是最具生命力和美感的部分,对艺术来说并非必不可少。

.

.

.

能将曾经时代的社会文化、精神风貌,鲜活地蕴藏其间流传下来,就是所谓“审美的真理性内容与历史之间的深层关系”。也唯有这种时代的文化特征,容易被当时的人们忽视,却能被后世的人们所真切感受。艺术家们往往被行业的浮躁信息、规则成见、利益欲望纠缠干扰疲于奔命,反而是一心沉浸在劳作中的工匠,能够将时代的文化精神不自觉地浸润到作品之中,最终与历史和文化一起传承共情,历久弥新。

所谓“最先进发达的艺术”是将科技与经济的逻辑拿到了艺术的领域,显然不很合适也难以界定。优秀的艺术是指与当时代的先进思想相适应的艺术,而不是指与当时的普遍艺术标准吻合的艺术。这就使一些当时不为人看重的东西,在后来的时代中被人们发现是自己的先锋和老师。换句话说,不是所有被指为低等的艺术都有幸被提到相当的高度。

对于艺术来说,提炼表达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与真实精神,与之呼应助益更为重要,这是我们观察研究历史上的优秀艺术作品,所能学习的真正有益的深层价值规律。模仿照搬,墨守成规都不能使我们成为第二个王羲之或者梵高等其他人,只想追逐创新、高端、伟大、独特、技巧、神秘、名利,为之挖空心思刻意矫揉造作,枉顾了生活的真实,都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

.

.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

.

.

欢迎关注公众号:中流治印

0
阅读原文
|
Report
|
收藏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国潮&国风
国潮&国风
国潮&国风
国潮&国风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人像
人像
人像
人像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TRADITIONAL CN S
TRADITIONAL CN S
TRADITIONAL CN S
TRADITIONAL CN S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中国风元素插画
中国风元素插画
中国风元素插画
中国风元素插画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拟人化
拟人化
拟人化
拟人化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字体
字体
字体
字体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