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胜,再读孙子,止杀心自详
不可胜,隶书、朱文印
不可胜,隶书、朱文印
.
《孙子·军形》: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历来善于作战用兵的将领,总是先要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静待敌人露出破绽与可乘之机。不败的条件是自己可以创造的,战胜敌人的条件也要靠敌人自己创造。善于征战的将军,可以让自己做到不可战胜,却无法让敌人必败。所以说:胜利的时机可以被发现并把握,却不能凭主观愿望强求。
任何个人、将军、国君只能对自己能够控制的己方力量进行调动和控制,而不能将自身的想法意念强加到自身控制范围以外的地方,更何况是对立的敌方。在由双方力量对比竞争决定胜负的的战争之中,也只能控制减少己方的弱点。不可胜,无虚可攻,立于不败之地。在与敌方的对比中寻找相对优势的突破点来战胜敌人,而不能一厢情愿地想象敌方按照自己预设的,或者经验中、书本上的情况走向失败。敌之可胜与不可胜在敌,善不善战胜与不胜在于把握得当。逆形势所趋,适得其反。敌我胜负,决定于双方客观实力的对比,并不能凭主观愿望为所欲为;同时,己方是否有弱点暴露、能否建立相对的优势,却是可以自己控制争取的。这是客观唯物精神与主观能动实践的结合与运用,也就是所谓无为而为的智慧分寸。
.
.
.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在敌我对比中暂时不能取胜的情况下,就要采取守势;当敌我对比出现可以取胜的情况时,就要抓住机会进攻。采用坚守的战略,是因为己方相对敌方有不足;发起进攻,一定是在相较于敌方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擅长坚守的军队,就如同隐藏在九层地底,让敌人无法掌握己方的实际情况;擅长进攻的军队,就如同从九天之上挟风雷之势如泰山压顶,让敌人无法抵抗,这样才能够保证无论是坚守还是进攻都能够获得胜利。
顺应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情况,制定攻守对策,才能够将客观形势的力量纳为己用。实而备之,强而避之。当敌我形势与力量对比中有弱于对方的可乘之机时,就要掩藏薄弱的地方,使敌方无法掌握自己的弱点,让敌人无处下手,或者在并没有优势和击败我方的地方争夺,这样自然不会让敌人的进攻得逞。守则使敌无形可见,无隙可入,无胜可攻,是为不可胜。形人,而己无形。形,势之表象。只有全面洞悉了敌人的弱点与破绽,在敌我形势与力量对比中已经决定了己方必胜后,迅雷不及地向敌人的弱点发起绝对优势的进攻,这样的战争自然百战百胜。攻于败者。
.
.
.
.
《宴诗》
南梁 · 萧衍
.
止杀心自详,胜残道未遍。
四主渐怀音,九夷稍革面。
世治非去兵,国安岂忘战。
钓台闻史籍,岐阳书记传。
.
.
.
欢迎关注公众号:中流治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