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 Figma 好用,为什么我感觉不到?

Recommanded by editor
北京/学生/3年前/17521浏览
都说 Figma 好用,为什么我感觉不到?Recommanded by editor

聊一聊基于 Figma工具的 UI 设计执行思维特点和方法

从 Figma 支持跨设备操作、支持在线编辑提高生产力角度等推荐的文章已经有蛮多了。本篇文章将以初识设计的学生视角,从使用基础的平面设计工具 PS、AI,转向使用 UI 设计工具 Fimga 的过程,聊一聊 UI 设计执行思维的特点和方法。
(由于设备限制没有使用过Sketch,我使用软件是从 PS 转到 XD 再转到 Figma。个人一直在用英文版的 Fimga,所以更习惯使用功能的英文名称。)


初识设计


许多刚接触专业设计的学生,第一个学习的软件都是 PS。在学习 PS 的过程中,我们也形成了用“图层”设计的思维方式。
我们习惯先填充底色,再将画面元素一层层叠加上去,堆成前后像素有遮挡关系的图层。因为在平面设计里,画面一处元素往往要通过多个拥有不同参数、影响了不同范围的图层共同作用,才能形成比较好的视觉效果。
用“图层”思维做UI,需要首先画出白底的屏幕尺寸大小,接着将各小元素摆放上去,用鼠标调整位置,不停按Alt键检查间距大小,最后把做好的部分打组。用这样的步骤做 U I设计时,遇到有元素想调整的情况就是一场灾难了。
如果用图层思维不合适做UI,那什么方式合适呢?下面介绍基于 Figma 软件特点的 “Frame 划分区域思维”。


初识UI设计执行

这里不涉及方案的调研、设计过程等等步骤,直接聊一聊方案执行阶段。


鼠标拖动(✗)修改数值(✔︎)

在我刚接触 UI 设计时,完全没有“数值”的意识,所以即使输入位置、尺寸数值的功能就在右上角显眼的位置,我也没有意识去使用。
因为习惯了之前的平面设计流程,我们在做UI时也会经常使用鼠标拖动元素,即使是将 icon 移动1px这种操作。
平面设计项目整个过程,和数字有关的可能只存在于设置画布尺寸和页边距、出血值这种刚开始的阶段。当开始作图时,过程会偏感性,基本是通过鼠标直接控制元素去调整画面感受。鼠标的直接操作能够尽快地将设计师的想法投射到屏幕上,立刻能感受到想法是否可行。
但在UI设计中,屏幕尺寸有准确数值,字号、icon 等元素都有普适性的尺寸区间,还需要注意尺寸单双数等问题。设计过程要时时刻刻要注意数值,所以直接输入间距、尺寸的数值大小的方式更适合。并且设置 Figma 的 Autolayout 时,就有实用数值调整间距的硬性要求。


图层(✗)Frame & Box(✔︎)

上面说过,我们要将图层设计思维转成用 Frame 划分区域的设计思维。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两种用设计思维作图时的区别:

可以看到在 UI 稿中,几乎不会有元素上下重叠的情况,所以可以使用 Frame 划分区域的方法进行设计。
同时,Figma 的 Frame 设计方法跟前端用代码去实现设计稿的方法十分相似,前端开发时也没有上下图层的概念,而是这种划分区域的方法,将页面划分为一个个包括了“边框、外边距、内边距和实际内容信息”的“盒子”。这种方法在前端叫做“盒子(box)模型”,但是个人对前端只是浅浅了解一下,所以这里不做更多的描述。


Autolayout 从开始到放弃(✗)从学习到实践(✔︎)

正确使用 Autolayout 的 fill / fixed / hug 的作用不仅是让设计稿的调整更加简便,同时对前端开发也十分友好。开发人员可以在 Figma 的 Inspect 中查看 Frame 的尺寸、内部对齐方式、前端需要的 Padding、gap 等信息。
由设计师建立划分规则,不仅可以减少开发在还原设计稿时思考布局的成本,让开发直接按着设计稿的划分规则写代码,也有利于设计师在走查网页时,能够轻易地核查还原度数值。不然你以为要检查的是:8、12、16,结果发现数值是24、80、88、92、108……

当然 Autolayout 从理解到运用都是有一定复杂度的,作为设计师,就需要多练习去找到建立合适 Frame 的规律。


Group(✗)Frame(✔︎)

在平面设计中,基本使用打组的方式同时控制多个元素。带着这样的思维进入 Figma,在没有理解 Frame 的用法时,会简单将 Frame 和 Group 理解成都是用来打组的工具。
用 Group 来制作导航区域对内部布局没有约束,一旦修改又需要不停按 Alt 来检查间距。而使用了合适的 Autolayout 则可以直接 Ctrl D(图里写错了) 就得到了想要的布局。

Vetor(✗)Frame(✔︎)


在平面设计中,布局时都是以紧贴着元素的外框大小测量间距,而在 UI 设计中,元素和 Frame 中间经常有一定空间,这样既方便了对齐,又能在 Frame 内部自由调整元素大小,提高视觉舒适度。

之前我一拿到Frame里的icon,第一件事就是Ctrl + Shift + G 。这样的后果就是拉伸外框时,icon会变形。

Rectangle(✗)Frame(✔︎)

能用 Frame 做到的事为什么要再加一个 Rectangle 图层呢?大多数 Rectangle 垫在页面最底部当成一个底色,但是这样的操作可以直接用有色 Frame 代替。所以两种方法效果是一样的,Frame 还可以少一个图层,并且拥有更灵活的调整空间。

调整 Fixed width(✗)Auto(✔︎)

在 Autolayout 右侧三点里进入 Advanced layout ,第一个 Spacing mode 分为:第一种指定数值的 Packed,对应外面 Auto layout 工具栏的 Space between items(图文中简称为gap) =某个数据。第二种是自动填充间距的 Space between,对应外面的 Space between items (gap) = auto。(个人感觉内外名称有些不对应,所以一开始没发现这是调整的相同内容)
Space between 上方的预览动画很容易让人理解是用于多个元素均分,但有几率会忽略一个点:它是在将元素撑满 Frame 之后,均分的间距。


所以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场景是让各元素左右端对齐:
第一步在 top frame 内分出 left frame 和 right F、frame ,第二步将 top frame 的 Space between items (gap) = auto 。就完成了将元素左右对齐的操作,并且可以随意拖动 top frame 并保持元素始终撑满。

Autolayout 没有 fill Container ?

外面再加一层 Frame 并设置 Autolayout。
fill 的意思是填满上一层容器,所以 fill contaniner存在的前提是有上一层的容器。

用 Constraints 布局 ?

虽然在 Figma Basics 里第2部分就讲到了Constraints,并且用一个 fix left & right 的例子展示了 Constraints 的自适应能力。但在实际项目中,需要设计稿做非常多次的修改,加上Constraints 本身对内部元素的布局支持不如 Autolayout 灵活,所以个人很少使用 Constraints来设计页面的内部元素。

那么 Constraints 有什么优点吗?个人感觉比较适合用来固定页面四周的元素,比如 APP 中的Tab Bar 或者网页顶部的主导航区。这种情况 Constraints 只需要两个 Frame,而 Autolayout需要3个 Frame。

多图层(✗)叠加颜色(✔︎)


将一个 Botton 调为半透明时,如果下方有别的颜色,则还需要在下面垫一个白色的底,防止混到底色。
在 PS / AI 里,同一元素 / 图层添加多重颜色的入口较深,但是 Fimga 中入口较浅,可以轻松地为一个元素重叠多重颜色。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一个图层,在之后调整元素大小时也不用选中上下两层同步调整样式。

总结

个人刚从平面设计转到 UI 设计时,因为一直在用之前的思维方法做设计,所以感到很不方便,并且蛮长一段时间没有感受到 Figma 到底好用在哪里。目前熟悉了Figma的特点之后,设计执行阶段效率高了很多,所以现在回顾了一下以往的经历写个小总结分享出来~欢迎大佬们给出建议指导~

156
Report
|
385
Share
相关推荐
心得
心得
心得
心得
作品收藏夹
Filmora V14 官网升级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AI可视化动效设计合集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内容含视频
淘宝618淘金仔|互动设计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内容含视频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一梦大唐·长恨歌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心得
心得
心得
心得
作品收藏夹
教程
教程
教程
教程
作品收藏夹
设计理论
设计理论
设计理论
设计理论
作品收藏夹
B端
B端
B端
B端
作品收藏夹
知识
知识
知识
知识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