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设计的小复盘
UI执行阶段的具体流程记录,依次包含罗列清单、问题分类、评估设计时长、疑难问题确认、画图、评审、调整、归档整理和复盘。
前两天做了一个产品模块UI设计,评审已经通过了,记录一下此次设计过程。
在当前工作中的设计流程是这样的:
该流程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UI设计不参与前期需求设计阶段,从产品原型输出之后才开始介入;还有一个问题是交付开发之后不做设计走查,会导致类似一个界面有8个设计点,开发由于种种原因与业务直接对接后只上线了3个点,而产品团队对此一无所知的情况。造成此局面的因素比较复杂,短期看没太有改善的迹象。
产品需求讲解
本次需求的前两次迭代都是由我设计的,因此对于该模块的背景信息掌握全面,逻辑了解,因此产品需求评审会上经过产品经理的一番讲解,基本上对此次设计内容了解清楚了。
UI设计疑难点确认以及时间评估
着手设计,先将所有的设计点列出清单,比如某个界面是在原来基础上加一个标签,某个界面加了一个选项和筛选,哪个界面加了一个入口等等,逐一列举清楚。一方面方便评估用工时长,另一方面完成后可以自检,防止遗漏界面。
然后看看是否还有不太明确的地方需要与产品人员碰一下,择出来依次确认清楚。比如这次遇到一组人物头像设计,因为这个模块是嵌在另一个应用里的,该应用也有这么一组头像,那么这次是重新设计一组头像还是沿用之前的头像呢?还有底下涉及10个左右功能入口,这些功能icon在另一款应用中均有涉及,是需要与它们保持一致还是说重新设计一套较好,都是自己拿不准,需要与产品经理核实的。
这些都搞清楚之后,就可以大致评估设计所需时间了。大概有12个icon需要设计,两个头像,1个banner,3个弹窗设计,10个界面输出。按照设计难度排序的话,banner和其中一个弹窗的设计最难,icon次之,界面最简单。
1、banner和弹窗需要提炼主题关键词,搜集资料,确定方向,绘制草图,上色,调整细节等等,是难度最高,耗时最久的设计。
2、icon设计,因为是一组,所以对于一致性要求最高。而一致性体现在颜色、风格、大小等方面。比如都是面性的,都是线性的,都是圆形底色框起来的,都是微质感设计,视觉上大小一致等等。其次是表意上,对于功能的含义要了解清楚并确保用户可以联想出来。还有就是意思相近的功能图标要做出差异化。这些都是稍微要花点小心思的。虽然要考虑的方面较多,但是icon设计在工作中练习很多了,因此较为熟练,难度中等,耗时较多(主要是数量多)。3、界面设计,由于是在前期设计稿上添加一些设计元素,只要按照规范加进去即可,几乎不用费脑筋,因此耗时最短。这一块容易出问题的点是是否把所有涉及界面都罗列出来了,别做一个漏一个。
这么分析一遍,再来评估所需用时,几乎可以说胸有成竹。
UI设计
我的习惯是将可复用以前改动较小的界面先做好,需要设计内容较多的界面大致框架布局好,里面的icon啊,banner啊先占位,后期再一一填充。
因此只花了一天时间就把要交付的10个界面都铺好了,但是第9、10个界面上都是占位色块,接下来就是对banner、弹窗、icon逐一设计。
设计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要及时抛出来,及时沟通清楚,以免延误工时。
UI设计评审
以上内容完成之后,要进行UI设计评审,拉一个会议,产品团队全体人员参与,由UI设计牵头讲解自己的设计初衷,其他人给出不同的建议与意见,设计自己输出评审意见记录表,指导后面的方案调整。
根据评审会意见调整
评审意见不一定全部采纳,有些意见不符合实际,会直接放弃,保留原设计稿。调整意见是定论的,一般一次就可以调整出满意的结果,如果调整意见本身就说不太清楚,需要后续查找资料确认的,可能会被放弃掉。
调整之后将改好的部分发送至UI评审人员,没问题了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了。
交付开发
最终设计稿确定下来了,如果一开始做的iOS端的设计,为了更好的还原设计效果,那现在需要再出一版Andriod端的设计。两个端都设计好之后,再进行切图打包上传,通知相关人员。
尾声
最后,整理自己设计过程中的资料,该删的删,该归档的归档,保留一份源文件,保留一份交付文件,并且将定稿的源文件和交付文件都上传到资源库留底稿。
对于设计人员,可以进行项目的复盘,反思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的,有哪些地方做的好,为什么做的好?哪些地方没做好,下次遇到的话怎么做比较好。也可以将自己的复盘分享出来,也许可以帮到其他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