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线织出一只鞋,还拿咖啡做鞋?厉害了! | 专访著名工业设计师时晓曦
从热血篮球少年,到用“腿”跑出好设计
没开玩笑!不用裁剪不用粘胶,仅用一根棉线,就能织出一只鞋。咖啡也真的能做鞋!
2014年,做设计满十年意气风发的时晓曦,做了一个在现在看起来都十分大胆的决定——在美国纽约创建工作室2-LA design。从小喜欢打篮球的他相信“一切皆有可能”,在不设限的信念支撑下,从消费电子产品不断“跨界”,到生活日用品,时晓曦非常强调设计师要善于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技术,并将之用于项目中,更要勤奋地用“腿”跑出好设计。他与团队的作品覆盖了衣、食、住、行、用五大生活场景,他们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始终坚持“用美好事物解决问题”的初心做设计。
嘉宾简介
时晓曦
知名工业设计师,日本G-Mark设计大奖评委,中国光华龙腾奖设计业十大杰出青,2016年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清华X-lab创业导师。拥有多项设计与发明专利,首位同年包揽全球4大顶级设计大奖(设计界奥斯卡)Red dot Design, IF design, IDEA,G-mark best100的华人设计师,2016年唯一获得日本Good Design Award Best100的中国设计师。

我爱打篮球,曾是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的热血少年。高中时是热爱艺术的理科生,于是毅然决然放弃文化课,参加当时并不被看好的冷门艺考。后来顺利进入了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2006年加入了如日中天的诺基亚,直到2014年都在做设计,总被人叫“手机设计师”,其他产品虽然一直在看但没太多时间去实现。
2008年有一个幸运的出国学习与工作机会,我只身去美国,这段不同文化碰撞的经历重塑了我很多观念和工作方式。
先是学会了“一个人成为一支队伍”,独立把设计从0到1做出来。我在诺基亚北京团队和美国团队都工作过,北京公司分工很细,设计师更多偏向执行,比如画好草图,三维有另外同事做。到美国后让我感到颠覆的是,美国人和我想象中整天哈哈哈的样子完全不同,同事们工作起来既认真又高效。这里团队更像是一家设计公司,我进入的那个部门,从前期策划到后期产品落地都会涉及,做设计不仅要画图,还要做大量手工和模型。一开始压力很大,周末也会跑去公司加班,那时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对综合能力培养的好时机。
对我另一层面的颠覆,是向美国同事学习讲故事。在国内的学习和做设计,我们往往可以培养出把图做得精致漂亮、技术很强的设计师,但我在美国发现原来“横向”思维、创意可以发散得更广阔。我观察美国设计师,除技术之外,其他能力也十分全面,比如演讲。他们宣讲某个产品设计时,善于捕捉生活细节,将其放大,融入进设计理念后讲给别人。即使产品未必比其他设计师好,但美国人总把故事和理念叙述得十分精彩,可以说他们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我也渐渐提升了“人人都能讲故事”的演讲力。

2014年,在工作的第一个十年这个路口上,我意识到自己的设计经验、热情都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与朋友一起成立工作室。

“初新”是2-LA Design团队用最先进的算法设计与3D打印工艺表现最基础的生活化元素,通过将基本元素“纤维”放大,增强观众对可持续理念的视觉印象,建立起可持续与生活之间的联系。(2021年设计上海参展作品)

“初心”融合了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最常见的五个元素,寓意可持续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让观众从欣赏到谈论,最后希望人们能在生活中践行可持续的行动。





2010年我做了第一件概念家具X-plus,当时想做一个简单的模块化家具,希望能用不同方式组合适应不同的生活空间需要,经过从各种基本几何形体里寻找答案,并尝试最精简的加工方式后,我发现三角形本身的稳定感与相互咬合的形态互补能够较完美呈现设计形式。我通过概念设计、电脑制图和3D打印不断探索模块化的组合和设计美感,也做成1:1比例的实物,让朋友在生活探索和体验它的用法。


它在空间中如同两个字母X,模块化设计让一张桌子可以无限叠加,创造无穷的排列组合,所以命名为“X-Plus”,寓意着“少变应多变”的设计理念。2011年“X-Plus”桌子获得德国红点奖,随后被米兰卫星展选中参展。


2016年我收到了一封来自法国高端家居品牌罗奇堡的邮件,X-Plus将作为他们品牌的一个系列,经过在意大利工厂一年多的打磨,2018年“X-Plus”更名为“罗奇堡Euclide系列”正式登陆市场。


在“X-Plus”从孕育到上市销售的七年时间里,我陆续做了第二代“Knot纽结系列”和第三代“On-Line系列”。
“Knot纽结系列”家具 ▼


“On-Line系列”家具 ▼


2-LA Design 办公空间细节 ▼

用“腿”跑出来的设计
每一款产品在走进人们视野之前,都需要去解决若干不为人知的难题。所以我常说我们是在用“腿”做设计。
工业设计的乐趣之一在于他人眼中看起来设计的跨界很大,优秀设计师却享受在其中。因为工业设计不定义行业,只定义方式,本质都是从快速了解每一个行业怎么做「工业化」这个点出发。甲方委托我们做设计,他们都希望设计能又快又好,如果接手的项目行业过去没有接触过,我们会第一时间“杀”进加工方,快速学习这些产品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
我一直有个观点,材料是设计师与消费者沟通最直接、有效的媒介,是产品的核心。
刚加入诺基亚做手机,当时很享受且痴迷做产品形态,但每次在面向市场与销售人员做内部汇报时,也许我自己慷慨激昂地与人分享形态细节,而大家却反应冷淡。但每当我谈到材质时,却能找到共鸣。那时意识到,人们对材质的直观感受,大于产品形态上的细微调整。后来行业衍生出CMF工种,而我始终坚持——设计师需要自己懂CMF,脱离形态做材料、做颜色,脱离材料和颜色做形态,都不现实。
我是新疆人,从小有戴玉器的习惯,于是设计出了华米这款平安扣样式的手环。概念设计时我曾想到在Lumia 手机上接触过的陶瓷材料——陶瓷质地亲肤,很适合用于可穿戴设备。为了寻找最佳原材料,我们跑了不下五家供应商。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到,陶瓷的耐摔度与烧制温度成正比,普通陶瓷制品烧制温度为1300度,耐摔的高温陶瓷烧制中温度高达1800度。而陶瓷烧制过程中有收缩率,形态收缩是均匀的,所以造型一定要对称,那时平安扣的形态我已了然于心。
2016年获得红点及iF设计奖的华米科技Amazfit手环,是第一款全陶瓷外观的可穿戴产品。



华米平安扣手环是我至今特别满意的一个电子产品,我有清晰的认知,能做出这种产品因为当时手环对屏幕要求不多,需要手表屏幕上显示的信息,都可以转嫁到智能手机上。但如果是早几年,还是那种键盘式手机,就没有机会设计出这个产品。我觉得设计师应该感谢时代,或者认清时代,去理解自己能在这个时代中做什么样的设计。
JS是致力于践行可持续宗旨的设计品牌,2016年开创性地研发并发布全球首款完全采用3D针织技术打造的轻质鞋款JS Shoe。用一根线织成的鞋。


鞋品采用针织面料,运用“一线针织成型”技术,不用裁剪和粘胶,能够实现用一根棉线完成一只鞋的生产制作。生产工艺采用智能流程,针织机械以3D针织工艺制鞋,消除任何材料的浪费。针织材料具有透气性强,亲肤度佳等特质。我在美国实地考察过很多针织企业和织机厂学习了解针织工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也可投入大规模生产。

我观察到传统制鞋工艺有大量浪费。如果能一步到位,将流程从几十步骤简化为一步,既能减轻碳排放,又节约人力成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为了找到答案,我在工厂待了三个月,不断思考怎么将想法合理化,与工厂技师反复沟通织机参数,通过不断改善而调整至最佳效果。最为极致的是,JS Shoe如同针织版“3D打印”,由一根捻线贯穿始终,这是传统制鞋工艺无法达到的效果。如此便节省了近80%的生产流程和近90%的人力。




2021年,JS Shoe推出全新可回收系列,由回收的咖啡渣中获得的纤维编织制作而成。咖啡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与可可、茶同为流行于世界的主要饮品。咖啡渣作为可持续创新材料,具有0%材料浪费,0%染色等特点。咖啡碳纤维取材于咖啡渣,使得以咖啡碳纤维为材料制作的JS shoe环保系列不仅具备3D针织鞋轻便、易穿脱、贴合肌肤的特性,更兼具除异味、天然升温保暖、快干舒适等特点。


设计师的价值是把想法落地成现实
设计师能把想法落地成现实的“转化”能力,才是自身真正价值之所在。我一直和团队讲,不要总认为自己的想法多好,路上的陌生人比我们想法好的有很多,但作为一名设计师,核心价值是可以将一个普通的想法转化成好设计或好产品。我喜欢天马行空地思考各种可能性,但不认可不切实际。
除了不切实际的空谈外,设计师往往容易犯的第二个错误是过度被产品制造环节的经验束缚,失去了尝试更多可能性的勇气。
设计的核心逻辑是脑海里有想法,就要先快速转化到电脑图纸上,也许在这一步就发现不好看或不成立;经过调整,在电脑上成立了,接下来就做个简单实物模型,这时发现又不行,那就再调整……一直验证,直到最后做出来。设计的每一个层面具体如何执行,方法论很难被定义,创新遵循埃隆·马斯克说的“第一性原理”。
对话
站酷网:怎么理解设计师讲故事的能力?把设计传达出去都分几个层面?
时晓曦:首先是专业层面,是同行间的交流,你的东西做出来了,肯定会有很多专业人士看,专业上是否被认可?大家会看到你的设计思维与技巧。其次在大众层面,他们对设计的理解不深入,人们只关心第一眼的感觉会不会吸引他。第二个层面对设计师来说更难,因为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需要更多考量,产品在商业环境下的成功还要有些机缘巧合。
都说设计师是靠图纸和画面沟通,但我认为这只是基于设计师与同行的沟通,如果设计师的沟通局限在这个层面就很可惜。当涉及到把你的设计让其他人去理解时,不能拿图纸,不是图纸不重要,而是这个过程更需要设计师的品牌宣讲或销售能力。
站酷网:你们既与国内甲方合作,也会与国际品牌合作。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合作起来不同之处在哪里?
时晓曦:本质没有什么不同。甲方与甲方的区别在于他们怎么认识设计,他们怎么对待创新,对你的设计理念是否认同。
就设计成果来说,因为设计本身没有严格标准,依赖于甲乙双方对设计价值的认同度。能否与甲方达成合作,也取决于他们所处阶段,我会提前沟通。好多甲方其实并未想明白为什么要做设计,如果仅是听别人说设计很重要,这样可能会劝退他。
2-LA与NBA联合推出的NBA72周年纪念款篮球鞋。


潮流球鞋设计 ▼



站酷网:是否能分享些你与甲方沟通的经验?
时晓曦:我通常会让客户接受几个事实。企业是否处在适合做设计的阶段?设计需要品牌的长期投入,量变引发质变,长期投入才有口碑积累。另外不要神化设计,打造出爆款绝非百分百因为设计做得好。在他们已经理解上述几方面的基础上,我与客户沟通如何帮助他们解决设计层面、解决美观的问题,会与他们在「什么是好设计」这件事上达成共识。
我现在做设计很注重我的设计能让消费者看懂,品牌方花钱做设计,最终还是希望产品能多卖,归根到底需要的是与消费者沟通的能力,是讲故事的能力。
漫威钢铁侠灵感系列球鞋设计,脚背上的金属搭扣在穿脱过程中发出“咔他”的声音,穿脱盔甲般的氛围感瞬间拉满。



站酷网:设计可以从哪些层面为品牌赋能?
时晓曦:设计师帮助品牌建立影响力。我接触过的甲方,他们委托我做设计的核心诉求,都希望产品能变漂亮,让我们给它一个“美颜滤镜”,带给消费者更多愉悦。作为设计师,仿佛我是个特别厉害的“化妆师”,我能把你变好看,让大家接受你。这个过程,就是我去更合理、更巧妙地设计。
无论国内外,优秀设计师的思考都会回归设计本身。我们成为一个设计师的初衷,或者说我现在还一直做设计的初心,就是设计师喜欢美的东西,喜欢造型感,喜欢创造,享受将想法转化为图纸,再由图纸转化到现实生活中的过程。
现在很多设计师爱谈商业,并不是说我们要回避谈商业,但我喜欢纯粹一点。我们的团队,钻研设计的技术问题,钻研形态,钻研怎么将东西做得更美、做极致,这是我们开始学设计时内心的基本诉求,至今我都认为设计师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美。让人们看到、用到有美好的物品,提升人们对美的感知力,我认为这是设计师真正该做的事。
也许很多设计师会讲些别的东西,讲哲学,但那都只是好故事。回归做设计的本质,美感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也是设计师能带给企业和品牌最大的价值。
SanSui(日文“山水”)加湿器是与团队在抵达日本后,深受日本禅的启发设计而成,初衷是用简约设计提升人们生活的品质。灵感源于日本禅和简单物理原理,使用起来无需充电,任意摆放,只需将清水和精油从中夹缝注入,富士山与云朵造型的羊毛毡便会漂浮起来。随这款扩香器中水分蒸发,水位下降,云与山又落回木箱里。



站酷网:有什么好方法让你自己与团队保持旺盛精力和创造力?
时晓曦:做事要快,很简单。我经常与团队分享,这个问题没有任何捷径,也不玄幻,就是快。技术层面靠刻意练习,但逻辑上需要点破圈思维,不停尝试新方法。我不喜欢累自己,不喜欢熬夜,又希望每天能处理很多事。我会向年轻人学习新工具和新方法,我的生活和工作的很多创新思维都体现在这里。
站酷网:你曾说设计师需要关注自己可以在时代中做什么样的设计。后疫情时代,人们的需求,以及你门打造产品时关注与思考方面有所改变吗?
时晓曦:我们的团队在这两年在做事的流程上数字化程度更高了,一是疫情所限,以前做产品可以实体打样,拿在手里看,然后改进;现在往往只能通过虚拟方式解决一些问题,比如模拟打样。
人们的确会更依赖虚拟工具。今年所有人都在谈元宇宙。现在的趋势是人对现实的依赖比例会逐渐下降,相较于十年前,我们关注虚拟内容的比例提升了太多。变化一定是有的,虽然人的刚需永远是衣食住行,但人们获得体验到方式变了,比如购物过程大多在线上,比如我们做鞋,消费者现在买鞋试鞋,舒适度需要上脚试,但好不好看的问题已经能在APP上解决了。我们也在关注这些变化,我觉得设计师在这个趋势里做事情就好。
站酷网:现在的设计师普遍有很强的年龄焦虑,可以给大家一点建议吗?你对未来有什么计划和期待吗?
时晓曦:以前我总说设计师是“T型”人才,在有扎实的设计技能上,横向扩展,但现在觉得这个时代需要设计师不仅仅是“T型”,而是在“T型”基础上,还要能时时拥抱最新的技术,能将新技术应用进项目。
关于年龄的焦虑,我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每次我去交流,发现不少设计师在二十多岁就升职到总监,也有很多优秀的设计师,到了一定年龄就转行,不是说这样不行,而是仿佛真如网传一般,过了35岁,大家会慢慢刻意去回避这个职业。我刚到美国时,身边有很多四五十岁的人在做设计,和这些长辈交谈内容也是关于设计的。我做设计十几年,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算入门了,但依然感到自己处于需要孜孜不倦学习和探索阶段。
我每年做奖项的评审,都会观察社会对设计师的尊重,对设计的认可。在我看来,这些焦虑的成因是我们整个社会对设计这个职业的认可度不高。为什么日本每个设计领域都会有若干个大师?因为需要社会给予这个行业容忍度和机会。如果到了三四十岁就开始自我怀疑,我是不是混得不好?我是不是该转行了?我们这里几乎都没有五十岁以上的设计师了,这是件可悲的事!
也许现在我们的媒体会宣传报道一些设计明星,但几乎很少在讲什么是好设计,什么是好设计师这件事。怎么让整个社会去认可设计?怎么让大家觉得设计是值得为之奋斗的事业?还是需要行业里面的人去努力争取、去发声。
原计划今年12月举办却因疫情缘故而延期的计划,是将日本产品设计引进,在深圳做 GOOD DESIGN SELECT 设计展,会通过三个板块“历史”、“长寿”、“优良”将这些日本好设计展示在中国观众面前,希望大家能通过这场展览去思考“什么是好的设计?”。我们平时做项目,也尽量引导品牌方思考这些层面,就是会比较辛苦,但总要有人这么做。
站酷网:作为2022大设计奖的评审,你期望在比赛中看到什么样的作品?会更加关注作品的哪些方面?
时晓曦:对于什么是好设计有些基本东西不会变,即便是今天,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曾定义的“好设计的10个原则”(Ten principles for good design)也是成立的。好的设计也要在时代中去审视,它是否适合当下?有些设计过于先锋,也许在十年后人们会觉得它很厉害;而有些过去的设计今日再做就已经是过时了。
还有一类是“有趣”的设计。设计要解决问题,但不应仅仅停留在解决问题的层面,而是激发观者更多灵感与想象,哪怕它还不够完美还有提升空间。我每次看设计奖和展览,都期待看到那些具有启发性的作品。
我还希望看到设计师的专业度。抛开想法和创意,专业度体现在设计执行的每个环节,比如设计师想为观众呈现什么?从哪些角度呈现?图纸的字号、颜色、布局等等每一个细节的考量,这也恰恰是设计难点之所在,因为难以界定标准,也无法参考模板去执行。这两年总有人说追求这个太“成熟”了,我无法认同放弃对专业技术的追求,把东西做得在技术上过不了关的那种所谓个性的怪。专业能力是设计师职业的基础。
9月25日在站酷2021CUBE大会「2022大设计奖」启动仪式论坛,在数据崇拜的环境下,可以将设计价值的量化指标放在时间维度下,比如由设计赋能的品牌是不是更长寿。

专访主持:张曦
封面设计:海边的卡夫卡
关于大设计奖
大设计奖(原“站酷奖”)是由中国设计平台站酷网主办,旨在通过评选和表彰优秀设计作品及设计师,来引导人们更多以设计思维积极创新,共创美好的生活。
大设计奖搭建平台,分享设计成果,建立共创共识,以具备现实影响力的设计案例,生动鲜活的设计师故事为内容线索,串联起创作者、产业界、消费者、行业协会等社会各界关于设计价值的共同思考。让“设计”不再仅仅是设计师的工作,更是人人皆可使用的创新方法;让设计成为实实在在改善人们生活,引领创新进步的大设计。
本次大设计奖做了全新升级。报名方式上,新增“伯乐奖”,可以自己报名,也可以提名他人;新增不同商业领域的行业奖项、以及颁发给优秀行业机构的组织奖,并特别邀请了具备深厚行业洞察力和成功经验的商业评审,来进行各商业领域的佳作选拔。
2022大设计奖正在火热报名中,欢迎投稿~
点击链接进行申报:https://awards.zcool.com.cn/
申报截止日期:2022年3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