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纸本上开垦,为文化存根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北京/教育工作者/3年前/6990浏览
在纸本上开垦,为文化存根Homepage recommendation

设计,让漫漫时光醇厚如酒~


本期“大设计奖”(原“站酷奖”)专访文章,分享获奖嘉宾陈天佑关于设计的实践和思考。

 

2020“站酷奖”(现已升级为“大设计奖”)出版物类评审特别奖作品《瓯域寻狮录》

一本有故事的书,一场与故土文化的亲密对谈,一种文化自信的朴素表达。以随性洒脱的方式,记录瓯域石狮的踪迹,在轻与重之间,拉近人与文化的距离;在正襟危坐、高山仰止之外,探索现代人走近传统文化的新姿态。改造生活的同时,为变化着的时代寻找答案。

 

嘉宾简介:

陈天佑,浙江温州人,1999年始从事书籍设计工作至今,两届“中国最美的书”获得者,中国出版协会装帧艺术委员会委员,天佑书房书籍设计工作室设计总监,曾出版《寂寞求音——陈天佑书籍装帧设计》《瓯域寻狮录》等。

 



 

在纸本上开垦,为文化存根

——访2020站酷奖”出版物类评审特别奖得主  陈天佑

 

 

站酷网:此次获得2020站酷奖(现已更名为“大设计奖”)评审特别奖的作品《瓯域寻狮录》是个怎样的作品?作品从计划到完成耗时多久?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陈天佑:《瓯域寻狮录》是一本关于古老石狮子的书。温州地区古代称「瓯」,这部书就是在「瓯」这个地域去收录所有温州地区仍处在原始地的狮子。为什么叫「原始地」?我其实是想去记录狮子存在的哲学意义与其当地的人文特征,而只有仍处在当地的狮子,才是有功能与意义的。


这本书从计划到成书,大概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最初是有意无意地去拍,但从真正介入,到成体系地去摄影,再到最后的出版,就用了五年左右的时间。做这本书本身没有什么太大的挑战,最大的挑战其实在于过程中的坚持,如何将我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搜集这些狮子并坚持下来,是我觉得最大的挑战。但是,在记录的过程中,确实也碰到过一些小问题,比如,在拍摄过程中,我的收集范围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有时候开车一百多公里,到那儿之后却发现狮子已经没有了(可能是被盗或是被拆除);或者有些狮子是在一个很偏僻的地方,像坟头或是古寺等,这样的情况也是有的,所以很多时候就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但相对于能把这件事坚持下来,那些其实不算太大的困难,而且我自己也很喜欢以这样边行走边记录的方式去达成我的目的,我觉得这是我的一种修行的方式。



 

站酷网:《瓯域寻狮录》采用纸盒镂空函套、裸脊锁线胶装、切口磨边,还插入了手帐式的文字和插画,这样设计的作用是什么?

 

陈天佑:这本书创作之初呢,大部分时间是在记录、拍摄,往各个村里或各个地区去跑,2017年才真正进入这本书的设计工作中。在设计时,我想尽量摈弃「设计」的痕迹,希望做一本相对朴素的书,不想有太多的设计感,不想让别人一看就知道这本书与设计师有关。于是我在构思这本书的时候,就提醒自己要朴素一些,平实一些,减少设计对这本书的影响。所以,你们现在看到的书,其实是我做了很多减法之后的效果。最终我只希望呈现一种厚重、随意的感觉。因为书本身的篇幅比较多,所以那种厚重感呢,是自然而然存在于这本书的体量之中的。


此外,每次在设计之前,我都会首先设想这个作品如何从手里递出去,观者第一眼看到它的感受会是什么样的,等等,这是我的设计习惯,是我最先要考虑的。由于这本书的设计也包括外面的纸盒函套,为了把书的厚度做到极致,我使用了非常厚的瓦楞纸,是做纸箱的那种纸。其实,它的质量是非常差的,印刷厂在做纸盒时就碰到一些问题,因为这个纸过于柔软,所以做冲板时纸盒特别容易被挤压变形。但其实,这也是我想要的效果,纸盒上的褶皱增加了沧桑厚重感。还有你谈到的所有这些工艺,其实都是在营造一种感受,还有这个裸线装,是为了尽可能地把书摊开,提供更加宽阔的视觉空间与柔软的手感。然后,书口磨边是为了模拟岩石的质感,营造一种微妙的氛围和气质。


你提到的手帐,其实就是我的另一个设计思路。这本书以一种笔记式的叙事方式展开,所有的设计最终都归于一种随意、凌乱的记录方式,因此你会看到中间插入的手工纸,跟整体风格的融合度非常高,很顺其自然。这张纸呢,是我亲自制作,用普洱茶反复染色揉制而成。我做这些的目的呢,归根结底就是通过这种笔记、手帐的方式,让读者原原本本地感受我所经历的,看到我所想要与他们分享的。




站酷网:藏书票也是别具一格,跟整本书的主题一脉相承又有不同,请具体介绍一下!


陈天佑:嗯,藏书票原先是没有想过要做的。后来呢,因为平时也做过藏书票,我就想给我自己的书也做一张藏书票,留一个纪念。但是,一直想不到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后来呢,想起2015年去德国的时候,在莱比锡书展上认识的德国朋友Aill先生,他是一位非常有特点的版画艺术家。当时看到他的作品,我就非常喜欢。所以,2017年做这本书的时候,就想请他为我的书设计一张关于「狮子」的版画藏书票。于是就联系他,他也很高兴地接受了我的委托。当时我找了一些我们当地石狮子的原型图发给他,没有限制他在创作上的自由度,而且我们在语言沟通上确实没有办法将我的想法更多传递给他,所以完全不去限制,也是希望能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狮子展现出来,这会是一次很有趣的文化试验。


之后是多次沟通及后期创作,大概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当我收到他的作品的时候,心里非常激动。他的作品正是我想要看到的样子,结合德国艺术家的文化观念表达出来,融合到我这些狮子的形态中。西方文化视角之下的中国神兽,就是这个狮子最终呈现出来的样态,它是一种类似于海兽的样子,你看它的石墩,其实已经不是原来那个石墩了,而是几根罗马柱。还有狮子的绣球,也不是绣球了,而是用一种毛球替代了,因为这个绣球对他们来说可能理解不了,所以用毛球来替代。其他包括狮子的形态等,都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呢,它又符合我们对于狮子的一种大体的认知。总之,这种文化的差异,为这本书增添了很多趣味,文化的碰撞产生了非常丰富的内涵表达。


 


站酷网:书中“实体狮”和“手绘狮”相映成趣,这个创意是怎么产生的?想要表达什么?


陈天佑:手绘狮其实是为全书的风格考虑,我想用轻松、写意的方式,以手帐和笔记本的风格呈现。还有一点,因为我本人不是文博专业的,对于文物保护的认知其实是有限的,我不想以我的非专业表述影响别人,所以书中除前言、后记之外,便没有试图用文本去解说,我只想作为一个忠实的记录者,把它们记录下来。因此,用手绘或者一些手写的文字,是为了模糊信息传达,表达己见的同时,不左右别人。再着呢,从设计角度考量,这种方式除了更适合这本书的风格,还能补充整本书的一些信息的不足。总之呢,我希望这本书整体不产生除了前言、后记之外的任何可读性文本,但是呢,仍然要保留一些我个人的看法。因此,这本书是作为一种记录的方式,一种载体的功能呈现出来的。


另外,从几何构图的角度来说,满眼的石狮子雕像,呈现出的是一种块面黑白关系;而手绘的融入,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用点、线破除了整体这个块面的呈现方式。于是,原本一个很深沉、很深刻的话题,就显得不那么沉重了。书中手绘的部分是我和我的儿子一起画的,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有时他会跟我一起去记录拍摄,对孩子来说会很辛苦。回来之后,他自己会画一些,于是我就把他的作品也放到这里,最后我反而觉得,他画的狮子更加天真,线条很有趣味,也为这本书营造了一种轻松写意、浑然天成的状态,这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表达方式。

 



站酷网:书中的石狮子都是你亲自发掘的地方特色,它反映了南方石狮文化的哪些特性?在采风过程中还有哪些与创作有关的收获?


陈天佑:中国的狮子文化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因为在中国,其实是没有狮子的。最早的狮子是由西汉进贡到中国的,从那时开始,中国才慢慢衍生出非常非常多的狮子形象。我经常思考虎,同样是猛兽,但虎在中国的普及度却远不如狮子,而且形态变化也远不如狮子多,这是一个很奇特的事情,也许是因为狮子本身呢,具有非常多样的可被解读性,综合了非常多的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通过狮子的形态表达出来,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质,有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石狮子身上的很多特征,比如太阳纹、发髻、绣球,还有飘带,都代表着生命的愿景。江浙,或者整个南方地区,它的石狮文化是区别于北方的。北方的石狮子大多有皇家气质,高大威武。而南方狮呢,就没有这样的特征,它们的体型更小巧,在温州能看到的最大的狮子,不会超过两米;也更可爱,有很多会有类似家畜的特征,比如猪、牛等。因为人们的一种精神需求,它已经不再是展现皇权,而是代表着农耕文化的特质,被赋予了一种丰衣足食的生存愿景,更贴近底层人文特征。这些都是我在采风时的体会,采风更像是我修行体悟的方式。




站酷网:关于故乡本土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随着更多人才投身进来,未来还有哪些可能?当前的流行文化能否也发挥一些作用?


陈天佑:我对本土文化的态度,反而不是希望它“走出去”,我倒是希望每一个群体、每一个族群可以更好地传承自己的文化,比如说语言,民族的东西自然是构成世界的一部分,你只有传承了自己的文化特征,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我也希望有更多人投身进来,但不是向外去求,而是自我传承,把自己的文化继承好,这样才是最好的方式。流行文化其实也是一种载体,既是流行的,必定更具包容性,更能被众人接受。通过流行文化呈现出来,也会有更多的人去追随它,去模仿它,从而最大限度地展现它的价值。但是呢,我还是希望所有的文化能够平和一些,能够有一个个体的独立性,这样的话,文化会更纯粹一些;如果没有它的独立性,即使走出去了,也会失真。

 


 

站酷网:你一直对弘扬故乡本土文化兴趣浓厚,这股动力来自哪里?未来有什么计划?


陈天佑:是的,其实也谈不上动力,因为我本身就生活在家乡的文化脉络里,我对这种文化衍生出来的很多物件及其载体,就有非常深厚的情感,特别感兴趣。接下来其实是想做寻狮的第二季,但第二季跟本土的又没有关系,我会去记录拍摄福建的狮子。我的想法是,用自己的书抛砖引玉,让所有喜欢狮子的人去记录这些狮子,因为它们可能不久都会消失,当然,消失的可能不是它们的物态,而是存在于它们背后的精神信仰,所以我希望通过我个人微小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守护自己的故土文化。

 


 

站酷网:你的作品中不乏孤本,就你的体验来说,同样是纸本创意,商业化创作和自由创作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陈天佑:对,是有一些孤本,因为很多创意需要自己手工完成,不可能做很多,只能以试验的方式手做几本。关于商业与自由创作,其实是每一个设计师都经历过的,大家都明白,商业化的创作和自由创作,最大的差异是自由意志的问题,自由创作可以完全由我的意愿与想法来创作,以最大的域度去实现它,这一点在商业创作中肯定是缺乏的。商业创作需要考虑客户的想法,还要考虑具体的题材、项目和自身创作之间的契合度,这些都是很大的不同。

手工书《年节习俗考全图》,© 陈天佑



 

站酷网:在纸本创意的实践中,你如何定义心目中的“完美”作品?在接近完美的过程中,你有哪些心得?


陈天佑:我认为的完美作品呢,不一定是一个呈现出来的东西,而是你能从中看到设计师完整的一个思辨过程,它最终呈现的,是设计者对设计的理解。纸本设计是很多学科与意识形态的结合体,要获得观者共鸣,首先取决于思维的高度,取决于认知的高度,进而呈现出来。

 

 


站酷网:2021年开始「站酷奖」全新升级为「大设计奖」,强调“大设计”概念,你对“大设计”这个词如何理解?


陈天佑:“大设计”,应该是站在一个更高更宽广的角度兼容并蓄,每一个人对设计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不论是从哪个角度或域度都能被包容。

 

 

 

站酷网:站酷一直致力于“让设计更有价值”,在你看来,让设计更有价值的方式有哪些?你是如何探索和突破设计在工作中的边界?


陈天佑:我觉得设计本身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启迪大众美学。设计是属于实用美学的一个范畴,设计者的审美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审美高度。帮助提高社会美学认知,实现设计者的自我价值,其实也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我对于设计的探索,坚持自己的审美价值,我一向认为这是设计者的价值与责任。

 


 

站酷网:2022年度“大设计奖”已进入了紧锣密鼓的征集期,你最想对大设计奖组委会说些什么?想对跃跃欲试的设计师们说些什么?


陈天佑:希望多多发掘设计师灵性的光辉,希望设计师及行业越来越好!




专访主持:许馨文、刘霜

封面设计:小树





关于大设计奖

 

大设计奖(原“站酷奖”)是由中国设计平台站酷网主办,旨在通过评选和表彰优秀设计作品及设计师,来引导人们更多以设计思维积极创新,共创美好的生活。


大设计奖搭建平台,分享设计成果,建立共创共识,以具备现实影响力的设计案例,生动鲜活的设计师故事为内容线索,串联起创作者、产业界、消费者、行业协会等社会各界关于设计价值的共同思考。让“设计”不再仅仅是设计师的工作,更是人人皆可使用的创新方法;让设计成为实实在在改善人们生活,引领创新进步的大设计。


本次大设计奖做了全新升级。报名方式上,新增“伯乐奖”,可以自己报名,也可以提名他人;新增不同商业领域的行业奖项、以及颁发给优秀行业机构的组织奖,并特别邀请了具备深厚行业洞察力和成功经验的商业评审,来进行各商业领域的佳作选拔。



 


2022大设计奖正在火热报名中,欢迎投稿~

点击链接进行申报:https://awards.zcool.com.cn/

申报截止日期:2022年3月25日




55
Report
|
56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Segway E3 Pro|Own Your City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ZAOV|各[苹]本事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人物专访|大咖是怎么炼成的!
人物专访|大咖是怎么炼成的!
人物专访|大咖是怎么炼成的!
人物专访|大咖是怎么炼成的!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文章
文章
文章
文章
作品收藏夹
文字讲解
文字讲解
文字讲解
文字讲解
作品收藏夹
方向
方向
方向
方向
作品收藏夹
学习
学习
学习
学习
作品收藏夹
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