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动效——icon动效设计方法论
分享一下我在动效学习过程中沉淀的方法论,本篇文章主要分享icon动效设计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前言
关于动效方面的文章有很多,有讲动效质感的、也有讲动效基本原则的、还有讲动效如何和开发对接的,但具体落实到UI上的动效方法论却很少有人提及。比如icon动效该如何设计、下拉刷新动效有哪些思路和方法、Loading动效有哪些使用场景、页面切换动效的设计原则是什么等等。本篇文章主要分享icon动效设计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目录
一.目的
二.使用场景
三.建议时间
四.思路和方法
五.案例实操
六.结语
一.目的
在交互过程中,app内各种图标都会随不同的事件发生不同的转换,跟传统的静态图标相比,动起来的图标能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增加惊喜感
二.使用场景
1.切换功能
将两种不同功能的图标连接起来,在两个图标之间转换表示它们已链接,通过按下一个图标使另一个图标可用。比如播放图标和暂停图标的切换、导航图标的切换。

2.切换状态
两种或多种状态的切换。比如安卓手机下拉菜单,打开或关闭某一个功能菜单时,图标的状态变化,会带来更流畅的交互。

3.需要强调
通过图标本身的动态变化来强调被选中的图标。比如导航栏图标之间的切换,选中某个图标的时候,该图标会通过动态变化来表示已更改状态。

4.需要正反馈
好的产品会通过正反馈动效与用户建立联系。比如点赞动效、五星好评等等。

三.建议时间
1.简单动画与复杂动画
根据图标的强调级别来决定使用简单动画还是复杂动画。
简单动画:在不需要强调的图标上可以使用简单的动画。比如淡入淡出、缩放或旋转等等。

复杂动画:复杂的动画可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并且为重要图标增添趣味性。

2.谷歌(Material Design)建议的动画时间
过渡动画越复杂,它需要的持续时间越长,关于“功能过渡”的动画形式,谷歌给与了建议的动画时间:
① 简单动画:100ms
② 中等动画:200ms
③ 复杂动画:500ms

3.一组图标动效
一组图标的动效可以延迟出现,以表达逐步递进的感觉。

四.思路和方法
1.基本属性调节
这是最为普遍也最为简单的一种图标动效思路,包含了位置、大小、旋转、不透明度等。把这些动效做好图标就已经比较出彩了。

例:用了缩放、位置的属性。

2.路径重组法
将图标的路径进行重组,构成一个新的icon,但是需要观察好两个图标路径之间的关系。比如“添加图标”先转换为两条竖直的路径,再重组成“关闭图标”。

例1:“音量图标”的两条圆弧路径重组成“静音图标”。

例2:“菜单图标”的三条路径重组成“关闭图标”。

3.点线面链接法
此方法适用于同类别图标之间的转换,比如“圆形图标”转换成“方形图标”时,可以用点作为介质,圆形先转换成一个点,再通过这个点转换成方形。同理,“A面性图标”转换成“B面性图标”时,可以用线作为介质,“A面性图标”先转换成一根线,再通过这根线转换成“B面性图标”。

例1:“搜索图标”先转换成一个点,再通过这个点转换成“关闭图标”。

例2:底部导航栏图标被选中时,由点转换成线性图标。

4.遮罩法
两个图标之间相互转换时,可以用其中一个图标作为另一个图标的遮罩,也就是边界,当这个图标放大的时候,因为另一个图形作为遮罩的缘故,转换成了另一个图形的形状。思路很简单,却有一点局限性,两个图形必须是包含关系。

例1:线性图标之间的遮罩。

例2:面性图标之间的遮罩。

5.分裂融合法
分裂融合法适用于其中一个图标是一个整体,另一个图标由多个分离的部分组成的情况。

例1:“菜单图标”的三条线融合在一起,形成“关闭图标”。

例2:“点赞图标”的左右两部分融合在一起,形成“位置图标”。“位置图标”内部进行融合,形成“闹钟图标”。

6.图标特性法
根据不同图标之间的特性来做动效,比如书翻页、水滴落下、铃铛摇动等等。这样的动效不仅能让图标变得有趣而且更具有意义。

7.避免过渡使用
图标的点击动效大多数都是重复的动效,所以在设计时,要避免“用力过猛”,会引起用户的审美疲劳。比如下方的菜单点击和关闭动效,就属于“用力过猛”,要杜绝(❌)

五.案例实操
1.背景
为底部导航栏图标设计动效,目的在于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增加用户点击图标时的趣味性和惊喜感。

2.使用场景
因为是底部导航栏图标,每个图标有选中和未选中两种状态,同时希望增加用户点击时的趣味性和惊喜感,带有一定的强调特性。所以这里的使用场景为切换状态和需要强调。
3.思路和方法
首先对图标的两种状态进行分析,拿“首页图标”为例。
未选中状态:灰色线形图标。
选中状态:蓝色线形和面形结合的图标。
差异点分析:选中状态和未选中状态相比,①图标的外轮廓造型没有变化,描边颜色由灰色→蓝色,②图标内部多了两个元素,一个是浅色的房子图形,一个是深色的半圆形。

思路和方法:由差异点分析可以看出,图标选中状态和未选中状态相比,主要有两个变化的点。
针对变化点①,可以采用点线面链接法,即灰色轮廓先转换成一个点,再由这个点转换成蓝色轮廓。

针对变化点②,浅色部分的图形可以采用遮罩法,即浅色图形以圆形作为遮罩,出现的时候带有一定的弧度。由于前面已经采用了点线面链接法和遮罩法,为了避免视觉上看起来混乱,所以深色部分的图形用基本属性调节就好了,即不透明度和旋转的属性。

时间:这个图标动效属于复杂动画,根据谷歌对于复杂动画时间的建议,时间应该>500ms,将变化点①和变化点②组合在一起,并对整体动效节奏进行调整,最后动效的时间为850ms。

4.整体效果
对其他四个图标如法炮制,整体效果如下。

六.结语
icon动效设计方法论在这里就分享完了,希望对大家做icon动效设计能提供一些思路和帮助。目前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重视动效设计,但苦于没有相应的方法论作为理论支撑。接下来有时间我会继续和大家分享其它类型的动效方法论,比如下拉刷新动效方法论、Loading动效方法论、页面切换动效方法论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