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设计中常用设计模型方法论

Recommanded by editor
上海/设计爱好者/3年前/4087浏览
UI设计中常用设计模型方法论Recommanded by editor
peipeiya_

本篇文章主要是学习和汇总UI设计中常见的模型方法论,嘿~做一个爱学习的搬运工~~

做设计的时候如果只是依赖设计感觉,在输出设计观点的时候,就会缺乏理论支撑从而无法说服别人,所以,了解一定的设计模型方法论,可以让你的设计更加有理有据,同时设计师在思考设计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一些设计模型帮助我们开拓思维,突破瓶颈。

「概念」

艾森豪威尔法则又叫十字分析法则四象限法则。创始人艾森豪威尔,源自艾森豪威尔的十字时间计划:画一个十字,分成四个象限,分别是重要且紧急的,重要不紧急的,不重要紧急的,不重要不紧急的,把自己要做的事都放进去,然后先做最重要而紧急那一象限中的事,这样以来,艾森豪威尔的工作生活效率大大提高。

「使用场景」

新产品需求的规划排期

功能开发和缺陷解决的优先级排序

确立产品下一次迭代优化的重点和方向

日常工作的排期和处理先后顺序

「概念」

G是指Goal目标、S是指Signal表现、M是指Metric指标,GSM分析法是一套从谷歌传出来的问题分析方法,首先确立明确目标,推导可能发生的行为或现象,最后落实到数据指标上。

「场景案例」

目标:公司希望产品今年可以占领更多市场份额

落实到表现上:目前公司产品用户量低于竞品,活跃度不高

落实到指标上:我们需要提高用户转化率、宣传力度与运营活动频率。

接下来公司就可以根据具体的数据指标进行相应的策划,这一套方法实际上就是将一个较大的、不易入手的目标逐渐分解降低难度,根据现象依据判断背后相对应的数据指标,以数据指标作为下一步策划依据,使后期策划行动与任务分配更加细化。

「概念」

5W2H分析法5W是指:Who、When、Where、What、Why,2H是指How、How Much;又叫七问分析法,是二战中美国陆军兵器修理部首创。简单、方便、易于理解和使用,富有启发意义,广泛用于企业管理和技术活动,对于决策和执行性的活动措施也非常有帮助,也有助于弥补考虑问题的疏漏。

「使用场景」

对场景和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
有助于完善用户故事的描述
弥补考虑问题时的疏漏

「概念」

STAR法则,是情境(situation)、任务(task)、行动(action)、结果(result)四项的缩写。STAR法则是一种讲述自己故事的方式,或者说是一个清晰、调理的作文模板。是常常被面试官使用的工具,用来收集面试者与工作相关的具体信息和能力,合理运用次法则,可以轻松的对面试官描述事物的逻辑方式,表现出自己分析问题的清晰性、条理性和逻辑性。

「使用场景」

对于场景和业务流程进行梳理
有助于需求调研收集、完善用户故事的描述
规划和明确产品的关键功能


「概念」

SMART分析法(SMART analysis)就是管理科学技术的名词,在制定目标的时候所应该遵循的五项原则。按照5个维度,对去任务或者项目进考核目标和考核标准的思考。 S:具体项(Specific) M:可度量(Measurable) A:可实现(Attainable) R:关联情况(Relevant) T:时限(Time-based)

「使用场景」

明确任务的边界范围
确定产品功能的需求实现效果
参考制定工作任务项规划

「概念」

所谓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容部优势、劣势、外部的机会、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加起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S是优势(Strengths)、W是劣势(Weakness)、O是机会(Opportunities)、T是威胁(Threats)等,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及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结合

「使用场景」

竞品分析
自身产品的战略规划
制定核心功能方向

「概念」

MECE分析法,全称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也就是对于一个重大的议题,能够做到不重叠、不遗漏的分类,而且能够借此有效把握问题的核心,并解决问题的办法。

该方案重点在于帮助任分析人员找到所有影响预期效益或目标的关键因素,并找到所有可能解决办法,而且它会有助于管理者进行问题或解决方案的排序、分析,并从中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


「使用场景」

对场景/用户/业务等分类拆解和梳理
分析事务的各项因素及核心因素

「概念」

工作分解结构,全称Work Breakdown Structure,简称WBS。WBS的过程,是把一个项目按一定的原则进行分解,项目分解成任务,任务再分解成一项项工作,再把一项项工作分配到每个人的日常活动中,知道分解不下去为止。即: 项目→任务→工作→日常活动 。

工作分解结构以交付成果为导向,对项目要素进行的分组,它归纳和定义了项目的整个工作范围,每下降一层代表对项目工作的更详细定义。WBS总是处于计划过程中的中心,也是制定进度计划、资源需求、成本预算、风险管理计划和采购计划等的重要基础。

「使用场景」

明确项目任务的边界范围

梳理工作事项,制定工作进度计划

确定阶段性的可交付成果

「概念」

“用户体验五要素”概念出自AJAX之父Jesse James Garrett编写的《用户体验要素》一书中,。对产品设计进行5个层级的划分,从“抽象”逐步到“具体”: 战略层:对应产品目标,用户需求。战略是对目标,需求的商业化方案的归纳。 范围层:对应产品的信息和功能点,涉及到产品的侧重点和取舍。 结构层:对应产品的实际落地,产品在这个层面开始具体化。 框架层:对应产品具体内容的呈现,产品进一步具体化,落实到界面。 表现层:对应产品的视觉传达和交互体验,是产品的美化。

「使用场景」

对工作计划进行阶段化梳理

产品的全流程过程的协作中都可参考

「概念」

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结构是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包括人类需求的五级模型,通常被描绘成金字塔内的等级。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这种五阶段模式可分为不足需求和增长需求。前四个级别通常被称为缺陷需求(D需求),而最高级别称之为增长需求(B需求)。1943年马斯洛指出,人们需要动力实现某些需要,有些需求优先于其他需求。

「使用场景」

对于用户需求、用户痛点的分析

「概念」

KANO 模型是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 Kano)发明的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的影响为基础,体现了产品性能和用户满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根据不同类型的质量特性与顾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狩野教授将产品服务的质量特性分为五类:

基本(必备)型质量——Must-be Quality/ Basic Quality

期望(意愿)型质量——One-dimensional Quality/ Performance Quality

兴奋(魅力)型质量—Attractive Quality/ Excitement Quality

无差异型质量——Indifferent Quality/Neutral Quality

反向(逆向)型质量——Reverse Quality,亦可以将 'Quality' 翻译成“质量”或“品质”。

前三种需求根据绩效指标分类就是基本因素、绩效因素和激励因素。

「使用场景」

需求调研和需求分析 需求分类、需求优先级迭代规划 产品上线后的反馈验证参照 (注:C端的用户需求和B端用户需求会有差异。因此,常用于C端产品的需求分析方法论的KANO模型并不能直接用于B端产品。)

「概念」

PDCA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 沃特.阿德曼.休哈特提出的,有戴明采纳、宣传、获得普及,所以又称戴明环。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和方法依据就是PDCA循环。PDCA循环的含义是将质量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即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在质量管理活动中,要求把各项工作按照做出计划、计划实施、检查实施效果,然后将成功的纳入标准,不成功的留待下一循环去解决。这一工作方法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也是企业管理各项工作的一般规律。

「使用场景」

敏捷项目Scrum模式或MVP产品的规划、设计、开发 对于需求缺陷的跟踪流程 需求的优化和迭代

「概念」

分析获客增长的,也称为漏斗模型。 Dave McClure 在2007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解释了实现用户增长的5个指标,分别是: A:获取(Acquisition) A:激活(Activation) R:留存(Retention) R:收益(Revenue) R:传播(Referral);

AARRR模型指出了两个核心点:

1.以用户为中心,以完整的用户生命周期为线索;

2.把控产品整体的成本/收入关系,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远大于用户获取成本(CAC)与用户经营成本(COC)之和就意味着产品的成功。

「使用场景」

理解获客和维护客户的原理 根据跳转情况验证用户体验细节

「概念」

基于三个维度,分析客户消费行为特征。 R:最近一次消费 (Recency) F:消费频率 (Frequency) M:消费金额 (Monetary)

简单地根据三个维度高低划分进行的客户分类:

1、重要价值客户:R近、F频次和M金额都很高,超级的忠实客户,重点维护的VIP。

2、重要保持客户:R远、F频次和M金额都很高,说明这是个一段时间没来的忠诚客户。

3、重要发展客户:R近、M金额很高,但F频次不高,忠诚度不高,是潜力用户。

4、重要挽留客户:R远、F频次不高,但M金额高,是将要流失或者已经要流失的用户。

「使用场景」

根据不同维度的多级指标对客户进行更细分的分类 完善用户画像或用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双钻模型主要分为4个阶段,主要是发现期、定义期、发展期及交付期。前两个阶段我们可以把它定义成做正确的事情,也就是在找准做设计的方向,第二个阶段就是把事情做正确,就是要把设计落实到点子上,避免偏差。

双钻模型由英国设计协会提出,是⼀种设计师所使⽤的思考模式。该设计模型的核⼼是:发现正确的问题和发现正确的解决⽅案。⼀般应⽤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需求定义和交互设计阶段。

双钻模型主要分为4步,主要是发现期、定义期、发展期及交付期。前两步可以定义为第⼀个阶段:做正确的事情,找准做设计的⽅向,后两步为第⼆个阶段:把事情做正确,把设计落实到点⼦上,避免偏差。


「使用场景」

一般应用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需求定义和交互设计阶段,教我们如何对未知的可能的事物进行探索,一步步到达已知的理应的层面。

67
Report
|
355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教程
教程
教程
教程
作品收藏夹
体验设计原理
体验设计原理
体验设计原理
体验设计原理
作品收藏夹
方法
方法
方法
方法
作品收藏夹
ui设计
ui设计
ui设计
ui设计
作品收藏夹
设计分析
设计分析
设计分析
设计分析
作品收藏夹
ui图标设计感受
ui图标设计感受
ui图标设计感受
ui图标设计感受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