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10原则》复盘

武汉/设计爱好者/4年前/744浏览
《交互设计10原则》复盘
Lelusen

最近学习了沐风前辈的《交互设计原则解析》视频课程,并进行了21天打卡练习。我结合自己理解进行复盘整理和大家分享交流下~~



✏️  我理解的“容错性”主要分3个阶段——操作前的引导预防、操作中的提醒纠正、操作后的帮助解决

设计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可能出错的全流程,也包容用户出错的行为,并在出错时依然保证功能流程的顺利进行,使产品“好用”。


1、置灰错误选项。

置灰不可操作项或“已读”项(这对用户而言方便预防自己重复点击,虽然不属于“错误”。)

案例:飞猪火车票购买的界面,不可购买的日期置灰;小红书的商品购买面板,无货的置灰。


2、将操作设置复杂。

谨慎操作、二次确认;警示“删除”类危险操作;

比如黄油相机App的个人主页,退出会二次确认“是否保存”。很多app都有类似处理。

此处的“二次确认弹窗”避免了用户“忘记保存”时的误操作。


🔔 补充思考:这里的弹窗只是询问“是否退出”,但出错的本质是“是否需要保存”。那么其实可以进一步简化步骤——

这和我们在关闭设计软件时弹出的提示窗同理,抛开误点,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目标就是要“退出”,无论“是否保存”最后都还是想退出,所以最好是在提供“保存”选择的同时,也不耽误我退出~而黄油相机的做法则是得先“取消”来关闭这个弹窗,再去点右上角的“保存”,稍微有点麻烦。


3、设置明显限制。

如:支付宝验证码的位数限制,手机解锁的密码位次。


4、展示提醒信息。

多见于填表单,如输入框中的占位提示文字;或者陌生功能的引导说明。

举例:个税app的表单;eagle图片信息填写。



用户正在进行操作,在还没有完成操作、造成结果的时候,软件可以对用户进行预提醒。

可分为「实时提醒」和「间歇提醒」。

1、实时提醒

实时提醒不需要考虑用户动作何时结束,在用户动作进行中提醒,比如文本输入的实时纠错、字数统计。

举例:微博app

发微博时字数统计(默认140字结点,超过400字就提示可转为文章,超过5000字符必须转为文章),超过5000字后字数变成负值。比如-4表示超出4个字符,辅助提示用户删减多少字数才能正常发送。


2、间歇提醒

间歇提醒相对实时提醒则会有一个主动触发点。比如,在填写表单的过程中,输入框失焦瞬间进行校验和报错(提示“昵称已被注册”、“手机号输入错误”等),或者点击「提交」按钮后报错。

以站酷的登陆任务为例(其“操作中”,是开始填信息到成功登陆之间的过程),填写后反馈“账号未注册”。当然,一般来说单个输入框完成后立马给提示,会比全部填完、点击“提交”后再提示的体验更好。


1、连续操作:任意回退。

比如编辑类软件的“历史记录”、美图类应用中不断撤销到上一步。

举例:黄油相机、CAMERA360的照片编辑操作中,均提供了可连续回退的功能(但后者比前者还多了“重做”)。

2、毁灭性操作:一步回退。

多见于删除后弹出有“撤回”按钮的toast。

举例:在Eagle应用中,①删除图片后会立即浮出“操作成功”的Alerts,且带有【撤销】按钮;②在文件信息栏处删除其文件夹归属也会有同样反馈。


3、发生错误:展示状态+解决方案。

比如空状态页说明“网络故障”的同时也提供“刷新”按钮重试。






✏️「交互一致性」体现在各种页面控件布局、操作交互的一致性、页面的跳转逻辑的一致性,总而言之即“行为的一致性”——指人们的行为倾向于和过去的行为与判断相似。

「交互一致性」和「视觉一致性」往往有交叠,毕竟视觉会影响认知,认知影响操作。


1、建立稳定的“预期”,降低用户对界面的学习成本。

2、加强对产品品牌的辨识度、可信度。

3、提高设计师工作效率。

    a)保证不同设计师方案的一致,易于交接上手

    b)复用资源,降低设计成本

    c)开发同事可以提高开发速度


1、界面排版。使认知和习惯保持一致。

比如不同版块使用统一的列表布局形式。

举例:黄油相机app中,首页【滑一滑】和【模板】页都使用了瀑布流的图片布局结构,且单元的头像名称、图标的结构样式也保持一致。(另外,个人中心和设置页中「喜欢的照片」也保持了这种布局一致性。)



2、交互控件:相同按钮呼出相同的控件,符合预期。

举例:黄油相机中的“更多”操作。

首页「关注」的动态列表、活动页乃至「我的」页面,右上角都有“更多”图标。且点击后浮出统一的“分享和更多操作”的控件面板。根据对象属性,承载的功能或有不同。


3、多终端的体验。跨平台的使用,切换无压力。

(参考文章:多终端一致性设计

iPhone、iPad都归于移动端的使用,交互模式以屏幕触摸为主;Mac上客户端和网页版则为固定使用、交互以键鼠操作为主。不同终端的设计,往往会根据设备本身的特点(如屏幕尺寸、显示方向、交互形式等)来做布局、触控以及形式的优化。


以百度网盘为例:

百度网盘|Mac & Web

Web版更新后和客户端的一致性更高了。核心功能的层级布局、信息显示、操作形式大体相同,但Web版还增加了“选中文件夹预览内容”模块,比客户端更方便。

两者的选中对象后,顶部按钮组都对应显示出更多操作,也可鼠标右键调出“更多”菜单,符合用户的心理预期;但图标表现、鼠标悬浮聚焦样式等有区别,大概是客户端还未优化(这么一对比我更偏爱Web,视觉感受也更好;客户端目前体验较差。)


百度网盘|iPad和iPhone

相对于电脑端,移动端提供了更多服务、工具整合。

iPhone 和iPad HD版首页的智能化卡片布局保持一致,但比起iPhone中的单列顺排,iPad HD版还充分利用了自身的大屏空间设计为二分栏,并有横竖屏适配。(PS:iPad上“管理我的首页卡片”在显眼处,而iPhone上却放在了页面最底部,隐藏得比较深,我之前都不知有这玩意儿 =_='')


4、文案。

文案的风格和表意要保持统一。(参考:设计师要懂的微文案设计

举例,最右和哔哩哔哩漫画用户主体为年轻人,调性偏趣味活泼,或耍贱卖萌,或中二气氛浓烈。这类产品的缺省页往往是以逗趣文案搭配上各自俏皮的IP形象动作,情绪表达、画面感较强;文案多带语气词,以及某些字符小表情和情绪标点符号(如声音拖尾的“~”符号和感叹号)。除了视觉风格,最能直接传达信息和情感的就是文案,其实目前我们对文案情感的把控可能没有很严格,会先强调表意明确;而且毕竟是传递普适内容,一般不会用“特点太过”的文案说明(比如文言文),得保证大多数用户都能接受和理解。另外,产品对应语言不多的情况下(比如只有中文版),文案构思起来比较容易,若是要考虑多语言情况,则还要受到各地语言风俗习惯、长短适配的限制。


🔔 也有特殊情况。不遵守一致性时,需要有充足的理由。比如为了满足某种特定需求进行取舍,在一致性和功能考量之间做平衡。“一致性并不是枷锁”。




优秀的设计会通过易理解、表意准确的意符,将产品的目的、结构和操作方法清晰得表达出来。

不同的意符,表达出的操作方式的提示不同。现实中我们会根据产品的构造特点去旋转旋钮、上下拨推电闸等等,App中也往往对应现实情景做交互控件。如下图,我们能清楚识别出是“点击”开关还是“滑动”调节。

意符可以简单记为“表达意思的符号”。光看汉字我一开始把它对应成了“图标icon”,但其实意符(Signifier)包含图标。(参考文章:App中的交互手势和意符设计)。

✏️ “意符”是能告诉人们正确操作方式的任何可感知的标记或声音,文案、图形、引导等都可归于这个范畴。正确的意符,表达正确的“示能”,让人容易理解产品的用法并能做出正确的操作(达到“Don’t let me think”),反之则让人疑惑甚至出错。


关于意符,此处强调文案的重要性。我们在设计时一般会注重图标、页面结构等的表现,其实相对其他视觉元素,文案始终是最为“保底”的辅助说明方式。用图标难以明确表达时,尤其需要文案上场支援。(同样可参考:设计师要懂的微文案设计

1、清晰表达信息。以弹窗上标题、按钮文案为例,是否有歧义。

2、展现产品个性。比如卖萌风格、趣味性。(见「一致性」中文案部分列举的最右、bilibili漫画案例)。


结合案例来理解——

正确的意符|潮汐App:

1、「小憩」在定时操作时,随着滚动变换数字,下方小字会对应提示“闹钟将于xxx时间响起”,提供了明确的辅助信息,让用户更直观知道操作的结果。

2、开始“小憩”后,首页原本的「中午好」文案变为了「正在小憩」,标识出明确的状态信息;

3、「关闭」时需长按(避免误触),按下时在按钮上方给出了“进度条”来告知用户“需长按多久”。


失败的意符|米家app的空调定时:

说到失败的意符,我瞬间想起之前使用小米空调遇到的“坑”——

♦️ 通过米家控制空调定时,若想设置大于2h,则只能通过“自定义”。但点击“自定义”跳转到了“网络定时”。这里的文案不统一、页面关系让人迷惑,此为其一。

♦️ 第二,开启「网络定时」,仅根据辅助文字“空调将按照设置时段自动开启或关闭”,我并不能确定这个「只执行一次」是开关机都要执行,还是依据当前空调状态对应执行下一个操作即可。

♦️ 第三,点击「保存」回到主页后,主页(若是设置2小时则会显示倒计时)和「定时关机」控件面板上没有任何变化和标识,以至于疑惑刚刚是否设定成功,只好再次操作一遍去确认。

♦️ 最终定时设定的实际结果是,空调并未在第二天早上如愿关机(还是自己手动来关了),但是在第二天晚上22:30自动开启????

总结下来,这款米家空调的定时控制中,有挺多地方给用户的顺畅使用造成了阻碍,让人迷惑甚至犯错。若优化,需要给予更清晰的解释说明和状态标识;或者对比「华为智慧生活」App对台灯定时设置的设计,将开启关闭分割开,即便没有详细文案说明,也能清楚理解如何操作。




✏️  即时反馈 意味着通过合适的反馈以及和程序之间的交互,让用户时刻知道现在发生了什么。

用户与程序的交流互动有来有往,用户的每一个操作都应该给予其反馈,让用户明白他的操作有被接收到,无论操作正确或错误。

👀 记得自己“点不动”按钮时内心的焦躁么?还疑惑是手机卡死了还是软件bug~~不禁想说“大哥,你好赖都给点反应撒?你这样显得我很呆。”


即时反馈有3个知识点:⭕️有明确结果的反馈;⭕️无明确结果的反馈;⭕️置灰按钮不反馈。

用户进行操作后,应立即给出反馈。比如点击按钮后图标样式发生变化,或者有页面跳转到二级页面,还有弹出浮层等等。

举例:lofter的喜欢、点赞,点按图标发送样式变化。

⚠️但需要注意,反馈是必要的,但也不应该过多而打扰到用户的正常使用(尤其烦那种得点击关闭的对话框)。


反馈不能重复

比较普遍的错误做法,是提示框(toast)的过多使用。其实已经有样式变化反馈的可以不用再给重复的toast,除非有额外的信息需要展示。

举例:知乎的赞同和喜欢。

「赞同」或「取消赞同」已经有前后样式变化,为何还要出现toast呢?而且出现在顶部,用户聚焦在底部“赞同”操作时突然被弹出的toast抢去目光(眼睛:其实我也不想看它,但有东西飞过我忍不住)。比较奇怪这样做的意义。

而「喜欢」略有不同,它已有图标状态变化,但页面中间弹出的toast还承载了情感化设计,有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交流感觉在。不算反馈重复,是挺好的交互。


页面正在加载以及加载失败,都要给出反馈提示。

对于加载失败时,需要注意:⭕️告知失败的原因,⭕️给出解决办法。

举例:微信网络异常时~1)【朋友圈】有新动态时,进入朋友圈会自动刷新,左上角有朋友圈图标的旋转动效表示加载中(但是网络不好时会加载会停住卡死,加载太久没反应也不好,最好有toast提醒);

2)断网时,【主页】标题文案追加“未连接”,且有红色警示状态栏说明“当前网络不可用,请检查你的网络设置”。用户还可点击跳转到二级页查看相关说明,辅助解决问题;

3)【看一看】的热点广场“加载失败,请检查网络后重试”,并提供了「重试」按钮。

即时反馈很重要,设计工作中要注意核对异常状态是否都有考虑完整,且要走查反馈是否如预期方案,查漏补缺。


🔔 异常状态:无网络、无响应、无数据、网络慢,是否有缓存,过多数据(比如大量聊天记录、 用户填写字数超过限制等),过少数据、数据过期、状态的改变(如换城市)


置灰按钮不应该有反馈,页面应该让用户明白为什么置灰。

“禁用”本身就表示无法点击、点击无效,若点击后还用toast反馈来向用户解释这个不能点击,与置灰按钮的意符表现相违背,也说明这个禁用按钮是失败的意符(明明禁用,却让用户依然想点击,甚至点击也有反应)。





参考文章:

《隐形力量:对齐,方向和焦点》《设计原则 II - Alignment 对齐》《对齐在APP中不易被察觉的3点》


人们的眼睛总是喜欢看到有序的事物,仿佛通过某个视觉纽带(“隐形的线”)将部分元素连接在一起,令视线有基准可循。不但让人在视觉上带来安稳感,更引导暗示人们元素之间的关联性,助于用户理解其中的含义。

我把对齐记为3种类型:

如文字左对齐、右对齐、居中对齐等,图文混排的顶对齐、垂直或水平居中对齐等等。

对齐的根本目的是使页面统一而且有条理,要注意选择尽可能少的对齐方式。对齐的种类越多,页面会更乱。


在UI设计中,我们经常需要考虑视觉重心对齐,比如绘制图标的时候。

要注意不同形状造型的重心差异对视觉的影响,在交付切图时保证视觉对齐、落地时达到理想效果。


除了局部元素的对齐关系,还有宏观上的布局对齐。注意整个页面的平衡和规范。

不同的功能版块往往使用差异化的布局和样式来区分,对应设备也会选择不同的排布对齐方式(比如「一致性」里举例的多终端适配)。


举例:酷狗音乐

播放页的横竖布局分明,各版块整体上有两端对齐,版块内元素垂直居中对齐。 另外,“音效”所在的5个图标组,由于“更多”图标的“3个点”视觉占位太窄,进行左右两端平衡、中部均匀分布后,中间的下载图标并未在界面正中,而是偏右一点(不过影响不大), 考虑到了整体视觉平衡,否则该栏会显得更加偏左。



距离上:对应“邻近原理”,设计时,将彼此相关的项归在一组,使用户能够正确地理解元素之间的关系。比如设计时我们通常会设定组件、元素之间的距离规范~大间距、小间距。


层级上:依据信息内容,把同类信息收进一个类别,可提高用户寻找和识别效率(这一点也可运用到希克定律中)。





设计时,我们通常将界面中相同类型的信息,用相同的表现形式。模块也往往根据相似性进行分类。(其实和“一致性”在界面中的运用是一个道理。)

【相似原则】可以帮助我们组织和分类组中的对象,并将它们与特定的含义或功能相关联

单个元素样式(文字、颜色、形状等),状态样式(图标的选中、按钮的点击、多选控件等)。

以文字来说,标题、副标题、正文的层次统一,根据样式能快速识别文字类型。

举例:在豆瓣中,不同版块的标题样式一致,引领各个区块。电影列表中的名称文字、评价预览小字的样式也分别统一。


另外,运用“逆相似”,可以达到“破局”、吸睛的效果。由此又联想到「对比原则」,在“主次分明”中使用较多。



除了将重点信息单独摘出来展示,站在用户的立场去定义“重点信息”;也可以是为产品角度,去强调“想让用户注意到的内容”,比如活动广告。


✏️ 「主次分明」展开想——使用「对比」的设计手法,基于格式塔原理的运用或逆运用(诸如邻近性、相似性、主体&背景、共同命运等),对重点信息进行强调突出,使得页面各部分层次分明,完成预期的视觉引导;也能起到增加视觉层次的作用。

视觉上,我们也不怎么愿意面对一个全是“设置列表”的应用吧,还有“文字太长不看”系列~~


联系设计原则中的「对比原则」,将「主次分明」的方式分为3类:

1、大小/视觉占比。个体元素的视觉占比。比如字体大小和字重,图标/形状区块的描边vs填充(按钮,卡片)。

2、颜色。重点色突出,如对比色的使用。

3、形状。比如导航标签栏的异形。


1、满 vs 空。多元素组合在空间上的视觉占比形成大反差。

2、Z 轴层叠关系。比如悬浮层、弹窗。

3、展开 vs 隐藏。把不重要的内容折叠收起。

举例:喝水时间App

①②中的版面均有较大留白。①中进度主体占比大、大面积留白也使得中部的主体更突出,且下方将次要内容收起来只占少量区域,拉起才看到更多;②中大面积纯色,操作按钮组作为主体成为视觉焦点;

③其实和弹窗类似。运用了主体&背景关系原理,模糊背景,重点突出上层信息,主次关系明显。另外还通过颜色、大小强调了按钮。且这种模糊背景的设计有“景深感”,营造空间关系,使主体信息离用户“更近”。


比如支付宝金刚区的图标小动效~还有某些活动banner也是动态形式,让人很难不去多瞅两眼。

很多App中的广告小气泡也喜欢用动效元素,虽然占比小,但足够有吸引力,能引导用户点击。





相关文章:《交互设计定律和用户体验地图》、《UI&UE实用方法论 | 费茨定律》、《UI&UE实用方法论 | 教你用费茨定律做设计


在学习费茨定律时,我有搜刮了一些文章参考,其中有不少是把费茨定律分析得比较发散。但发散过度也有可能会变成干扰~这里我们还是控制下思考方向hh:

D|距离

目标在手指附近,或者距离上一个操作点的位置近。

W|尺寸

放大可视按钮的尺寸,或者扩大操作热区。


🔔 需要注意的是,费茨定律强调“指点”操作,论的是手到目标的距离和目标的大小。手势里面不涉及这些因素(没有客观目标和尺寸概念),不在讨论范围。

Pinterest的长按调出更多按钮在手指附近,这就属于费茨定律,因为侧重点不是手势(换成按钮点按也能行),是“按钮出现在手指附近”的设计减短了手指到按钮的距离。(类比鼠标右键调出菜单,使鼠标到下一步的路径较短)

微信聊天列表滑出“删除”按钮的操作同理,且点击“删除”后按钮原位扩大,同时满足“手指到按钮距离近”和“按钮尺寸”。是容错性、同时也用到了费茨定律。


1)按钮做大点(W大点)更易于点击。也更容易找到。

2)将按钮放置在离开始点较近的地方。比如在手指附近,则移动距离短。

3)相关按钮之间距离近点(D小点)更易于点击。比如左右切换页码。

4)利用手势操作使得按钮灵活出现在手指附近。

5)通过费茨定律的反向使用,可以降低按钮被点击的可能。比如增加距离、甚至层级,将按钮进行收纳。




希克定律指的是:一个人面临的选择越多,所需要作出决定的时间就越长。有时候在选择中花费太长时间从而导致决策失败。(os:代入选择困难症?)

🔔 注意侧重点是“是否通过减少选项来提升操作效率”,如果本身就没啥选项,就不算希克定律(将多个选项打包成一个大类,属于对选项的组织,那么符合)。


对应到交互设计四策略,运用方式可概括为——

删除:

当选项数量千扰到用户決策时间,就减少选项。比如可以把类似的选项合并,冰激淋可以是单类,也可以归到“清凉一夏”中。


组织:

对选项分类,让用户有迹可循。

隐藏:

当需要引导用户选择时,保留重要的,隐藏/锁定/置灰不可点击的项 ;

转移:

将复杂任务拆解成更小的步骤。分步操作,专注当前行为,就可以节约用户作出决定的时间。

在「训练计划定制」版块做基本信息的录入。keep采取了分段流程形式,依次对项目做选择,专注当前行为,就可以节约用户作出决定的时间。 在“添加运动器械”时,选择“是”与“否”会有对应不同的反馈,选“是”时才进一步出现“器械的选择”。这里根据场景做了信息细分,排除了不必要的干扰,没有一股脑地把「运动器械」相关的内容一次性展示(这也是无纸化办公的方便之处hh~)。


♦️ 选项不要减到只剩一个。要让用户有选择——要保障用户的自主选择权,才会更容易被用户接纳;用户需要掌控感,是自己选择,而不是被迫只能这样选择。

♦️ 希克定律不适用于复杂的决策。如果决策需要广泛阅读、研究或长期深思熟虑,希克定律将无法预测做出决定的时间。就比如论文写得详尽深刻,是严谨而全面,不属于“越少越好记”,但“目录框架”仍然满足“越少越清晰”。


15
Report
|
23
Share
相关推荐
2022 UI/UX Portfolio
Recommanded by editor
Sudoku项目UI概念重设
Recommanded by editor
2021主题&插画类项目回顾
Recommanded by editor
内容含视频
方法论
方法论
方法论
方法论
作品收藏夹
插画|3p
Recommand
填色游戏的场景化设计探索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内容含视频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方法论
方法论
方法论
方法论
作品收藏夹
UX
UX
UX
UX
作品收藏夹
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
作品收藏夹
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
作品收藏夹
UI
UI
UI
UI
作品收藏夹
作品集
作品集
作品集
作品集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