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和大神的差距缩短到0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北京/设计爱好者/5年前/32765浏览
怎样和大神的差距缩短到0Homepage recommendation

2020动态设计师趋势报告终极答卷


当你苦练C4D,狂刷Behance,努力follow大神的脚步,还是每每只能在评论区献上自己膝盖的时候:


“牛逼牛逼牛逼” 

“一句牛逼不足以形容,大佬是我前进的方向” 

“66666” “为什么会这么强!!”

💬


于是你仰望星空,发出深深的叹息“我和大佬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稳住,我们能赢。”

动态趋势报告设计师终极答卷,大佬集体公开秘密,跟我们一探究竟。



📄


读完这篇文章
你和大神的差距会缩短为零


绑架18位大佬蹂躏数天

终于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秘密


在每期设计师答卷的结尾,都由当期的行业动态设计师回答评论区的精选问题,解决他们在设计成长中的疑问。在最终篇,我们整理成合集,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些内容精华,帮助更多的人成长。

“怎么提高设计能力?”

“如何优化自我练习的流程,提高效率?”

“对于新人而言,从学习借鉴到动态视觉表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对于动态设计师而言,往上发展还有什么可能?”

“CG行业有考研的必要吗?”

...

你想知道的,来看看大佬们的建议。

Q:怎样看待技术能力和设计能力?

A:“我觉得优先是设计能力吧,因为设计能力能直接让自己完成作品,一方面是能增加成就感,另一方面是它可以让自己明确自己在哪方面技术能力缺失,从而使自己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技术。如果优先提升技术,经常会遇到没有地方使用,或者没有经常使用而遗忘了的情况,我会觉得不太高效。”


Q:怎样能够系统地学习动态设计所需要的相关理论,面对设计趋势,应该是先学习以前的潮流风格理论还是探索之后的?

A:我认为不需要去刻意追去刻意学习过去的潮流.只需要去选择你喜欢的风格就好,就比如8bit风格,虽然是诞生在红白机时代的风格,但依旧受到很多设计师的喜爱,至今也会不断诞生优质的作品。理论知识学习基本的就好,比如视听语言,运动规律,构图等,随着自己的深入,再慢慢补充~


Q:刚毕业大学生如何迈出这个领域的第一步呢?找工作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A:我认为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还是应该作品优先哈,很多人在毕业前会为了未来的”生计”考虑开始接触一些商业项目,但很多商业项目并没有很好的条件能让你在初期就作出自由度很高,能够发挥自己能力的作品。如果它仅仅是个”活”,那我更建议选择花这些时间去好好完成一个毕设,或者个人创作。因为好的作品才是优质工作室自己优质客户的敲门砖


Q:设计中的美与好,是有规律可寻,还是个人的天赋?

A:我认为是有规律可循的,但要结合自身来内化也是必须的,找到自己喜欢和适合的创作方式。


 

 

Q:Title sequence 这类制作形式,在国内外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A:关于TITLE SEQUENCE这类创作形式现在在个人练习创作中,国内外都是比较多的,但国内和国外不一样的地方是在商业应用范围不同,TITLE SEQUENCE在商业上主要是电视剧、电影、游戏的开场或者结尾的一段演绎,这样就和文化影视娱乐产业的发展相关,这类行业发展的好,那么Title sequence的商业应用也就会很多。


由于北美电视剧如《西部世界》《真探》的大热,国内电视剧组也慢慢看到了片头这种形式,也慢慢有了TITLE SEQUENCE的制作需求,如最近FlatwhiteMotion给《唐人街探案》做的片头,也有好几年前鱼果动画给《富春山居图》做的电影title sequence,但总之,这类应用在国内还是比较少,第一预算不及产品等宣传广告,第二,有这类需求的导演或者剧组较少,第三,国产影视文娱发展较其他国家有限制。感觉国内属于早期阶段。不是说这样title sequence这样就没法在国内商业应用了,因为它不加title后是可以演变成游戏宣传片、概念片等其他形式,在这些方面应用也是没问题的。


在国外的话,现在title sequence以ELASTIC为代表的的公司,越来越CG和3D化,10-20年前以Kyle Cooper和Danny yount为代表的用剪辑+平面的手段已经很少有人使用。我觉得这个CG化和概念影视化会一直持续一段时间,并且TITLE SEQUENCE后续可能会慢慢变成概念影片的感觉,而传统的title sequence形式也会被保留,只是用的人会比较少。


Q:对于动态设计师而言,往上发展,还有什么可能?

A:这个我觉得得看个人对于其动态设计方面的敏锐性来做判断,比如对我来说,我对视觉敏锐程度会高于动画,那我如果还想向上发展,我可能会去多多钻研视觉上的跨界内容,比如概念设计、角色设计、平面设计等等;如果另外一个人对动态的敏锐很高,也许他会自动去研究角色动画等一系列动画上跨界的内容;再比如一个人在动态设计里喜欢研究那些程序特效,那他可能会自动去研究HOUDINI,然后往特效方面去研究。感觉动态设计是在 设计、影视、动画的融合专业,如果要往上发展,我觉得可以在这些相关专业里进行更多的探究。


Q:对于目前希望步入动态设计行业的新人,应该有怎样的一个技术水平和达到什么样的审美层次?

A:关于转行或者新入步入动态领域要掌握的技能或者素质。对于从其他相关行业转行来动态设计,首先可能在审美上已经有了一个还不错的层次,因为是相关静态行业(平面,工业设计,概念设计等)转行来的,可能需要补充的是动态和影像上的相关知识,如动画原理,镜头表达,剪辑和节奏等视频上的知识;如果是新人步入动态行业,可能需要首先掌握少许软件技术,如c4d和ae,然后分两方向进行学习,一个是画面设计上的学习,一个是动态上的学习,初期最好是两个都去学习,由于动态设计的风格有很多,你可以初期按照自己喜欢的某一种来练习。 


     





Q:国内外工作流程的差异,有没有给国人启发的工作方式?
A:其实在工作流程方面,中国和国外的一些工作室可能       差异最大的地方在于缺乏真正的        pipeline      


(pipeline:可以从作用上理解为协作管理流程,artist可以彻底抛弃掉路径,所有软件之间的数据传递,版本审核,全部由pipeline直接接管,同时带有版本回溯控制等。)



类似 MPC adv 这样的大型工作室会采用本地化的类似 FTrack 之类的工具来管理项目,小型的工作室会用比如 frame.io 或者结合 Dropbox 这样的在线协作服务。包括 FTrack 在内的主流的离线 pipeline 服务都没有提供 C4D 的接口,国内的广告设计工作室不自己二次开发的话基本上用处不大,而在线服务又因为众所周知的国情特色网络原因国内约等于也用不上或者稳定性差。部分先锋的公司比如伦敦的 Untold Studio,会更激进地从软件到硬件都采用全云端服务,本地只有输入输出终端,但很可惜的是国内也因为网络等原因没法应用。       在没有合适工具的情况下,除非国内有工作室愿意像电影工作室一样投入时间、资金与人力去做本地化的 pipeline 研发,否则在流程上可能没有太多谈得上启发的地方。

Q:特效在动态视觉中的运用和流程上可以有什么突破?
A:        特效在动态设计中的介入通常分为两种情况,由明确的概念去主导,或者由特效去主导。前者指代创作者明确知道自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东西,然后在特效制作阶段去实现出来,也是比较常规的模式。后者会多见于类似 ManvsMachine 和 Futuredeluxe 这样的公司,在给定一个宽松的抽象概念的情况下,由特效创作者去进行大量的自由研发测试,然后再将获得的结果应用回项目。这种模式不确定性更高,会时不时获得很多有意思的成果,而平时我们看到很多匪夷所思的特效占比很高的动态设计,其实创作者们在项目开始时也是不知道自己会做出什么样的东西来,换句话说很多效果是“玩”出来的,属于无心插柳柳成荫,甚至很难主动地去“设计”出来。这类型的镜头越多,需要客户给予越多的信任和自由度,但风险也很高,所以需要准备一些后备方案,万一在 RnD 过程中出不了什么东西可以立马补上。平时没事做一些好玩的东西多进行积累,日后就有可能在某个项目中发现合适的应用。


Q:Houdini独特的操作方式熟练掌握后是否比c4d 或blender更有效率呢,不单针对特效方面?

A:Houdini 基于节点化的工作流程,在面对大体量的复杂任务(除了特效外还有比如大公司跨部门的复杂场景装配、资产管理、版本控制与 lookdev 等)思路会更清晰,但如果是涉及到大量视图交互的工作,比如多边形建模、常规场景搭建和角色动画等,我个人认为效率逊色于常规三维软件。节点化的另一个好处在于统一了不同场景下的人机交互模式,其他软件里通常每个功能模块的位置、用户界面、操作方式可能都不一样(C4D 在这方面已经算是做得相对比较优秀的了)加上第三方插件的使用方式都不同,需要不停转换思维和操作模式,创作过程本身的体验连续性上可能要稍微逊色于纯节点软件。






Q:对刚毕业工作的小伙伴有什么建议?该如何迈入这个行业?

A:不要如临大敌,顺其自然,慢慢进去就好了。如果发现自己喜欢,就继续往深入钻研,如果只是当作一份工作,也不必为难自己。



Q:lxu作为业内非常知名且充满创造力的创意热店,是       如何平衡好商业和品牌个性的?
A:我们也没有刻意去平衡这两者,广告和设计都是为客户服务的,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解决问题是理所当然的。品牌个性或许来源于每个公司不同的做事方法,在认同和不认同之间作出的选择,比如乐于尝试新鲜的内容和形式,不疲于把每件事都尽力做到最好,发现大家的特质和潜力,共同成长。


Q:平面设计出身的设计师,在进入Motion领域后,如何沉淀出一套如排版、构成、配色一样有指导作用的方法论?

A:这就需要平面设计师去学习动画的“方法论”,不是会用动画软件就够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动画规律,理解各种运动的动画曲线的原理。这些动画原理就好比平面设计里最基础的构成道理。另外就是不要为了“动”做动,动的东西有一个理由,是要看起来笨笨得动还是灵活得动,是坚硬得碰撞还是柔软的蠕动,先给元素一个动起来的理由,再用技法把它呈现出来,慢慢就能把动画规律活学活用了。

 
 
     




Q:怎样看待电视包装的发展趋势,和目前的行业情况?

A:首先关于问题里提到的频道更新的包装和片头“大不如前”,并不完全赞同,其实要承认的是还有很多包装和片头是很好的(以网络综艺为主),最终的呈现的效果也比过去有大幅度提升。



我想你更多指的是频道的整体内包装部分(频道ID、LOGO演绎、导视等等),近几年各大频道的总体内包装应该还维持几年前的风格,甚至完全没有变化,这个可能是给人“走下坡路”最直接的原因哇。像问题里提到的,关于对电视包装这块的发展的担忧,如果你是一名动态设计师的话,我认为完全不必要有这个担忧,要明确一点的是电视包装只是动态设计的众多应用领域的一种,对于动态设计本身来说最大的限制可能是题材方面,但并不会给所谓“电视包装”的发展带来什么根本性的阻碍而导致走下坡路,我觉得从这一点上还是需要动态设计师朋友们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论任何应用领域,都会遇到内容上的限制,这不是什么坏事。



我想可能问题的本质更多的是对电视包装行业体系的思考,首先要承认国内电视台有一个统一的宣传属性,本质上是属于官办系统,是有重要的政治宣传作用的,目前正是新型冠状病毒抗“疫”时期,可以回想早年的非典流行,当时国内互联网基础设施还非常落后,先不说腾讯的微信了,当时的腾讯还只是一个QQ聊天软件而已,对疾病的了解渠道基本只有从电视媒体上得到最终筛选过滤的内容。可想而知当时的电视媒体系统的地位与重要性。观看者被动接受信息,渠道又极度单一,所以广告费就基本上是电视媒体最大的最有效的最暴力的收入来源(政府补贴之类不太了解就不讨论了),但现在互联网高度发达,说到这里国内的电视台遇到的问题基本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答案了,和纸媒面临的问题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没有资金,找到高质量的制作人才和创意团队基本上很困难的,外加国内电视台体系管理层人员的构成,对于极度依赖创意的动态设计来说也是一种束缚,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终汇集为一点,让原本有趣的动态设计变了滋味。

所以       电视这块儿目前还要继续,未来的发展就一定要跟上时代去发展。国外有Netflix已经给出了答案,当然国情不同,所以至于如何让整个体系健康发展,作为个体很难预测,也没必要太过纠结。如果你还在电视台,是否需要转型就要看你的目的了,就像上面说的那些,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目的去安排自己的下一步工作哇,对于问题中露出对未来职业的担忧,推荐你认为比较有成长空间的方向为好。



Q:从设计师到成立工作室,初心是怎样的?动力来自于哪里,未来的目标是什么?


A:我大概从上初中开始吧,就开始自己做flash动画玩,高中艺考报名的都是动画专业,然后大学的毕业作品是三维角色故事动画,毕业后又做了蛮长时间的Motion Graphics,对动画肯定是真爱了。另一方面,我很小就开始对商业感兴趣,经济学爱好者。而       “设计”本身是不会改变世界的,改变世界的是商业,又或者说商业才能促使设计改变世界,没有商业就没有设计。
我很信奉商业为社会带来的价值,想到一句话:       “你相信什么,就会成为什么”。当然我们也不愿完全为了商业而抛弃创作的初心,对于两边都是真爱,所以一直追求创作和商业的兼顾吧。而我本身对各类型的动画都很感兴趣,无论是二维、MG、三维还是结合实拍,都有做过一些尝试,对我来说动画是实现创意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不会局限于某一类型化的创作,创意与创作是多元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定位为“创意”的原因。
之前有朋友说映纷是动画培养基地,挺有意思的结论,因为之前聚集了挺多有共同爱好的同类。我不会吝惜把自己的知识或者经验传输给别人,也不会害怕自己的资源会流失,我公司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和客户接触、与外包创作人沟通。能够为这个行业培养点人才还蛮开心的,整个行业好了,我们大家才都会好。

Q:今年的疫情对行业有何影响?      
A:影响不大,相当于给大家1-2周的带薪假,基本忽略。
至于餐饮、制造业、线下零售业,短期影响可能稍微大些,经济的基本面长期来看影响不大。


Q:开公司以后和工作都有哪些转变,因为开公司还会有更多的事情,所以想听您讲一讲。

A:主要是心力消耗的不同吧。专注于一件工作的时候,是很省心的,你可以做你喜欢的事情或者你擅长的事情,大部分情况下是得心应手的,即使是加加班也都能应付得来。开公司的话,你一定会面对许许多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不擅长的事情,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比如业务来源、财务税务统筹、工资、合同、组织管理、项目分配、人才培养、招聘等等一系列的大事,以及员工电脑坏了、公司要买什么样的零食、疫情期间房租该怎么获得减免、客户找你投诉了、员工与员工之间无法配合等等一系列具体的事儿。这些事情会消耗你90%的心力,而且是你所学专业以外的事。有足够的心力,是开好公司的前提条件之一吧。




Q:       如何优化自我练习的流程,提高效率?
A:做自我练习我认为要先       明确一个目的性,我做的这个练习是为了什么,想要某一阶段提升某一个专项技能吗(比如建模,材质,合成这种单项技能)。如果能够明确你具体要提高什么技能,那其他的一些事或许就不需要投入特别巨大的时间。举例来说,这一阶段可能你想要在合成和配色上提高自己,那模型的部分就可以有个大概的意思就行,不需要特别精致的模型,甚至只是一些几何图形模型都可以。那如果你想在材质和模型上加强,那就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处理模型和画贴图上,合成上的时间就可以少一些,调调色就结束了。

此外       收集自己的资产,创造属于自己的资产库也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在做自我练习的时候,大部分时候贴图或者模型用来用去都是重复的,没有必要为每一次练习都完全创造新的资产(包括模型,贴图,素材等)。懂得取舍才能优化时间,多睡觉,头发也很重要。

Q:       怎么提高设计能力?      
A:提高设计这件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设计做得好势必审美也很好,我也不是设计科班出身,甚至学都没上完就开始工作了,可想而知我的基础有多差,可是这么多年走过来我接触的很多设计大佬基本都有一个共性,基本不看国内的设计,以看国外的设计为主,并且不局限在单一领域。做动态设计的不会只看动态设计,也看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等等。

另外我自己从2012年开始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收集图片,看到好的设计会收藏起来,几乎每天坚持。到现在也八年了。这件事看着容易想要坚持下来真的不容易。今天回看去年的收藏发现去年收藏的好烂,恭喜你审美提高了。年复一年慢慢就上去了。另外我有一个针对动态设计的建议就是观察生活。无论是物体的动态,合成的光感,背景的处理其实都是和现实世界息息相关的。平时生活里缺少观察你做的时候就不会想到,想不到就做不出,最后就差别人一截。所以多多观察锻炼自己的“眼力”。




Q:定格的制作形式和CG相比,在商业流程中有什么差别?
A:定格和CG相比,主要看做什么内容。我们基本上是看什么东西适合用定格做,什么东西适合用三维做。比如在《黑了我》里的最后一个场景有一个火山的那个部分,我们在分工的时候就会觉得火山喷出来的岩浆、烟雾等等如果用三维做得话感觉就很常规并且效果不如定格的好, 定格制作一些有趣的流体特效类型的效果可以用一些意想不到的手法(当然也是因为我们有小天才yerr),让最后的效果达到一种神奇的感觉。



还有得话我们会考虑一些效果的新奇特质,比如我们之前给oppo做的一组海报,其实如果常规思考都可以用三维实现,但是我们把一些看起来好像是三维做的东西用手作的方式去实现,最后出来的细节度和质感真的很好,而且会给人一种哇这居然是做的。因为我们经常看一些国外的大神做的东西就会有这种感叹就会很喜欢,也希望我们的作品里能给人带来这样惊奇的快乐。

虽然三维和定格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比如都是先做模型再上色材质然后打光拍摄。但是 定格需要非常严格的前期流程,画面和动画的内容、制作时间都是需要非常精确的去确认好,所以是不能修改的。CG我们也希望角色做好了以后不要改,但是一般客户如果有需求我们还是会有改动,所以这也是比较不同的地方。别的东西就是 工作量,拍定格真的很辛苦,我们工作室的yerr一般拍摄一组镜头的途中是不会休息的。因为时间拖长了可能会有外力因素导致某些东西不一样了,三维这一点就还好。



总的来说还是看什么样的东西比较适合用什么方法做,我们都会去尝试看看。

Q:如何将“有趣”结合到商业中?
A:其实这个也是我们一直在探寻的东西。我们首先在选择项目的时候会去选择一些能放开一些的项目,然后就是在思考创意的时候尽可能用一些不一样的方式去做,如果客户接受了就很开心不接受得话我们可能就会去做一些原创的东西这样。让大家看到我们有一些新鲜的想法和手法,下次也许有机会合作看看。也有很多项目我们其实也提了很多有意思的想法,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被pass了,但是也没有关系的,尽量有趣开心,不行的话就认真做好就行。还有得话可能我们还是存在很高的热情, 把每一个项目尽可能当作创作来对待,不断尝试新的东西学习新的东西,这样就能找到很多的乐趣。


Q:对于技术和创意的探索怎么相结合呢?没有技术,怎么有好的创意的情况下,去克服每个技术点,做出你想的东西?

A:重要的是想实现什么效果,如果有好的效果可以用笨办法实现也可以呀!




Q:摄像机动画和物体动画的制作,有什么方法和建议?
A:我自己觉得哈,无论是摄像机啊还是物体, 任何的动画都是在遵循一定规律和原则之上的
 
我最初接触motion的时候觉得只要酷,顺就行,导致一段时间发现掉进了一种模式里面,然后对于所有的素材都是统一处理方法。后来慢慢我发现还是要回去再 琢磨最基础的动画原则,然后再放入自己对这些原则的理解。
 
比如可以看看Emanuele Colombo总结的12动画原则,这个视频本身是二维的,但无论二维还是三维都是相通的。


http://🔗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CdqtMFdpG4

还有一点就是 找到物体或者镜头运动的目的和意义,想表达哪个特点和状态,快与慢,动与静,早与晚,都和你想表达的相关,也和物体自身的属性相关。


 
最后一点是Sander van Dijk 在advanced motion methods 里面提到一个 节奏的黄金分割点和构图的事情。这个是因为我觉得 所有镜头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应该是整体里有机的一部分。单独的镜头的动画都要联系之前和之后镜头的动势和整体节奏。


Q: 平白尝试把动态设计运用到了更多的领域,比如支付宝集五福的实体投影。 这种形式和平时针对一个屏幕范围做的动态设计有什么差别?有什么有趣的地方?
A:投影方面的实操还是支付宝的小伙伴勇于尝试的结果。作为创意方和制作方的我们当然还是希望能最大化的利用我们费尽心思去呈现的每一个画面,其实去年的支付宝的动画也是我们做的,在支付宝集五福的发布会上的播出了,但我们都觉得 一个动画或视频的生命不应该只有几十秒到几分钟这么短,所以今年能 在建筑物上投射动态视觉是很好的一次尝试和体验。


其实motion design的实体投影在国外很早就有很多尝试,比如我知道澳洲的悉尼有个vivid sydney,最初每年也会邀请很多动画师,设计师,工作室去做一些尝试,然后在悉尼歌剧院上投放出来,我记得Mixcode就有做过一个vivid sydney的东西,还是很酷的。现在vivid Sydney更是尝试在不同建筑物上打造不同的视觉体验。 因为建筑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设定和设计是更有挑战的一件事。



这次为了保证视频在建筑物上的呈现, 整支动画是用4k的尺寸来制作的,作为二维的motion来讲,其实一般都是1080p比较多啦,但这次确实是尝试了4k的二维motion。我觉得 二维的东西4k化也是个小趋势,看JR的ordinary folk他们的很多新片都是做成4k的,我们在1080p常用的的一些材质感和一些效果在4k画布上发现都不一样了,有的要重新调整,有的却是意外的比之前要好看。

其实投影更好玩的是能和场地有很好互动的东西,这个也是希望以后能有尝试的方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来看看。


Q:如何看待动态设计趋于同质化?

A:对于国内的动态设计我觉得跟国内的电动汽车,服装等是一样的,同质化到差异化是一个事物发展的必然阶段,从大家不知道是什么,怎么做,到大家对这个有所认识开始做是有个过程的,也需要人员和经验的积累。当大家知道是什么的时候同质化就产生了,但是同质化的产生就是差异化的开始,也是竞争和淘汰的开始,生存法则,持续关注行业动态和自主创新加上每个人对动态的理解,也会加速差异化的产生。经过之前的沉淀我相信2020年在行业中大家会有更多非常棒的作品出现。




Q:对于新人而言,从学习借鉴到学会动态视觉表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可以怎样练习?

A:现在时代已经不是当年在某度搜索MG动画只有十来个完全匹配结果的时候了,随着学习途径变多,作品的多样性增加都是学习特别好的时间。虽然学习和借鉴是必经过程,但是在学习中应该更关注动态设计本身,而不是关注某个技术点能做出什么效果,多学习视听语言,和理解好的作品镜头本身要表达的创意或想法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多训练自己的镜头语言和镜头感,技术点或者某个效果只是为你的动态设计想法服务的,不要本末倒置。



Q:创作中如何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好的想法?


A:谈谈结合自身经历的一些体会。毕竟想法和创意都不是无源之泉嘛,都是咱们大脑接收并存储的信息以某种逻辑推演出来的,所以 跟自身的信息沉淀有很大关系

一方面是 多看,多观察,多重视积累。之前多数时候会很享受在behance和vimeo上欣赏别人的作品,后来用pinterest更是有很强的发散特性,很容易由点及面让你“灵感大爆发”。 合理运用这些网站来获取咨询,然后用比较 科学的方法来分类这些参考,比如分类建立在线或本地的收藏夹,这方面的管理工具也有很多(然而我也没有使用)。当然多观察不止是说咱们只是多参考别人的作品,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或者是在旅行的时候,下意识的去留意能让你眼前一亮的元素,久而久之可能就会养成一种比较好的习惯和所谓“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另一方面就是 多想,多看能帮助咱们收集信息,那么多想就好像是锻炼咱们的大脑把收集到的信息有逻辑的组合。以前我就常在脑中把看到的好的摄影或者设计进行 某种主题的构想延展,比如今天看到一个抽象的装置艺术或者抽象结构,那我就会想这样的装置结构能够和什么样的主题去切合,可以用来表现什么,甚至于可以在脑中推演一些分镜头,这个过程就好像在自己脑中“拍电影”。习惯尝尝这样去推演,我觉得不仅能够锻炼到思维能力,还能给自己留下不少“资产”,平时的想法创意,可能在某次项目的主题创作中就可以不同程度的用上,就好像咱们在作设计的时候调用素材库一样。



Q: 如何看待职场上,从制作或技术岗位走向管理岗位时,技术审美能力下降的问题?
A:大部分情况是这样的啊。特别是在大公司,以及自己做公司的时候,随着经验和能力的提高,老板可能会安排一些更为综合性的工作让你创造更多的价值,你可能再也不是只做一个效果,只做一个镜头这么简单,我们所说的管理,我觉得并不是只是说管理几个人,其实还有 项目管理统筹,比方说你虽然不制作了,但是你可以整体 把控整体创意,视觉风格,以及怎么带领团队做出一个好的片子,在这里你更像一个导演,也会有更高的价值输出。

大家口中的老油条的意思的应该是,不再学习创新,吃原来的老本,苦活累活不再干,其实这种状态可能短期内还行,如果时间久了可能慢慢就淘汰了,我觉得走向管理也好,还是坚持自己制作也好, 最终其实都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主要还是看自己的 兴趣的选择,比方说我现在虽然也是在管理公司,偶尔也会上上手解解馋,但不可能让我从头到尾一直在做,不同的阶段可能兴趣也不一样,也会有新的好玩的点不断涌现,我目前的兴趣就是能带领大家一起做出一个好的作品,看到大家的进步自己其实也很满足,但不管选择哪个方向,想做的好一点,其实都不轻松,每天都让自己比之前进步一点点,相信之后你也会成为一个大神,或者一个很好的管理者,都ok。


Q:如何利用参考帮助自己的作品?临摹对各阶段设计师的意义?

A:参考是多个维度用来启发和参照的。意思是当目标不清晰甚至是没有目标的时候看看有什么东西可以给自己一些想法,或者大致知道要做某个东西,但是对执行的细节还不够了然,需要找一些图像来参照,那么在搜寻的过程时也是要抱有一些目的。



如果我们刨析一个作品的构成分子会发现是这由很多东西所组成,比如创意点、构图、颜色、动态、元素或者质感等等是都是可以独立去寻找有用的参考。如果我们把单独的每一项拆开去搜寻就可以比较好的避免作出与他人相似内容的问题,因为这样就可以不限制于找同业作品来参考,转而从更多领域获得启发。但也不是说要刻意避免参考同业作品,而是指 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找到某一个细节有用的参考,从而避免陷入从参考到借鉴到抄袭这一尴尬的路径。

临摹自然是提高自己技能很好的手段之一,对于新接触的朋友意义还是很大的,因为这时很难弄清楚一个成熟作品背后的逻辑关系,临摹时可以学到很多, 了解到在不同风格下如何用合乎逻辑的颜色和动态衔接等等。如果接触时间比较长的话可能更多的是在临摹一个不了解的技术或者风格特点,这样 临摹的好处是树立一个清晰的标尺,在练习时无限接近临摹对象,这样可以比较好的习得平时观察不到的细节,发现很多东西做起来也没有想的那么简单或者发现也没想的那么难。


Q:自由职业者对动态设计师是好的选择吗?

A:自由职业者(freelancer)每天按自己的方式作息,过着不用打卡,干完一单就出去旅游的生活,听着是大家都羡慕的状态。但最近疫情大家被迫在家工作,是否真的体验到“自由”了呢?在尝试自由职业之前,先想清楚,是目前的环境不够自己伸展拳脚,还是只是想逃避“上班”。


 
我个人觉得,这算一个职业规划的问题, 非常看个人的特质,如果是非常有才华的人,怎么造都行。但另外的大部分人, 自由职业是一个需要规划的目标节点。对于你问到年轻的三维设计师如何选择,有个标尺,就是 看自己是否能独挡一面了(技术,审美或是沟通任意一项),在这之前,大部分人都会按照固定的轨迹不停锻炼自己,你看seenvision采访的我们大部分设计师,也都从业5年以上了,才有部分的自由职业者。我认为比较稳妥的路线是:大公司或者小的创意热店开始都可以,重要的是积累各种能力和履历作品。大公司正规,部门多,但可能会做很单一的品牌或者工序,小公司挑战很多,但可能没有人来好好带你。年轻可以多尝试。
 
此外,要让自由职业成为一个“好的选择”,要多顾虑之后的生存问题, 自由和焦虑看似很矛盾,却是自由职业很常见的问题。没活的淡季怎么调整自己的状态,太忙的时候自己去医院的功夫怎么还能同时跟客户开会等等实际的问题都会发生,,,还有提前培养经营自己的意识,在社交平台统一自己的视觉形象,有一个保持更新的在线作品集, 能兼顾流行趋势的同时开创自己的特点,商业项目之余制作自己的原创项目,很多事情可以做,如果你觉得这些都是非常让人兴奋的事情,哪怕工作生活会二合一,那这就对味儿了,自由职业会是个好选择,否则撑不了太久还是会回到上班的状态。


Q:如何保持创作出新颖的动态视觉?举例一个镜头从构思到实现的过程?


A:这个问题感觉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从个人角度来回答哈,仅供参考。其实随着自己在这行呆的时间越久,越会感觉到动态视觉,特别是你所讲的新颖的动态视觉,究竟是如何被定义的,以及定义方式的多元多义。
 
什么是新颖的动态视觉?肯定是第一眼看到就被打动到的作品。可能是 技术形式前所未见画面美感出众,或者 动态连接巧妙天成,还可能是 奇异精巧的概念构思……至于如何保持,我相信没有那个设计师能保证自己的作品永远新颖,就像没有那个导演能保证自己不拍烂片一样。因为鲜有人会把一直做出新颖的动态视觉作为首要目标,反而发自内心的热爱更多,因为热爱所以全情投入,而去时时关注最新的技术,最新的表现手法,去发展自己生活中各个领域的爱好。每个人都是一个综合体, 热爱生活,认真去做设计,最后肯定有满意的作品,并且关键是你在整个过程中非常enjoy,这是最重要的。
 
我以早些年做过的VR作品星月夜举例。这种明显属于新领域和新技术(以当年来看),以及偏概念类(沉浸式进入梵高作品)。


如这种卷曲的云。首先是分析梵高的画作中天空的构成,分解出这种卷曲的云朵结构。然后再去考虑如何实现。比如用particle制作流动的笔触,然后通过外挂插件扭曲成云状,或者通过动态贴图导入c4d,通过在三维里面的变形,形成云状。最重要的是起始的概念,当你想法成熟,总归有办法可以实现。


Q:CG行业有考研的必要吗?


DCP_Table孟繁茁:朋友你好,我这边个人不推荐读研哈~ (国外个别名校会好点 比如法国SUPINFOCOM美国RINGLING,不是崇洋媚外哈,师夷长技以制夷哈)
我是清华美院研究生毕业的同学,我也超喜欢动画~几年研究生努力学下来我只觉得曾潇霖是我研究生阶段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虽然他跟我说话不超过五句。 
你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了解下研究生阶段学习啥样,我这边不赘述了哈,实质和本科生阶段一样的~再说那玩意儿不是越扩招越水么,我也是读一半了才发现我想成为曾潇霖,而不是逐梦演艺圈毕志飞翟天临那样的人,要是实在对自己没自信想保证有个饭碗就读吧,工作差不多能包分配了,但也不是说读研就没法提升自己出作品了,只不过你身边老师同学们总得让你上点学校政治课,门门课写个万八字儿论文。上升点儿学术成果帮着做点项目简历投点央企国企吧。那可能离你想做的事、你想成为的人有点点远了吧?不妨把眼光放高点,梵高画的破玩意儿乱七八糟的,怎么可能考上高等艺术院校, 那了不起的比尔盖茨本科不也上不下去了, 拥有顶级大神创造力和高等教育学历,没必然联系,真有学习的心,在哪都一样。
   

   



Q:动态设计和动画的界限在哪里?
DCP_Tsuan陈钻:我觉得 动态设计是遵循平面设计的原则和视听语言,用视频或动画技术创作出一种动态影像的设计形式,表现形式更加简洁,大多是一种非叙述性的动画形式(但其实现在也会开始讲故事了),动态设计的动态能让你感觉到非常的舒服和爽,运用在产品展示、品牌建设、UI,网页,广告,影视等领域。广告CG动画大多以讲故事为主,会有一条主线贯穿所有,运用的领域较局限,广告CG动画可能还牵扯到实拍。
   

   



Q:两岸动态设计环境各有什么不同和特点?台湾的动态图形风格多样,能否举例一个你觉得创作过程很有趣的案例。

A:大陆这边也许因为市场比较庞大,百家争鸣竞争激烈,商业活动相较台湾来说是比较快速的,不管对甲乙方来说,出手都必须快狠准。如此巨大的市场刺激,往往能看到大陆的动态环境演化非常快速,短短几个月同类型的专案,或许就马上能看到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案,如何在快速变迁的市场中站稳自己的脚步是每个艺术家需要思考的。台湾的步调可能相对缓慢一些,虽然动态设计一样大多是应用在商业专案上,但似乎偏向文青一些,例如近年来流行的懒人包等各种 infographics 都可以看见动态设计越来越普及。最近也有个有趣的现象是,能发现政府公部门也渐渐开始拥抱动态设计了,相关的政令宣导、施政报告、甚至是竞选广告都可以看见动态设计的踪影,或许动态设计已经是与年轻一代人沟通的重要语言。



印象最深刻的专案大概是 金曲29了吧,我们注意到 当代的许多年轻音乐人开始在音乐中唱出世代的心声(如世俗的各种压力、看不见未来等等),使当年的主题最后决定是 「众声宣言」。由许多入选的歌曲中挑出一句具有代表性议题的歌词作为主轴,配对合适的奖项,再发展成该奖项的入围影片视觉。这样的方式视觉独特但依然回扣到主题,也仍保留了对音乐人的舞台,大概是过去从没见过的典礼操作方式。不过也因为这样的方式,各部门与不同领域间的沟通量需求极大,相较艺术家来说,当年的PM们其实才是最大功臣了(笑)。


Q:动态设计有没有可能像UI设计专业,前几年特别热门,但随着市场饱和,需求下降?怎么样避免无谓的竞争,打造自己的生存空间?

A:哈囉谢谢你的留言,这是很棒的问题!的确因为科技的演进,接下来如VR、AR会越趋普及,应用也会越来越多,相信人们对于介面、动态设计的需求也会随之增长。饱和的结果是因为需求变多了,而会感觉到需求下降是因为跟你做一样事情的人也变多了。越多人加入这个市场,竞争是肯定避免不了的,而我们肯定都希望自己在光谱上厉害的那一端,只是那需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就是努力了XD),持续把持自己的不可取代性,那样再多的人加入,也不用太担心了。

   
   



Q:作为动态设计领域的女战士,觉得女生和男生在这个领域中有什么不一样,或者利弊?这个行业适合热爱动态设计的女生么?


YUKO:女生天生更感性细腻,但在从事Motion graphic Design领域里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逻辑思维的应用需要比其他平面/插画/UI...等设计领域多更多,这也是更偏技术的一个设计领域,技术和审美是处于平等关系的领域,需要保持着敏锐和好奇心。在工作学习中,我身边的男生同行朋友在技术理解上都会比我更快更优秀,接收新的技术资讯也会更灵敏。这行技术的迭代速度非常快,除了我们需要兼顾好审美流行,还需要不得不一直去追寻新的技法和学习新的功能,无疑那一定会更利于高效创作和更高品质。身为女生从事这行,除了要更多逻辑思维来理解学习技术层面,学习技术基础理论和实践测试,达到预期画面美术,另外还需要处理软硬件上的配置和使用,项目中BUG的处理...这两年从平面转行过来的过程中,我一直意识到这方面的难题,也许这也是大部分女生和我一样从事从动态设计比较主要面临的问题。对刚入行的女生来说都会需要一段时间适应。


 
我们的生活被各种信息资讯包围着,但不管从事好哪一行,都需要更高的专注力。但比起男生,女生会有更多零碎的信息干扰日常生活工作,除了日常生活上外在维护(头发指甲着装妆容等)比男生更花精力之外,还有马爸爸/游戏/小红书/新剧的诱惑....以后有了家庭或BABY会更甚,需要精准合理安排时间和重度自律。  个人认为如果热爱的话,没有什么能限制性别和年龄。

     



     
如果你读到这,想必你已经对动态设计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这也是我们做这样一个系列的初衷。不止这些受访者,更感谢所有人,谢谢你们还在为这个行业做一点事。



927
Report
|
650
Share
相关推荐
《命运拳台》OP Energy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内容含视频
梦幻西游-2023网易游戏520发布会视频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内容含视频
Redmi K70 Pro冠军版创意视频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内容含视频
穿越火线《代号:CF0》首款CG。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内容含视频
SeenVision9周年动图集体创作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内容含视频
九阳太空科技系列产品视频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内容含视频
Redmi note 12t pro 外观视频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内容含视频
Redmi Note12 turbo哈利波特 外观视频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内容含视频
CF穿越火线惊蛰短片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内容含视频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MOVA 扫地机器人-活水版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
作品收藏夹
文章
文章
文章
文章
作品收藏夹
文章
1204
学习
学习
学习
学习
作品收藏夹
设计师必看系列
设计师必看系列
设计师必看系列
设计师必看系列
作品收藏夹
文章
文章
文章
文章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