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小故事,谈谈设计创新的思维养成论

Recommanded by editor
深圳/UX设计师/5年前/1761浏览
5个小故事,谈谈设计创新的思维养成论Recommanded by editor
达谷

当我们要做创新时,应该先知道些什么?或有什么准备呢?笔者近期在团队里进行阐述和分享,下面转化成图文版分享出来,欢迎交流。

先看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1. 达芬奇:文艺复兴时的斜杠青年

达芬奇,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不知你们对他的印象标签是怎样的?或许是画家?音乐家?工程师?em,老人家也对。是的,或许他本来这个人就是单纯的画家,但他与普通画匠不一样的是,他为了画好一个人体组织,特意去解剖过30多具尸体;为了画好一个写生,他会特意追问当时模特的肌肉感受。

也许是在某一天,他画人画着画着,休息时看到个建筑、鸟儿有点意思,通过之前靠画画了解到的一点知识,习惯性的在画板上创造一些富有想象的草图,所以你在百科上看到他的标签其实也有发明家。


2. Apple Store:苹果也需借鉴

在2001年的时候,乔布斯打算开一个能展现并售卖产品的一个据点,也以作品牌展现之用,那会他们布置的像画廊,为了提高体验,零售业务负责人约翰逊派出了一批店面经理,去丽兹卡尔顿以及四季这类超星级酒店培训学习。

然后他们对比发现:超星级的酒店大堂是没有收银台的,大堂后面是一个吧台。所以你们可以看到现在的Apple Store也是没有收银台的,而且有了一个“天才吧”(Genius Bar)专门为客户服务。


3. 麦当劳与星巴克:基于场景性质的设计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观察过这样的现象,在麦当劳排队时,大多情况下是竖方向排队的,而星巴克大多数情况是横方向排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其实涉及到了场所的动线设计,这方面在超市上会比较讲究。

麦当劳是一个主打快餐、效率的场所,那么当竖着排队的时候,人们通常的视线范围就是前方的点餐信息,你会发现通常麦当劳里好像没有比点餐牌更加吸引的东西了,这样也很容易受到排队的焦虑情绪影响,往往人们都想尽快完事,这也是麦当劳这个场所想要的。而反观星巴克,它是一个比麦当劳更有温度、有体验的场所,横向排队时,精美的橱窗与食品往往能缓解顾客因排队而产生的焦虑。


4. 赛车游戏:交互野史

不知道你们玩赛车游戏时,哪种操作你会觉得特别爽?

这有一个美国游戏研发的例子,当时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美国的成年人玩赛车游戏时,都会比较喜欢漂移与喷气,而美国的孩子们呢,则很喜欢驾驶着大轮子的大卡车,加速冲向山坡飞起来,现在想想我作为一个中国90后,年少的时候玩初代GTA,确实挺喜欢开车加速冲桥墩旁边的木坡,甚至想来个前后翻腾两周半,虽然这没有比赛性质,但那种上天的感觉确实会有点爽。

好了回到正题,当他们得知这些情况时,形成了两个派别,一个是真实派,一个是体验派。若按照真实派的设计,比赛时冲坡上天后,确实会比正常行驶的对手开的更慢,游戏可能就不公平了,所以体验派为喜欢上天的用户设计了一些微交互,如上天后其实能轻微的调整车头方向,甚至后来加入了上天后的落地小喷。当然,现在的大部分赛车游戏,你会发现已有各种各样的机制让你喷来喷去,甚至爽着全程喷完。


5. 黏菌算法:大自然的灵感

都说生而为人,要敬畏自然,之前在日本有研究人员观察到了并专门研究了一项实验,他们发现黏菌的繁殖效率要比日本地铁的交通效率更加来的好,黏菌能在复杂的条件下快速适应环境,自觉地找到最佳的方式繁殖。后来,有研究人员就基于这项,研究出了黏菌算法,并运用到了一些生产场景里,据我了解的,比如现在菜鸟、京东等的物流仓就是这样的模式,运送小车能快速找到合适的路径分发物品。


设计创新应该要有的行为

看完上述那么多小故事,是否发现了一些什么共性呢?是的,案例中相关事件或事物,都是有几个因素或几个维度让他们连接在一起的,而我们做创新,或做设计,就必须要发掘到一些事件或事物的共性,当然,这也可以说就是“灵感”两字的本身。


1. 观察

为什么好多大学里的设计专业,都有画画这个课程?理由很简单:会观察,应该是做设计的基本能力。这是一组色彩静物,现在你可以静静地看着这张图,然后告诉我:这张画里哪里最黑呢?

王者荣耀里的英雄后裔,有一句台词:最光明,最黑暗。那其实在现实环境中,最黑的地方应是明暗交接的地方,那一个部分是最黑的。可以看到右侧素描的苹果感受一下。


2. 列因

基于观察阶段,把当前你所见到的各个维度的东西,以及其下设的各个因素,都可以罗列出来。假设当前目标是要做一款容易爆款且好玩的游戏,可以找到两个以上例子来列因,如:王者荣耀,是基于虚拟历史下的即时战斗的角色扮演游戏,它得益于强大的社交链传播。动森是基于平行世界下的模拟经营的角色扮演游戏,它得益于口碑传播......可以把所想到的各个因素都先列出来。


3. 脑暴

基于上方的列因,我们在脑暴阶段要做的就是“寻找共性”或“限制属性”,如:基于类似王者荣耀的模式里打造一个更DIY氛围会怎样?基于动森的模式打造一个会战斗的功能会怎样?不断的基于列因去寻找共性、或交叉属性、限制属性。

“吃鸡”对比经典的CS类游戏,“吃鸡”火在哪?它其实是限制了一些属性,它把地图的范围限制了,武器弹药也有所限制了......


4. 草稿

基于上面3个阶段的思考,“草稿”阶段可通过简单的纸笔绘制故事版,或者情景剧、视频等,把你设想的模式用综合性价最合适的方式表现出来。


5. 验证

当你的“草稿”制作出来后,找到你的用户,展示你设想的模式给ta看。不是你的用户也可以,因为或许能给与你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


设计创新的外部因素

1. 个人性格

不管是艺术上亦或商业上,且不管产品是怎样的载体,设计从来都是一项服务于自己亦或服务于他人的创造性、创新性的活动,忠于自己内心,与专业服务客户,都很重要。

比起同理心与共情,我更喜欢敏感来表达这类似词。当面对一项难题时,每个人的背景、条件等或许都不是相似的,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完全统一的。故敏感应该是做到共情的一个前提,只有当敏感地觉察到了一些事物、感受不完全统一时,才会有条件的去触发人本身的共情或探索机制。当然,你也要乐观地去继续看待接下来会出现的问题。


2. 环境氛围

在一个善于接梗的氛围且有“Yes!And”的环境下,创新sense的指数会更加的高。“Yes!And”其本质是:接纳与添加,它的核心含义是我们在跟任何人沟通的时候,都要先认可对方,再给出建设性的信息。这是一种“能在任何问题上生发出积极点”的沟通态度,一种对沟通对象的接纳支持前提下,找出其中价值点,进行观点、方法叠加的沟通方式。


结尾

看到这里,不知你现在的感觉是怎样的,或许可以尝试基于这个感觉去延伸它的可行为路径,比如:搜一下上面有意思的案例?还是发现了几个错别字?其实要做创新,我认为可以概括如下:


undefined

你得是一个乐观的人;


你能确切感受到你的五感场景;


你能善用五感去评析事件或事物;


你需要多点尝试自由联想,并尝试寻找事件或事物的共性;


你需要多点尝试事件或事物的多项组合,并尝试限制一下事件或事物的条件;


或许你也可以听听和局外人甚至小朋友的想法;


当然你得在一个好的氛围与环境,杜绝丧气和杠精,至少脑暴时要离开;


近年,关于5G、人工智能等话题在不断热起,我们的社会好像又要引来一波新的科技创新与革命,恰逢《西部世界》第3季也开播了,所以你觉得未来会是怎样的呢?这里引用西门孟前辈的一句话:创新——是设计者就会拥有的特权。



#参考资料#

[1]谈谈硅谷创新. 西门孟

[2]Apple Store进化史:修炼全球最赚钱的零售店. 李竞择

11
Report
|
25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包装文字排印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学习
学习
学习
学习
作品收藏夹
文档
文档
文档
文档
作品收藏夹
教材
教材
教材
教材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