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你很闲怎么办?

Recommanded by editor
杭州/UI设计师/5年前/7782浏览
工作中你很闲怎么办?Recommanded by editor

设计师职场解答系列文章,更多职场经验文章可以访问个人主页阅读。

设计是一个迭代很快的行业,稍有懈怠就会跟不上节奏,设计师就是这个行业里面不断奔跑的一群人。在这条设计跑道上,有人从不懈怠,一直在奔跑;有人偶尔懈怠,稍作休息;有人在散步,却已差之千里。你在这条跑道上的速度如何,决定了你能以何种姿态到达终点。


 

工作饱和度是设计跑道上的一种状态,影响着设计师是原地踏步还是一路前行。工作饱和度是一把双刃剑,如果饱和度太高会影响设计师的休息质量和工作心态;如果饱和度太低会让你无所事事,无法积累更多成熟的项目经验,也有可能无法体现个人价值,处于淘汰的边缘。

 

至于这个度,我们有时候很难控制,只能是随机作出调整。今天本文将会和大家一起聊聊其中的一个层面,如果当你在公司工作不饱和,空闲时间过多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将会为大家分享几个个人经验,希望带给你一点帮助。

 

 


分享这几点


一、工作饱和度的评估

二、工作任务的来源划分

三、等待安排也需适当主动

四、主动发现不止于当前

五、助于他人多方受益

六、小结

 

 


一、工作饱和度的评估


虽然很多设计师内心真实的想法都是希望工作越少越好,谁不期望钱多活少离家近呢!但是这样也会使得自己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淘汰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我们既不希望自己被淘汰,也希望自己除了工作还有生活,工作饱和度的评估是作为设计师来说时刻面临抉择的问题。如果工作占据的时间让你无法拥有充足的睡眠,短期可行,长期不宜;如果工作环境和内容让你无形中产生排斥,释放出压抑的情绪需谨慎;如果饱和度太强的原因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团队习惯,该团队只能作为短暂歇息地,做好抽身而退的准备;如果没有时间学习,精进自己的专业,能力终有枯萎的一天。


 

工作饱和度很好判断,除了工作时间你还有一些学习时间,既能保障工作中可以发挥自己,也能保障自己业余时间的支配。个人认为除了工作规定时长以外,加班时间控制在晚上八点前相对属于能接受范围。如果超过时间跨度为晚上八点到十点属于疲惫临界值,超过十点属于生活受到影响的临界值。当然,突发因素除外,偶尔赶一下项目属于正常。


 

也有进了一家好的公司,各方面自己都挺满意,也能增长专业技能,高饱和度也就变得能接受了。付出必定需要获得来平衡,如果这个平衡值不对等,那就需要取舍。

 

我个人是可以为了机遇牺牲时间,如果这个平衡值不对等,我会选择拥有更多时间可以用于学习的团队。不能依靠团队实现专业自主增长,就要靠自己后天的努力和时间规划。


 


 

二、工作任务的来源划分


工作中饱和度太高虽然表面上看大家都觉得不是好的一面,不过工作中没有事情可做也是一个非常高危的趋势。所以,我们需要工作任务。

 

只有项目发挥才能成就一个设计师,不要被表面的轻松蒙蔽了双眼,当你睁眼的时候已经是淘汰的边缘。工作中的项目来源主要是领导或者需求方安排,不过很多设计师容易忽略主动这个关键词,大家都习惯性的被动等待和接受。

 

主动工作是职场进阶的关键,你是否主动去发现工作并制定工作计划,将会决定你能在团队中所处的高度。有人适合做执行,按部就班是他的习惯;有人适合做管理,不仅能约束自己,还能带动他人。主动发现工作是很多设计师不愿意跨出的一步,却也是很多设计师处于发现不了的迷茫中,你能发现工作吗?

 

除了等着安排和主动发现工作任务以外,协助他人也是一种经验。有人习惯事不关己就躲得远远的,有人宁愿牺牲休息时间也会伸出援手,看似觉得他有点傻,其实只是你没有领悟到这种态度,职场的态度。

 

工作中的任务来源其实总结出来就大体分为三方面:领导或者需求方安排、主动发现并制定计划、团队内协助和跨部门协助。你平时的工作任务来源于哪方面呢?你是否具备主动性的一面,这里面的具体关键点下面给大家展开分析一下。


 

 


三、等待安排也需适当主动


在职场中最幸福的就是有个领导带着,他们扛住了所有压力,让你只要做好设计就行。空闲之余你可以自由支配着自己的时间,但是作为管理者来说,是需要不断思考、计划、验收和总结等。

 

俗话说:“进入一家好的公司,不如遇到一个好的领导”,经验的积累离不开自身努力和他人指点。在日常工作中就算任务来源领导或者需求方安排,我们也需要适当主动,这是起码的职业态度。


 


3.1、主动询问

如果工作已经安排好,只需要根据排期去完成即可。如果还没有收到工作任务,要主动去询问,不要闲着发呆,也许领导在忙碌中忘记安排也是有可能的。你的主动间接的辅助领导工作,让他可以更省心,对你的认可度也能更高。

 


3.2、主动沟通

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要主动沟通,不要闭门造车,也不要惧怕领导,沟通是为了确保设计方向不会出现偏差。不要到最后一刻才呈现设计方案,如果出现想法不匹配,容易显得很被动,让人感觉你不专业、效率低下、态度懒散等。

 


3.3、主动跟进

项目推进并不是完成设计就可以,最终的结果才是主要的,而结果需要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设计交付之后我们需要主动去跟进,做好落地环节中的配合,把控好还原质量。

 


3.4、主动走查

对于 UI 设计师来说,界面完稿并不是工作对接的结束,项目开发还原度至关重要。我们需要主动去进行视觉走查,不要等着通知,这样会让自己的时间处于很被动。主动走查可以确保出现还原度问题的时候,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让技术去调整,有利于最终上线后的感官体验。

 


3.5、主动验收

想要获得更好的项目背书,就需要保证项目落地还原质量,不要只是完成设计方案,也需要主动去验收。要把自己定位成项目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不只是一个美工的角色。

 


3.6、主动采集

作为互联网环境下的设计师,对于数据需要有敏感度。项目上线之后要主动采集相关数据信息,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活动专题页,也可以了解一下活动的相关信息,活动带来的数据变化等。数据是我们设计价值体现的衡量之一,主动采集这些信息将会在项目汇报的时候更有说服力。

 


3.7、主动总结

总结能力对于很多设计师来说都被忽略,也是设计师比较薄弱的一个板块。总结不一定是领导需要才去做,我们要主动的进行项目总结,复盘出项目的经验和问题,为以后的项目进行带来更多可指导的经验。

 

总结也是对已完成项目的收尾,形成项目作品,这样就算需要进行月度、季度或者年度汇报的时候,也能随时拿出来侃侃而谈。

 


3.8、主动汇报

职场中需要一定的自我表现,如果领导比较忙或者忽略你,怎么能发现你的更多价值。当项目完成之后,我们需要进行总结并汇报,让领导知道这个项目的一些情况和你在这个项目中所发挥的价值。

 

虽然都是等着领导或者需求方安排工作任务,但是作为专业的设计师来说,我们需要具备更高的专业度。职场中只要多一点主动,多一分设想,就能创造出更多机遇。

 


 

四、主动发现不止于当前


如果要把职场中的能力进行等级划分,能够高质量完成安排的任务并主动跟进每一个环节,保障最终的结果美好,属于一级。那么二级便是能在职场中主动发现工作,并制定工作计划。

 

主动一词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不一定有多少设计师可以养成习惯。偶尔主动和刻意主动都是阶段性的,习惯性主动才是职场所需要的。而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刻意熏陶,而非朝夕之间,希望你还来得及。

 

在工作中我们除了被动的接受任务以外,如果工作不饱和,我们要养成主动发现工作任务的习惯。有些设计师比较积极主动,也善于发现工作,如果你还没有具备发现的能力,这里列举几个方向示意,希望能作为抛砖引玉。

 


4.1、发现进行中的不足

还在进行中的项目,比如主题活动等,虽然设计已经完成,但是我们依然可以进行优化。之前可能由于诸多因素导致发挥受限,现在可以进行查漏补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更新。

 

就算不一定有条件替换成新方案,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尝试优化提升,这也是一种自我审查和自我推翻的过程。


 


4.2、排查上线设计中的问题

之前我在带团队的时候就会经常组织团队成员去对公司旗下的产品线进行排查,发现设计或者体验上的不足并进行记录。然后针对问题的程度进行量级排序,形成汇报的方案,给相关领导进行汇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讨论是否进行优化调整。

 

发现问题是一个设计师必备的能力,只有不断排查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做出更好的产品。


 


4.3、创建团队设计规范

很多设计师都喜欢抱怨团队不够好、流程不够专业、领导太武断、老板不懂设计等等,与其抱怨不如尽力。

 

如果在一个初创团队做设计,不够规范是自然的,总会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但是我们自己是专业的,我们可以把这份专业转化为方案,逐步去推进。制定更加标准、统一的设计规范,然后将这些标准在迭代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进去,相信随着你的推荐会变得越来越好。

 

工作是一个综合体,有时候一个人使劲也是有点困难,但是我们可以将这件事情当作是一次积累。就算最终努力之后依然推进不到满意的程度,但是至少在设计这个环节你获得了一个全面的锻炼。


 


4.4、完善公司设计体系

很多工作多年的设计师总会发现自己没啥作品,导致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过于被动,没有主动去进行设计产出,完善公司设计体系。

 

老板不会只想着设计这一个环节,难免会将资源调用在最急缺的板块。但是我们除了在完成指定任务以外,可以按照自己对于这个设计体系最全的角度去思考,列出补充清单。利用富余时间去完成,形成公司设计体系的全案,有机会也可以给直属领导汇报,也许就在无形中逐步被认可。

 

我早些年在一些初创团队的时候,就会把公司的品牌、网站、线上视觉、线下物料等进行逐一规范,没有的就进行方案设计并提案。虽然没有全部让老板接受并实现,但是工作态度得到了认可,也不断朝着自己期望的设计标准在完善,这便是一个好的起步。


 


4.5、研究并分析竞品

设计师并不是闷着头闭门造车,要像产品经理一样不断研究产品,只是我们研究的方向不一样而已。研究并分析竞品的设计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有时候也不局限于竞品,更多产品的研究分析将会培养我们更加灵活的设计创新。

 

产品体验是一个习惯,研究分析是一种经验积累,灵感的来源便是这些日常的习惯和总结。如果团队设计师不只是自己,也可以将这些总结进行分享交流,相信你会收获更多。


 


4.6、带动并培养团队设计氛围

很多设计师都期望能进入类似于阿里、腾讯、字节、网易等这样的设计师大团队,因为高手很多,互相切磋,互相进步。团队的设计氛围是至关重要的,内部交流是互相成长的关键,在这些大团队里面各自的专业起点较高,自然也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如果你是一个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设计师,与其盼望大团队,不如带动并培养团队设计氛围,这也是你能主动发现任务的一部分。带动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定期制定一些主题大家一起发挥并探讨,团队虽小,但是也自在其中。这是培养自己更加综合的能力,比如: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统筹规划、执行能力、培训能力等会让你更快的进入到储备管理的阶段。


 

主动发现工作需要去培养,平时也要改掉自己被动的习惯,被动时间长了也就变得麻木啦,想要改变就会更难。希望你能成为一个主动的设计师,主动发现并制定计划。

 


 

五、助于他人多方受益


工作场景是一个多人协作的综合场景,所谓的经验积累也非专业技能这一项单一的方向,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更加综合全面的自己。有时候看似与自己专业无关的事情,也许就是一个侧面的发酵,无形中就会绽放。

 

在职场中,我们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如果能伸出援手的,一定不要错过。如果工作饱和度比较低的时候,也可以申请跨部门协助,当然得需要直属领导同意。能为公司发挥更多价值,肯定比对你只是单一认知要强,更多不同工种的接触,也能让自己积累更多经验,做过和只是知道还是不一样的。


 

如果在一家创业公司,我们不只是一个设计师,我们是一个员工,哪里需要去哪里,这样的体会我在刚入行的时候经历过。那时候公司人手不够,经常和市场部同事一起地推,和物流同事一起收送件,偶尔也要给老板美化一下融资PPT等。虽然表面上看做了很多与设计无关的事情,但是在这家创业公司里面是我接触最广的一个阶段,后期自己创业思考的方向也不仅仅局限于设计专业这一个单一的层面。

 

所以,我们在工作中,除了本职工作以外,我们也可以发现更多辅助性质的工作任务。辅助本部门同事完成项目、辅助跨部门工作调用、辅助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也能让自己不至于无所事事。

 

虽然乐于助人是好事,也能积累更多综合经验,不过这个度是需要衡量一下的。毕竟我们是设计师,总不能时间都用在非专业领域,如果长期处于无法在专业领域发挥的状态,那将会本末倒置,得不偿失。得不到发挥的时候需要舍弃,得不到提升的时候也要换个新的环境,毕竟我们的专业是需要磨练的。


 


 

六、小结


其实对于大部分设计师来说,工作很闲应该是不太可能,工作饱和度太低主要还是初入行业,无法独立挑起项目的担子,平时做的设计都是一些零散的,可能会出现时间富足的状态。对于工作多年的设计师来说,就得看机遇啦,进入一些相对饱和度适中的团队,也是一种理想的工作节奏。

 

都说时间很重要,其实重要的是时间规划,有些三五年就成为资深设计师,有人却还在门槛边缘。工作项目的经验积累需要多点主动,主动发现工作任务才能让自己输出更多作品。然后日常的设计提升也是至关重要的,养成日常输出的习惯,坚持这些零散的习惯才能成就未来更好的自己。

 

无论你现在身处何种职场环境,都希望本文的梳理对你有所启发,工作中多一点主动,多一分设想,你就能比别人更优秀一点点。



作者:黑马青年(黎波)

本文由 @黑马青年 原创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251
阅读原文
|
Report
|
239
Share
相关推荐
这些 UI 设计案例很有想法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文章
教程
教程
教程
教程
作品收藏夹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Segway E3 Pro|Own Your City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教程
教程
教程
教程
作品收藏夹
品牌设计
品牌设计
品牌设计
品牌设计
作品收藏夹
新增收藏夹
新增收藏夹
新增收藏夹
新增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文章
文章
文章
文章
作品收藏夹
UI设计文章
UI设计文章
UI设计文章
UI设计文章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