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毕业秀 | 坎伯韦尔(Camberwell)艺术学院 · 新改革届插画毕业展(上)
近期为大家补充带来的是坎伯韦尔艺术学院改革届的插画毕业展中部分华人毕业生作品。
插 画 毕 业 秀
● 坎 伯 韦 尔 艺 术 学 院 ●
(新 改 革 届)插 画 专 业
Hiiibrand(嗨!品牌)推出2020特别栏目“插画毕业秀”,将专注于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插画(及绘本)专业的毕业展和活动,希望通过我们第一手的报道,让毕业生的精彩作品被更多人看到,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更多思想碰撞。

改 革 届
插 画 毕 业 展
(上)
P.S 篇幅有限,为避免文章过长而压缩了字号及行间距
手机用户建议点击右上角“...”-“调整字体”放大阅读
阿兜
上海师范大学视觉传达设计本科,伦敦艺术大学坎伯韦尔艺术学院插画硕士。
最近一年一直在学习画漫画和图像小说,尝试了许多一页漫画和短篇漫画,最近在 学习如何编好一个长篇故事。儿童绘本创作《wolly色彩书》



这是一个关于住在一个乌托邦城市中的主人公Bruce觉得自己与周围格格不入,然后去寻找真正自己归属的乌托邦的故事。再创作过程中,我还加入了一些Bruce的梦境来暗示他的内心世界。
虽然乌托邦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但是人与人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很难完美融入在同一个世界。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去寻找,寻找属于自己的乌托邦,无论是山川河流,还是荒漠森林。我在这本图像小说中想要传达给大家,忠于做自己,和去寻找自己内心的勇气。
我在这本书中还有许多要补充的部分,会一直画下去。
毕然


《带“病”生存》这个项目是关于现代生活的精神困境。沉默的人,顺从的人,抗争的人,在这都市中的每一个人都被欲望裹挟着,带着各自的处境对抗着这生活制度。现代生活如被鞭笞的陀螺般高速运转,有条不紊,让我们对充斥着主流价值观的社会规则,周遭的亲密关系,一切道德意味的约定俗成,好像总有一种内在的破坏倾向,如此这般生活在超我与本我的永恒的自我抗争中,逐渐加固了我们的自我认同,可以说是携带着我们自身所有的问题,在某种层面上带病生存着。
2017.02 台湾朝阳科技大学(本科)-视觉传达设计
2018.06 上海火石文化经纪人有限公司担任设计
2020.09 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坎伯韦尔艺术学院



Centree




牡丹亭这个项目的初衷来源于我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随着新兴娱乐产业的兴起,传统艺术的处境变得岌岌可危。所以我想通过自己所学的插画专业来用新的方式重新表现戏曲这门传统艺术,从而使它能够有新的生命力来吸引年轻或者是新的观众群体。
而关于我的毕设项目《牡丹亭:前世今生》,它来源于剧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最广为流传的一部绝世之作,它上启西厢,下承红楼,不仅仅在中国戏曲的历史上,也是在中国文学历史上都可称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之所以选择这个项目是因为牡丹亭的故事于我而言除了是在表达一种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是一次对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被封建礼教囿于深闺的女子们的女性自由启蒙运动。这个项目中我的研究方向在于寻找传统艺术审美和现代艺术审美之间的碰撞。除了展示传统戏曲中独特优美的表现形式,也想要展示出中国传统戏曲表演有别于西方写实戏剧的意象与浪漫主义之美。
在我的研究和创作中,我不停的调整我的故事内容和画面表达,我希望能够给故事增加新的生命力,于是,我将故事进行了续写,既牡丹亭的前世今生,除了前半部分的原著内容外,将故事的人物杜丽娘和柳梦梅设计为在现代重逢的流浪戏曲表演艺术家,而他们所演绎的正是牡丹亭,在现代延续着他们的爱情故事,希望借由这个设计将故事里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台前和幕后全部串联起来,是以来表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而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而此情除了穿越生死,也穿越时间和空间,同时也象征戏曲这门艺术的生生不息。
陈丹




段又嘉








魔幻现实主义一直是我最喜欢的文学类型和我创作热情的来源。在一年的研究生课程当中,我一直在尝试寻找我的对于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叙事角度,这同时也是我对自身艺术风格的探索过程。毕业创作我选择了为魔幻现实主义画家马尔克斯的作品 I Sell My Dreams创作系列插画。这篇短篇小说从“我”的角度,回忆和叙述了一位以卖梦为生的颇有传奇色彩的一位女人的故事。为了表现魔幻现实主义细节叙述繁杂,真假难辩,故事线看似清晰实为非线性的特点,我采用了拼贴的方式,在我收集到的一些老旧文件上面进行创作。在画面当中,我通过用照片和手绘结合,并把女主人公意象化为一只神秘的禽类动物,旨在把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特性视觉化。
何昱洁
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摄影专业,
研究生就读伦敦艺术大学坎伯韦尔插画专业。




《Who is in the doll?》是手绘绘本。作品通过创造“臆想世界”引发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强调了双视角思考的重要性,即“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 。故事在平行时空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记忆屋”和“臆想世界”这两个元素。在画面中也出现了两个时期的“我”,即儿童时期的“我”——以经历者的身份;成人后的“我”——以窥探者的身份见到童年时的自己,站在成人角度对童年经历的回顾和反思,是双重身份的思考。同时在故事内容中提出了“爱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和形态的不同”以此来反映爱的表达和接受的差异性。
故事以我和父亲现实生活中的状态作为创作背景,探索了不同时期我对父爱的认识和理解。以“我”和“扮演成娃娃形象的父亲”作为故事主人公,讲述了故事中的女孩回到了“记忆屋(memories house)” 通过进入不同的房间感受童年经历,并偶然间进入了的“臆想世界(imaginary world)”展开了一段奇妙旅程。在创造的臆想世界中,人们可以“购买爱”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女孩想购买“最好的爱“送给父亲以此表达父爱……从购买爱到自己浇灌爱……在这个过程中女孩明白了父爱……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付出的用心良苦以及自己对父亲的偏见和误解.......
故事具有一定复杂性,很难在简短的介绍中交代清楚具体情节。同时,故事含有一些隐喻。比如打扮成娃娃样子的父亲,通过扮演成娃娃和女孩交流,默默的陪伴和付出也暗示着现实世界父亲的不擅表达。以及故事中出现的苹果——来源于女孩浇灌的“love tree”。苹果在故事中也多次出现,最初出现在“娃娃“切苹果给女孩吃,这也与女孩自己辛苦栽种的苹果相呼应……暗示着两个互相不懂表达爱的人对彼此的深深的爱……




蹇玉巧



项目是关于校园暴力的话题,主要是以社会性质的话题引导出真正的人性道德问题。借用客观存在的事实事件来揭露人性的黑暗和贪欲,以此讨论人性哲学和青少年的教育问题。
根据超现实主义的概念提出梦境、幻觉、本能等,主张从潜意识的思想实际中求“超现实”。借用梦境的概念,结合过去与未来、真实与幻觉。所以作品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在睡梦中进入了一所充满了暴力的学校,并且在学校遭受到了暴力后从噩梦中惊醒。小孩在现实生活中也充当着施暴者的角色,当他真切在梦境中受到了伤害,才能够真真切切的反思和醒悟。所以我的作品不仅是要揭露校园暴力的危害和恶果,也是希望用噩梦惊醒时的方式告诉大家未来的美好祝愿和期许。




景歌





Layla Xu
对插画、图像小说、平面设计都很感兴趣。
前文字工作者。






李珞菲
微博:@子木艺术zimu_art
Ins:@zimu_illustration
插画师,模特




这个系列的拼贴作品是基于我在伦敦公园的经历,我想体现的是不同时间在不同公园的感受。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我觉得公园是介于城市和自然的交界带,它们不仅体现了人性设计的的美同时也体现着自然的魅力。我用瓶贴抽象的方式来试图展示一种临时的感受,一种当我们想逃脱城市生活时,处于公园中放空的感受。在这幅“ Hamperstead health (19:00, winter)” 中我使用大量的黑色绿色元素的拼贴材料来体现在冬天傍晚,快要进入夜晚在公园的感受,我使用白色的元素来体现冬日里最后一束的阳光。想表达一种夜色即将要将公园的景致吞灭,也是时间改离开的感受。
类似的的作品像是“Greenwich (17:00pm, winter), “Holland Park (13:00pm, summer), “Regent park (10:00am, simmer)都是基于我在不同公园的不同感受来创作的,在以后我仍然会去创作一些有关于人与自然的主题作品。





廖敬宽
一位美丽的小画家而已。





游离在羞怯与疯狂间的一种状态,想要站在舞台中央也想要藏在黑暗中的一种心情。在内心深处,经常有一种想要与陌生人产生短暂的,深刻联系的冲动,但又常常感觉到,即使面对面诉说着,紧紧拥抱着,也有一层隔膜。我想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这样的矛盾。这就是这个项目想要去做的事情。
爱好广泛的人生体验家,喜欢冒险,热爱生活。
视觉中国签约插画师















今年我研究的项目是焦虑我把视线缩小到了工作的人们的焦虑,社畜的大家。
想表达的是人们对自我的认知来自于他人,也就是他人之眼,和一些在社会制度冲突下自我认同的问题。
当无法满足他人的期待时焦虑也就会产生。而在社会制度的大环境下,人们也无法摆脱制度带来的束缚,会带来自我意识与他人和社会制度的冲突。基于这些启发和灵感,我想把在表达焦虑这种情绪的前提下,创作了这组作品,主要是一些我的情绪和我经历的有关于焦虑的情感瞬间。
感谢各位毕业生对本文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