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电影节海报「难看」吗?

Recommanded by editor
南京/艺术工作者/5年前/5794浏览
北京国际电影节海报「难看」吗?Recommanded by editor
hiiibrand

https://mp.weixin.qq.com/s/NH10yRjPABrBfMGozOT1KQ

以下文章来源于NEUE ,作者NEUE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NEUE

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先导海报(一)(图片由立入禁止工作室提供)

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先导海报(二)(图片由立入禁止工作室提供)




昨天上午,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先导海报出炉,设计出自北京的立入禁止工作室,工作室主理人是刘治治、迷盒、张琦,均为业内资深知名设计师,国内外获奖众多,海报也因此呈现出与不同往届的视觉面貌。



立入禁止官方网站:studionaeo.com



作为面向公众的国际性活动,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海报在受疫情影响、沉寂大半年的中国平面设计圈迎来空前广泛的讨论。然而当中,设计师群体与公众对于这届主视觉海报的评价出现了较大分歧。多数专业设计师认为,这相比去过去的确有了相当大的提升;公众似乎并不这么认为,甚至在某微博投票中绝大多数认为「不如前几届的设计」。


引发讨论固然是好事,但我们认为任何设计的讨论都需要结合其语境。因此NEUE有幸邀请了话题中心的设计师刘治治、迷盒以及其它行业的几位朋友抛出各自的观点,给予大家来自不同领域的思考路径。







立入禁止主理人,中央美术学院讲师


首先要澄清一点,我们目前这个设计是「先导海报」,不是「最终主海报」。「最终主海报」应该不是我们设计。这个在发布之时没说清,给大家造成误解了。

左:电影《邪不压正》先导海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右:电影《邪不压正》最终海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电影节有好几段程序,「先导海报」是开始的时候吸引大家过来。两种海报的功能诉求和切入点都不一样:「先导海报」是可以比较平面的,甚至有点像戏剧海报那样儿的。更多的是创意、概念这一部分,到了「最终主海报」阶段可能就会有大家期望的「更加能够产生对电影节盛况联想」的内容。

我其实认识北京电影节组委会很久了。大约七八年前,我参加北京电影节的一个活动,当时的北京电影节组委会在邀请我在北京设计周做了一场有关「海报设计」的讲座。那时候他们就提出,是否能委托我来做北京电影节的平面设计。我个人有些不想接触这类权力背景太强的设计工作,因为觉得提案过程比较麻烦,因此没有同意。到了去年夏末,组委会一位负责这个项目的女士又找到我,希望让我来做今年的电影节主视觉设计。她非常认真和热情地接洽这个事情,盛情难却,于是和对方有了实质性初步接触。

设计之初,我就与甲方谈了我的理解与担忧: 

Google 搜索「电影海报」出来的结果,大众熟悉的海报范式


首先,从个人设计经验来说,我接触这种电影类的海报不多。因为电影类的海报是一个专门的分支,与其它的海报风格不一样,它在大众心理层面有个比较固化的认知。就是说当提到「电影海报」,大家心理预期会希望看到某一种熟悉的电影海报风格,而不认为该看到设计师通常意义上的这种偏设计类的海报,它自有一套专门的范式;

第二,我很担心这种机构权利太强的甲方,会过多插手设计。最后导致设计师无法把控作品,毕竟这些例子过去也一直存在。

对方非常诚恳的接受了我的意见,也表达了对设计师最大的尊重,表示愿把更多的自由度和决策权交给设计师,他们只是在最开始的时候提出了一些需求,比如:最好有天坛形象或者需要出现电影节 logo 的风车形象。

我们按照甲方提到的两个要素来进行整个海报画面的处理。然而,我们在内心最深处挺害怕海报上元素过多了,所以你看动态海报会发现,它由两张海报的动态演变组成的一个动态海报。我们甚至把风车儿和天坛都分开,变成两张海报,因为把这两个元素搁在一起处理的话,对于我们来说感觉不太舒服。 

最初版方案海报(一 (图片由立入禁止工作室提供

最初版方案海报(二)(图片由立入禁止工作室提供

一开始,我们向甲方提供了3-5个方案,也得到了即时的反馈。由于我们的方案一开始做得非常平面化,他们觉得这特别像一个平面设计展览或者活动视觉海报,缺乏电影感。我也非常理解,于是与他们沟通「如何增强电影感」,最后双方都觉得「光影的变化」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原计划是三月进入准备期,四月就正式上线,结果疫情发生。主办方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每天在焦虑什么时候可以解禁、什么时候疫情可以过去、什么时候电影院可以开门,电影应该是受打击最重的一个行业。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师获得了更加充裕的时间,我们也做了很多稿,尝试了很多可能性。不合适的方案在工作室内部就被筛选掉了,所以我们就基本上给甲方看最终结果。

现在回过头来看,项目难点在于,平面设计由于专业细分,直接由设计结果影响到了设计受众的认知。在观众的心目中,有一种电影海报是叙事的、有很多带效果的文字、是可以做一些特殊处理的,或者甚至可以象形的、有很多炫技的成分在里头的。没有贬义,只是它的确有这一种范式,是受众心目中觉得电影/电影节/电影类该有的东西。我们做的更偏向于设计师认知的、而非广告的。比如海报里没有图像、没有可见的技巧特效、甚至构图都有一些呆板、也甚至是这个颜色有一些挑衅或是让人觉得惊奇,我们可能看不到一个电影海报会用荧光色,但是在平面设计的海报里这就太常见了。综上我觉得,引起争论的问题就是这两个预期不一样。设计师群体更多会觉得可能开创了某一种风格、或者说打破了某一种界限。但是电影爱好者会觉得自己没有得到一个真正的海报。

这没有什么问题,也确实是一个难点。但从这个难点看过去,北京电影节真的是很尊重设计师的自我认知,他们向我们保证、也做到了不强势修改。我们也比较适度的向「大众理解的电影」这方面去做了妥协。 

先导海报动态效果


工作室内部都很喜欢这个海报,包括动态效果。工作室的年轻设计师们也会给出一些好玩儿新奇的想法,海报中其实有很多创意,比如:海报里黑白到彩色的转换,其实也象征着电影技术的变化;第十届这个汉字的「十」,在动态中幻化成一个旋转的风车(也是电影节原本的 logo);镜片构成天坛的形态,镜片的堆叠其实就是暗指摄影机的镜头。你们可以注意一下,在风车作为主题的时候呢,风车是白色的,然后底色是不断变化的彩色。而到了天坛作为主体的时候,天坛是彩色的,镜片里反射融汇是彩光,而背景又变成黑灰色。

不说「包容」,我是比较狂躁的人,不需要别人包容我。我们只是希望这个世界其实应该不是越来越封闭,以往的范式固然有它的合理之处,但在范式之外,可能可以产生一些新的变化,我觉得这些变化是大家应该去尝试的可能。 

海报局部,「Film」与天坛的宝顶叠加(图片由立入禁止工作室提供




我们在微博评论里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评论是说,「这个文字怎么能压在图像上呢?」这其实是我们的一个小机心:透过天坛的宝顶能看到「Film(胶片,电影)」这个词的局部,所有的文字都让开了图像,只有此处有一点叠压。但电影爱好者反而觉得这个设计「做坏了」,过去那些书法体、金属字标题的海报驯化了大家的审美,觉得只有加了特效才是「设计」,设计没有这么简单。但这个现象特别好玩儿,我以前都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事儿。但是在两套不对位的语言之下,这种「巧思」或者「居心」是无效的,我也有些失望。另外还有诸如「怎么能把印刷体(或者正文字体)作为标题?」,这是最近平面设计的一股风潮。

最后,我觉得这个事情引起争论十分正常,尤其是当你看到的东西和你心中预期不符就难免会这样。我个人我还是很喜欢这个设计,当然喜欢的人,能被他们所接受我很开心;不喜欢的人我也没有道理强迫人家去认可。我更希望大家能够更开放地去尝试接受他们没有见过的东西。



立入禁止主理人,曾担任《新视线》资深设计师及编辑、

The New York Times Science Times 中文版创意总监、

The New York Times中国区艺术总监



电影节其实原计划在2月初就需要提案,留给设计的时间不多。Covid-19的袭来,才不得不延期举办。突然多出来了一大段时间,使得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就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究竟什么样的视觉语言才能在权力审美与普通民众之间达到平衡」,以及「怎样才能扭转以往电影节在大众传播中的视觉负面影响」。主办方给出的brief还是希望画面中有代表北京城市的「天坛」以及电影节本身的「风车」logo等。立入禁止的每一个项目都是从客户的底层逻辑发展出特有的方法和呈现方式。 

用于线下场景的3D版本海报(图片由立入禁止工作室提供


我们做了很多的尝试,有最保守的延续以往奖杯主视觉的方向,也有用最常规的手法用胶片叠加出风车和天坛的主视觉,甚至有用分镜的手法把那些必须出现的元素组织在一起等等。最后被主办方采用的是所有方案里我们个人最喜欢也最代表「立入禁止」的那一个作为官宣海报。

最初版方案海报效果图(图片由立入禁止工作室提供


其实我们个人是更喜欢第一版的,更纯粹,但这容易让普通观众认为「没有技术含量」,所以我们后来不仅出了彩色版,还出了3D版本。

2020年柏林电影节70周年海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平时受到的平面设计影响都是来自国际一流的,我们自身也参加国际平面设计大奖赛,每年收获颇丰。尤其在今年柏林电影节70周年的主视觉影响下,我们很希望带来全新的视觉理念,其实这是个多么令人激动的时刻啊!我们认为是向大众介绍平面设计内在魅力的很好时机,虽然「公共领域的冒险竟然是如此危险」。我们其实平时并没有很关注微博,今天早上起来收到一堆朋友们给我发来的消息和截屏,在朋友圈和微博的评论基本是两极分化很严重的。有设计师群体在讨论这是一个「new era」的标志,我们其实没有那么乐观,时代不是线性的,有时折叠、有时撤回、有时跳跃,现在看起来更多是跳跃着撤回。平面设计的完整发展,仰赖审美的自由发展。在缺乏审美自由的社会里,设计也将难以得到完整发展。

以「要找我们做设计吗?」上热搜那种自嘲,当然这是一个好事儿,至少我们的设计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进入了公共领域。


设计师,编辑


我查了查关于这届海报的评论,新浪微博从上往下翻第一眼看到的是一条:「操」。

「美」其实是很个人的事情,「美」也是最可以评价的事情,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每个人的身份认知也不尽相同,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嘛,说,说大块儿的。但我想大多数人由于接触机会有限,其实对于评价一个新东西的好坏与否其实是没有什么经验的,在没有经验的领域,就算鸡贼如我,也很难在一瞬之间讲出点让人开心的真东西。像我至今也不大能品出不同啤酒的区别,十块一瓶和十块一滴的在我这儿就只有真好喝和这酒厂趁早倒闭的区别,而我的朋友程进却能在热死人的七月北京就着一把烤串光着膀子给我从晚上八点讲到三点。我根本就不想听嘛。但要让丫来看这张海报,他的反应估计也和我第一次喝到那瓶珍酿一样,苦味和涩味在我的喉咙里来回打转,眼泪在我的鼻腔里刺激我的鼻毛,实在说不出什么好话来,那就说一声「操」吧。

啤酒我不是行家,不过设计和电影我都很喜欢。在我小时候,我第一次在网吧窥视别人屏幕里的尼奥升天的时候,我就发誓,得把《黑客帝国》三部曲当作我的紫金宝剑,总有一天我能找着一个人,和我从头到尾看完,她就是我的真命天妹,结果直到现在也没寻着。大家可以一起看《银翼杀手》,一起看《走出非洲》(我睡着了),一起看《一一》,一起看《爱在黎明破晓前》……但彼之蜜糖,吾之有点齁,有时候也实在很没办法。人和人之间就是有无法逾越的鸿沟,没办法共通的,但我自我发现了一个自我解决的方式,那就是合拍是一个动态的事情,真硬拿自我当作世界的试金石,恐怕世界会觉得我有点脑瓜秀逗。于是我们一起看完了《老友记》,每天的晚饭是青菜和瑞秋,晚饭后是抱抱和睡觉。

对我来说,设计就不太一样了,我对设计没有太多的坚持,我在设计的各个流派里转昏了头,美学如潮,在我身边来回穿梭。我偶尔相信一个事情有金线,就如同有人说文章有金线一样。但是很多时候,我不太清楚,这根线是握在设计师的手中还是握在别的,对我来说,设计师是一个挖掘那条金线的矿工,前行在不断寻找它的道路上,所有的技能、经验和总结都在为完成一个无限超越金线的作品而奋斗。不过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所以要怎么办呢。我想沟通是一个好办法。既然大家都不知道金线在哪儿,那谁也别装大尾巴狼,谁也别扣帽子。好好说话在现在无比重要。

最后呢,在当下变换纷繁的世界里,电影和设计这两个我喜爱的行业都只是乱世中的逐波落叶,难得在两个超级大国互关闭领事馆之后大家还有闲心关心一个电影节的海报美丑。但事情是可以讨论的,是有客观标准的,是不是一个「操」可以解决的。当我们互相关闭沟通的大门,拿出彼此最锋利的长矛针锋相对,放弃所有讨论的可能性之后,那我们和我们所憎恨的人又有什么区别,我们能留给这个世界什么东西。我们互相投掷最强大的弹药,互相谩骂最脏的妈妈性器官,互相操来操去傻屄混蛋。在一片喧嚣的吵闹、嘲笑、兵戎相见之后,世界被分割成了一个又一个互不相认的泡泡,危险而脆弱。

可能只要轻轻的一根针,谁就都不在了。





倒不是说不如前几届,整体都不是很好,但这种路数和以往也没有本质的区别。其实还挺复杂的,说太多也没意思,毕竟不痛不痒,但批评重了、砸人饭碗就要出人命了,这也是各行各业一个很普遍的问题。而平面设计相对特殊的一点是,内容可以做得很抽象,设计师不用去了解行业,只需要考虑收费与获奖。说句挺实在的话,这个平面设计展现出来的态度和知识,不能得到电影人的尊重。

由知名海报设计师黄海为2019年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设计的海报「创生万象,幕后为王」(图片来源于网络)


黄海的海报至少让你看到他在用心了解这个行业,这样的专业知识储备与积累、大事小事、正史野史都知道,让你觉得踏实。这种积累就是做设计的土壤,这不可能是平面设计师接到案子然后在开始调研就会有的,也是黄海的价值,黄海的价值就是给了这么多积累、这么多在行业里的贡献。同时黄海的设计埋了一个具象梗,让普通观众看懂,第二层还能再看出一个包袱。总之设计不能脱离群众,但还是要再高一点、再高一点。

另外我觉得,这种项目的客户不应看作是政府及相关领导,第一层就是给电影人,想想电影行业,至少你那头部的那些电影人标准来要求自己;第二层就是影迷,然后再是大众,我觉得这个设计并没有考虑这三类人。这个造型换成演出海报可以吗?这个设计的主体可以是任何,也和任何无关。

所谓设计师身价,应该还是在其相关行业的积累。毕竟行业发展的深度和二战后不一样。已经不是小作坊起步、画个图就是的年代了。但这也两说,一类人就利用这个,各种策略加忽悠导致结果很烂;另一类人就是「说这些没用,我是艺术家,老子得奖了」。 

2019年金鸡百花电影节海报设计「大浪淘沙始见金」,荷兰的熔岩工作室为电影节重新设计了视觉系统、应用物料与网站。(图片来源于网络




去年荷兰熔岩工作室给「金鸡百花」设计了主视觉,不说风格,但就方式来说我觉得是安全的、也是对的。平面设计本身的岔路太多了。设计行业自身是追求多样性,这个没错,因为它有自己的文化属性。但是在服务业这个层面上,实验和尝试的度还是要明确的。比如现在也没人会在意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设计了,好或不好都不会再说,就是一个象限的奇点。在不同层面,考虑到受众的构成,还是会有一个逐渐清晰的范围。


曾任麦肯McCann上海创意总监,

现从事互联网品牌策略、设计管理;




作为一个创意工作者,我自己不喜欢那种特别直接的形象挪用,比如「中国风」就直接用一条具象的龙,或者一个红色的中国结。这种是没有思考的、偷懒的做法,也就是用「腿」做出的设计。因此我喜欢目前的海报设计,它融进了创作者的巧思,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让我审视和思考,并从中感到趣味和愉悦。 


策展人,电影宣发顾问

WHYNOTTHINK咨询




如果我是甲方,这张海报在我手里应该不能通过吧(狡猾脸),立入禁止需要做的再出格一些,应该弄得完全不像一张海报,才能提升过往北京电影节糟糕的视觉形象,引起巨大的争议。这样一来,大家才知道,原来我们这么关心电影,连某个电影节的海报都这么关心。可是事实呢?其实大家哪里关心这种问题?但就是因为完全不关心,所以北京电影节过去的海报才设计得那么糟糕。现在用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办法,引发更多的公众思考,我觉得才是一个比较好的传播。说到底,电影界和电影节的视觉、传播、活动与首映仪式都需要升级。

说这张海报没有「理解电影」的人,他们真的理解不理解电影,我很难说;但我能感觉到他们简直是不理解视觉传达设计。以北影节这张海报为例,基础的信息设计不都达到了吗?不是吗? 海报上面是没写日期、还是没写主办单位?如果信息传达都做到了,又通过这张海报让人知道是北京电影节要举办了,我觉得在功能性上、在信息设计层面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如果非要吹毛求疵,你只能说你自己不喜欢某种色彩某种版式某种风格,但是,有人喜欢啊!抛开私人品味,再想深入讨论,那就是要进入到平面设计的专业讨论范畴了,泛泛而谈和由着性子键盘侠式的谈,意义不大。

我能想到批评者肯定觉得这张海报没有所谓「电影感」、觉得「浅了」、「没有和电影有关的元素」,但是,海报上的视觉元素为什么一定要跟电影有关呢?我觉得这是一个认识误区。至于你提到说有人认为是不是「设计师的傲慢」,我认为既然主办方都请人家(立入禁止)了,还不允许设计师在人家擅长的领域傲慢了吗?而且这样评价的人,我奉劝他们也别操主办方的心、做设计师的主。再补充一句,您觉得电影人、艺术家就不傲慢了吗?设计师最难能可贵的不就是这股「傲慢」劲儿么?不傲慢怎么做出好的设计?非得跟孙子似的,甲方说怎么做就怎么做,或者观众说怎么做就怎么做,那干嘛不找街边打印店呢?那种小店不「欺客」的。如果今天的舆论是这种讨论,就止步于这个层次,我认为这就显得发出这种批评声音的人特别无知。


undefined




艺术评论人



我觉得是做得很差,关键是立入禁止工作室也做出过很好的设计,比如深港双年展有一届的主视觉。这次的设计实在不能代表他们的水平,没有认真做,他们这个身份再强调精英视角就更加招黑了。创意倒是不错,但你考中央美院也不能光有创意吧?干活的手艺人受到尊重就是好好对待手艺,这次感觉太不严肃。这里面至少有一半是甲方的责任,甲方就喜欢这类型的排版。











  关于NEUE  


NEUE(诺异)是一个聚焦艺术与设计领域的策展机构,由秦哲祺与龚奇骏于2018年创立。我们关注平面设计、公共设计、视觉艺术与技术等领域,强调展览特殊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NEUE还通过展览延伸出的事件与文献,辅助大众对公共议题进行讨论,并容纳更为开放的思考邀请。我们希望主动引导观众主观的思考状态,使公众参与到一个叙事性、互动性的展览中,在社会层面产生影响之外,使「设计」生发出当下境况「新」的意义。


  联系  

邮箱:info@neue.net.cn
投稿:alan@neue.net.cn
游学:kung@neue.net.cn


  加入 NEUE 社群  




 END


© 本文转载自 公众号NEUE


52
Report
|
52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装东西Packing.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韶音OpenFit 2+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知识点
知识点
知识点
知识点
作品收藏夹
海报
海报
海报
海报
作品收藏夹
平面设计文章
平面设计文章
平面设计文章
平面设计文章
作品收藏夹
文章
文章
文章
文章
作品收藏夹
字体
字体
字体
字体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