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商-Banner中的空间陈列法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上海/平面设计师/5年前/42760浏览
手机电商-Banner中的空间陈列法Homepage recommendation
贤辈

《空间陈列法》作为手机构图篇第2弹,也是快速构建版面框架的好方法,内容量依旧很足,相信小伙伴看完会对空间陈列有个全面了解

如果有小伙伴想看手机构图篇第1弹《图形分割法》,传送门在此

https://www.zcool.com.cn/article/ZMTEwMzk1Ng==.html

“空间陈列法”是说先构建一个空间,然后将主体元素用合适的形式陈列出来。


这是随着手机兴起而真正流行起来的一招,因为PC时代都是宽大的横屏设计,适合展现视野开阔的大场面,像大漠、海边等等,而“空间陈列”作为小场景,在PC端就显得不大气,因此使用较少;而手机端却刚好相反,瘦长竖屏就适合表现长焦特写的小场景,像微距下的花鸟鱼虫等等,这时“空间陈列”就用的恰到好处。


如图所示,同样的产品展示图,在PC端就显得单薄,版面空缺,整体不饱满;而在手机端则用的刚刚好,确实这种长焦特写、微距放大的陈列小场景就是手机屏的最爱,所以在手机时代,空间陈列图才会呈现井喷式增长。

其实合成、三维和摄影都可以实现“空间陈列”,但本书还是以合成为主,而合成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将产品和空间进行自然融合,不能有违和感。


若想合的天衣无缝,第一步就是要做到“透视准确”,而透视作为构图中的重要知识点,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在前面的章节里也多次提及。我们只有掌握透视的变化规律,才能准确表现出元素的空间关系,如果透视不对,那空间将会失真,下面就来详细讲讲这个理性知识点——透视。

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看周围事物时,会有远近、高低、长短、宽窄等不同,这是由于距离、方位等差异在视觉中呈现的不同反映,这种现象就是透视。透视学的出现可以帮我们非常科学的表现各种空间感和立体感,它广泛用于绘画、建筑、环艺、设计等诸多领域,而常见的透视共3类:空气透视、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这3类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空气透视又称“色彩透视”,由于空气介质的存在(雨、雪、雾、烟等),使人们看到近处景物比远处的轮廓更清晰、色彩更饱满的视觉现象,例如下方海报中的“烟雨蒙蒙”,这种近实远虚感就是典型的空气透视,随着镜头拉远,山川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散点透视则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种透视类型,例如下方的《清明上河图》就是这类透视的代表作,在这五米长的画卷中,很难找出画家的具体观察位置,好似在移动中作画,每到一处画一部分,最后拼接起来,这种视点不断移动的画法就是散点透视,散点透视适合表现景色的波澜壮阔,重在写意,体现一种气势和意境。

而焦点透视才是本文重点,它是透视学中的核心理论,也是西方绘画所遵循的透视原则,最早研究透视就是从这里开始,如果散点透视是“写意”,那焦点透视则“写实”,一切都以客观还原为准。


例如名画《最后的晚餐》,所有视线都汇聚一点(称为灭点),营造出一种立体空间感,这些就像自己身处画面中央所看到的逼真景象。

而我们在设计中常说的透视也都指“焦点透视”,这是我们需要掌握的重中之重。记得高中学习素描时,老师就说画静物要“近大远小”,其实就是对焦点透视最为形象的描述,例如草地上的奶牛,离我们越近就越大,越远则越小,正是这种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才使场景有了空间和层次。

在介绍焦点透视前,我们先说说透视中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观察视角。视角即指人眼(称为视点)在观察事物时视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


如下图所示,其实就是人眼观看角度的变化,常见有3种:当我们平视前方时就是“平视视角”;仰头看时则是“仰视视角”;低头看时便是“俯视视角”。


其中平视时人眼和物体形成的假想连线称为“水平视线”,这是判断视角高低的参考线。

当我们将产品放入空间时,就要根据陈列形式选择合适视角,从下方的示意图中能看到,三种视角给人的感受都不相同:

平视有种方方正正感,给人一种非常自然的观察感受,虽然中规中矩但视觉舒服;

仰视则能体现产品的高大和气势,用来烘托价值感;

而俯视最接近我们日常看桌面小物品的视角,很真实也很亲切,同时还凸显了产品的立体感。

而上图的仰视和俯视都属于小视角,即产品视线和水平视线的夹角较小,这是设计中的常见视角,大概就是把头微微抬起或低下时看到的场景,这时画面最自然也最舒服。反之若视角过大,即头抬的很高或压的很低时,这时产品的形变就很夸张,显得刻意、不舒服。


说完3种视角,现在正式讲解焦点透视,一般根据物体灭点的数量不同,焦点透视又分3种:平行透视(一点透视)、成角透视(两点透视)和斜角透视(三点透视),它们都有各自的透视效果和适用范围,但若铺开讲会很复杂,因此下面就结合“空间陈列”进行介绍。

用立方体简单说明,就是有一面与画面平行,这时物体的厚度边线若向内延伸,最后都会汇聚到1个点上,因此又称“一点透视”。这是最简单也最易掌握的一种透视形式,其中汇聚点称为“灭点”,而灭点所在的那条线则是“视平线”,即与人眼等高的一条水平线。

再来看看平行透视在生活中的场景呈现,如图所示,将各种景物进行前后连线并延伸,最后都是汇到一点才消失。平行透视适合表现场景纵深,给人一种正式感和平和感。

电商中的产品展示也一样,例如下方示意图中,不管哪种视角,产品和立方体都是正对观众,让人觉得摆放角度正正好。

总体来说平行透视只有1个灭点,变化并不多,视觉表现单一,没有太多的空间变化,基本就是从正面来表现整个场景,因此上手简单,只要确保前后连线都汇聚一点即可,这样画面各元素也会显得整齐。但有时这种正视会让画面缺少层次感,显得很平,此时可尝试俯视视角或者强化背景的空间纵深。


下面展示平行透视在3种视角下的应用案例,注意观察不同视角下的产品呈现和透视变化,虽然微妙,但每种视角确实给人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当画面为平行透视和平视视角时,这时的观察位置很正。如下图所示,空间和产品都显得有些平整,虽然场景的立体感较弱,但视觉舒服协调,表现起来也相对简单。注意平视的“视平线”基本位于主体元素的中心处,即是说人眼此时正对前方物体的中心,这样才会有平视效果。

当画面为仰视时,一般视角都不会太大,微微仰视即可,这样视觉才舒服。如下图所示,其实和平视比起来,小角度仰视的透视变化并不明显,没有夸张形变,但依然能体现空间和产品的高大。此时“视平线”位于主体中心靠下的位置,这时人眼明显是从下往上看。

如果觉得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不够,那就尝试下俯视视角,如下图所示,由于俯视时我们能同时看到物体的顶面和正面,这样就能表现物体的厚度,立体感也明显增强。而画面的“视平线”则位于主体中心靠上的位置,这时人眼就是从上往下看,但同样属于小角度俯视。

平行透视的俯视还有一种特殊情形——正俯视,即视角为90°的俯视,这时我们是从物体的正上方低头往下看,如下图所示,当产品平放桌面时,正俯视能清晰看到产品的全貌。

在空间陈列中这是一种常见视角,上手简单,展现清晰。例如下方案例中,俯视下的产品摆放非常灵活,根据构图需求可以工整 ① 也可以随意 ② ,并且产品多以正面展现为主,整体直观、舒服。

以上都是产品的陈列案例,其实正俯视有时也会用于场景呈现中,如下图所示,视点位于场景的正上方,有点类似无人机的俯瞰拍摄,这种看似“刁钻”的视角能给画面带来独特的戏剧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除了3种视角,这里还要介绍一种平行透视的常见形式——空间平行透视,这种形式即画面的正前方有个类似方盒的纵深空间,而人物或产品就放置在空间里。


如图所示,该形式也有视角的3种变化,但为了确保视觉的自然舒服,仰视和俯视也都是小角度的上下摆动,所以产品的透视变化并不明显,场景呈现也没有很夸张。

为何要将该形式单独列出?因为它非常适合手机端的竖屏构图。


手机不像PC,无法通过宽屏来表现视野开阔的大场面,手机屏更适合长焦特写的小场景,但这样有时就会显得左右拥挤不透气,这时“空间平行透视”就刚好取长补短,通过“深度”刻画将狭窄空间的纵深感体现出来,最终使观者视线在前后维度上有了延伸和舒展。


该形式正是利用平行透视的纵深性,才最大程度缓解了手机屏的拥挤感。下面分视角列举案例,要注意不管平视、仰视还是俯视,空间里的所有元素最后都要汇聚一点,这样透视才合理,纵深效果也最好。

3种视角中,空间平视最常见,因为这种方方正正的空间展示最适合手机的竖屏构图,看着最舒服,上手也简单,易于搭建。在平视下,由于没有视角的高低变化,空间基本位于人眼的正前方,无任何偏移,摆放角度非常正,构图给人一种稳定感,元素也没有夸张形变,组合方便,真实自然。


对于“空间平行透视”,“深度”刻画很关键,我们要根据版面构图选择合适的深浅。例如下方案例中:① ② 的深度浅,空间相对封闭,适合展现小空间,给人温馨感和趣味性;而 ③ 的深度深,空间开阔,适合展现大空间,这样能让视线更舒展,画面更透气。

在仰视下,我们是抬头向上看,这时空间显得高大,给人强烈的气势感。如下图所示,视平线贴近地面,像是我们蹲着向上看,这种仰望视角,建筑和人物都很高大,再加上强烈的纵深感,虽然空间左右依然狭窄,但上下和前后维度却变的非常开阔,画面通透。


空间仰视能渲染氛围,提升场景的戏剧效果,突出视觉冲击力,但要注意仰视视角不能太大,否则夸张的仰视效果反而给人一种压抑感。

在俯视下,视平线处于空间中心的上方,类似我们站在高处往下看,如下图所示,这时空间显得立体,远近的各类元素也能得到清晰展现,层次分明。


俯视适合展现空间的全局观,也让各物体有着丰富的体积感。除非有特殊的构图需求,不然和仰视一样,俯视视角不能过大,否则俯视就变成俯瞰,会产生遥远的距离感,空间也压缩的厉害,进而导致形变和失真。

还是拿立方体举例,就是物体与画面形成一定夹角,这时物体的所有边线分别向各自方向进行延伸,最后会在视平线上形成一左一右2个灭点,因此又称“两点透视”。这类透视最接近我们日常的观察角度,即是说大部分时候,我们看到的物体都属于成角透视。

虽然成角透视只比平行透视多了1个灭点,但2个灭点的位置却很灵活,这样空间的透视变化也更加丰富。


例如下方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景象,虽然都是典型的成角透视,但 ① 是2个灭点都在画面外,这时建筑给人的感觉结构平稳,立体感强,侧重写实;而 ② 则是1个灭点在画面内,另1个在画面外,这时空间右侧的透视形变较大,产生纵深感,整个场景更有张力和冲击。


其实还有第3种情形是2个灭点都在画面内,但由于空间会产生夸张形变和失真,因此总体少见,不再举例说明。

再看看成角透视下的产品展示效果,如下图所示,不同于单面展示为主的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则以展示物体的两面为主,这样立体感更强,构图也更稳定。注意在成角透视中,画面所有的竖向边线都是平行,不会产生灭点。

相比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在表现上更复杂一些,一般都以2灭点在画面外的情形为主,这时透视最舒服。注意要想画面只产生2个灭点,那当中的所有元素都需排列整齐,这也是成角透视的常用做法,此时画面会显得整齐统一。下面列举3种视角下的电商案例,其中以仰视和俯视最为常见。

平视下的成角透视相对少见,因为使用成角透视就是为了凸显物体的立体感,但平视由于视角很正,恰恰就会显得立体感较弱,这时2种效果会有矛盾,影响场景的协调性。例如下方的2个案例中,产品看着就有些平整,和方形盒子以及立方体稍显冲突,但整体视觉真实平和,没有形变。

仰视下的成角透视就显得刚刚好,如下图所示,所有元素均用2个立面展示,加上透视形变,这时空间的立体感强,产品和立方体也都有明显的体积感,视觉平稳、饱满,而且还能体现产品形象的高大,凸显价值感。


注意2个案例中,视平线上都只有2个灭点,这是因为产品和立方体的排列都很整齐,反之若无序排列,就会产生多个灭点,这样画面会显凌乱,视觉不舒服,所以在表现成角透视时,尽量确保所有元素都能整齐排列。

在成角透视中,俯视视角最常见。因为该视角下的物体可以展现3个面,能进一步强化元素的立体感和方位感,如图所示,物体的空间关系明显,层次分明,构图也平稳。


一般成角俯视适合小场景陈列(若是大场景则垂直方向会发生严重形变,这就是后面要讲的“斜角透视”),刚好这是手机屏的擅长,小空间配上小角度俯视会给人一种亲切感,类似长焦镜头的特写画面,很好的拉近了观者的心理距离,因此属于手机端的常用构图。

成角透视的优势在于画面立体、稳定和写实,这些优势刚好适合空间的立体呈现,如下图所示,成角透视即可用于室内塑造 ① 也可用于外形搭建 ② ,类似我们站在空间侧面看整体,此时空间立体、饱满,结构有张力。

undefined

但由于成角透视都是在画面两端形成灭点,所以该透视下的空间更适合横构图,但手机屏却是竖构图,对于横向拥挤的竖长屏,成角透视就会有些施展不开,左右狭窄,无法像横版那样开阔的展现空间,也没有平行透视那样看着规整,因此使用较少。

物体与画面存在一定夹角,并且在2点透视的基础上,再加入了高度变化,这样垂直方向的连线会向上或者向下汇聚,最终画面形成3个灭点,又称“三点透视”。相比成角透视,斜角透视其实就是让本没有交集的竖线有了交集,这样垂直方向就有了强烈的汇聚感。

斜角透视的形变夸张,常用于大型物体的仰视或高处俯瞰,类似广角拍摄。


如下图所示,该透视能表现出建筑或空间的宏大感,并且越宏大透视就越强烈。这时画面的夸张构图会显得观者渺小,给人一种压迫感,也让场景有着极强冲击力,同时带来了更加刺激的视觉感受。

其实只要观者在场景中显得很小,这时看到的画面就会产生斜角透视,例如当我们仰望高楼时,相对高楼而言,渺小的我们就会看到斜角透视。


但如果产品展示采用斜角透视时,就会有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因为相对产品来说,我们并不渺小,所以日常是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这种场景更像是“昆虫视角”,如图所示,斜角透视下,虽然画面不真实,但会有种特别的戏剧效果。

另外斜角透视没有平视视角,因为平视物体的竖向边线依然平行,不会在垂直方向产生第3个灭点,因此仍属于成角透视。总之只有在大角度仰视或俯视大型物体时,才会看到斜角透视。


这种形变强烈的夸张透视虽然生活中相对少见,但电商中用的还真不少。还记得我们在第2章讲创意方法时提过的“独特视角”吗?其中一个方向就是使用斜角透视。


这种透视可以体现物体的巨大(仰视)或者场景的宏大(俯视),正是这样一种不真实也不自然的视觉感受,反倒给人一种强烈的气势和冲击,画面极具张力的构图往往能脱颖而出,并在第一时间抓人眼球,吸引注意,所以成角透视特别适合大促主题的场景搭建和氛围营造,下面分视角举例。

视能让物体显得高大,而斜角仰视则让物体显得“巨大”。如图所示,2个案例中的产品都十分“巨大”,通过这样一种“刁钻”视角和夸张手法渲染出了产品气势,使产品显得分量十足,同时也提升了视觉冲击力,整个场景都变的大气。其中 ① 由于版面有限,有个灭点没有标示出来。

当我们站在一个很高的地方俯瞰周围,或者用无人机在高空航拍,这时看到的景象就是斜角俯视。如图所示,尽管竖构图并不适合展现辽阔的大场面,但在斜角俯视的帮助下,2个案例依然体现了场景的宏大,视觉冲击强,这种居高临下感使人视野开阔。

斜角透视中还有一种特殊情形——平行斜角透视,就是当空间或产品的一面与画面平行时,此时不管透视多强烈,画面也只有2个灭点。


如图所示,当立方体的一面正对视点时,侧面便从2个主立面减为了1个,这时除了垂直方向的1个灭点外,原本视平线上的2个也就成了1个,虽然只剩2灭点,但本质仍属于透视强烈的斜角透视。

既然是与画面平行,那和平行透视有何区别?


下面看张空间对比图,能看到2者的形变差异还是相当大:左图为平行透视,像是我们在看一个小方盒,亲切、自然、真实;而右图则是平行斜角透视,更像是我们在仰望一个巨大空间的入口,充满戏剧性,并有压迫感。

其实对于手机端,“平行斜角透视”才是斜角透视中的常用形式,因为它的摆放角度很正,这种正面观察很适合手机端的竖屏构图,而且前后的纵深刻画也能缓解版面的左右拥挤,另外画面纵向的汇聚感还能迅速吸引注意,给人一种巨大冲击力和强烈氛围感,其中仰视比俯视更加常见。

近几年这类透视越来越多见,因为它既适合竖构图,也能提升画面的形式感和表现力,非常利于促销主题的氛围打造。


如图所示,整个画面就像是我们站在宏大场景的正中央仰望时看到的景象,各元素摆放很正,虽有压迫感,但空间和产品都显得非常高大,张力十足,能让用户牢牢聚焦,同时也产生了强烈冲击力,更易在用户脑海中形成记忆。

在这类透视下我们会感觉自己拥有高高在上的“上帝视角”,元素摆放同样很正,视野辽阔,场景宏大。但过大的俯视视角会对场景进行一定压缩,再加上俯瞰产生的遥远距离感,这样就显得元素有些“小气”,无法体现仰视下的高大,因此画面的刺激感没那么强烈,总体相对少见。

以上便是焦点透视的3种类型,我们再来回顾下各自的使用情形,如下图所示,这是一张3种透视的转换示意图,都是仰视视角,旁边小人则是观察者的大小示意:


1)当立方体的一面正对观察者时,就是“平行透视”,这时除了物体厚度的边线会汇聚1点,其余边线均无交集;


2)而当立方体旋转一个角度,任何一面都不正对观察者时,就是“成角透视”,这时横向边线会向各自方向汇聚成2点,竖向边线则无交集;


3)此时若将立方体变的巨大,大到需要仰望,就是“斜角透视”,这时在2点基础上,本无交集的竖向边线将汇成1个新点。


希望通过这张示意图能帮大家更好理解什么时候该用哪种透视,总之小场景搭建一般以“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为主,而恢弘的大场景则以“斜角透视”为主。

当然现实里的透视远不会这么单一,根据物体不同的摆放位置以及不同的观测距离,很多时候同一画面也会存在多种透视,例如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就经常组合出现。


电商设计也一样,例如下方案例中,整个空间是平行透视,而里面的盒子则是成角透视,这时视平线上会有3个灭点,其实若产品的摆放再凌乱些,还会出现更多灭点,但这种无序组合会让空间塑造变的复杂,看着也不规整,因此并不推荐。


但要注意不管画面的透视多复杂,当中的视平线却只能有1条,并且无论水平方向有多少个灭点,最后也都会落在视平线上。

除了以上3种透视外,其实还有4点透视(超广角透视)、5点透视(鱼眼透视)等等,但都过于复杂,用的也很少,这里就不做展开。对于电商里的“空间陈列”,3种透视已够用,它是我们塑造空间的基础,如果一开始的透视错了,即便配色、光影做的再出彩那也无用。


总有人说透视难掌握,其实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留意身边物体的透视变化和规律,及时总结,那这种理性还原就不难做到。当然设计终归还是理性与感性的双重表达,所以透视虽要遵循,但切忌生搬硬套,视觉协调即可。


讲完了焦点透视,我们知道了空间塑造的基本原则,下面就来说说都有哪些陈列场景。

相对PC来说,手机端受屏幕所限,陈列场景其实没那么复杂,核心是要先构建一个空间,然后让产品以合适的视角及透视在空间里呈现出来,而这个空间场景则要和主题氛围、产品气质都高度匹配。


一般来说,手机端常用的陈列场景有4类:盒子陈列、台面陈列、自然陈列以及舞台陈列,选择哪类则要看哪个场景对产品的烘托效果最好。

在介绍每个场景前,我先说说关于产品组合的2原则,因为很多时候在空间摆放的产品数量较多,这时它们的组合形式就变的尤其重要,稍不注意就会显得画面杂乱无章,不够协调,而且凌乱的摆放也会降低产品的品质感,缺少吸引力。关于组合原则,核心有2点:大小合理以及三角构图。

如果将多个产品摆一起,则要确保它们之间的相对大小符合现实中的真实差异,现实中尺寸大的产品就要相对大些,而尺寸小的产品就要相对小一点,这样才会真实并经得起推敲。


而有些设计师在组合产品时,也不管大小的真实差异,放进版面后就很随意的放大或缩小,最后出来的组合要不就大小一样,要不就比例失真,这些都会给用户一种强烈的不协调感和不真实感。


下面再看一组对比图,明显大小一样的左图会有不适感,也缺少层次;而大小合理的右图则更有美感也更舒服。

其实大小合理的最终目的是希望整体结构错落有致,就像右图一样,这种有高有低的组合才能体现韵律感和结构美。所以如果可以选择,那我们就选择一些尺寸差异较大的产品,尽量避免出现大小差不多的情况。


当然如果必须陈列大小一样的产品,那也可以通过透视或者辅助元素来改善,例如空间里的近大远小、立方体加高都能改变高度一样的情形。

当我们选好不同大小的产品后,就要注意它们的组合形式,千万不能乱堆一气,不同的摆放会形成不同结构,而每种结构又会给人不同感受。我们在“图形分割”中讲过“正三角”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因此当产品采用正三角构图时,会让人觉得版面平稳、视觉舒服。


如图所示,所谓三角构图,其实就是将尺寸大的产品放中间,而尺寸小的产品放两边,这样不但构图稳定,而且画面也有节奏和变化。可以说“三角构图”就是空间陈列里最常用的构图方式,而本节展示的所有案例中,大部分也都是三角构图。

明确了产品的组合原则,知道了如何陈列才舒服,下面就正式讲讲空间陈列的4类场景。

“盒子陈列”就是在盒子里面放产品,而盒子多以礼盒为主,使用场景和主题相对单一,基本用于送礼之意的专题页。创意虽然普通,但却不易出错,是种相对安全的表现方式。当然若能在盒里加些小心思,画面也会很出彩,像我之前看过一个新年Banner,就是礼盒里装着一个大家庭在吃年夜饭的温馨场景,这样的新组合便让人眼前一亮。


另外若能提升礼盒刻画的精致度,那画面也会有不错的设计感。而盒子外形也不只有方形,常用的还有圆形和异形。观察视角则以小角度俯视居多,因为这个视角最接近我们日常看礼盒的真实情形,盒内产品在俯视下能看的一清二楚,展现也立体。


盒子陈列的难点在于当盒内要摆放很多产品时,如何能让产品真实、自然的呈现,这需要我们既注意摆放的合理性,也能准确表现透视,还要刻画出产品的明暗变化,总之只有把握好产品的空间感、立体感以及光影感,画面才会舒服协调。

方形盒是最常用的盒子类型,毕竟也是生活中最常用的礼盒外形,结构感强而且易表现。如下图所示,礼盒都是成角透视,且左右灭点都在画面之外,这样结构最稳定,立体感也强。注意盒里的产品呈现,特别是俯视视角下,产品越多越要注意它们是否协调统一,透视、光影等细节一个都不能少,把控不到位就会显得凌乱,画面别扭。

圆形盒比较少见,因为和立方体比起来,圆柱体的透视没那么强烈,结构感偏弱,但圆润的外形能使画面变的柔和,给人一种亲和力和温馨感,如图所示,由于圆形盒没有明显块面,所以不管透视还是光影,刻画起来都相对简单。

异形盒是指外形为不规则形状的盒子,总体也很少见,但易出彩。形状用的好便能打破“盒子陈列”的常规感,使画面变的新颖有创意。


例如下方案例中,不管是心形、猫头轮廓还是圣诞树,都能成为画面焦点并引人注意。另外盒子呈现均用了“正俯视”视角,其实除了小角度俯视外,这种视角也很常见,因为该视角下的产品陈列清晰完整,盒子外形也能直观显示,最大程度的展现了其外形的特别之处。

在空间陈列的4类场景中,“台面陈列”用的最多,适用范围也最广,可以说电商中的大部分主题和产品都能使用,算是一种真正白搭的表现方式。


“台面陈列”就是在空间里搭建一个“台面”,然后在上面放置相关产品。由于该手法还是以放大特写的小场景为主,元素形变不能太大,因此画面常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视角则很灵活,跟着构图走,3种(平视、俯视、仰视)都有。“台面陈列”上手简单,场景多变,其中的关键元素——台面需要根据主题、场景进行灵活变化,常见有2类:桌面和几何体。

桌面很好理解,就是桌子顶部的陈列面,所有产品都放置其上。由于桌子是家里常见家具之一,因此桌面陈列往往能传递一种“家”的温暖和温馨。


可能有人觉得“桌面”形式有些单一,其实远没那么简单,我们不要固化思维,要能灵活变化桌子的样式和装饰,例如方桌还是圆桌?木桌还是大理石桌?光面还是铺桌布?这些都是可变量,再加上视角和周围环境的变化,总之形式可以很丰富。


如图所示,桌面陈列尤其适合各类美食的组合呈现,这时整个场景贴近生活,颇有带入感。

就是将各种几何形体作为陈列产品的台面,几何体相对抽象,表现场景更多元,因此比具象“桌面”更加常用。


如图所示,几何体一般都是组合出现,特别适合多产品陈列,简约大方,能烘托出产品的品质感。同时通过高高低低的大小排列也能表现出画面的结构美以及层次感,总之是一种 “上手简单、易出效果”的表现方式。

常用几何体有“立方体”和“圆柱体”,它们适合陈列,高度调节方便,使用灵活。


如下图所示,整体表现并不复杂,就是将各种产品放在几何体上。但作为画面的核心元素,这时几何体的形态、排列、视角和透视就变的非常重要,我们要根据创意需求和产品气质选择最合适的展现方式,而这些展现本身就有不错的形式感。


几何体陈列既能营造空间关系和简约气质,也能让用户聚焦产品本身,因为它的外形简单,不抢产品,不像一些复杂元素或场景,虽然视觉丰富但最后却让产品淹没其中,这样就本末倒置。

“自然陈列”需要先创建一个合适的自然环境,然后再将产品以合适方式融入其中。相对其他场景,自然环境显然复杂一些,呈现手法常以“合成”和“插画”为主。因为产品都是实物拍摄,为了风格统一,自然环境会偏向写实风格,这样2者结合才协调。


从下方案例能看到,“自然陈列”常用于季节感受或者产地溯源等主题,画面通过“自然场景”营造出天然健康的绿色氛围。而场景中的元素繁多,呈现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优秀的整合能力。


对于“自然”塑造,视角以平视和小角度俯视居多,但画面由于没有太多的几何型物体,所以透视没那么严谨,核心是注意近、中、远景的层次区分,还有光影的合理添加。如果这些把控不到位,就很可能出现场景杂乱、缺少层次、没有带入感的粗糙画面,最终沦为各种素材的乱堆一气。

以上列举的都是以花草树木为主的自然环境,确实绿色场景在“自然陈列”中用的也是最多,但除了绿色场景外,有时也会用到其他环境。如下图所示,像海底 ① 、沙滩 ② 、海面 ③ 、冰山 ④ 也是适合陈列的自然场景,特别是夏季主题会经常用到。

最后一类“舞台陈列”常用于大促主题的气氛营造,这类场景不挑类目,任何产品放在“舞台”上,灯光一打,色彩再斑斓些,都能营造出热闹的促销氛围。


如图所示,舞台外形以圆形居多,因为圆形的透视感较弱,构图灵活,而且也符合大家对舞台的第一印象。舞台视角则很灵活,3种均很常见,核心是和产品视角保持一致。


关于“舞台”塑造,还有2处需要注意的地方:


1) 舞台外形除了最常用的“圆形”外,还有半圆形、方形和六边形等等;舞台造型也可以很丰富,并不局限于常规的表演舞台,各种造型都可尝试,例如上方左四图就是现代感十足的三维舞台,总之我们要根据创意和风格塑造相匹配的陈列舞台。


2) 另外就是灯光运用,可以说这是“舞台陈列”和其他场景的最大区别,但灯光也不是越多越好,太多反而显得眼花缭乱,其实能渲染出绚烂气氛即可。而有光就有影,在灯光照射下,产品一定要有准确的光影呼应,这样才不会显得突兀。例如上方案例中,仔细观察灯光下的产品呈现,能看到产品表面都产生了被灯光照射后的色彩、明暗等变化,这些细节刻画才让画面更真实,融合更自然。

本次案例会用胶原蛋白口服液作主体元素,然后用这4类场景(盒子、台面、自然、舞台)来设计4张不同视角、不同风格的Banner,让大家看看在不同场景下,如何将产品融入其中。先展示案例会用到的3种产品视角, 下方案例会根据不同的场景视角选择对应素材。

“空间陈列法”的内容量挺大,主要分成了“焦点透视”和“陈列场景”2大部分来介绍,其中焦点透视是立体“空间”的塑造基础;而陈列场景则是产品“陈列”的具体环境。


常用场景有4类:盒子陈列、台面陈列、自然陈列和舞台陈列,每种陈列都有各自适用的主题和氛围:“盒子”常用于温馨的送礼主题;“台面”则能根据不同主题灵活应变,属于百搭场景;而“自然”则适合季节或者溯源主题,体现天然清新感;最后的“舞台”则用于氛围浓烈的大促主题。不管哪种场景,都要确保产品和空间的视角、透视相一致,这样场景才会真实协调。另外多产品陈列时,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大小比例以及摆放结构,其中三角结构最常用。总之在手机时代,“空间陈列”是一种真正适合小屏竖构图的表现方式。



这是我分享的第2篇文章,其实“图形分割法”和“空间陈列法”都属于手机Banner常用的构图技巧,能帮助我们快速构建版面框架,提升形式感。可能大家觉得我的文章都特别长,确实当中包含的知识点还挺多,每篇文章我都尽可能将相关内容和知识点作一个详尽表达,这样大家会有个相对全面的学习和了解。

undefined

1539
Report
|
1755
Share
相关推荐
浅谈电商设计的思考流程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文章
2020年优秀文章合集
2020年优秀文章合集
2020年优秀文章合集
2020年优秀文章合集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新尝试—主题海报设计
Recommanded by editor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Logo Design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马到成功》2026马年IP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2020年优秀文章合集
2020年优秀文章合集
2020年优秀文章合集
2020年优秀文章合集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教程
教程
教程
教程
作品收藏夹
教程
4723
平面
平面
平面
平面
作品收藏夹
平面
1205
文章
文章
文章
文章
作品收藏夹
教程/文章
教程/文章
教程/文章
教程/文章
作品收藏夹
经验/干货
经验/干货
经验/干货
经验/干货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