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要敢拍胸脯说:“我是美学专家!” | 日本国宝设计师黑川雅之的东方设计美学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北京/设计爱好者/6年前/18516浏览
设计师要敢拍胸脯说:“我是美学专家!” | 日本国宝设计师黑川雅之的东方设计美学Homepage recommendation

一月一期,小Z推荐深度好文。 成为出色的设计师,你不一定需要变成阅读者,但需要像黑川雅之一样,成长为思想家。



在黑川雅之出版了中文版《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之后,小Z又双叒叕发现了他的一本好书。


黑川雅之把他的72篇精短的随笔小文归类到书中8个主题:


· 从逆向思维中显现出真相

· 克服二律背反

· 不是设计外表,而是探索本质

· 世界是一个微小的群体

· 探寻最原始的风景

· 由敬畏之心产生的审美意识

· 创造性地生活

· 活着是为了发现美


小Z从中摘取了6篇短文,正式将它安利给大家。本文约7000字,阅读时长约8分钟。请享受今日的深度阅读吧~



黑川雅之


日本建筑与工业设计“教父”,被誉为“东京达·芬奇”

黑川雅之出生于建筑世家,是罕见的成功跨越多个设计领域的设计师,他是建筑师、工业设计师,是艺术家,也是思想家。

曾27次获得德国iF设计金奖,31次获得日本优良设计大奖,许多作品被丹佛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永久收藏。

他的出版代表作有《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设计修辞法》、《设计曼陀罗》、《设计与死》、《设计的悖论》等。




设计是一种诱惑


“诱惑”,令人感到不可思议而充满魅力的词语。以这个词为名的歌曲和电视剧,简直数不胜数。诱惑,从字面上看,多多少少有一点坏坏的感觉。多少人因为它人生尽丧,多少人因为它身陷囹圄……甜蜜蜜的勾引令你难以自持,这就是诱惑。


设计也是诱惑,诚然如此。一个好的设计就是:当你感觉到它时,你的心已经被它掳去。这种诱惑,甚至于可能让你甘愿以牺牲自己的人生为代价,也要把它拿到手。设计就是要诱惑那些喜欢生活的人,就是要激起他们的占有欲。就算他们嘴上说着不要不要,一看到就无法自持,然后乖乖地掏钱买下……这种设计就成功了。


设计师也好,生产厂家也罢,最好不要主动地去兜售产品。相反,你要等着消费者来向你恳求,求求你卖给他,最后才说,算了,那就给你个面子吧!这样卖给他。这样就以产品为媒介,在厂家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一种“你想买我不卖”的互相牵绊的关系。其中的牵绊力和张力都来自产品。这种状态再好不过了。


一般而言,企业都想把产品卖掉。要向那些没有购买欲望的市民们恳求,求他们来买自己的产品。要费尽吃奶的力气向消费者介绍我的产品如何如何好,如何有魅力。这种时候,产品本身就增加了压力,产生了劣等感。对方说不买,你就得求别人:请你买了吧,显得有点死皮赖脸。有诱惑力的设计则截然相反。你买不买无所谓!可是你挡不住,购买者趋之若鹜。产品要做到这个地步,何患没有市场。


无论男女,都想把异性占为己有。其动机是否相同,不能一概而论,如何能达到目的,更值得我们思考。“勾引”与“诱惑”是两个全然相反的手法,勾引是单刀直入,所依靠的是你满腔的热情,但是想要把对方的感情吸引过来,恐怕也需要花费些精力。


现在,你想勾引的那个人出现了。你要想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最终必须“让对方对你有好感”,这样才能成功。所谓“勾引”,其态度和行为只是为“诱惑”提供一个契机,单纯靠勾引很难达到目的。勾引,说到底,最多是让对方开始“对你有好感”,即是说,更有效地为“诱惑”提供一个铺垫。


“诱惑”的真正含义就是“让对方对你有好感”。运用智慧让对方向自己靠拢。雄性野生动物,经常用尽浑身解数去试图获得雌性动物的芳心。比如展开自己美丽的羽毛,让自己看起来更强大,以此吸引雌性的注意力。这时雌性动物会释放出一些信号,表示“我对你有意思了,放马过来吧”,这就是说雌性已经有了需求,然后雄性就开始跳起求爱舞,进一步让雌性动心,这就是“诱惑”的行为。


设计也是这样,要时时关注市场的需求,敏锐地嗅到市场的气味,让市场“对你有意思”。如果对方还没有购买的准备,任凭你三寸不烂之舌如何鼓动,卖不掉还是卖不掉。你必须研究市场和时代的需求,“让市场产生购买欲”,这一点最重要。做到这一点,你的产品一出现,消费者马上寻声而来,不想卖都会大卖特卖。


这一点跟金钱很相似。如果你对金钱朝思暮想,金钱就会追着你跑。这里的关键词仍然是诱惑。金钱受到我的诱惑,不断地向我靠拢。


在东方美学中,有一个元素叫做“克制”。同样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被称作“自律”或“自谦”。即便你想表达自己的主张,也不能单刀直入,扯着脖子喊。你要克制一些,免得让对方对你产生反感,悄悄地把你的主张传达出去。这也是“诱惑”的手法之一。


其实在东方的美学中,这种“诱惑”的手法比比皆是。用最小限度的表现手法,以谦虚的态度悄悄地表达。你的表现手法越单纯,越是能够让对方接受,这就是单纯化的表现手法。将这种美学手法用到极致的就是京都的日本料理。送客时,对着客人的背影深深地低头行礼,就是这种表现的极致。哪怕对方看不到,我自己已经把感谢之心表达出来了,这就够了。我想感谢你,这是我的事,对方是否知道,无关紧要……这种感觉,就是日本式表现手法的极致。这就是“克制”的文化,它与“诱惑”密切相关。


“勾引”与“诱惑”的不同之处,与这种美学意识有关。勾引是赤裸裸的,没有克制;而诱惑则是在克制中默默地表达。越是想表达自己的主张,越是要克制表达手法。不要扯着嗓子喊“我爱你!”而是从一开始就从诱惑出发,在潜移默化中让对方感受到你的态度。面对一个设计作品,用眼睛看,用身体去感觉,然后问问自己的心,你就明白了。




设计是一种挑衅


人类一方面对大自然有所依赖,一方面又想脱离自然,追求独立。同样,人一边对他人有所依赖,同时又想脱离他人而独立。对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即便想与他人融为一体,却无论如何也做不到。无论两个人多么有默契,多么相爱,也无法变成一个人。这是因为,人从一开始,就被创造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个孤独的存在。我把这种人际关系称为“非连续的连续性关系”。


文学家外山滋比古说过:无论你的小说写的是什么,读者只会按照他自己的思维去阅读。就是在说小说家根本无法用作品去传达自己想传达的想法,读者根本不管,他们都是用自己的思维去解读你的小说,在阅读了你的小说以后,又在他们自己的心里构筑了一部分属于他们各自的小说。作者与读者的这种关系,我也称其为“非连续的连续性关系”。的确,读者会受到小说的启发。在阅读以后,受其启发,又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然后用自己的思想去解释这部作品。这时候的小说好像已经变成了他自己写的一样。


顺着这个思路,文学与设计都一样,所谓的沟通,就是刺激无论是小说还是设计,你都无法像给别人一样东西那样,把你的思想传达给别人。文学所给你读者的、设计师所给与消费者的,都不过是一种“刺激”而已。这样说起来,设计就是一种挑衅,其目的就是带给消费者一种挑衅。


人因为不安而创作。因为不安,所以要通过创作来求得他人的理解。然而事实是,作为创作的结果,无论是小说还是设计,都不能得到消费者原汁原味的理解。读者只不过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小说。所以还不如说,人与人的关系是挑衅。我们就好比给他人的心头重重地打上一拳,给他一个冲击,让读者因此在心里形成一个强烈的冲击波。所以我们不是传达什么,而是刺激他们一下,这才是我们创作者所应该持有的一个重要的理念。


人都是先受到诱惑,然后产生占有欲,再去想办法得到它。然后,一边与得到的东西共存,一边从那里感受到冲击、获取灵感……这种人与物的关系算是比较理想的。


一件出色的器具,在令人爱不释手的同时带给人挑衅。以前的保时捷就是这样。那时的保时捷,想开起来,那是需要一定技巧的。必须根据发动机的声音和振动来判断引擎的转数,然后再配合离合器,没有一定的技巧,离合器挂不上。必须把车子的特性理解透彻以后,才能把它的特性发挥到极致。这时的人与物之间,真是一种令人喜悦的关系。仿佛一边开车,一边跟这台车子的设计者在交流。


只要引擎一响,你马上就感觉出设计者的思想,甚至连音乐声都听不见了。当踩下刹车的瞬间,你的身体一边舒舒服服地感觉着速度的变化,车子就很利索地停下来。这台车的每一个细节都让你感受到设计者的理念。车子的驾驶者一再发起挑衅。


近来,汽车的设计更加安心安全,任何人开起来都没问题。人与车的关系变成了主仆的关系。所有的物件都成了人的奴隶。人与物之间那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再也找不到了,思之令人无限伤感。当年的物件本身,都能强烈地暗示你“物件到底是什么”,如今,这种人与物的沟通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设计就是挑衅,就是思想的表达。而思想无法像物体那样简单地传递。我们的技术,原本的目的是,即便某个东西用起来不顺手,不那么令人喜爱,仍让人愿意在使用中逐渐习惯它。如今,这样的人与物的关系正在渐渐消失。我现在的愿望就是,恢复这种人与物的关系,让大家在感知物体的生疏感的同时,能够与物对话,能够越来越顺畅地使用它。




独创性在哪里?


无论是谁,都有其个性。但是大家在各自的生活中,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个性。个性,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无意间泄露出来的。没有谁会时时刻刻都琢磨着要把自己的个性展示给别人看。人是这样,设计也是这样。设计的个性也是一种自然流露。就算你意识不到,随意而为,回头一看,也会感觉到:这设计中有我的影子。


个性不仅是个人的东西,也是民族个性和时代个性的综合体现。日本人的设计中,自然有日本的特征。就算大家不承认因为他是日本人才设计出了这样的作品,实际上正是因为设计师是日本人,其作品自然也就打上了日本风格的烙印。反过来说,你让我去设计一个中国风格的东西,我也设计不出来。从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是本民族文化的东西。


这样想来,所谓的独创性云云,总让人觉得怪怪的。谁也没做过,只有我做出来了——世界上有这样的东西么?不管是我的特色,还是日本人的特色,都是在自然状态下流露出来的。创作者不愿意自己的作品被模仿,那是因为他需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但是,一个作品有多少属于他个人的东西,这倒是很难判断。每个个体的创作背后,都有其民族的智慧或遗传因子,如何判断哪一部分属于他个人的智慧呢?说来令人费解,现如今的世界越来越讲究个人权利,把个人权利当作一个经济问题来保障,其结果,作为人类共通的智慧,则越来越淡漠了。


所以我觉得,个性这东西,对于创作者来说,并不是什么值得欣喜的概念。毋宁说,个性会把我束缚起来。对我来说,个性既与我作为日本人的基因有继承关系,也与父母亲相连,个性实际上也是传统的东西,也是我体内累积至今的记忆。我的过去总在束缚我的未来,它在阻挡我飞向未来的翅膀。


个性是观察者眼里看到的东西。对于创作者来说,个性反而是个约束自己的东西。创作就是要冲破自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毕加索经常在创作过程中把自己的画作撕掉。甚至让人感到,创作是不是就意味着不断地破坏。我甚至想,创作者苦恼的源泉,是不是就是这个所谓的“个性”。创作者最大的心愿,就是自由的状态,那不就是要超越个性,或者寻找一个看不到地平线的地方吗?


独创性,难道不是一个令人悲哀的东西吗?




劝君多模仿


学习,最好从模仿开始。比如体育,它的学习方法无非就是模仿。不过,就算模仿得再好,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每个人的体型、体格、身体的特征都不一样。你一门心思想模仿,但是你的身体还是你的身体,所以你的动作仍然是你的动作。从这里,你就开始了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学书法也是从模仿开始。无论你从哪里开始学,只要是书法,模仿王羲之就不会错。完全彻底地模仿王羲之,就是练书法的不二法门。从字形开始模仿,慢慢地学会呼吸,然后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美的东西不会轻而易举地追寻到。看到美的东西,首先模仿它,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问题在于模仿以后怎么办。


我在设计的时候,总是注意“是不是跟谁的作品相似”。是不是跟我以前脑子里想到的点子一样,自己炒自己的冷饭?或者,是不是跟我在哪里看到的东西相似?越想越不安。这种时候,我就把作品拿去给同事或朋友看,“你看这个作品是不是在哪里见过?”


因为我平时不大看杂志,所以我吃不准在我的设计之前,是不是已经有人做出来了。作为我的恩师之一的吉阪隆正先生,有一个很厚的文件夹,里边都是从杂志或报纸上剪下来的各种各样的设计图。不过,那可不是一般的设计图。他这个文件夹的作用,是提醒自己“这些已经被人做过了,可不要重复”。看起来,他跟我有同样的顾虑。我们都认为,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跟别人重复了,这可使不得。


我并不是说,模仿与否是一个专利权或知识产权的问题,我是说,跟别人一样了,自己觉得不舒服。这并不是一个道义的问题,而是我们要对自己的创作严肃认真。


归根结底,所谓的“独创性”到底存不存在?说到做菜,比如只有某个厨师能做这道菜,只有他能做出这个味道,这大概是可能的,但是建筑师呢?当你看到一个建筑物的照片时,也可能看出这是某位建筑师的作品,没错,就是他的风格!说不定会有人认出这位建筑师的作品。因为这个作品里包含着他的癖好,说得好一些,是他的思想,通过他的作品无意间表达了出来。那么这个风格,能不能够被模仿?我们吃到一个好吃的料理,被它感动,我们可以找到比它更好吃的菜,但是我们无法模仿“这一个”。绘画也是这样,没有相当深厚的功底,也模仿不来。做菜和绘画,都是不能模仿的,更遑论超越了。


拿我自己来说,如果我在日常工作中一直寻找原型,我就会想把自己的表现手法消除掉。自己的风格云云,连想都没想过。我认为,不要故意去表现什么,不要故意去为了设计而设计,这样一来,我自己的风格反而逐渐显现了出来。所谓原型,用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话来说,就是“群体无意识”,是一种没有个性的一般性感觉,这样的设计谁都能做。


模仿这东西,就算想表现得跟对方一样,也做不到,所以,尽管模仿无妨。你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的能力是何等有限。你就尽量模仿好了。就像丹下健三那样,当意识到自己在模仿,你就形成了自己的东西,强迫你重新构建自己。


寻找原型也是寻求自我超越的一种手法。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的风格显现出来。模仿也好,寻找原型也罢,都是充满痛苦的一种创作手法。




设计就是直言相告


艺术究竟是什么?我曾经在7年的时间里,定期到金泽美术工艺大学拜访那里的研究生院教授,目的是思考艺术的含义。这所大学里虽然开设有产业设计专业,但无论如何,它是一所以美术工艺和绘画雕刻为中心的艺术院校。教授博士课程的是艺术博士生。当然,也有身为艺术家的教授们,还有专门研究艺术理论的教授。这里的设计学科的气氛,与一般的大学有所不同。


那段时间对我来说,真是快乐无比。在定期举行的研究生院的作品发表会上,来自所有学科的研究生们,包括绘画学院和雕刻学院的学生,都把自己的作品拿来展示,讲评也当然是从艺术理论出发来进行。我与他们一起,一边思考艺术的真谛,一边私下里思考我自己的设计到底是什么。这7年间的经历真是价值连城。


在某一次金泽美术工艺大学的讲评会上,我突然发现,那天有一个概念是“告白”,一下子令我想到,艺术,不也是一种告白吗?


所谓告白,就是说“把隐藏在心头的某个秘密,原汁原味地直言相告”,字典里是这么写的。不是对方要求,而是自己主动开口。它有可能是你自己一直坚持的某种主张,也可以是一直没有说出来的秘密。当这件事说出来的时候,可以让人感到它已经在你心里憋了很久。不许说谎,而是实话实说。这就是告白。在艺术世界里,它是如此沉重,如此深邃,又如此诚恳。


我认为,设计也是一种告白。它也像告白一样,以认真的态度去搜寻美,并把自己的思想包含在其中,然后表达出来。




设计师应该是美学专家


设计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核心在哪里时,往往会误入歧途。他们一心只顾着要服务社会,一边却把自己的工作重心忘掉了。企业里的一些设计师们,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会说“我们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话听了令人觉得非常不可思议。我问问你,设计果真解决了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吗?


许许多多的“产品”的确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丰富了大众的生活。这可以说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使他们这样做的,另一方面,企业也从中获取了巨大的利益啊。但是,我们还必须要想一想,到底是产品中的哪一个点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呢?这种解决,其实基本都是经由搞技术的人来实现的。设计师与消费者站在一边,对一种产品的需求可能是由他们提出来的,但是归根结底,真正解决问题的还是企业里的工程师。


产品设计也好,建筑设计也罢,其最终目的都必须是创作出令人感动的东西。他们要在顾及到性能和成本的同时,给大众带来感动。就像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一样,他是一个总体的指挥者。前几天,我去参观了索尼公司举办的展览会,在那里,索尼公司漫长的发展史一览无余。我一边缅怀历史,一边欣赏索尼公司在那个华丽的时代所取得的综合性的伟大成果,再一次深受感动。我不禁在心中祈祷,今天的设计师,如果能够重新回到当年那个时代的场景中去,该有多好。


如今,我们搞设计的人面对的现实,可以说是非常严峻的。首先,这个时代是以技术为先导、重视性能的时代;其次,企业的经营也不像以前那样简单了。本来,企业的存在价值就是实现“提高消费者的生活水平并给他们带去感动”,而实际上,一旦企业的经营出现波折,他们就会为了赚钱去开发产品,为了赚钱去开发所谓的热销产品,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去寻找能跟他们配合的设计师。


还有另外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围绕着设计的环境问题。现在日本设计行业的主管行政部门是经济产业省,对他们来说,目的就是振兴经济,一个设计是否打动人心,对他们来说毫无兴趣。公益财团法人日本设计振兴会,推出了“G标志”制度,然而这个制度也变成了以追求“热销设计”为主题。设计,不再是从消费者一方提出需求,而是从企业一方,基于产品价值来考量,并以此去评价一个设计的水平。通过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到,设计,已经越来越远离“要带给人感动”这个初衷,而日益变成企业赚钱的手段。


从本来的意义上说,“热销设计”应该等同于“消费者喜欢买的设计”。那么设计一个能够让消费者感动、让他们一边掏钱还会欢天喜地的东西,不恰恰是我们应该做的吗?可是,一旦企业的理论成为主导,事情就变样了。所以我们还是要努力回到消费者一边,去考虑如何能够给大家带来感动,从性能、价格、美学各个角度,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去提出我们的设计,从这个角度来实现“热销设计”,才是正途。


设计师应该坚定地持守自己的立场和主张。就是说,我们所要做的,是美的设计。美的设计成为热销产品,应该是顺理成章的。美这个概念的范围非常广泛。比如美味,也是美的一种;触觉所带来的感动,也是美。美不仅限于视觉,良好的操作性也是美。如果我们把价格和性能以及良好的流通性也包括进去的话,美的概念就涵盖了从视觉开始整个产品的所有因素。


同时,还有一个状态,我认为也应该作为美的要素加以重视。大千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物质。我们应该注意到,世界上的许多物质,并没有将自身所应该具有的功能全部发挥出来。想想看,我们买一台电脑回来,放在桌子上不用;电视机摆在那里,不打开看;书桌或沙发空置在那里,谁也不用;城市的街道上或停车场里,停满了不用的汽车,诸如此类的情景,都令我们产生思考。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物质,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并不发挥它的功效。当这样思考上述情景时,我们会发现,哪怕仅仅从视觉的角度,我们的设计是何等重要。


我认为,设计师必须是一个美学专家。一个设计师,如果敢于拍着胸脯说:我是美学专家,您需要美的话,包在我身上!那他就是个出色的设计师。




本篇文字由中青雄狮授权发布

策划编辑:张曦,封面视觉设计:Chunfeng春风






《设计的悖论》

颠覆传统设计理论,从逆向思维中寻求设计的真相

中国青年出版社·中青雄狮2018年11月出版



小Z书房已上架,现货包邮,点击“原文链接”即可购买图书

点击超链接,购买图书,一本包邮

315
阅读原文
|
Report
|
371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教程
教程
教程
教程
作品收藏夹
教程
4722
文章
文章
文章
文章
作品收藏夹
理论教程
理论教程
理论教程
理论教程
作品收藏夹
大神级设计师
大神级设计师
大神级设计师
大神级设计师
作品收藏夹
设计师的灵感
设计师的灵感
设计师的灵感
设计师的灵感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