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美的一些思考

北京/设计爱好者/6年前/605浏览
关于审美的一些思考

如何提高审美力

本文的思维导图:本文约三千字,文章内容较长,阅读大概需要十分钟,可先收藏再看。


对于美的疏忽


    想起吴冠中先生之前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这句话前几年又火过一段时间,但是其实对此我有一些其他的想法,我们对于美感的缺乏或许并不是这些年,甚至于可以说这些年我们对于美的追求越来越高。往前一百年,我们生活里考虑更多的是是否能吃饱穿暖,在面对生存面前,或许“美”显得不值一提,也正是这样的思维让我们很多年来对美感毫无要求,从而产生了“美盲”一说,但是近三十年来,生存的压力在大多数家庭变得轻了很多,小康家庭的愈来愈多,让我们在生存之外开始考虑精神生活,于是大众对于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我们且不说大众对于美的追求方向是否正确,至少流量的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中国人对于美的疏忽越来越弱,甚至于部分男性也开始注重自己的穿衣打扮,甚至是不再排斥美妆。

    当然,这样的追求一定就是好的吗?不尽然,或许任何事应当有度,在人们对美的追求中走了不少弯路,不管是前些年的“蛇精化网红脸”风潮,还是现在越来越多“网红”开始往品质感、格调感、高级感追求,我们无法去判断它的对错,美感追求自然是成就了一些人的,但是或许也让另一些人成了这场美的追逐里的牺牲品。

    美的含义是什么?于我而言,美应该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词。能让我们感受到“美”的,可能是一幅精美华丽的油画,也可能是随口画的几根线条,能丰富精神生活,提升体验感,让人感到愉悦和舒适的东西便应该是美的。

    我的童年是在国画和书法中度过的,这大概算是我的美感启蒙。而在之后的二十几年里,无意中喜欢上的摄影、手工设计,这些都是让我感受到生活美好的事物,我喜欢去把美称为一种感官体验,作为一种感官,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天赋之分的,但是大量的训练是可以提升美感的。

    美感是否只是从事艺术人士的“特定感官”?我认为这自然不是的。美感应该是存在于每个人生活中的精神追求,我们对于美的追求远不仅是视觉冲击力或艺术独特性,于个体而言,像每天的穿衣搭配,房子室内的装修风格,这些都属于需要美的范畴,而从美感来说,天上奇特形状的云让你想到了一只猫,路边的碎瓦与光洁白墙形成的强烈视差,这些都应属于美,美是属于每个人的,而设计师的责任,只是将这份生活中的美挖掘出来,展示在大众面前。    

    如此,大多数人其实内心对于美是有向往的,如何提升美感便是我开始思考的第二个问题了。


如何提升美感


    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进行了自我反思。在刚开始想要踏入设计行业的时候,我非常致力于去进行大量的“美感冲击”,例如在一些网站上阅览大量的优秀作品,并且将其分类整理在电脑中,对一些优秀作品进行临摹和举一反三。

    但是事实上我后来发现,这三年的我有个非常大的漏洞:我很难让自己去看过去整理的作品。这个毛病让我很难以提升,我无法去看到自己的审美是否有在进步,大量的收集带来的只是了解和开阔,但是如果要提升审美能力这远远不够。

    在发现了这件事之后,我开始重新规划自己接下来提升审美能力的方式。

    我把提升审美能力的步骤分成了四部分:


    第一部分依然是进行大量的素材积累。不可否认,即使我在前面对于自己的素材积累方面找出了一些问题,但是素材的积累依然是我现阶段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量变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导致质变的。之前我是将图片保存在电脑上,这种方式一方面让我难以复盘,进行审美的更新,另一方面素材携带不便,当我在使用其他机器时无法同步,针对这一点,我在前辈们的建议下决定在花瓣、behance和Dribbble等素材网站上进行素材的收集。

    紧接着的第二部分,对于素材的比较,便是可以在这些网站上进行采集时锻炼。dribbble的发布门槛相对较高,对于UI设计视觉设计来说,上面的插画、动效、网页、APP等设计作品非常多;behance的内容更偏向于艺术生活,摄影、绘画、产品设计这些跨界美学作品让我更全面得去提升审美,而不仅仅是拘于设计形式上;而花瓣的画板让我可以建立自己的“审美词典”,不断更新和删减,在这个过程中去慢慢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第三部分是,从主观审美转化为客观审美。这句话听起来比较费解,简单来说就是,将自己从设计爱好者时的“根据个人喜好来引导审美”,慢慢转化为设计工作者的“根据客观标准规律来评价事物的内在价值”。既然称之为“审美”,那便应该是存在“审”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自己愈加成熟的专业知识来进行推导作品的亮点和败笔。这个过程我的想法是阅读和学习专业知识,一方面就是主动和老师、前辈们进行沟通,找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学习;另一方面,可以阅读一些设计类和心理学类的书籍,在专业的书籍引导下去进行思考,常常会得到很多的收获,当然除了书籍以外,在碎片时间可以阅览一些设计类公众号,很多公众号的文章都是业内大前辈们的经验,并且更新速度快,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少走了一些弯路。

    第四部分便是在第一二部分之后进行的复盘。可以给自己定个小目标,例如每个月的月底这一周,将自己这个月的作品进行一次删减,并找到不喜欢了的原因,每个季度、每半年都进行一次复盘,这样的反复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审美变化。在这个复盘过程中,对于依然觉得很好的的觉得不好了的作品,都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这个设计最初哪里让我感兴趣,记忆深刻?这个设计目的是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个类型设计还可以运用到那些场景?这个设计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优化?在和自己的反复对话中,提升自己的审美力。

    自然,这个方式是不可能适合于所有人的,但是对于和我一样的初学者而言,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进行调整定制规划,一定程度上应该还是可以提升美感能力的,期待一起进步。


关于审美力的几个想法


审美模式

    尼尔卡尼曼先生将人的大脑思考模式分成了两种系统,系统一大概是联想式,快思考,也就是我们在面对熟悉场景时基于过去的经验,而潜意识里出现的直觉,快速判断,这种思维模式的缺点是非常容易带有严重成见;系统二是偏向于逻辑分析,在进行了慢思考后得出的结论,这样的思维方式的优点是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外在干扰。

美与丑

    在我们聊审美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忽略“审丑”。

    首先我要说明,于我而言,审美没有对错之分,审美鄙视链的存在没有意义。当我们在不断追逐美感的时候,我们对于“丑”的判断可能也会越来越模糊。例如说,在我们认可性冷淡极简风美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复杂的东西就是丑的吗?未必。高雅和低俗经常会被我们用来做审美的道德绑架,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设计师和甲方常常因为审美不同而出现很多令人发笑的事情,一方对于自己的审美足够自信,相信自己是专业的,另一方却总因为达不到需求,找不到想要的感觉,而坚持认为是对方的设计水平问题。退一步来讲,其实也有可能情况是,设计师的审美并没有自己所以为的专业,而甲方的审美也影响了产品的审美上限。

    这一点单独拎出来也是我想要提醒自己的,当我未来某一天以所谓的“设计审美”来分析一个产品的时候,也需要适当地放开自己的禁锢,完美主义常常容易成为败笔,美感并不是用标尺量出来的,丑也是相对的,当我在进行追求美感的时候,坦然接受其他的观点,毕竟美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为了提升体验而出现的,反人类设计很难整体是美的。

平衡美学与实用主义

    在生活中,我就是一个考虑实用性优先于美观的人,当然这并不是说我认为美不重要,只是说我关注的是这份美是否可以更好为这个产品服务。例如说,在拿到一份需求时,我会希望先对产品定位、用户画像和用户场景等进行分析,对于产品的目标和需求细分再强化,然后在此基础上,明白这份设计是为了什么,同时也才能明白我需要做什么和不需要做什么,梳理和熟悉了流程之后再进行信息处理和界面设计和感官设计。除去纯艺,设计基本上还是为了达到需求,因此视觉体验再美的产品,都应该是在达到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再进行视觉层面的美化,用户体验的提升就是美学和实用主义同时达成的结果。



感谢前辈们的指导,以及网络上优秀作品和教程的普及,让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大胆前行。 


8
Report
|
14
Share
相关推荐
机·智——第十八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内容含视频
Typeface Collection ①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假面绮宴 | 心动的王者系列视觉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内容含视频
得物野人30项 | 带上顶配,玩点野的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内容含视频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Penny妹妹抽象表情包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工作
工作
工作
工作
作品收藏夹
审美
审美
审美
审美
作品收藏夹
有用的东西
有用的东西
有用的东西
有用的东西
作品收藏夹
摄影
摄影
摄影
摄影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